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叶片式收粮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21374发布日期:2020-06-16 23:18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型叶片式收粮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收粮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型叶片式收粮机。



背景技术:

17世纪中,美国开始应用架空索道传送散状物料,19世纪中叶,各种现代结构的传送带输送机相继出现,1868年,在英国出现了皮带式传送带输送机,1887年,在美国出现了螺旋输送机,1905年,在瑞士出现了钢带式输送机,1906年,在英国和德国出现了惯性输送机,此后,传送带输送机受到机械制造、电机、化工和冶金工业技术进步的影响,不断完善,逐步由完成车间内部的传送,发展到完成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甚至城市之间的物料搬运,成为物料搬运系统机械化和自动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农业中进行收粮食也需要通过输送带进行输送,目前的收粮机在进行收粮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部分粮食待留在输送带的放置板上,导致粮食的浪费降低输送效率,因此需要一种可以防止放置板上粮食待留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小型叶片式收粮机,通过传送带带动l型连接板运动,通过第二铰接板和第一铰接板实现盛料,在重力下第二铰接板端部的打杆打击凹槽从而带动第二铰接板和第一铰接板向外转动并压动第一弹簧,到达侧板顶部后,第二铰接板与打板碰撞,从而进行下料,通过在重力下物料送出,第一弹簧恢复初始位置从而带动第二铰接板和第一铰接板震动实现进一步抖料作用,进一步防止物料在放置板上的堆积。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小型叶片式收粮机,包括传送组件以及安装在所述传送组件上的盛料组件,所述盛料组件包括第二铰接板以及与所述第二铰接板铰接的第一铰接板,所述第二铰接板与所述第一铰接板内侧设有相互连接的第一橡胶层,所述盛料组件上包括与所述传送组件固定的l型连接板,所述l型连接板与所述第二铰接板和所述第一铰接板之间皆安装有第一弹簧,所述l型连接板的外侧安装有与所述第二铰接板和所述第一铰接板连接的第二橡胶层,所述第一铰接板内侧靠近与所述第二铰接板铰接处开设有凹槽,所述第二铰接板内侧靠近所述第一铰接板铰接处安装有与所述凹槽相互配合的打杆。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传送组件上安装有u型杆,且所述u型杆远离所述传送组件处铰接有打板,所述打板与所述u型杆之间安装有第二弹簧。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传送组件包括传送带,所述传送带的外侧壁设有侧板,所述传送带内侧的一端安装有第一滚筒,所述第一滚筒的内侧安装有第一转杆,所述第一转杆两端安装在所述侧板上。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侧板外侧两端的底部安装有支撑杆,所述传送带内侧远离所述第一滚筒的一端安装有第二滚筒,所述第二滚筒的内侧安装有第二转杆。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撑杆的底部安装有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部安装有万向轮,所述万向轮上设有制动组件。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打板的外侧设有防滑层,所述打杆为弯钩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传送带带动l型连接板运动,通过第二铰接板和第一铰接板实现盛料,在重力下第二铰接板端部的打杆打击凹槽从而带动第二铰接板和第一铰接板向外转动并压动第一弹簧,到达侧板顶部后,第二铰接板与打板碰撞,从而进行下料,通过在重力下物料送出,第一弹簧恢复初始位置从而带动第二铰接板和第一铰接板震动实现进一步抖料作用,进一步防止物料在放置板上的堆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侧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打料板组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盛料组件侧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铰接板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铰接板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传送组件,2-盛料组件,3-第二铰接板,4-第一铰接板,5-第一橡胶层,6-l型连接板,7-第一弹簧,8-第二橡胶层,9-凹槽,10-打杆,11-u型杆,12-打板,13-第二弹簧,14-传送带,15-侧板,16-第一滚筒,17-第一转杆,18-支撑杆,19-第二滚筒,20-第二转杆,21-底座,22-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述,本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根据图1、2、3、4、5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小型叶片式收粮机,包括传送组件1以及安装在传送组件1上的盛料组件2,盛料组件2包括第二铰接板3以及与第二铰接板3铰接的第一铰接板4,第二铰接板3与第一铰接板4内侧设有相互连接的第一橡胶层5,盛料组件2上包括与传送组件1固定的l型连接板6,l型连接板6与第二铰接板3和第一铰接板4之间皆安装有第一弹簧7,l型连接板6的外侧安装有与第二铰接板3和第一铰接板4连接的第二橡胶层8,第一铰接板4内侧靠近与第二铰接板3铰接处开设有凹槽9,第二铰接板3内侧靠近第一铰接板4铰接处安装有与凹槽9相互配合的打杆10,传送组件1上安装有u型杆11,且u型杆11远离传送组件1处铰接有打板12,打板12与u型杆11之间安装有第二弹簧13,传送组件1包括传送带14,传送带14的外侧壁设有侧板15,传送带14内侧的一端安装有第一滚筒16,第一滚筒16的内侧安装有第一转杆17,第一转杆17两端安装在侧板15上,侧板15外侧两端的底部安装有支撑杆18,传送带14内侧远离第一滚筒16的一端安装有第二滚筒19,第二滚筒19的内侧安装有第二转杆20,支撑杆18的底部安装有底座21,底座21的底部安装有万向轮22,万向轮22上设有制动组件,打板12的外侧设有防滑层,打杆10为弯钩结构。

通过驱动组件带动第一转杆17转动,通过第一转杆17带动第一滚筒16转动,通过第一滚筒16带动传送带14运动,从而带动第二滚筒19运动,通过第二滚筒19带动第二转杆20转动,从而带动传送带14循环运动,通过传送带14带动l型连接板6运动,通过第二铰接板3和第一铰接板4实现盛料,在重力下第二铰接板3端部的打杆10打击凹槽9从而带动第二铰接板3和第一铰接板4向外转动并压动第一弹簧7,到达侧板15顶部后,第二铰接板3与打板12碰撞,从而进行下料,通过在重力下物料送出,第一弹簧7恢复初始位置从而带动第二铰接板3和第一铰接板4震动实现进一步抖料作用。

通过传送带14带动l型连接板6运动,通过第二铰接板3和第一铰接板4实现盛料,在重力下第二铰接板3端部的打杆10打击凹槽9从而带动第二铰接板3和第一铰接板4向外转动并压动第一弹簧7,到达侧板15顶部后,第二铰接板3与打板12碰撞,从而进行下料,通过在重力下物料送出,第一弹簧7恢复初始位置从而带动第二铰接板3和第一铰接板4震动实现进一步抖料作用,进一步防止物料在放置板上的堆积。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