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利建筑垃圾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26531发布日期:2020-07-29 02:33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利建筑垃圾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利建筑垃圾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对水利建筑现场产生的一些建筑垃圾进行收集处理,往往需要使用建筑用手推车,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工作人员使用铲子或者其他工具将一些建筑垃圾运送到手推车内,但是单单使用铲子将建筑垃圾铲到手推车内往往会浪费很多时间,并且增大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还需要工作人员专门携带铲子或者其他工具,从而不方便工作人员使用,降低了水利建筑垃圾收集装置的实用性,因此,急需一种便于使用的水利建筑垃圾收集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利建筑垃圾收集装置,解决了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工作人员使用铲子或者其他工具将一些建筑垃圾运送到手推车内,但是单单使用铲子将建筑垃圾铲到手推车内往往会浪费很多时间,并且增大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还需要工作人员专门携带铲子或者其他工具,从而不方便工作人员使用,降低了水利建筑垃圾收集装置的实用性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利建筑垃圾收集装置,包括收集壳,所述收集壳内壁的下表面卡接有两个第一轴承,且两个第一轴承内套接有同一个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外卡接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两个挡板,且两个挡板的正面和背面分别与收集壳内壁的正面和背面搭接。

所述第一转轴外套接有两个扭簧,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轴承的正面和活动板的背面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板的左侧面分别与两个钢索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钢索的另一端分别绕过两个滑轮并穿过壳体右侧面开设的通孔最后缠绕连接在绳盘外,且四个滑轮分别固定连接在收集壳的正面和背面。

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在收集壳的左侧面,所述绳盘卡接在旋转装置外,且两个旋转装置相对的一端分别与双轴电机的两个输出轴固定连接,且两个旋转装置相远离的一端分别卡接在壳体内壁的正面和背面。

优选的,所述收集壳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把手外设置有橡胶套。

优选的,所述收集壳的下表面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移动轮,所述活动板的顶端为坡面。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电源,所述电源的上表面设置有开关。

优选的,所述旋转装置包括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套接在第二轴承内,所述第二转轴的一端与双轴电机的一个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轴承卡接在壳体内壁,所述第二转轴外卡接有绳盘。

优选的,所述电源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开关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开关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双轴电机的输入端电连接。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该水利建筑垃圾收集装置,通过双轴电机、第二转轴、钢索、扭簧、活动板、挡板、把手和收集壳之间的相互配合,当需要对建筑垃圾进行收集时,控制双轴电机反转并通过第二转轴放松钢索,使得扭簧可以利用自身的扭力带动活动板和挡板以第一转轴为中心点向右旋转,当挡板的底端与地面接触时,控制双轴电机停止工作,使得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把手向右推动本装置来铲取建筑垃圾,当铲取完成之后控制双轴电机正转并通过第二转轴收紧钢索,使得钢索可以带动活动板和两个挡板以第一转轴为中心点向左转动并卡在收集壳内,从而对建筑垃圾进行收集,使得本装置不仅不需要工作人员另外携带铲取工具,并且使用的过程中省时省力,能够方便的将垃圾收集到收集壳内部,方便了工作人员的使用,提高了本装置的实用性。

2、该水利建筑垃圾收集装置,通过设置把手,且把手的外表面设置有一层橡胶套,且橡胶材质具有一定的防滑性和柔软性,使得工作人员的手掌在与把手的摩擦力增大的同时,把手还可以为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舒适度,从而更加方便工作人员的使用。

3、该水利建筑垃圾收集装置,通过设置壳体,从而可以为双轴电机进行遮挡,从而可以减少施工场地内灰尘飘入双轴电机而对其造成损坏的问题,保障了双轴电机的正常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壳体俯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轴承俯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挡板俯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收集壳、2第一轴承、3第一转轴、4活动板、5挡板、6扭簧、7钢索、8滑轮、9壳体、10绳盘、11旋转装置、111第二转轴、112第二轴承、12双轴电机、13电源、14开关、15移动轮、16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水利建筑垃圾收集装置,包括收集壳1,收集壳1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把手16,把手16外设置有橡胶套,通过设置把手16,且把手16的外表面设置有一层橡胶套,且橡胶材质具有一定的防滑性和柔软性,使得工作人员的手掌在与把手16的摩擦力增大的同时,把手16还可以为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舒适度,从而更加方便工作人员的使用,收集壳1的下表面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移动轮15,通过设置四个移动轮15,使得当工作人员通过把手16推动本装置移动时可以带动四个移动轮15转动,从而减少本装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使得工作人员推动收集壳1更加方便省力,收集壳1内壁的下表面卡接有两个第一轴承2,且两个第一轴承2内套接有同一个第一转轴3,通过设置两个第一轴承2,使得活动板4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一转轴3在两个第一轴承2内转动,从而可以为活动板4的转动提供一个支撑点,使得活动板4转动的更加稳定,第一转轴3外卡接有活动板4,活动板4的顶端为坡面,通过将活动板4的顶端设置为坡面,从而方便了活动板4对地面垃圾的铲取,且在活动板4左侧设置两个挡板5,从而可以对铲取出的建筑垃圾进行遮挡,减少建筑垃圾由本装置的正面和背面洒出的情况,活动板4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两个挡板5,且两个挡板5的正面和背面分别与收集壳1内壁的正面和背面搭接。

