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胶机构及贴胶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43342发布日期:2020-04-03 13:09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折胶机构及贴胶带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胶机构以及包括该折胶机构的贴胶带装置。



背景技术:

大部分pcb板都带有金手指或焊盘等裸露线路,如显示卡、声卡、控制卡、扩展卡、服务器中的板卡。smt(表面着装技术)reflow(回流焊)与波峰焊过程中极易造成金手指沾锡或异物污染,造成外观与功能性的损伤,增加不良品。通常在pcb板焊接工艺中,通过对裸露线路粘贴防焊胶带进行保护,避免高次/欠品率。

目前,通常利用自动贴胶带装置替代人工贴胶,以提高贴胶效率。在自动贴胶带装置中,需要通过折胶机构对胶带进行翻折,以在pcb板的金手指两面都粘贴胶带。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折胶机构结构复杂、操作不便。因此,急需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折胶机构。

在所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实用新型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折胶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折胶机构的贴胶带装置。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折胶机构,用于翻折粘贴在板状物表面的胶带,所述板状物包括第一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背对的第二表面,所述胶带粘贴在所述板状物的第一表面的边缘并突出所述边缘以形成突出部,所述折胶机构包括机架、输送组件以及折胶组件。输送组件设于所述机架,用于输送所述板状物;折胶组件连接于所述机架,所述折胶组件包括能够与所述胶带的所述突出部接触的螺旋折胶面,在所述输送组件输送所述板状物移动至所述折胶组件时,随着所述板状物带动所述胶带移动,所述螺旋折胶面驱使所述胶带的突出部实现翻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折胶组件包括一长条形板,所述长条形板包括第一面以及与所述第一面相背对的第二面,以所述长条形板的长度方向为轴将所述长条形板扭转一角度,所述第一面形成所述螺旋折胶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角度为180度,所述螺旋折胶面驱使所述胶带的所述突出部由所述板状物的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二表面翻转并贴合于所述第二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板状物的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输送组件接触,沿所述长条形板的长度方向,所述长条形板包括相远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的所述第一面高于所述板状物的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端的所述第一面低于所述板状物的所述第二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输送组件包括两排平行设置的辊道,两排所述辊道共同推动夹设于两所述辊道之间的所述板状物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贴胶带装置,用于将第一胶带粘贴于一板状物的一侧且粘贴于所述板状物的两面,所述板状物包括第一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背对的第二表面,所述贴胶带装置包括:

供胶机构,用于供给所述第一胶带;

贴胶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胶带粘贴于所述板状物的第一表面,粘贴后的部分所述第一胶带突出于所述板状物的一侧边缘以形成所述第一胶带的突出部;

折胶机构,用于翻折所述第一胶带的所述突出部,以使所述突出部粘贴于所述板状物的第二表面;所述折胶机构包括:

机架;

输送组件,设于所述机架,用于输送所述板状物;

折胶组件,连接于所述机架,所述折胶组件包括能够与所述第一胶带的所述突出部接触的螺旋折胶面,在所述输送组件输送所述板状物移动至所述折胶组件时,随着所述板状物带动所述第一胶带移动,所述螺旋折胶面驱使所述第一胶带的所述突出部由所述板状物的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二表面翻转并贴合于所述第二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折胶组件包括一长条形板,所述长条形板包括第一面以及与所述第一面相背对的第二面,以所述长条形板的长度方向为轴将所述长条形板扭转180度,所述第一面形成所述螺旋折胶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沿所述长条形板的长度方向,所述长条形板包括相远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的所述第一面高于所述板状物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二端的所述第一面低于所述板状物的第二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还包括一过渡机构,设于所述供胶机构和所述贴胶机构之间,用于提前调整所述第一胶带与所述板状物之间的角度和所述第一胶带相对于输送方向的位置;所述过渡机构包括:

吸附块,所述吸附块的朝向所述第一胶带的一面具有一斜面,所述斜面上开有多个气孔;以及

吸附气缸,提供吸力并通过多个所述气孔将所述第一胶带吸附于所述斜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方面,提供一种贴胶带装置,用于将两条胶带分别粘贴于一板状物的两侧且每一胶带粘贴于所述板状物的两面,所述板状物包括第一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背对的第二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贴胶带装置包括:

第一贴胶机构,用于在所述板状物的一侧粘贴第一胶带,所述第一贴胶机构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贴胶带装置;以及

第二贴胶机构,用于在所述板状物的另一侧粘贴第二胶带,所述第二贴胶机构包括:

给胶机构,所述给胶机构能够向外抽拉所述第二胶带,以使所述第二胶带平行于所述板状物的一条侧边,且所述第二胶带的黏性面面向所述板状物的所述侧边;

压胶机构,包括第一压胶板和第二压胶板,所述第一压胶板和所述第二压胶板以各自的侧边相对设置并形成一缝隙,所述缝隙与所述板状物的所述侧边齐平,所述第二胶带的非黏性面面向所述缝隙;以及

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所述第一压胶板和所述第二压胶板带动所述第二胶带向所述板状物移动且粘贴于所述板状物的所述侧边,并使所述第二胶带的突出于所述板状物一面的部分粘贴于该面,所述胶带突出于所述板状物另一面的部分粘贴于该另一面。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折胶机构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折胶机构,在折胶过程中,随着输送组件带动胶带移动,胶带的突出部与折胶组件产生相对位移,使得胶带的突出部沿着螺旋折胶面的螺旋结构的走向实现翻折。通过上述螺旋折胶面的结构设计,胶带即可完成翻折,具有结构简单、方便实用的优点。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是本实用新型贴胶带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折胶机构的长条形板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贴胶带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贴胶带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贴胶带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贴胶机构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供胶机构

110、转盘

120、转轴

20、贴胶机构

210、压胶轮

220、压胶气缸

30、折胶机构

310、机架

320、辊道

330、长条形板

331、第一面

332、第二面

333、第一端

334、第二端

40、过渡机构

410、吸附块

420、吸附气缸

50、给胶机构

510、第一动夹块

511、凹槽

520、第一定夹块

530、第二动夹块

531、凸起

540、第二定夹块

601、缝隙

610、第一压胶板

611、导向轮

612、连接部

613、吸气孔

620、第二压胶板

630、移动机架

631、导向部

6311、导向槽

632、支撑部

640、移动平台

710、滚筒

720、驱动气缸

80、切刀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用语“一个”、“一”、“该”和“所述”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折胶机构、贴胶带装置的各主要组成部分的结构、连接方式以及功能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折胶机构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折胶机构是以板状物为pcb板,胶带为高温胶,胶带粘贴的位置为pcb板的金手指为例进行说明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将折胶机构应用于其他领域,而对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出多种改型、添加、替代、删除或其他变化,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折胶机构,用于翻折粘贴在板状物表面的胶带,板状物包括第一表面以及与第一表面相背对的第二表面,胶带粘贴在板状物的第一表面的边缘并突出该边缘以形成突出部。

折胶机构包括机架310、输送组件以及折胶组件。输送组件连接于机架310,用于输送板状物。折胶组件固定连接于机架310,折胶组件包括能够与胶带的突出部接触的螺旋折胶面,在输送组件输送板状物移动至折胶组件时,随着板状物带动胶带移动,螺旋折胶面驱使胶带的突出部实现翻折。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折胶机构,在折胶过程中,随着输送组件带动胶带移动,胶带的突出部与折胶组件产生相对位移,使得胶带的突出部沿着螺旋折胶面的螺旋结构的走向实现翻折。通过上述螺旋折胶面的结构设计,胶带即可完成翻折,具有结构简单、方便实用的优点。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实施方式中,折胶组件包括一长条形板330,长条形板330的长度远大于其宽度且宽度大于厚度,长条形板330以其长度方向大致平行于板状物的输送方向的方式固定连接于机架310。长条形板330包括第一面331以及与第一面331相背对的第二面332,以长条形板330的长度方向为轴将长条形板330扭转180度后,第一面331形成螺旋折胶面。

