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体的灌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56914发布日期:2020-09-01 17:24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体的灌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了一种液体的灌注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制造和应用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对相关的容器中灌注相应的液体,而针对容器体积较小的情况下,为满足特定工艺要求需要在容器内注入相应的液量,使得容器内的液位达到工艺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一般使用注液阀向容器内注入固定量的液体,由于容器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容量体积的误差,在注入固定量的液体时,相同大小的容器注入液体后,不同容器内的液位也不一致,尤其针对容量体积微小的容器,不同容器内注入相同量的液体时,液位差较大,影响工艺效果。

为了保证液位的精度,使其达到相应的工艺要求,一般会在注液过程中检测液位高度,但这种检测往往适用于透明容器,而且精确度较差,对于不透明的容器无法检测,在注入固定量液体后无法达到相应的工艺要求,低于预设液位或高于预设液位;对于精度要求高的小容器需要注满时,会出现注液溢出或容器内出现气泡的问题,不满足工艺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体的灌注装置,连接在注液阀上能够回收注液过程中溢出的液体。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液体的灌注装置,安装在注液阀上,所述灌注装置包括回收管体和出料针头,所述回收管体包括由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构成的台阶式中空通道,所述出料针头包括连接所述注液阀的入料部和出料部,所述出料部自所述第一腔室进入所述第二腔室,所述入料部设置于所述回收管体的入口处,使所述出料针头紧密安装在所述回收管体上,且至少部分所述出料部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回收管体的外壁上连接有回收支管,所述回收支管与所述第一腔室互通,所述回收支管外接有真空发生器,所述回收管路上还设置有检测回收管路内真空度的真空检测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回收支管与所述第一腔室的中部互通。

优选的,所述入料部具有上连接端和下连接端,所述上连接端与所述注液阀连接,所述下连接端与所述回收管体连接,所述上连接端与所述注液阀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下连接端与所述回收管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入料部与所述出料部为一体式构造,所述出料针头中设有的注料通道贯穿所述入料部和所述出料部。

优选的,所述下连接端安装在所述回收管体的上端,至少部分所述下连接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腔室内并贴合所述第一腔室的壁面上。

优选的,所述中空通道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注料通道的中心轴线重合。

优选的,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且所述第一腔室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腔室的中心轴线重合。

优选的,所述第一腔室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腔室的横截面积。

优选的,所述第二腔室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出料部的横截面积。

优选的,所述第二腔室的壁面上设有若干个抵靠在所述出料部外壁的限位条,所述限位条沿着所述出料部的周向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装置涉及的液体的灌注装置,包括回收管体和出料针头,通过出料针头上端的入料部与所述注液阀连接,出料针头下端的出料部安装在回收管体内,所述回收管体内还包括上部的第一腔室和下部的第二腔室,位于回收管体的外壁上连接有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的回收支管,并通过回收支管上外接的真空发生器使第一腔室和回收支管内处于真空,所述出料部依次穿过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当出料部排出的液体从被注液容器的注液处溢出或容器内的液体高于预设液位时,液体会沿着出料部的出料口溢入到所述出料部所在的第二腔室内并逐渐向上移动,进入上端的第一腔室,进而进入回收支管,液体进入到回收支管后,回收支管内的真空度发生变化,通过回收支管上设置的真空检测传感器将检测信号发送到控制器,进而通过控制器控制注液阀停止工作,避免液体继续溢出,从而实现精确控制液体的灌注量,同时溢出的液体从回收支管流出并进行回收,避免了资源的浪费,提高注液精度,保证了工艺效果;本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注液精度高,节省了成本。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

