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极式防尘料位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23965发布日期:2020-07-10 15:51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极式防尘料位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料位测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极式防尘料位计。



背景技术:

炭黑工艺生产过程炭黑输送至粉状炭黑储罐存储后,进入造粒机造粒,粉状炭黑储罐中炭黑的存储量无法通过在线连续测量,目前是通过电极式料位计或阻旋式料位计进行分段、分层次检测。由于炭黑粉尘容易粘附在料位计的电极和绝缘层上,而炭黑粉尘又是具有一定的导电性,使电极与罐体通过粘附的炭黑粉尘形成短路,从而使电极失效,无法对储罐内的物料位置进行判断。因此,必须定期清洗料位计的电极和绝缘层粘附的炭黑粉尘。而电极式料位计的绝缘层受储罐内腐蚀性气体和高温的影响容易变形或开裂,且变形后更难以清洗干净粘附的炭黑粉尘。

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料位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防止粉尘粘附、耐腐蚀、耐高温的电极式防尘料位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极式防尘料位计,用于对容器内填装的物料进行料位测量,包括:

电极,所述电极包括接线部、安装部和主体部,所述接线部和主体部分别连接于所述安装部的两端;

基座,所述基座上设有安装孔,所述基座通过所述安装孔套设于所述电极外侧,所述电极的安装部与所述安装孔的内壁配合固定连接;

第一隔离管,所述第一隔离管套设于所述电极的主体部外侧,所述第一隔离管的上端与所述基座密闭连接,所述第一隔离管的内壁与所述主体部界定形成包围所述主体部的第一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气流通道沿所述第一隔离管的轴线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一隔离管的下端面;

第一进气孔,所述第一进气孔设于所述基座上并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进气孔用于与供气装置连接并将气流导入到所述第一气流通道中。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孔包括同轴设置且依次相连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与所述安装部配合固定所述电极。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三通孔的孔径,所述第三通孔的内壁与所述主体部界定形成一用于安装所述第一隔离管的安装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隔离管的上端向外弯折形成与所述安装槽的顶壁相配合的抵触部,所述抵触部通过固定件与所述安装槽的顶壁密闭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套设于所述第一隔离管外侧,并与所述安装槽配合固定所述第一隔离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隔离管的外侧套设有第二隔离管,所述第二隔离管的上端与所述基座密闭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隔离管和第一隔离管之间界定形成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二隔离管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连通的第二进气孔,所述第二进气孔用于与供气装置连接并将气流导入到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中。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包围所述第一隔离管的外侧,并沿所述第二隔离管的轴线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二隔离管的下端面。

进一步地,所述接线部位于所述安装孔的外侧,所述接线部的外侧罩设有与所述基座配合固定的罩体。

进一步地,所述电极外表面上设有铁氟龙和/或硅胶涂层。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提供的电极式防尘料位计在电极的外侧设置第一隔离管和第二隔离管,以形成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经供气装置向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供气后形成双层隔离气流层;隔离气流层不仅可以防止粉尘粘附在电极上,还可以防止储罐内的腐蚀性气体腐蚀电极外表面的绝缘涂层;并且气流的吹扫作用还能带走热量起到降温效果,从而延长料位计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电极;11、接线部;12、安装部;13、主体部;20、基座;21、第一通孔;22、第二通孔;23第三通孔;24、第一进气孔;30、第一隔离管;31、抵触部;32、第一气流通道;40、第二隔离管;41、第二气流通道;42、第二进气孔;43、三通管;44、变径管;50、罩体;61、压盖;62、垫环;63、橡胶垫圈;64、金属防胀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该等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等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方向表示即上、下、左、右、前和后等是相对的,用于解释本申请中不同部件的结构和运动是相对的。当部件处于图中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表示是恰当的。但是,如果元件位置的说明发生变化,那么认为这些表示也将相应地发生变化。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电极式防尘料位计,包括:电极10、基座20、罩体50、第一隔离管30和第二隔离管40。

参照图2所示,电极10由耐腐蚀的导电材料制成。其包括接线部11、安装部12和主体部13,接线部11和主体部13分别由安装部12沿其轴线向两端延伸形成,安装部12的外表面上设有螺纹。在电极10外表面上设有完全包覆于所述主体部13的绝缘涂层,所述涂层为耐高温的铁氟龙和/或硅胶涂层。在电极10主体部13的下端还可以外接或悬挂导电部件,以增加料位计的测量深度。具体的,电极10的制作材料为36l不锈钢,电极10的长度为1.75m,电极10安装部12的直径为16mm,电极10主体部13的直径为20mm,涂层的厚度为0.2mm。

基座20上设有贯通其顶壁和底壁的安装孔,基座20通过安装孔套设于电极10的安装部12和主体部13外侧,电极10接线部11则位于安装孔外侧。安装孔包括同轴设置且依次相连的第一通孔21、第二通孔22和第三通孔23,第一通孔21的孔径小于第二通孔22的孔径,第二通孔22的孔径小于第三通孔23的孔径。具体的,基座20的制作材料为聚四氟乙烯,基座20的长度为80mm,第一通孔21的孔径为16mm,第二通孔22的孔径为24mm,第三通孔23的孔径为42mm。