在折胶过程中,长条形板330固定在机架310上,随着板状物带动粘贴在其上的胶带移动,胶带突出于板状物边缘的突出部与长条形板330的螺旋折胶面接触,由于该螺旋结构的作用,使得胶带的突出部沿着螺旋结构的走向实现翻折。进一步地,由于长条形板330的螺旋折胶面的螺旋结构为扭转180度,使得胶带的突出部由板状物的第一表面向第二表面翻转并贴合于第二表面。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折胶组件也可以包括除长条形板330的其他部件,例如具有螺旋折胶面的凹槽、凸起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具有螺旋折胶面的多种变形结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在不需要将胶带翻折180度的情况下,螺旋折胶面的螺旋结构也可以扭转30度、60度、90度、120度、160度或其他角度,在胶带通过并与螺旋折胶面接触时,胶带的突出部对应地翻折30度、60度、90度、120度、160度或其他角度。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在一实施方式中,板状物的第一表面朝上,板状物的第二表面朝下,即输送组件与板状物的第二表面接触。沿长条形板330的长度方向,长条形板330包括相远离的第一端333和第二端334,第一端333的第一面331高于板状物的第一表面,第二端334的第一面331低于板状物的第二表面。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限定长条形板330的第一端333的第一面331和第二端334的第一面331与板状物的高低位置关系,在胶带通过螺旋折胶面时,胶带的突出部是向下翻折的。通过这样的设计,令胶带翻折后,由于板状物的重力作用,能够是胶带的突出部更牢固地粘贴在板状物的第二表面。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将板状物的第一表面朝下以及长条形板330的第一端333的第一面331低于板状物的第一表面,第二端334的第一面331高于板状物的第二表面的设计,使得胶带的突出部向上翻折。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方式中,输送组件包括两排平行设置的辊道320,两排辊道320共同推动夹设于两辊道320之间的板状物移动,用于将粘贴有胶带的板状物输送至折胶机构30。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输送组件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折胶机构,在折胶过程中,随着输送组件带动胶带移动,胶带的突出部与折胶组件产生相对位移,使得胶带的突出部沿着螺旋折胶面的螺旋结构的走向实现翻折。通过上述螺旋折胶面的结构设计,胶带即可完成翻折,具有结构简单、方便实用的优点。

贴胶带装置第一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贴胶带装置是以板状物为pcb板,胶带为高温胶,胶带粘贴的位置为pcb板的金手指为例进行说明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将贴胶带装置应用于其他领域,而对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出多种改型、添加、替代、删除或其他变化,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贴胶带装置,用于将胶带粘贴于一板状物单侧的两面。板状物包括第一表面以及与第一表面相背对的第二表面。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贴胶带装置可应用于pcb板的一侧金手指粘贴高温胶。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方式中,贴胶带装置包括供胶机构10、贴胶机构20以及折胶机构30。供胶机构10用于供给胶带,贴胶机构20用于将胶带粘贴于板状物的第一表面,胶带突出于板状物的边缘以形成胶带的突出部,折胶机构30用于翻折胶带的突出部,以使突出部粘贴于板状物的第二表面,实现板状物单侧两面粘贴胶带。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方式中,供胶机构10向外抽拉胶带,并使胶带的初始段粘贴于板状物。

