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用轿厢装饰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00120发布日期:2020-06-30 20:03阅读:432来源:国知局
电梯用轿厢装饰顶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梯用轿厢装饰顶。



背景技术:

电梯的轿厢装潢时,可以通过添加装饰顶让电梯内部高度更有进深感,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所设计不同的风格需求,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现有的电梯用轿厢装饰顶,如果用于装饰的板件之间有凹槽,那么凹槽一般都是直通整个轿厢装饰顶的底部,这样,也便于其他相关装饰板件的加工制作。

也有部分轿厢装饰顶的凹槽采用非直通设计,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好的整体强度,另一方面轿厢装饰顶底部的立体效果更佳,但针对该类轿厢装饰顶,凹槽部位的组件如何方便的拆装,以及结合部位的遮光处理,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申请的一种电梯用轿厢装饰顶,中间凹槽不直通整个轿厢装饰顶的底部,确保各装饰板件相互连接牢固;而且位于中间凹槽部位的中部照明组件便于拆装更换。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梯用轿厢装饰顶,具有水平布置且相互垂直的x方向和y方向;所述电梯用轿厢装饰顶包括矩形的框架体,铺设在框架体顶面的顶板,以及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框架体的中部照明组件;

所述矩形的框架体包括相对布置的两根x向框条和相对布置的两根y向框条,框架体底面的中心部位为安装口;

各框条均包括平置的底部,以及由底部远离安装口的一侧向上折弯形成的侧部;y向框条的两端还设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贴靠在x向框条的侧部外壁,x向框条在邻近两端的底部设有切口,y向框条的底部贴靠在x向框条的底部下方,且y向框条的底部设有折入所述切口的限位折边;

各框条在安装口的边缘部位均设有向上弯折的直立部,各直立部的顶沿背向所述安装口弯折形成横折部,各框条的横折部依次围成矩形的支撑框,所述中部照明组件搭置固定在所述支撑框上且封闭所述安装口。

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可选的,所述x向框条的横折部上设有安装孔,所述中部照明组件通过设置在所述安装孔部位的连接件可拆卸的固定于所述x向框条的横折部上。

可选的,所述x向框条的底部开设有与所述安装孔位置对应的操作孔,用以拆卸所述连接件,所述操作孔还嵌装有密封盖。

可选的,所述x向框条的横折部上设有沿x方向延伸的导向条,两根x向框条上的导向条之间为滑动区,所述中部照明组件处在该滑动区内,且所述连接件拆卸后,所述中部照明组件可在所述导向条的限制下沿x方向滑动。

可选的,所述y向框条的横折部与所述顶板之间留有操作间隙,用以避让所述中部照明组件沿x方向滑动。

可选的,所述中部照明组件包括:

矩形安装框,由相对布置的两根x向支撑条和相对布置的两根y向支撑条围成,且各x向支撑条搭置在相应侧x向框条的横折部上,各y向支撑条搭置在相应侧y向框条的横折部上;

照明安装架,在y方向上,所述照明安装架的两侧分别固定于各x向支撑条长度方向的中部;在x方向上,所述照明安装架的两侧与相应侧的y向支撑条之间为透光间隙;

两块透光板,分别遮蔽安装在对应侧的透光间隙处,在y方向上,各透光板的两侧分别搭置固定在各x向支撑条的顶沿;在x方向上,各透光板的两侧分别搭置于照明安装架和对应侧的y向支撑条上。

可选的,所述y向框条的底部设有直接向下照明第一照明元件,所述照明安装架上设有直接向下照明第二照明元件,所述顶板的底面上安装有第三照明元件,且该第三照明元件经由所述两块透光板向下照明。

可选的,所述x向支撑条的顶沿带有斜坡段,所述两块透光板倾斜布置且搭置固定在对应的斜坡段,所述两块透光板沿远离所述照明安装架的方向由高至底倾斜。

可选的,照明安装架包括沿x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板件、中间板件以及第二板件,所述第二照明元件安装在所述中间板件上;

各板件均包括:

平置底板,所有板件的平置底板高度平齐,且沿x方向间隔布置;

侧向直立板,分别由所述平置底板在x方向的两侧向上折弯构成;

顶部支撑板,分别由相应的侧向直立板顶缘折弯构成;

