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多条饲料包装生产线的输出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19840发布日期:2020-06-23 21:55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多条饲料包装生产线的输出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预混料生产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多条饲料包装生产线的输出平台。



背景技术:

在现代的企业里,如何在码垛生产线的包装岗位上节省人力,是企业一直头疼的事情,传统的倒袋方式就是靠人工放倒,对操作工的体力要求比较高,国内其他包装机生产商对于此阶段的工作一般是用人力的操作来实现的,一台包装机一般都需要两人来操作,一个人负责套袋,接袋,另一个人负责将缝制完的包装袋人工转向躺倒,然后人工对包装袋进行压平操作,一个小时要完成大约200-300次的重复工作,中间不能离开,操作工的劳动强度很大,对于企业来讲,又增加了人工成本。现有技术中通常通过推倒躺平装置对包装袋进行推倒并运输,推倒躺平装置包括输入输送带及其上的推倒躺平结构等,输入输送带与包装输出输送带相接,推倒躺平结构将输入输送带上竖立的包装袋调整至平躺(沿输入输送带的输送方向)。

如申请号为cn201410589103.6的专利提供了一种包装袋在线自动推倒躺平转弯装置,其采用行程挡板通过螺栓固定在气缸固定架上,执行气缸固定在固定板上,所述导向杆连接器与推袋顶板连接;所述倒袋躺板固定在皮带输送机的侧面,其底部通过同步销子将双螺牙调节丝杆支撑在皮带输送机的下侧面;所述转弯滚筒与倒袋躺板安装在皮带输送机的同侧;所述光电感应开关固定在光电开关固定架上,光电感应开关检测包装袋,并且将输出包装袋信号给plc系统。