在示例实施方式中,供胶机构10包括转盘110,胶带缠绕于转盘110的外周,并通过转动转盘110将胶带绕出。供胶机构10还包括转轴120和动力源,动力源可以是旋转气缸、马达等,动力源连接于转轴120,胶带与转轴120的外周接触。转轴120在动力源的带动下转动,从而通过胶带与转轴120之间的摩擦力将胶带抽出。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增加转轴120,提前将胶带抽出,从而减小了胶带对板状物的沿与输送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保证板状物能够顺畅地输送。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方式中,贴胶机构20包括压胶轮210和压胶气缸220,通过压胶气缸220动作控制压胶轮210施加在板状物表面上的力,从而将胶带牢固地粘贴在板状物表面。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方式中,贴胶带装置还包括一过渡机构40,过渡机构40设于供胶机构10和贴胶机构20之间。胶带由供胶机构10绕出后,经过渡机构40提前调整胶带与板状物之间的角度和胶带相对于输送方向的位置,从而确保贴胶的质量。

请继续参阅图1,在一实施方式中,过渡机构40包括吸附块410和吸附气缸420,吸附块410的朝向胶带的一面具有一斜面,该斜面上开有多个气孔,吸附气缸420提供吸力并通过多个气孔将胶带吸附于吸附块410的斜面上。通过控制斜面的角度以及吸力的大小,确保胶带能够提前对准板状物的预粘贴位置。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贴胶带装置的折胶机构30包括机架310、输送组件和折胶组件。

输送组件用于输送板状物移动。折胶组件包括能够与胶带的突出部接触的螺旋折胶面,在输送组件输送板状物移动至折胶组件时,随着板状物带动胶带移动,螺旋折胶面驱使胶带的突出部由板状物的第一表面向第二表面翻转并贴合于第二表面。

如图2所示,在一实施方式中,折胶组件包括一长条形板330,长条形板330的长度远大于其宽度且宽度大于厚度,长条形板330以其长度方向大致平行于板状物的输送方向的方式连接于机架310。长条形板330包括第一面331以及与第一面331相背对的第二面332,以长条形板330的长度方向为轴将长条形板330扭转180度后,第一面331形成螺旋折胶面。

在折胶过程中,长条形板330固定在机架310上,随着板状物带动粘贴在其上的胶带移动,胶带突出于板状物边缘的突出部与长条形板330的螺旋折胶面接触,由于该螺旋结构的作用,使得胶带的突出部沿着螺旋结构的走向实现翻折。进一步地,由于长条形板330的螺旋折胶面的螺旋结构为扭转180度,使得胶带的突出部由板状物的第一表面向第二表面翻转并贴合于第二表面。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折胶组件也可以包括除长条形板330的其他部件,例如具有螺旋折胶面的凹槽、凸起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具有螺旋折胶面的多种变形结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方式中,板状物的第一表面朝上,板状物的第二表面朝下,即输送组件与板状物的第二表面接触。沿长条形板330的长度方向,长条形板330包括相远离的第一端333和第二端334,第一端333的第一面331高于板状物的第一表面,第二端334的第一面331低于板状物的第二表面。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限定长条形板330的第一端333的第一面331和第二端334的第一面331与板状物的高低位置关系,在胶带通过螺旋折胶面时,胶带的突出部是向下翻折的。通过这样的设计,令胶带翻折后,由于板状物的重力作用,能够更好地粘贴在板状物的第二表面。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方式中,输送组件包括两排平行设置的辊道320,两排辊道320共同推动夹设于两辊道320之间的板状物移动,用于将粘贴有胶带的板状物输送至折胶机构30。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输送组件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贴胶带装置,随着输送组件带动胶带移动,胶带的突出部与折胶组件产生相对位移,使得胶带的突出部沿着螺旋折胶面的螺旋结构的走向实现翻折,通过结构简单的折胶机构30,即可在板状物单侧的两面完成贴胶,有效提高了贴胶效率。

贴胶带装置第二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贴胶带装置是以板状物为pcb板,胶带为高温胶,胶带粘贴的位置为pcb板的金手指为例进行说明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将贴胶带装置应用于其他领域,而对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出多种改型、添加、替代、删除或其他变化,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其中,图3是本实用新型贴胶带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贴胶带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贴胶带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贴胶机构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贴胶带装置,用于将两条胶带分别粘贴于一板状物两侧,且每条胶带粘贴于板状物的两面,板状物包括第一表面以及与第一表面相背对的第二表面。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贴胶带装置可应用于pcb板的两侧金手指粘贴高温胶。

