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带机扭力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61511发布日期:2020-01-21 22:59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放带机扭力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放带机扭力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铜带卷在牵引时容易因惯性发生惯性转动。因此,设计一款放带机扭力控制装置,在铜带卷牵引时防止其发生惯性转动,成为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放带机扭力控制装置,解决现有技术铜带卷在牵引时容易因惯性发生惯性转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放带机扭力控制装置,包括张力器主体、张力器定子、张力器压板、第一张力器调整轴、蝶形弹簧、张力器摩擦片压板、摩擦片外片、摩擦片内片、第二张力器调整轴、手轮、以及花键轴,所述花键轴与铜带连接,其安装在所述张力器主体的左端,所述张力器定子盖接并固定在所述张力器主体的右端,所述张力器压板、所述第一张力器调整轴、所述蝶形弹簧、所述张力器摩擦片压板、所述摩擦片外片和所述摩擦片内片均位于所述张力器主体内,所述第二张力器调整轴纵向穿设在所述张力器定子的中央,其内端位于所述张力器主体内,其外端位于张力器定子外并与所述手轮固定连接;

所述摩擦片外片和所述摩擦片内片均呈环形,均有多片,并且间隔贴合分布,所述摩擦片外片和所述摩擦片内片均卡装在所述张力器定子上,所述张力器定子的内侧面上设有卡槽,所述摩擦片外片的外周设有与所述卡槽相匹配的卡片,所述卡片卡在所述卡槽内限制所述摩擦片外片相对所述张力器定子转动,所述摩擦片外片可相对于所述张力器定子在纵向移动,所述摩擦片内片的内环设有与所述花键轴的花键相匹配的花键槽,所述摩擦片内片与所述花键轴相啮合;

所述第二张力器调整轴的内端与所述张力器压板的外侧面中央压触,所述张力器压板位于所述张力器定子内,其内侧面通过四根所述第一张力器调整轴与所述张力器摩擦片压板的外侧面相连接,每一根所述第一张力器调整轴上均套设有数片蝶形弹簧,所述张力器摩擦片压板的内侧面与最外侧的摩擦片外片相贴合。

进一步地,四根所述第一张力器调整轴周向均布于所述张力器压板的内侧面上,并且所有所述第一张力器调整轴均与所述张力器压板相垂直,所有所述第一张力器调整轴均与所述张力器摩擦片压板相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手轮的中央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张力器调整轴的外端相匹配的安装孔,所述第二张力器调整轴的外端安装在该安装孔内,并且所述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张力器调整轴的外端分别开设有一个平键安装槽,并且两个所述平键安装槽内安装有平键,所述平键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张力器调整轴相对所述手轮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张力器调整轴的外端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螺母位于所述手轮的外侧面,所述第二张力器调整轴通过所述螺母与所述手轮相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张力器调整轴的外端套设有第一垫片和第二垫片,并且所述第一垫片和所述第二垫片均位于所述螺母和所述手轮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手轮的外侧面设有手柄。

进一步地,所述张力器主体上设有用于为所述张力器主体内添加润滑油的压注油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科学合理,使用方便,可有效防止铜带卷在牵引时发生惯性转动。

本实用新型花键轴上的转动扭力通过花键传递至摩擦片内片,摩擦片外片径向卡装于张力器定子内并与张力器主体固定连接成一个整体,摩擦片外片只能相对于张力器定子纵向移动,而不能相对于张力器定子发生转动,摩擦片内片与花键轴在工作时一起运转。顺时针转动手轮,第二张力器调整轴螺纹旋入张力器定子,带动张力器压板向左轴向移动,张力器压板将压力相应传递给第一张力器调整轴和蝶形弹簧,使摩擦片外片和摩擦片内片的侧面由原来的松弛逐渐转为过紧摩擦接触,实现对花键轴的周向扭力的限定。因此,本实用新型可通过手柄旋转手轮来调节施加到花键轴的摩擦扭力大小,来实现控制铜带因牵引时发生惯性转动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纵剖面图。