前述装置主要用于单条包装生产线的躺平与输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多条饲料包装生产线的输出平台,可用于将多条饲料包装生产线输出的包装袋按同一方向躺平。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多条饲料包装生产线的输出平台,包括沿前后向设置的输出输送带3和沿左右向设置的输入输送带,所述输出输送带3与输入输送带平齐。所述输入输送带包括一条前端输入输送带2和至少一条中间输入输送带4,所述前端输入输送带2设于输出输送带3前端的相邻前方,多条中间输入输送带4前后并排设置且均位于输出输送带3的相邻右侧;所述前端输入输送带2与输出输送带3相接处设有前端倾倒结构5,所述中间输入输送带4上设有推倒躺平结构6将竖立的包装袋15调整至左右向平躺,每条中间输入输送带4与输出输送带3相接处的后侧设有第二转向滚筒18;所述前端倾倒结构5包括转板支架7、推倒转板8、转板气缸9和挡杆11,所述转板支架7位于前端输入输送带2前侧;所述推倒转板8的上端通过左右向设置的转轴转动设于转板支架7上,其位于输出输送带3前端的正前方;所述挡杆11沿左右向设置且位于输出输送带3前端正上方对应竖立的包装袋15的上部或中部;所述转板气缸9沿前后向设于转板支架7上且其能驱动推倒转板8的下部向后旋转将前端输入输送带2上的包装袋15的下部推顶至挡杆11下方。所述第二转向滚筒18沿竖直方向设于中间输入输送带4和输出输送带3上方其将左右向平躺的包装袋15调整至前后向平躺。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推倒躺平结构6包括中间输入输送带4前侧的倾倒躺板16与第一转向滚筒17、中间输入输送带4后侧的顶板支架12、沿前后向设于顶板支架12上的顶板气缸13和顶板气缸13的伸缩杆前端且沿左右向设置的推袋顶板14;所述倾倒躺板16由后至前斜向上设置且其下端位于中间输入输送带4前侧的相邻上方;所述推袋顶板14位于中间输入输送带4上方对应竖立的包装袋15中部或上部,其位于倾倒躺板16的正后方,其能由顶板气缸13驱动向前运动将中间输入输送带4上竖立的包装袋15推倒至倾倒躺板16上;所述第一转向滚筒17沿竖直设置且位于中间输入输送带4上方,其位于倾倒躺板16的相邻左侧将前后向平躺的包装袋15调整至左右向平躺。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倾倒躺板16的倾斜角度为25-40°,所述中间输入输送带4的宽度大于包装袋15的长度,所述第一转向滚筒17和第二转向滚筒18之间前后向的距离小于包装袋15的宽度,所述第一转向滚筒17的后侧与中间输入输送带4前侧之间的距离为10-20cm。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转板气缸9位于推倒转板8前方,其缸体可上下旋转地设于转板支架7上,其伸缩杆的后端与推倒转板8的前侧中部或上部转动连接;所述转板气缸9收缩时,所述推倒转板8竖向设置;当前端输入输送带2将一个包装袋15送至推倒转板8正后方时,所述前端输入输送带2停止,之后,所述转板气缸9伸展使推倒转板8顶靠在包装袋15前侧下部将包装袋15的下端推顶至输出输送带3上,此时包装袋15的后侧顶靠在挡杆11上。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推倒转板8中部沿左右向设有条状透光孔22,其前侧且位于条状透光孔22正前方沿左右向设有光电传感器支架23;所述光电传感器支架23上设有光电传感器24,所述光电传感器24发射的光线由条状透光孔22向后穿出并能照射到竖立的包装袋15上;所述光电传感器24被触发时,所述前端输入输送带2停止,此时触发光电传感器24的包装袋15位于输出输送带3的正前方。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所有第二转向滚筒18的左侧和前端倾倒结构5处输出的包装袋15的右侧均位于同一前后向的直线上。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挡杆11的后方且位于最前端的中间输入输送带4之间设有倒袋顶板25;所述倒袋顶板25沿左右向设置且位于输出输送带3上平躺的包装袋15的相邻上方。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挡杆11与输出输送带3之间的距离为25-50cm,所述倒袋顶板25与输出输送带3之间的距离为10-15cm。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前端输入输送带2位于输出输送带3的右侧,所述中间输入输送带4的数量为一条;所述输出输送带3由前后依次设置的一条前端段输出输送带19和一条中间段输出输送带20构成,所述中间段输出输送带20的前端位于中间输入输送带4的前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多条饲料包装生产线的输出平台,可用于将多条饲料包装生产线输出的包装袋按同一方向躺平,且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多条饲料包装生产线的输出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前端倾倒结构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推倒躺平结构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推倒转板上的光电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前端倾倒结构在推倒转板竖直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前端倾倒结构在推倒转板旋转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前端倾倒结构将包装袋倾倒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包装输出输送带、2前端输入输送带、3输出输送带、4中间输入输送带、5前端倾倒结构、6推倒躺平结构、7转板支架、8推倒转板、9转板气缸、10挡杆支架、11挡杆、12顶板支架、13顶板气缸、14推袋顶板、15包装袋、16倾倒躺板、17第一转向滚筒、18第二转向滚筒、19前端段输出输送带、20中间段输出输送带、21护栏、22条状透光孔、23光电传感器支架、24光电传感器、25倒袋顶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参见图1-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多条饲料包装生产线的输出平台,包括沿前后向设置的输出输送带3和沿左右向设置的输入输送带;输入输送带的右端与包装输出输送带1(实现饲料的称量、包装和封袋后输出)相接;输出输送带3的后端可与整形装置或码垛装置等的输送带相接,其向后输送;输出输送带3与输入输送带平齐(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并相接。其中,输入输送带包括一条前端输入输送带2和至少一条中间输入输送带4,前端输入输送带2设于输出输送带3前端的相邻前方(左侧或右侧,优选为右侧)实现相接形成l形或t形,多条中间输入输送带4前后并排设置(均位于前端输入输送带2后方)且均位于输出输送带3的相邻右侧实现相接形成t形。其中,前端输入输送带2与输出输送带3相接处设有前端倾倒结构5将前端输入输送带2上竖向的包装袋15调整至前后向平躺。中间输入输送带4上设有推倒躺平结构6将竖立的包装袋15调整至左右向平躺,每条中间输入输送带4与输出输送带3相接处(中间输入输送带4的后侧与输出输送带3的右侧)的后侧设有第二转向滚筒18。其中,前端倾倒结构5包括转板支架7、推倒转板8、转板气缸9和挡杆11等;转板支架7沿左右向设置且位于前端输入输送带2前侧,其位于输出输送带3前端正前方,其为框架式结构。推倒转板8的上端通过左右向设置的转轴转动设于转板支架7上,其位于输出输送带3前端的正前方,其下端位于前端输入输送带2的上方,其宽度大于包装袋15的宽度,其长度最好大于前端输入输送带2的宽度。挡杆11沿左右向设置且位于输出输送带3前端正上方对应竖立的包装袋15的上部或中部;进一步地,输出输送带3前端沿竖直方向设有挡杆支架10(两根竖向设置的矩形柱,两根矩形柱分别位于输出输送带3的左右两侧),挡杆11可上下调整地设于挡杆支架10上(其两端的套管套设在对应侧的矩形柱上,套管通过螺栓与矩形柱进行固定)。转板气缸9沿前后向设于(转动)转板支架7上且其能驱动推倒转板8的下部向后旋转将前端输入输送带2上的包装袋15的下部推顶至挡杆11下方(包装袋15的下端置于输出输送带3,通过输出输送带3的带动与挡杆11的阻挡实现包装袋15的倾倒)。第二转向滚筒18沿竖直方向设于中间输入输送带4和输出输送带3上方其将左右向平躺的包装袋15调整至前后向平躺,同时对包装袋15右侧的位置进行定位。