相邻板件之间的侧向直立板间隔布置,并通过顶部支撑板叠置相连,所述两块透光板朝向所述照明安装架的一侧搭置在所述第一板件和所述第二板件中的顶部支撑板上。

可选的,所述中间板件的顶部支撑板相背外翻并与所述第一板件或所述第二板件的顶部支撑板叠置后下折;

所述第一板件和所述第二板件中,远离中间板件一侧的顶部支撑板顶沿朝所述中间板件横折再上折,所述两块透光板朝向所述照明安装架的一侧搭置在上折部位的顶沿。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本申请的一种电梯用轿厢装饰顶,至少具有如下效果之一,中间凹槽不直通整个轿厢装饰顶的底部,各装饰板件相互连接牢固;中部照明组件侧移更换灯具非常方便,可维护性高;同时,各装饰板件衔接部位合理、拼缝处遮光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电梯用轿厢装饰顶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电梯用轿厢装饰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电梯用轿厢装饰顶的爆炸图;

图4为图1中x向框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y向框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电梯用轿厢装饰顶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图7为图6中r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1中电梯用轿厢装饰顶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图9为图8中s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图1中x向支撑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中y向支撑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中第一板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中中间板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中电梯用轿厢装饰顶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图15为图14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x向框条;11、第一底部;12、第一侧壁;13、切口;14、第一直立部;15、第一横折部;16、导向条;17、第一安装孔;

2、y向框条;21、第二底部;22、第二侧壁;23、延伸部;24、第二直立部;25、第二横折部;26、限位折边;27、第一照明元件;

3、顶板;

4、x向支撑条;41、侧板;42、第一折边;43、第二折边;44、第二安装孔;45、第三安装孔;

5、y向支撑条;51、底壁;52、第三折边;53、第四折边;

6、透光板;

7、第一板件;71、第一平置底板;72、第一侧向直立板;73、第一顶部支撑板;74、立壁;75、第二侧向直立板;76、第二顶部支撑板;77、第一翻边;

8、中间板件;81、第二平置底板;82、第三侧向直立板;83、第三顶部支撑板;84、第二翻边;85、第二照明元件;

9、第二板件;

10、密封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9所示,提供一种电梯用轿厢装饰顶,具有水平布置且相互垂直的x方向和y方向;电梯用轿厢装饰顶包括矩形的框架体,铺设在框架体顶面的顶板3,以及可拆卸的安装于框架体的中部照明组件;

矩形的框架体包括相对布置的两根x向框条1和相对布置的两根y向框条2,框架体底面的中心部位为安装口;

各框条均包括平置的底部,以及由底部远离安装口的一侧向上折弯形成的侧部;y向框条的两端还设有延伸部23,延伸部23贴靠在x向框条1的侧部外壁,x向框条1在邻近两端的底部设有切口13,y向框条2的底部贴靠在x向框条1的底部下方,且y向框条2的底部设有折入切口13的限位折边26;

各框条在安装口的边缘部位均设有向上弯折的直立部,各直立部的顶沿背向安装口弯折形成横折部,各框条的横折部依次围成矩形的支撑框,中部照明组件搭置固定在支撑框上且封闭安装口。

在本实施例中,x向框条1与y向框条2均为两根,二者相互交错且垂直搭建。为了方便描述,将x向框条1的各部件称为第一底部11、第一侧壁12、第一直立部14、第一横折部15(如图4所示);将y向框条的各部件称为第二底部21、第二侧壁22、延伸部23、第二直立部24、第二横折部25(如图5所示)。将x向框条1搭置在y向框条2上,使得第二底部21贴靠在第一底部11的下方,延伸部23贴靠在第一侧壁12的外壁(如图6~图7所示),y向框条2外包于x向框条1,y向框条2与x向框条1的重叠区域位于y向框条2的内表面区域,即朝向轿厢装饰顶内侧的一面,第一底部11与第二底部21之间以及第一侧壁12与延伸部23之间相互贴牢的部位有利于相互胶粘。同时,x向框条1在临近两端的第一底部11设有切口13,y向框条2的第二底部21设有限位折边26,保证限位折边26卡设在切口13的位置(如图8~9所示),在限位折边26与切口13的交汇处,在不影响轿厢装饰顶外观的地方进行点焊加固。这样,将x向框条1与y向框条2拼接构成稳定的矩形的框架体,为整个轿厢装饰顶提供一个牢固的基准平台,避免轿厢装饰顶发生形变,整体塌陷。