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

1-张力器主体、2-张力器定子、3-张力器压板、4-第一张力器调整轴、5-蝶形弹簧、6-张力器摩擦片压板、7-摩擦片外片、8-摩擦片内片、9-第二张力器调整轴、10-平键、11-手轮、12-第一垫片、13-第二垫片、14-螺母、15-压注油杯、16-花键轴、17-卡槽、18-卡片、19-安装孔、20-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方式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放带机扭力控制装置,结构简单、设计科学合理,使用方便,可有效防止铜带卷在牵引时发生惯性转动。本实用新型包括张力器主体1、张力器定子2、张力器压板3、第一张力器调整轴4、蝶形弹簧5、张力器摩擦片压板6、摩擦片外片7、摩擦片内片8、第二张力器调整轴9、手轮11、以及花键轴16,所述花键轴16与铜带连接,其安装在所述张力器主体1的左端,所述张力器定子2盖接并固定在所述张力器主体1的右端,所述张力器压板3、所述第一张力器调整轴4、所述蝶形弹簧5、所述张力器摩擦片压板6、所述摩擦片外片7和所述摩擦片内片8均位于所述张力器主体1内,所述第二张力器调整轴9纵向穿设在所述张力器定子2的中央,其内端位于所述张力器主体1内,其外端位于张力器定子2外并与所述手轮11固定连接,所述张力器主体1上设有用于为所述张力器主体1内添加润滑油的压注油杯15,所述压注油杯15为jb-t7940-1-1995-8型压注油杯,所述手轮11的外侧面设有手柄20。

所述摩擦片外片7和所述摩擦片内片8均呈环形,均有多片,并且间隔贴合分布,所述摩擦片外片7和所述摩擦片内片8均卡装在所述张力器定子2上,所述张力器定子2的内侧面上设有卡槽17,所述摩擦片外片7的外周设有与所述卡槽17相匹配的卡片18,所述卡片18卡在所述卡槽17内限制所述摩擦片外片7相对所述张力器定子2转动,所述摩擦片外片7可相对于所述张力器定子2在纵向移动,所述摩擦片内片8的内环设有与所述花键轴16的花键相匹配的花键槽,所述摩擦片内片8与所述花键轴16相啮合。

所述第二张力器调整轴9的内端与所述张力器压板3的外侧面中央压触,所述张力器压板3位于所述张力器定子2内,其内侧面通过四根所述第一张力器调整轴4与所述张力器摩擦片压板6的外侧面相连接,每一根所述第一张力器调整轴4上均套设有一根蝶形弹簧5,所述张力器摩擦片压板6的内侧面与最外侧的摩擦片外片7相贴合,四根所述第一张力器调整轴4周向均布于所述张力器压板3的内侧面上,并且所有所述第一张力器调整轴4均与所述张力器压板3相垂直,所有所述第一张力器调整轴4均与所述张力器摩擦片压板6相垂直。

所述手轮11的中央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张力器调整轴9的外端相匹配的安装孔19,所述第二张力器调整轴9的外端安装在该安装孔19内,并且所述安装孔19和所述第二张力器调整轴9的外端分别开设有一个平键安装槽,并且两个所述平键安装槽内安装有平键10,所述平键10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张力器调整轴9相对所述手轮11转动。所述第二张力器调整轴9的外端螺纹连接有螺母14,所述螺母14位于所述手轮11的外侧面,所述第二张力器调整轴9通过所述螺母14与所述手轮11相固定。所述第二张力器调整轴9的外端套设有第一垫片12和第二垫片13,并且所述第一垫片12和所述第二垫片13均位于所述螺母14和所述手轮11之间。

本实用新型花键轴上的转动扭力通过花键传递至摩擦片内片,摩擦片外片径向卡装于张力器定子内并与张力器主体固定连接成一个整体,摩擦片外片只能相对于张力器定子纵向移动,而不能相对于张力器定子发生转动,摩擦片内片与花键轴在工作时一起运转。顺时针转动手轮,第二张力器调整轴螺纹旋入张力器定子,带动张力器压板向左轴向移动,张力器压板将压力相应传递给第一张力器调整轴和蝶形弹簧,使摩擦片外片和摩擦片内片的侧面由原来的松弛逐渐转为过紧摩擦接触,实现对花键轴的周向扭力的限定。因此,本实用新型可通过手柄旋转手轮来调节施加到花键轴的摩擦扭力大小,来实现控制铜带因牵引时发生惯性转动的目的。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不应当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但凡在本实用新型的主体设计思想和精神上作出的毫无实质意义的改动或润色,其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仍然与本实用新型一致的,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