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膜缓冲包装内衬及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81499发布日期:2020-05-26 17:09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一种薄膜缓冲包装内衬及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薄膜缓冲包装内衬及包装盒。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产品包装中的薄膜纸卡包装一般采用纸卡与弹性薄膜组合的形式,具体包装方式为将产品放置于纸卡上,弹性薄膜的一端粘贴于产品一侧的纸卡上,弹性薄膜的另一端越过产品再粘贴于纸卡上,通过弹性薄膜的弹性压紧产品于纸卡上,完成产品的包装。

上述薄膜纸卡包装中纸卡底板一般仅有双层瓦楞纸板防护,或通过结构设计依靠纸卡底板翻折形成支撑结构,对于一些对包装缓冲要求较高的特殊产品(例如具有玻璃屏幕的产品),若这些产品在运输或测试过程中若遇到瞬间冲击,这种结构的薄膜纸卡包装底板结构强度较低,无法全面支撑产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薄膜缓冲包装内衬及包装盒,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加强包装结构底部强度,增强对产品的缓冲与防护,提高安全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薄膜缓冲包装内衬,包括:内衬组件和弹性薄膜;

所述内衬组件包括具有四边形结构的底板,所述底板其中两个相对侧边分别连接有第一侧板,另外两个相对的侧边分别连接有第二侧板;所述弹性薄膜位于所述底板的表面一侧,且所述弹性薄膜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侧板连接,以与所述底板的表面配合形成用于容纳产品的容纳空间;

其中,两个所述第一侧板可相对于所述底板向背离所述弹性薄膜的方向折叠至与所述底板的背面贴合,两个所述第二侧板可相对所述底板向背离所述底板背面的方向折叠至垂直于所述底板;

每个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底板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底板一体式结构的折叠板,且所述折叠板的侧边与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板之间形成有沿所述底板延伸至所述第一侧板的切口;所述折叠板的一端与所述底板的连接处形成第一折线,所述折叠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的连接处形成第二折线;所述折叠板在所述第一折线与所述第二折线之间具有中部折线,所述折叠板沿所述中部折线分为第一折板和第二折板,当所述第一侧板向背离所述弹性薄膜的方向折叠,所述第一折板和所述第二折板沿所述中部折线向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对折。

可以看出,上述薄膜缓冲包装内衬的底板与第一侧板之间形成的折叠板,能够在第一侧板相对底板折叠过程中,将其第一折板和第二折板折叠于底板与第一侧板之间,相当于加强了的整个结构底部的强度,为置于底板表面的产品提供更为稳固的保护,可以缓解产品的运输或测试过程中遭受冲击力度;并且,上述结构并未增加包装结构的材料成本,也不会增加包装过程的人工成本,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且通用性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可选地,所述中部折线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所述底板折叠的折叠线共线,且所述第一折板和所述第二折板关于所述中部折线对称。

可选地,所述折叠板的形状为四边形或六边形。

可选地,每个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底板之间设置有多个所述折叠板,且其中一个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折叠板与另一个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折叠板一一对应。

可选地,相邻的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设置有角板。

可选地,所述弹性薄膜上设置有多个拉伸孔结构。

可选地,所述弹性薄膜的材质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

一种包装盒,包括盒体以及如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任一种所述的薄膜缓冲包装内衬,所述薄膜缓冲包装内衬设置于所述盒体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薄膜缓冲包装内衬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角板的薄膜缓冲包装内衬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薄膜缓冲包装内衬去除弹性薄膜后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薄膜缓冲包装内衬去除弹性薄膜后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3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薄膜缓冲包装内衬去除弹性薄膜后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薄膜缓冲包装内衬去除弹性薄膜后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5a至图5f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薄膜缓冲包装内衬包装过程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薄膜缓冲包装内衬展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现有技术中的薄膜纸板包装的底部强度较低,对于缓冲要求较高的产品无法起到良好的缓冲支撑效果,存在安全隐患。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薄膜缓冲包装内衬,在不提高成本的基础上,加强包装结构底板的强度,进而增强对产品的保护。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薄膜缓冲包装内衬包括内衬组件和弹性薄膜,二者配合组成纸板-薄膜包装结构。

