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包装机的接驳送纸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45662发布日期:2020-05-22 20:25阅读:52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包装机的接驳送纸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纸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用于包装机的接驳送纸机构。



背景技术:

现在的生活用纸生产中,如盒装抽纸产品,其是由折叠机折叠后各张折叠纸进行分叠为多组纸材垛,随后通过简单的接驳传送带逐垛输送至包装机的上料输送装置处,最后由上料输送装置逐垛推送上料至包装机中进行包装处理。

而不同型号的折叠机的出纸口和上料输送装置的输送面存在有不同的位置差,从而导致需要使用专门定制的接驳传送带进行过渡传送,这种方式不仅成本造价高、专机专用,一旦对折叠机或上料输送装置的型号更换,往往会导致之前的接驳传送带无法适配,造成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具有适用面广的用于包装机的接驳送纸机构。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用于包装机的接驳送纸机构,包括有固定机架、摆臂和送纸组件,所述摆臂的尾端铰接于固定机架上以使摆臂可绕其与固定机架之间铰接作往复摆动;所述摆臂的前端固定连接有两根并排布置的支撑梁,所述送纸组件由同步传输且呈并排布置的两条传送皮带组成,其中,两条所述传送皮带分别设于两支撑梁上,两所述支撑梁之间保持有一段水平间距且两条传送皮带之间保持有一段水平间距。

进一步,每个所述支撑梁的前端部均铰接有接纸平台,并且两接纸平台呈并排布置。

进一步,还包括用于感应检测送入送纸组件的纸材垛位置情况的检测单元,其中,基于检测单元所感应的纸材位置情况调整送纸组件的输送速度。

进一步,所述固定机架上设有用于同步驱动两传送皮带的驱动单元,并且所述驱动单元与检测单元之间相联动。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的方案,其有益效果在于:可根据折叠机及上料输送装置的情况对摆臂的角度方位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以使送纸组件能够起到平滑过渡的功能,调节方便简单,具有通用性,可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快速调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接驳送纸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接驳送纸机构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接驳送纸机构及上料输送装置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接驳送纸机构的工作示意图。

其中,1-固定机架,2-摆臂,21-驱动单元,3-送纸组件,4-支撑梁,5-接纸平台,6-检测单元,7-水平间距,10-送纸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用于名称的区分。

参见附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一种用于包装机的接驳送纸机构,该接驳送纸机构作为折叠机的出纸口与包装机的上料输送装置之间的接驳中转结构,即,由折叠机层叠的纸材垛推出至接驳送纸机构上,再由接驳送纸机构将纸材垛转送至上料输送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接驳送纸机构包括有固定机架1、摆臂2、送纸组件3、两根支撑梁4和两接纸平台5,其中,摆臂2的尾端转动连接于固定机架1上,即,本实施例的摆臂2与固定机架1之间通过预设有的转轴以及轴承座相转动连接,实现了摆臂2与固定机架1之间的铰接配合,以便于摆臂2可绕转轴作往复摆动动作。

在本实施例中,两根支撑梁4呈并排布置固定连接于摆臂2的前端,即,摆臂2与支撑梁4之间通过预设有螺栓进行固定连接。两支撑梁4之间预留一段水平间距7,其中,该水平间距7的宽度大于上料输送装置的送纸杆10的宽度。

在本实施例中,送纸组件3由同步传输且呈并排布置的两条传送皮带组成,其中,两条传送皮带分别设于两支撑梁4上。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的两条传动皮带的一端(靠近摆臂2的一端)与同一主动轮相绕设配合,并且两条传动皮带的另一端(靠近支撑梁4的尾端)分别设有一从动轮相绕设配合;其次,在固定机架1上设有用于同步驱动两传送皮带的驱动单元21,即,驱动单元21为伺服电机且该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上套设有主动齿轮,主动齿轮与主动轮之间通过同步皮带相传动配合,因此,主动轮在驱动单元21的带动下令两传动皮带作同步传输动作。同样地,两传送皮带之间预留一端水平间距7。

在本实施例中,两接纸平台5的尾端分别铰接于两支撑梁4的前端部,即,通过螺栓轴将接纸平台5的尾端与支撑梁4的前端连接在一起,并且接纸平台5可绕螺栓轴进行角度方位的摆动调整。同样地,两接纸平台5之间预留一端水平间距7。