第一通孔21的内壁上设有与安装部12相配合的螺纹,用于将电极10固定于基座20上。电极10安装部12的外侧套设有与第二通孔22顶壁和主体部13顶部相配合的密封垫片,通过旋紧安装部12挤压该密封垫片以实现安装部12与安装孔的密闭连接。第二通孔22的内壁与电极10的主体部13之间界定形成一环形腔室。在基座20上与该环形腔室相对应的外侧壁上,开设有贯通至该环形腔室的第一进气孔24,第一进气孔24用于与供气装置连接。第三通孔23的内壁与电极10的主体部13之间界定形成一环状的安装槽,安装槽用于安装第一隔离管30。具体的,供气装置可以是储气罐、空压机等。

罩体50安装于基座20上,罩体50的内壁和基座20的侧壁上设有相配合的螺纹,使得罩体50能够固定于基座20上,并罩设于接线部11的外侧。罩体50的外壁上开设有贯通至罩体50内的接线孔。具体的,罩体50的制作材料为聚碳酸酯。

第一隔离管30的上端向外弯折形成与安装槽的顶壁相配合的环状抵触部31。第一隔离管30套设于电极10主体部13的外侧,并使得抵触部31与安装槽的顶壁相抵触。第一隔离管30的内壁与主体部13界定形成包围主体部13的第一气流通道32,第一气流通道32沿第一隔离管30的轴线方向延伸至第一隔离管30的下端面,并与第一进气孔24连通。具体的,第一隔离管30为与电极10主体部13同轴设置的聚四氟乙烯管,第一隔离管30的内径为22mm、厚度为1mm。

第一隔离管30的外侧套设有与安装槽相配合的压盖61、垫环62、橡胶垫圈63和金属防胀圈64等固定件。其中,金属防胀圈64贴近第一隔离管30的外侧设置,橡胶垫圈63则套设于金属防胀圈64的外侧,金属防胀圈64和橡胶垫圈63的上端与第一隔离管30的抵触部31相抵,垫环62与金属防胀圈64和橡胶垫圈63的下端相抵,压盖61的上端与垫环62相抵。在压盖61的外表面和安装腔内壁上设有相配合的螺纹,通过旋紧压盖61对橡胶垫圈63和抵触部31进行挤压,从而实现第一隔离管30和基座20的密闭连接。同时,金属防胀圈64的设置可以防止橡胶垫圈63被挤压后产生径向的扩展,而使得第一隔离管30发生形变。

参照图3所示,第二隔离管40套设于第一隔离管30的外侧,并使得第二隔离管40的上端与基座20密闭连接。第二隔离管40的下端与第一隔离管30的下端平齐。第二隔离管40的内壁和第一隔离管30之间界定形成包围第一隔离管30的外侧的第二气流通道41,第二气流通道41沿第二隔离管40的轴线方向延伸至第二隔离管40的下端面。第二隔离管40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二气流通道41连通的第二进气孔42,第二进气孔42用于与供气装置连接,并被配置成能够将气流导入到所述第二气流通道41中。具体的,第二隔离管40为与第一隔离管30同轴设置的304不锈钢管。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隔离管40由三通管43和变径管44组合形成。三通管43的主管下端与变径管44的上端通过法兰固定连接,并且在法兰与三通管43和变径管44的连接处均作密封处理,例如通过堆焊焊接的方式作密封处理。三通管43的主管上端与基座20的下端通过法兰固定连接,并且在连接处作密封处理。三通管43的支管则作为第二进气孔42。具体的,三通管43由304不锈钢制成,三通管43的主管内径为57mm、支管内径为15mm;异径管由304不锈钢制成,异径管的最大内径为57mm、最小内径为45mm。

下面结合具体使用场景,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极10式防尘料位计作进一步说明。

使用时,将料位计竖直的安装于物料储罐上,并使得第二隔离管40的下端伸入到物料储罐内。将第一进气孔24和第二进气孔42分别与供气装置连接,开启供气装置,气流通过第一进气孔24和第二进气孔42导入到第一气流通道32和第二气流通道41中,并将气压调整至不小于0.005mpa,气流流量调整至不小于0.2m3/h。使得流经第一气流通道32和第二气流通道41的气流分别在电极10主体部13和第一隔离管30的外侧,并形成包围电极10主体部13和第一隔离管30的双层隔离气流层,该气流层使粉尘与主体部13隔离。

本实用新型通过提供的电极10式防尘料位计在电极10的外侧设置第一隔离管30和第二隔离管40,以形成第一气流通道32和第二气流通道41,经供气装置向第一气流通道32和第二气流通道41供气(空气、氮气、二氧化碳和惰性气体等)后形成双层隔离气流层;在隔离气流层的吹扫作用下,不仅可以防止粉尘粘附在电极10上,还可以防止储罐内的腐蚀性气体腐蚀电极10外表面的绝缘涂层;并且气流的吹扫作用还能带走热量起到降温效果,从而延长料位计的使用寿命。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例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