贴胶带装置包括第一贴胶机构和第二贴胶机构,第一贴胶机构用于在一板状物的一侧粘贴第一胶带,第二贴胶机构用于在板状物的另一侧粘贴第二胶带,第一贴胶机构可以是上述贴胶带装置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任一方案,此处不再详细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第二贴胶机构的各主要组成部分的结构、连接方式以及功能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5所示,第二贴胶机构包括给胶机构50、压胶机构以及驱动机构。

给胶机构50能够向外抽拉第二胶带,以使第二胶带平行于板状物的一条侧边,且第二胶带的黏性面面向板状物的该侧边。压胶机构包括第一压胶板610和第二压胶板620,第一压胶板610和第二压胶板620以各自的侧边相对设置并形成一缝隙601,缝隙601与板状物的侧边齐平,第二胶带的非黏性面面向缝隙601。

驱动机构能够驱动第一压胶板610和第二压胶板620带动第二胶带向板状物的移动且粘贴于该侧边,并使第二胶带的突出于板状物一面的部分粘贴于该面,第二胶带突出于板状物另一面的部分粘贴于该另一面。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贴胶带装置,仅通过第一压胶板610和第二压胶板620的一次施压,即可完成板状物两面的贴胶过程,相比现有技术,省去了将板状物翻转或增加另一台贴胶装置的繁琐操作,提高了贴胶效率。

如图5所示,在一实施方式中,压胶机构包括移动机架630,第一压胶板610和第二压胶板620转动连接于移动机架630,驱动机构能够驱动移动机架630带动第一压胶板610和第二压胶板620向板状物的侧边移动。同时,驱动机构能够驱动第一压胶板610和第二压胶板620以缝隙601为轴相向折叠。

具体来说,第一压胶板610和第二压胶板620先带动第二胶带向板状物的一侧移动,并通过第一压胶板610和第二压胶板620的驱动力,使得第二胶带先粘贴于板状物的侧边,令一部分第二胶带突出于板状物的一表面,另一部分第二胶带突出于板状物的另一表面。接着,第一压胶板610向板状物的一表面折叠,第二压胶板620向板状物的另一表面折叠,从而第一压胶板610带动该一部分第二胶带粘贴于板状物的一表面,第二压胶板620带动该另一部分第二胶带粘贴于板状物的另一表面,完成了仅通过一次施压,即可实现两面同步贴胶的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压胶板610和第二压胶板620是以合页结构形式相向折叠,将一条第二胶带分别粘贴于板状物的两面。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将第一压胶板610和第二压胶板620向板状物方向同步移动,通过板状物插入两个压胶板之间的缝隙601的方式,将第二胶带粘贴于板状物两面。

如图5所示,在一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架630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导向部631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部632。两个导向部631固定连接于一移动平台640上,移动平台640移动从而带动两个导向部631向板状物方向移动。两个支撑部632分别连接于两个导向部631,第一压胶板610和第二压胶板620设于两个支撑部632之间且转动连接于两个支撑部632。

如图5所示,在一实施方式中,每个导向部631设置有两个导向槽6311,两个导向槽6311以支撑部632呈轴对称设置,第一压胶板610和第二压胶板620均设有导向结构,导向结构能够沿导向槽6311移动。

在一实施方式中,导向结构可以包括导向轮611以及连接部612,连接部612分别连接于导向轮611和压胶板,导向轮611设于导向槽6311内并能够沿导向槽6311移动。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向结构还可以为其他形式,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如图5所示,在一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包括两个滚筒710以及驱动气缸720,驱动气缸720能够驱动两个滚筒710分别与第一压胶板610和第二压胶板620接触,并驱动第一压胶板610和第二压胶板620转动,实现相向折叠。

