一种适用于电缆井盖的起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99731发布日期:2019-12-13 19:03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电缆井盖的起吊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网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电缆井盖的起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为适应城市的美观需要,电力电缆建设成为城市电力网架的主要发展方向。电缆的大规模建设,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由于电缆井盖大多设置于马路上,经常被汽车碾压、冰冻以及井盖本身的沉重重量,给电缆井盖的开合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传统的井盖打开方法是先用铁器敲打井盖,使其变松动,在使用铁钩配合双手把井盖拖曳到一旁,这样的开启方法使得挤手、砸脚、闪腰等事件时常发生,且在开启过程中容易损坏井盖棱角,甚至在提升过程中发生人为误操作,导致井盖掉落伤及电缆,传统电缆井盖开盖过程中浪费大量人力物力。

因此,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寻找一种适用于电缆井盖的起吊装置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研究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电缆井盖的起吊装置,用于解决现有电缆井盖需要人手用铁棒撬开,导致费时费力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电缆井盖的起吊装置,包括两个千斤顶,两个所述千斤顶分别设置于电缆井盖的相对两侧,两个所述千斤顶之间架设有承力槽钢,所述承力槽钢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千斤顶的抬升端上,所述承力槽钢上间隔设置有两个钩手。

可选地,所述钩手包括绳索和铁钩;

所述绳索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承力槽钢,所述绳索的第二端与所述铁钩进行连接。

可选地,所述绳索为钢丝绳索。

可选地,所述铁钩的顶部设置有圆环,所述绳索的第二端与所述圆环进行连接。

可选地,所述千斤顶为螺旋千斤顶。

可选地,所述千斤顶的底部安装有固定底座。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施例中,钩手将电缆井盖上的两个提拉孔钩住,利用千斤顶将承力槽钢进行抬升,从而使得电缆井盖被吊起,采用上述的设计,可以更加快速地将井盖吊起,大大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适用于电缆井盖的起吊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适用于电缆井盖的起吊装置的钩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示说明:千斤顶1;承力槽钢2;固定底座3;钩手4;绳索41;铁钩42;圆环43;抬升端5;电缆井盖6。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电缆井盖的起吊装置,用于解决现有电缆井盖需要人手用铁棒撬开,导致费时费力的技术问题。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适用于电缆井盖的起吊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包括:

两个千斤顶1,两个千斤顶1分别设置于电缆井盖6的相对两侧,两个千斤顶1之间架设有承力槽钢2,承力槽钢2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个千斤顶1的抬升端5上,承力槽钢2上间隔设置有两个钩手4。

本实施例中,钩手4将电缆井盖6上的两个提拉孔钩住,利用千斤顶1将承力槽钢2进行抬升,从而使得电缆井盖6被吊起,采用上述的设计,可以更加快速地将井盖吊起,大大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进一步地,钩手4包括绳索41和铁钩42;

绳索41的第一端连接于承力槽钢2,绳索41的第二端与铁钩42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绳索41为钢丝绳索41。

本实施例中的绳索41为钢丝绳索41,相对传统的绳索41,钢丝绳索41更耐用,且承受力更强。

进一步地,铁钩42的顶部设置有圆环43,绳索41的第二端与圆环43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千斤顶1为螺旋千斤顶1。

进一步地,千斤顶1的底部安装有固定底座3。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固定座用于对千斤顶1的底部进行固定,避免千斤顶1在工作工程中发生偏移,导致提拉过程中发生意外。

本起吊装置的工作原理说明:工作人员首先将两个钩手4分别钩住电缆井盖6上的提拉孔,然后对位于电缆井盖6两侧的千斤顶1启动,使得位于两个千斤顶1之间的承力槽钢2缓慢上升,承力槽钢2缓慢上升的同时,电缆井盖6慢慢被提升。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适用于电缆井盖的起吊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