因此,通过摆臂2的摆动动作以同步带动支撑梁4和传送皮带进行角度方位的调整,另外通过对接纸平台5的角度方位进行调整,以便于适应不同的情况,即,首先将固定机架1临近放置于折叠机的出纸口处,以使传送皮带的进料端与出纸口相衔接,随后摆动调整摆臂2的角度方位以令支撑梁4搭接至上料输送装置的输送面上,另外,由于支撑梁4存在有一定的厚度以使得传送皮带的输送面与上料输送装置的输送面之间存在有一定的高度差,因此通过调整接纸平台5的角度方位以令接纸平台5的两端分别与传送皮带的出料端和上料输送装置的输送面相衔接,此时的接纸平台5的输送面起到传送皮带的输送面与上料输送装置的输送面之间平滑过渡。

进一步,由于上料输送装置包括有若干根等间距设于循环传送链上的送纸杆10,并且各根送纸杆10随传送链同速循环动作,其中,在传送链的前端位置,送纸杆10由下至上翻转。而在两支撑梁4前端搭接至上料输送装置时,通过令送纸杆10的上端部可穿过支撑梁4之间的间距伸出至传送皮带的输送面、接纸平台5的输送面,从而使每个送纸杆10对应推送一组纸材垛依次离开传送皮带的输送面和接纸平台5的输送面至上料输送装置的输送面,最终由送纸杆10推送纸材垛进行上料包装。

为了便于理解,以下结合不同情况对上述的接驳送纸机构作出进一步说明。

情况一:折叠机的出纸口所在平面高于上料输送装置的输送面时,在传送皮带的进料端与出纸口相衔接后,通过旋转调整摆臂2向下摆动(相当于传送皮带的输送面朝下倾斜延伸),以使支撑梁4搭接在上料输送装置上,并且摆动接纸平台5至合适的角度方位以便于传送皮带的输送面平滑过渡至上料输送装置的输送面。

情况二:折叠机的出纸口所在平面低于上料输送装置的输送面时,在传送皮带的进料端与出纸口相衔接后,通过旋转调整摆臂2向上摆动(相当于传送皮带的输送面朝上倾斜延伸),以使支撑梁4搭接在上料输送装置上,并且摆动接纸平台5至合适的角度方位以便于传送皮带的输送面平滑过渡至上料输送装置的输送面。

通过上述的方式,以便于根据不同的折叠机及包装机对接驳送纸机构进行适应性调整,适用面更广,调整也更加方便可靠。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现有的送纸杆10是保持等速移动以使每个送纸杆10移动到接驳送纸机构处的时间为恒定值,而折叠机所推出的纸材垛速度往往存在有一定的差异,存在有纸材垛未移动至预定位置而无法正常被送纸杆10推送的情况,例如纸材垛未及时到达预定位置而造成其中一根送纸杆10没有推送的问题、或者纸材垛到位不及时准确而成送纸杆10顶推破坏的问题。因此,通过设置有用于感应检测送纸组件3上所输送的纸材垛位置的检测单元6,本实施例的检测单元6采用的光电电眼,将该检测单元6设置与传送皮带输送面前端的上方位置,以感应检测送入纸材垛。另外,检测单元6通过预设有的控制器(可采用plc、单片机等现有的电气控制器)与驱动单元21相联动,基于检测单元6所感应到的纸材垛,以及结合送纸杆10移动到达接驳送纸机构处的恒定时间,从而适当调整驱动单元21的转速以令该纸材垛准确到达额定位置等待送纸杆10将其推离。为了便于理解,此处对该原理过程做出解释说明:由于检测单元6至额定位置之间的间距s为定值,并且下一根送纸杆10的到位时间t1为恒定值,因此,计算得出送纸杆10的到位时间t1与检测单元6感应到的纸材垛时间t2的时间差t0=t1-t2,从而基于公式v=s/t0计算得出驱动单元21所需转速,进而通过控制器调整电机转速使送纸皮带带动纸材垛能够移动至额定位置。在实际过程中,实际调整电机转速会略高于所计算得出的电机转速,以令纸材垛稍微提前达到额定位置等待送纸杆10。此处的所涉及的控制程序属于本领域的常规计算机控制命令,属于常规技术手段;同时,上述所使用的电机、伺服电机等传动装置同属本领域常规技术手段,其结构原理在此处不在进行赘述。

以上所述之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更多可能的变动和润饰,或修改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之思路所做的等同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