框架体底面的中心部位为安装口整体上可视为中间凹槽,无论x方向和y方向,安装口均没有贯通轿厢装饰顶的底部,而是与轿厢装饰顶边缘留有一定距离。另外中部照明组件搭置在各框条的横折部上,避免轿厢装饰顶内部的光线直接射出,提高视觉感受效果。

安装口部位用于搭置中部照明组件,框架体顶面铺设着顶板3,故框架体及顶板3可视为保护中部照明组件的外壳。其中,在安装口的边缘部位是第一横置部15与第二横置部25围成的矩形的支撑框,为了保障中部照明组件平稳地搭设在支撑框上并封闭安装口,以x向框条1的第一底部11为基准,第一横置部15与第二横置部25保持在同一个水平高度,可以避免照明组件造成漏光。同时,中部照明组件与框架体之间为可拆卸连接,在拆卸状态下,中部照明组件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在支撑框的上方移动,方便维护轿厢装饰顶的各灯具。

为了方便中部照明组件在矩形框架体上的安装与拆卸,在另一实施例中,x向框条1的横折部上设有安装孔,中部照明组件通过设置在安装孔部位的连接件可拆卸的固定于x向框条1的横折部上。

中部照明组件搭设在由第一横折部15和第二横折部25组成的支撑框上,优选的,将中部照明组件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固定于x向框条1上,而不必同时在x向框条1和y向框条2上进行固定连接,可以保持中部照明组件稳定连接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安装步骤。这里,将第一横折部15上的安装孔称为第一安装孔17,为了保持作用点平衡,第一安装孔17处于第一横折部15的中心位置,在第一安装孔17部位设置有连接件用于连接中部照明组件,连接件可以采用螺栓等方式,例如可以在中部照明组件安装拉铆螺母,经由第一安装孔17穿设与拉铆螺母相配合的螺杆,方便中部照明组件的拆装维护。

为了使中部照明组件的安装不影响轿厢装饰顶的外观,在另一实施例中,x向框条1的底部开设有与安装孔位置对应的操作孔,用以拆卸连接件,操作孔还嵌装有密封盖10。

在实际的安装与拆卸过程中,将中部照明组件放入矩形的框架体内进行连接固定,为了避免直视第一安装孔17部位的连接件,可以在操作孔上嵌装密封盖10,用于将操作孔遮盖。

为了方便中部照明组件的移动,在另一实施例中,x向框条1的横折部上设有沿x方向延伸的导向条16,两根x向框条1上的导向条16之间为滑动区,中部照明组件处在该滑动区内,且连接件拆卸后,中部照明组件可在导向条16的限制下沿x方向滑动。

由于中部照明组件可拆卸地固定在第一横折部15上,当连接件拆卸后,中部照明组件可以在支撑框上进行移动,在没有限制的条件下,中部照明组件容易在安装口发生侧翻或者掉出安装口。将x向框条1的横折部即第一横折部15背向第一底部11折弯形成导向条16,两根导向条16之间的距离和中部照明组件在y方向上的宽度基本一样,将中部照明组件限制在两根导向条16之间,在拆卸状态下,可以将中部照明组件沿着x方向在滑动区左右定向滑动,使得中部照明组件的移动更方便与安全。

为了保证中部照明组件具有足够的空间用以滑动,在另一实施例中,y向框条2的横折部与顶板3之间留有操作间隙,用以避让中部照明组件沿x方向滑动。

中部照明组件的底部搭置在y向框条2的第二横折部25上,中部照明组件的顶部是搭置在y向框条2的顶部的顶板3,为了保证中部照明组件在框架体内的顺畅滑动,以第二横折部25为基准,顶板3的高度应该大于中部照明组件的高度;同时,第二横折部25与顶板3之间的操作间隙也方便中部照明组件的安装与拆卸。

为了保证中部照明组件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如图3、图10、图11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中部照明组件包括:

矩形安装框,由相对布置的两根x向支撑条4和相对布置的两根y向支撑条5围成,且各x向支撑条4搭置在相应侧x向框条1的横折部上,各y向支撑条5搭置在相应侧y向框条2的横折部上;