第一转轴3外套接有两个扭簧6,扭簧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轴承2的正面和活动板4的背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扭簧6,使得当绳盘10反转并放松钢索7时,扭簧6可以利用自身的扭力带动活动板4和挡板5以第一转轴3为中心点向右旋转,活动板4的左侧面分别与两个钢索7的一端固定连接,通过设置钢索7,且钢索7具有很强的韧性,所以不会产生轻易发生断裂的现象,从而保障了本装置的正常使用寿命,钢索7的另一端分别绕过两个滑轮8并穿过壳体9右侧面开设的通孔最后缠绕连接在绳盘10外,且四个滑轮8分别固定连接在收集壳1的正面和背面,通过设置两个滑轮8,使得钢索7绕在滑轮8外左右移动,而两个滑轮8可以为钢索7的移动进行导向。

壳体9固定连接在收集壳1的左侧面,通过设置壳体9,从而可以为双轴电机12进行遮挡,从而可以减少施工场地内灰尘飘入双轴电机12而对其造成损坏的问题,保障了双轴电机12的正常使用寿命,壳体9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电源13,电源13的上表面设置有开关14,通过设置电源13,使得电源13可以为本装置的工作供电,从而保障了本装置在没有外接电源13情况下的正常工作,电源13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开关14的输入端电连接,开关14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双轴电机12的输入端电连接,通过设置开关14控制双轴电机12,使得工作人员对不本装置工作状态的控制更加方便,绳盘10卡接在旋转装置11外,旋转装置11包括第二转轴111,第二转轴111套接在第二轴承112内,第二转轴111的一端与双轴电机12的一个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二轴承112卡接在壳体9内壁,第二转轴111外卡接有绳盘10,通过设置两个第二轴承112,使得第二转轴111带动绳盘10转动时可以在第二轴承112内转动,从而可以为绳盘10的转动提供一个支撑点,使得绳盘10转动的更加稳定,且两个旋转装置11相对的一端分别与双轴电机12的两个输出轴固定连接,且两个旋转装置11相远离的一端分别卡接在壳体9内壁的正面和背面。

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步骤为:

s1、当需要对建筑垃圾进行收集时,工作人员可以先通过开关14控制双轴电机12反转,使得双轴电机12反转可以通过两个第二转轴111带动两个绳盘10反转,使得两个第二绳盘10反转可以放松钢索7,此时扭簧6可以利用自身的扭力带动活动板4和挡板5以第一转轴3为中心点向右旋转,当挡板5的底端与地面接触时,控制双轴电机12停止工作,使得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把手16向右推动本装置来铲取建筑垃圾;

s2、当铲取完成之后再通过开关14控制双轴电机12正转,使得双轴电机12正转可以带动两个第二转轴111转动,使得两个第二转轴111可以带动两个绳盘10转动并收紧钢索7,使得钢索7可以带动活动板4和两个挡板5以第一转轴3为中心点向左转动并卡在收集壳1内,从而对建筑垃圾进行收集;

s3、当需要将收集壳1内的垃圾倒出时,可以先通过开关14控制双轴电机12反转,使得双轴电机12反转可以通过两个第二转轴111带动两个绳盘10反转,使得两个第二绳盘10反转可以放松钢索7,此时扭簧6可以利用自身的扭力带动活动板4和挡板5以第一转轴3为中心点向右旋转,当挡板5的底端与地面接触时,控制双轴电机12停止工作,使得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把手16向左拉动本装置来排出收集的建筑垃圾。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