1、回收管体;10、中空通道;11、第一腔室;12、第二腔室;2、出料针头;21、入料部;211、上连接端;212、下连接端;22、出料部;23、注料通道;3、回收支管;4、真空检测传感器;51、第一密封圈;52、第二密封圈;6、限位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一种液体的灌注装置,安装在注液阀(图中未示出)上,所述灌注装置包括回收管体1和出料针头2,所述回收管体1包括由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构成的台阶式中空通道10,所述出料针头2包括连接所述注液阀的入料部21和出料部22,所述出料部22自所述第一腔室11进入所述第二腔室12,所述入料部21设置于所述回收管体1的入口处,使所述出料针头2紧密安装在所述回收管体1上,且至少部分所述出料部22位于所述第一腔室11内;所述回收管体1的外壁上连接有回收支管3,所述回收支管3与所述第一腔室11互通,所述回收支管3外接有真空发生器(图中未示出),从而能够使得第一腔室11和回收管路3内均为真空,所述回收管路3上还设置有检测所述回收管路3内部真空度的真空检测传感器4。

使用时,使得所述回收管体1和所述出料针头2的下端面均临近设置于被注液容器中预设的液位处,通过出料针头2上端的入料部21与所述注液阀连接,出料针头2下端的出料部22安装在回收管体1内,所述回收管体1内还包括上部的第一腔室11和下部的第二腔室12,位于所述回收管体1的外壁上连接有与所述第二腔室12连通的回收支管3,并通过所述回收支管3上外接的真空发生器工作,使所述第一腔室11和所述回收支管3内处于真空,所述出料部22依次穿过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当出料部22排出的液体从被注液容器的注液处溢出或容器内的液体高于预设液位时,溢出的液体会在容器内负压的作用下沿着出料部22的出料口溢入到所述出料部22所在的第二腔室12并逐渐向上移动,进入上端的第一腔室11,由于所述第一腔室11、第二腔室12和所述回收支管3均处于真空,当第一腔室11内的液体位置逐渐上升,直至上升至所述回收支管3与所述第二腔室12所在位置处,进而使所述第二腔室12内的液体进入一侧的回收支管3内,液体进入到所述回收支管3后,所述回收支管3内的真空度发生变化,通过所述回收支管3上设置的真空检测传感器4对所述回收支管3内的真空度进行检测,所述真空检测传感器4连接在现有技术中常规使用的控制器(图中未示出)上,并将检测信号发送到控制器,进而通过控制器控制注液阀停止工作,避免液体继续溢出,从而实现精确控制液体的灌注量,同时溢出的液体从所述回收支管3流出并进行回收,使注入的液体位于容器内预设的位置处,提高了注液的精度,避免了资源的浪费,进而提高了工艺效果。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入料部21具有上连接端211和下连接端212,所述上连接端211与所述注液阀连接,所述下连接端212与所述回收管体1连接,所述上连接端211与所述注液阀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51,所述下连接端212与所述回收管体1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52,所述下连接端212安装在所述回收管体1的上端,至少部分所述下连接端212延伸至所述第一腔室11内并贴合所述第一腔室11的壁面上,通过所述入料部21上设置的第一密封圈51和第二密封圈52将所述出料针头2密封连接在注液阀和所述回收管体1之间,同时部分所述下连接端212贴合在所述第一腔室11的壁面上,保证了所述出料针头2与所述回收管体1之间的密封性。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入料部21与所述出料部22为一体式构造,所述出料针头2中设有的注料通道23贯穿所述入料部21和所述出料部22,所述中空通道10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注料通道23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中心通道10中的第二腔室12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出料针头2中出料部22的横截面积,确保所述出料针头2安装在所述回收管体1内,使得液体从所述注料通道23溢出后能够进入中心通道10中,并保证了所述出料针头2与所述回收管体1安装的密封性。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室11与所述第二腔室12连通,且所述第一腔室11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腔室12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第一腔室11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腔室12的横截面积,便于所述第一腔室11能够容纳较多的溢出液体,形成缓冲腔室,避免溢出的液体急速溢出,所述回收支管3与所述第一腔室11的中部互通,使得所述第一腔室11内的逐渐上升到所述第一腔室11的中部时,沿着所述回收支管3流出,进行回收,避免浪费。

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腔室12的壁面上设有若干个抵靠在所述出料部22外壁的限位条6,所述限位条6沿着所述出料部22的周向分布,使得所述出料部22限定在所述第二腔室12的中心部,不发生偏移,溢出的液体从两两限位条6之间的空隙上溢。

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