照明安装架,在y方向上,照明安装架的两侧分别固定于各x向支撑条4长度方向的中部;在x方向上,照明安装架的两侧与相应侧的y向支撑条5之间为透光间隙;

两块透光板6,分别遮蔽安装在对应侧的透光间隙处,在y方向上,各透光板6的两侧分别搭置固定在各x向支撑条4的顶沿;在x方向上,各透光板6的两侧分别搭置于照明安装架和对应侧的y向支撑条5上。

矩形安装框由搭置在第一横折部15上的x向支撑条4,与搭置在第二横折部25上的y向支撑条5交互围成,用于支撑透光板6以及照明安装架,进一步加强轿厢装饰顶的稳定性。x向支撑条4包括侧板41,侧板41的顶沿背向安装口一侧折弯形成的第一折边42,以及侧板41的下部背向安装口一侧折弯形成的第二折边43(如图10所示)。其中,第二折边43的两端留有适当长度的缺口,避免与y向框条2的第二横折部21发生干涉。第二折边43的中部设有第二安装孔44,第二安装孔44与x向框条1上的第一安装孔17在位置上相对,中部照明组件通过第二安装孔44与第一安装孔17通过连接件连接固定。

y向支撑条5包括平置的底壁51,底壁51靠近安装口的一侧向上弯折形成的第三折边52,以及靠近x向支撑条4的两侧向上弯折形成的第四折边53(如图11所示)。y向支撑条5与y向框条2之间没有固定连接(活动搭置),仅通过第四折边53上的安装孔与x向支撑条4的侧板41上的安装孔连接固定,限制y向支撑条5与x向支撑条4相互旋转。

矩形安装框的中部是照明安装架,在y方向上,照明安装架的两侧分别固定在x向支撑条4长度方向上的中部,通过侧板41上的安装孔连接固定。在x方向上,照明安装架的两侧与相应侧的y向支撑条5之间通过透光板6连接。透光板6与照明安装架、透光板6与y向支撑条5均没有连接固定,而是通过与x向支撑条4的第一折边42上的第三安装孔45进行连接固定。由于透光板6与照明安装架分别安装在侧板41的第一折边42,并未在x向支撑条4的侧板41开槽容纳,故相互连接后不需要考虑拼缝缝隙问题且不会相互干涉。

在整体结构上,调整x向支撑条4与照明安装架以及各支撑条之间的相对高度,保持各安装孔的一一对应关系,同时,使透光板6能很好地与y向支撑条5的第三折边52以及相应侧照明安装架之间的搭设,避免留有空隙,造成灯具漏光。

照明元件的安装会影响轿厢装饰顶的照明效果,在另一实施例中,y向框条2的底部设有直接向下照明第一照明元件27,照明安装架上设有直接向下照明第二照明元件85,顶板3的底面上安装有第三照明元件(图中未标出),且该第三照明元件经由两块透光板6向下照明。

为了保证轿厢装饰顶具有良好的照明效果,可以尽量安装照明元件,但前提是需要保证轿厢装饰顶整体的结构强度以及原材料的节省。由于y向框条2是矩形的框架体结构的一部分,应保证稳定强度,可安装点光源即第一照明元件27发挥照明效果;由于透光板6设置在照明安装架的两侧,且可搭设在各支撑条与照明安装架上,在顶板3的底面安装第三照明元件,经由透光板6向下照明,柔和照明效果;照明安装架位于整个轿厢装饰顶的中部,可以安装点光源即第二照明元件85发挥照明效果。不同照明方式在沿x方向上交替排布,既保证了装饰灯的丰富性,同时,也获得了较好的照明效果。

为了让照明元件发挥更好的照明效果,在另一实施例中,x向支撑条4的顶沿带有斜坡段,两块透光板6倾斜布置且搭置固定在对应的斜坡段,两块透光板沿远离照明安装架的方向由高至底倾斜。

当两块透光板6不是倾斜布置而是水平布置时,第三照明元件经由两块透光板6只能垂直向下照射,照射区域较小。在x向支撑条4的顶沿带有斜坡段,形状上优选为等腰梯形,这样设计可以使第三照明元件发出的光线经由两块透光板6发生发射,照明范围变得更广;同时,倾斜布置的透光板6也进一步增强了轿厢装饰顶底部的立体感。