如图5所示,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压胶板610和第二压胶板620的靠近缝隙601的部分均设有多个沿缝隙601长度方向布置的吸气孔613。还包括抽气装置,抽气装置通过吸气孔613将第二胶带的非黏性面吸附于第一压胶板610和第二压胶板620的表面,并使第二胶带覆盖缝隙601。

如图5所示,在一实施方式中,给胶机构50包括第一夹块组件和第二夹块组件。

第一夹块组件用于夹持第二胶带的初始段,部分第二胶带显露于第一夹块组件。第二夹块组件能够沿平行于缝隙601的长度方向靠近或远离第一夹块组件。

在第二夹块组件靠近第一夹块组件时,第二夹块组件夹持第二胶带的显露于第一夹块组件的部分,在第二夹块组件远离第一夹块组件时,第二夹块组件向外抽拉第二胶带一预设长度。

具体来说,经过存储装置,例如转盘,抽出的第二胶带首先被第一夹块组件夹紧,且部分第二胶带显露于第一夹块组件的朝向第二夹块组件的一侧。接着第二夹块组件移动至第一夹块组件并夹紧该第二胶带的显露部分之后,第二夹块组件向远离第一夹块组件的方向移动,将第二胶带抽出,并使抽出的第二胶带平行于板状物的一侧,且第二胶带的黏性面面向板状物。最后,第二胶带被抽出该预设长度后,第二夹块组件停止移动。

如图5所示,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夹块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动夹块510和第一定夹块520,第一动夹块510能够向第一定夹块520移动并将第二胶带夹紧,在第二胶带被第一动夹块510和第一定夹块520夹紧时,部分第二胶带显露于第一动夹块510和第一定夹块520的朝向第二夹块组件的一侧。第二夹块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动夹块530和第二定夹块540,第二动夹块530能够向第二定夹块540移动并将部分第二胶带夹紧。

如图5所示,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动夹块510和第一定夹块520的面向第二夹块组件的一侧各开有一凹槽511,两个凹槽511相互对应,在第二胶带被夹紧时,第二胶带夹设于两个凹槽511之间。第二动夹块530和第二定夹块540的面向第一夹块组件的一侧各设有一凸起531,两个凸起531能够对应插入两个凹槽511,并将夹设于两个凹槽511之间的第二胶带夹紧。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动夹块510和第一定夹块520设计成具有凹槽511的结构,将第二动夹块530和第二定夹块540设计成具有凸起531的结构,通过凸起531与凹槽511的配合,使得第二夹块组件的第二动夹块530和第二定夹块540更容易地将第二胶带夹紧并抽出。

如图5所示,在一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切胶机构,在第二胶带被抽拉到预设长度时,切胶机构用于切断第二胶带。举例来说,切胶机构可以包括一切刀80,切刀80设于给胶机构50的出料口,并靠近压胶板。在第二胶带被抽拉至该预设长度时,第一夹块组件和第二夹块组件带动第二胶带同时向第一压胶板610和第二压胶板620移动,此时,切刀80伸出并将第二胶带切断。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贴胶带装置,通过结合第一贴胶机构和第二贴胶机构,能够在板状物的两侧边的两面完成粘贴胶带。同时,仅通过第一压胶板610和第二压胶板620的一次施压,即可完成板状物两面的贴胶过程,大大提高了贴胶效率。

在此应注意,附图中示出而且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折胶机构仅仅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一个示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仅限于附图中示出或说明书中描述的装置的任何细节或任何部件。

应可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将其应用限制到本说明书提出的部件的详细结构和布置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具有其他实施方式,并且能够以多种方式实现并且执行。前述变形形式和修改形式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应可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公开和限定的本实用新型延伸到文中和/或附图中提到或明显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特征的所有可替代组合。所有这些不同的组合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可替代方面。本说明书所述的实施方式说明了已知用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方式,并且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利用本实用新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