其中,参见图1和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推倒躺平结构6的结构与申请号为cn201410589103.6的专利类似,其包括中间输入输送带4前侧的倾倒躺板16与第一转向滚筒17、中间输入输送带4后侧的顶板支架12、沿前后向设于顶板支架12上的顶板气缸13和顶板气缸13的伸缩杆前端且沿左右向设置的推袋顶板14等。倾倒躺板16由后至前斜向上设置且其下端位于中间输入输送带4前侧的相邻上方。推袋顶板14位于中间输入输送带4上方对应竖立的包装袋15中部或上部,其位于倾倒躺板16的正后方,其能由顶板气缸13驱动向前运动将中间输入输送带4上竖立的包装袋15推倒至倾倒躺板16上。第一转向滚筒17沿竖直设置且位于中间输入输送带4上方(通过支架悬挂设置),其位于倾倒躺板16的相邻左侧将前后向平躺的包装袋15调整至左右向平躺。推袋顶板14的后侧且位于顶板气缸13的左右两侧设有导向杆,导向杆沿前后向设置,顶板支架12上沿前后向设有与导向杆配合的导向筒,导向筒套设在对应侧的导向杆外。当包装袋15由中间输入输送带4送至推袋顶板14正前方时(可由相应的光电传感器触发),顶板气缸13动作实现包装袋15的倾倒。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倾倒躺板16的倾斜角度(与水平面)为25-40°,以保证包装袋15可以滑至中间输入输送带4上。中间输入输送带4的宽度大于包装袋15的长度,输出输送带3的宽度大于包装袋15的宽度,前端输入输送带2的宽度大于包装袋15的厚度,各输送带的两侧根据需要设置护栏21以防止包装袋15掉落。第一转向滚筒17和第二转向滚筒18之间前后向的距离小于包装袋15的宽度以保证包装袋15转向,第一转向滚筒17的后侧需要位于从倾倒躺板16滑下的包装袋15的前侧的后方以保证转向。第一转向滚筒17的后侧与中间输入输送带4前侧之间的距离为10-20cm。

具体地,参见图1-2和5-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转板气缸9位于推倒转板8前方,其缸体可上下旋转地设于转板支架7上,其伸缩杆的后端与推倒转板8的前侧中部或上部转动连接。转板气缸9收缩时,推倒转板8由于自身重量竖向设置(同时沿左右向设置,其具体为矩形板)。当前端输入输送带2将一个包装袋15送至推倒转板8正后方时(触发光电传感器24),前端输入输送带2停止,之后,转板气缸9伸展使推倒转板8顶靠在包装袋15前侧下部将包装袋15的下端推顶至输出输送带3上,此时包装袋15的后侧顶靠在挡杆11上。

进一步地,参见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推倒转板8中部沿左右向设有条状透光孔22(具体为矩形孔),其前侧且位于条状透光孔22正前方沿左右向设有光电传感器支架23。光电传感器支架23上可左右调整地设有光电传感器24,光电传感器24沿前后向设置(推倒转板8竖直时),其发射的光线由条状透光孔22向后穿出并能照射到竖立的包装袋15上(具体为左侧触发)。光电传感器24被触发时,前端输入输送带2停止(相应的电机停止动作),此时触发光电传感器24的包装袋15位于输出输送带3的正前方。

优选地,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所有第二转向滚筒18的左侧和前端倾倒结构5处输出的包装袋15的右侧(由光电传感器24触发控制,光电传感器24与第二转向滚筒18之间的距离可以约等于包装袋15的宽度)均位于同一前后向的直线上以保证输出输送带输出的包装袋15在同一直线上。

优选地,参见图1和5-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挡杆11的后方且位于最前端的中间输入输送带4之间设有倒袋顶板25用于使前端倾倒结构5未能让包装袋15完全平躺的包装袋15完全平躺。倒袋顶板25沿左右向设置且位于输出输送带3上平躺的包装袋15的相邻上方(可通过相应的支架固定在输出输送带3的机架的左右两侧),倒袋顶板25具体可以为水平设置的条形板。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挡杆11与输出输送带3之间的距离为25-50cm,倒袋顶板25与输出输送带3之间的距离为10-15cm。前述参数仅为针对20kg或25kg规格的包装袋15设计的。

具体地,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前端输入输送带2位于输出输送带3的右侧,中间输入输送带4的数量为一条。输出输送带3由前后依次设置的一条前端段输出输送带19和一条中间段输出输送带20构成,中间段输出输送带20的前端位于中间输入输送带4的前方。即输出输送带3可由多段输送带构成,每条输入输送带对应设置一段输送带,以控制包装袋15的输送速度(如人工控制停止),避免输出输送带上两个包装袋15发生碰撞或紧挨在一起。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和“第二”仅起区分作用,无其他特殊意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