如图3、图12~图15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照明安装架包括沿x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板件7、中间板件8以及第二板件9,第二照明元件85安装在中间板件8上;

各板件均包括:

平置底板,所有板件的平置底板高度平齐,且沿x方向间隔布置;

侧向直立板,分别由平置底板在x方向的两侧向上折弯构成;

顶部支撑板,分别由相应的侧向直立板顶缘折弯构成;

相邻板件之间的侧向直立板间隔布置,并通过顶部支撑板叠置相连,两块透光板6朝向照明安装架的一侧搭置在第一板件7和第二板件9中的顶部支撑板上。

其中,第一板件7与第二板件9分别排布在中间板件8的两侧,关于中间板件8对称,故在结构上可认为相同。在本实施例及以下实施例中,均以第一板件7为例,第二板件9同理。

第一板件7包括第一平置底板71,在远离中间板件8的一侧,由第一平置底板71向上折弯形成的第一侧向直立板72,由第一侧向直立板72顶缘朝向中间板件8折弯形成的第一顶部支撑板73;在靠近中间板件8的一侧,由第一平置底板71向上折弯形成的第二侧向直立板75,由第二侧向直立板75顶缘背向中间板件8折弯形成的第二顶部支撑板76(如图12所示)。

中间板件8包括第二平置底板81,在x方向上的两侧均相同,由第二平置底板81向上折弯形成的第三侧向直立板82,由第三侧向直立板82顶缘背向中间板件8折弯形成的第三顶部支撑板83(如图13所示)。

为了不影响外观,在第二顶部支撑板76及第三顶部支撑板83上均开设有安装孔用以连接二者。同时,第三顶部支撑板83贴靠在第二顶部支撑板76的外壁,第一板件7、中间板件8以及第二板件9三者在x方向上依次布置,三者的平置底部保持在同一个水平面上,相互拼接形成两凹槽,可以进一步加强轿厢装饰顶的立体效果(如图14~图15所示)。为了使各凹槽在y方向上与x向支撑条4的交汇处不会有缺口或者间隙,以免造成漏光或者影响外观美感,第一板件7、中间板件8以及第二板件9在靠近x向支撑条4的两侧均带有向上延伸的折边,折边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且与x向支撑条4相贴靠,在x向支撑条4上相应开设有第一连接孔位置相应的第二连接孔,无需开设缺口,就可以使照明安装架与矩形安装框的稳定连接,同时保证拼接轿厢的外观达标。

在另一实施例中,中间板件8的顶部支撑板相背外翻并与第一板件7或第二板件9的顶部支撑板叠置后下折;

第一板件7和第二板件9中,远离中间板件8一侧的顶部支撑板顶沿朝中间板件横折再上折,两块透光板6朝向照明安装架的一侧搭置在上折部位的顶沿。

第一板件7与第二板件9在结构上相同,以第一板件7为例,第二顶部支撑板76顶沿向下弯折形成第一翻边77;中间板件8的第三顶部支撑板83向下折弯形成第二翻边84,第二翻边84贴靠在第一翻边77的外壁,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一板件7与中间板件8之间的牢固性(如图14~图15所示)。

第一顶部支撑板73向上折弯形成立壁74,透光板6搭置在立壁74的顶沿,保持立壁74顶沿与y向支撑条5的第三折边52顶沿在同一个水平面,使立壁74尽可能支撑透光板6,减少透光板6的变形。

在装配过程中,可以先将x向框条1与y向框条2组建成矩形的框架体,为整个轿厢装饰顶提供稳定的基准平台;然后第一板件7、中间板件8、第二板件9拼接成照明安装架,照明安装架一起与x向支撑条4牢固连接,再装上y向支撑条5,搭设透光板6,一起组件成中部照明组件放入框架体中,最后装上各照明元件,顶板3通过挂吊座固定在框架体上。其中,各装饰板件若有使用拉铆螺母,所使用的拉铆凸起均朝向各装饰板件内部。装配的轿厢装饰顶各装饰板件相互连接牢固,中部照明组件能在x方向上定向滑动,更换各灯具都非常方便,可维护性高。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体现在同一附图中时,可视为该附图也同时披露了所涉及的各个实施例的组合例。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