参照图1所示的薄膜缓冲包装内衬,其中内衬组件包括底板1,此处的底板1为四边形,具有顺次连接的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第三侧边以及第四侧边;其中,第一侧边与第三侧边相对,第二侧边与第四侧边相对,其中,第一侧边和第三侧边分别连接有第一侧板11,第二侧边和第四侧边分别连接有第二侧板12。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在每一组相邻的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之间可以设置有角板14,角板14与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均连接,在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折叠时按照先后顺序随其一起被折叠。

上述弹性薄膜2位于底板1的表面一侧,且弹性薄膜2的一端与其中一个第一侧板11连接,另一端与另一个第一侧板11连接,这样结构的弹性薄膜2与底板1的表面之间形成一容纳空间,用于容纳产品。

在工作时,两个第一侧板11均可相对于底板1向背离弹性薄膜2的方向折叠至与底板1的背面贴合,当两个第一侧板11折叠至贴合底板1的背面,相当于为底板1增加了一层支撑结构;而两个第二侧板12可相对底板1向背离底板1背面的方向折叠至垂直于底板1,当两个第二侧板12折叠至垂直于底板1,为置于弹性薄膜2与底板1表面之间的产品提供一定保护空间。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每个第一侧板11和底板1之间形成有与底板1和第一侧板11一体式结构的折叠板13,如图3a所示的本实施例提供的薄膜缓冲包装内衬去除弹性薄2之后的结构,折叠板13的侧边与底板1、第一侧板11之间形成有沿底板1延伸至第一侧板11的切口(如图3a所示的位于折叠板13左右两侧的实线即上述切口),该折叠板13的一端与底板1的连接处形成第一折线13a,使得折叠板13能够沿第一折线13a相对底板1折叠;折叠板13的另一端与第一侧板11的连接处形成第二折线13b,使得折叠板13能够沿第二折线13b相对第一侧板11折叠;并且,折叠板13在第一折线13a与第二折线13b之间具有中部折线13c,使得折叠板13沿中部折线13c分为第一折板131和第二折板132,当第一侧板11相对底板1向背离弹性薄膜2的方向折叠,此处的切口使得折叠板13的第一折板131和第二折板132能够沿中部折线13c向底板1与第一侧板11之间对折,使得第一折板131和第二折板132层叠置于底板1与第一侧板11之间,第一折板131相对靠近底板1,而第二折板132相对靠近第一侧板11;此时,对于置于底板1表面与弹性薄膜2之间的产品,其底部相当于有四层结构,分别为底板1、第一折板131、第二折板132和第一侧板11。

如图3a所示的本实施例提供的薄膜缓冲包装内衬去除弹性薄2之后的结构,此处的折叠板13为六边形,因此折叠板13的两侧与底板1、第一侧板11之间形成有自底板1延伸至第一侧板11的切口(如图3a所示的位于折叠板13左右两侧的实线即上述切口)。其中,第一折板131与第二折板132关于中部折线13c对称,因此第一折线13a、第二折线13b关于中部折线13c对称,且第一折线13a于第二折线13b相互平行。此处的切口使得折叠板13的第一折板131和第二折板132能够向底板1与第一侧板11之间折叠。图3a中的两个切口均为折线形,当然切口可以为直线形,当切口为直线形,此处的折叠板13的形状变为四边形,可以是图3b所示的结构;进一步地,当切口垂直于中部底板1与第一侧板11之间的折叠线,折叠板13为矩形,如图3c所示的结构。

作为折叠板13的另一种实现方式,折叠板13的形状可以为四边形(与图3b、3c不同的实现方式),如图4所示,折叠板13一侧与底板1、第一侧板11之间形成有自底板1延伸至第一侧板11的切口(如图4所示的位于折叠板13左侧的实线即上述切口);该折叠板13与底板1之间的第一折线13a和折叠板13与第一侧板11之间的第二折线13b关于中部折线13c对称,第一折板131与第二折板132同样关于中部折线13c对称,第一折线13a、第二折线13b也关于中部折线13c对称,但是第一折线13a和第二折线13b之间形成夹角。

当然,折叠板13的形状不限于上述举例,只要能够实现折叠板13的第一折板131与第二折板132能够在第一侧板11相对底板1折叠时向第一侧板11与底板1之间折叠,以在底板1与第一侧板11之间形成两层结构即可。

参照图5a至图5f,以图2所示的薄膜缓冲包装内衬的结构为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薄膜缓冲包装内衬对产品3进行包装的过程做以介绍。首先,将产品沿图5a所示箭头方向放置于弹性薄膜2与底板1之间的表面之间的容纳空间内;然后将两个第一侧板11如图5b箭头所示方向沿底板1的侧边向背离弹性薄膜2的方向翻折趋向于贴合底板1的背面,得到如图5c所示的结构;沿图5c所示结构中的箭头方向a观察,可以得到如图5d所示的结构;在图5d所示结构的基础上,放大图5d中m部分的结构得到,如图5e所示的结构;在图5e所示的结构中可以看出,折叠板13的第一折板131和第二折板132向底板1与第一侧板11之间对折,第一折板131靠近底板1,第二折板132靠近第一侧板11,在产品3的底部,相当于有四层支撑结构,自上而下依次为底板1、第一折板131、第二折板132以及第一侧板11;两端连接于两个第一侧板11的弹性薄膜2在此过程中被拉伸,其弹性势能将位于弹性薄膜2与底板1表面之间的产品3压紧到底板1上使其位置被限定,弹性薄膜2与底板1为产品提供了有力的紧固作用;接着将两个第二侧板12沿底板1的侧边向背离底板1背面的方向折叠以垂直于底板1,得到如图5f所示的结构,两个第二侧板12沿底板11表面指向背离背面的方向延伸,二者形成一个在底板1表面一侧的空间,为位于底板1表面一侧的产品提供保护。

可以看出,上述薄膜缓冲包装内衬的底板1与第一侧板11之间形成的折叠板13,能够在第一侧板11相对底板1折叠过程中,将其第一折板131和第二折板132折叠于底板与第一侧板11之间,相当于加强了的整个结构底部的强度,为置于底板1表面的产品2提供更为稳固的保护,可以缓解产品3的运输或测试过程中遭受冲击力度;并且,上述结构并未增加包装结构的材料成本,也不会增加包装过程的人工成本,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且通用性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如图6所示,每个第一侧板11与底板1之间设置有多个折叠板13,且其中一个第一侧板11与底板1之间的折叠板13与另一个第一侧板11与底板1之间的折叠板13一一对应,这样的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加整个结构的底部强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弹性薄膜2的拉伸紧固效果,本实施例中的弹性薄膜2上设置有多个拉伸孔结构,当弹性薄膜2在拉伸时,上述拉伸孔结构在拉力作用下会呈现相对弹性薄膜2所在平面一定的凹凸状态,增大弹性薄膜2的粗糙度,加强对产品的卡紧固定效果。

并且,弹性薄膜2沿其中一个第一侧板11指向另一个第一侧板11的方向(即图1中竖直方向)的长度需要根据待包装产品的大小规格以及性状限定,优选地,在该方向上,弹性薄膜2的长度只要大于底板1的长度即可,可以小于或等于其中一个第一侧板11、底板1和另一个第一侧板11的长度之和。此外,弹性薄膜2的宽度不做限定,根据包装需要选择。

本实施例中弹性薄膜2选用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具有高强度、高韧性、耐磨的优点,能够为产品提供更好的紧固效果。

基于同样的发明思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装盒,包括盒体以及如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种薄膜缓冲包装内衬,薄膜缓冲包装内衬设置于盒体内,能够为产品提供良好的固定防护效果。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