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溜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20346发布日期:2020-08-05 01:10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溜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送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溜筒。



背景技术:

为提高散装物料的装船效率,装船机作为散装物料的连续运输机械,有着广泛的需求和适用范围。装船机运行时,由于风载、潮汐、装船机自身的回转,溜筒与船的相对位置将时刻发生变化。为了使装船机溜筒能够有效的起到引流、防扬尘的作用,需要使溜筒能够进入到舱口内,同时为了使物料能够在舱底均匀堆放,需要时常变更落料点位置,这些使得溜筒与船容易相撞。

现有技术中溜筒通过顶部铰点吊挂在装船机内壁架头部下,溜筒通过该铰点能够相对装船机内壁架摆动,在溜筒周围增加了防撞杆,当溜筒撞上船舱盖板时,用于检测防撞杆动作的检测开关检测到信息,控制系统会控制装船机停止动作或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但是当检测开关失效时,溜筒仍会继续撞向船舱盖板,导致溜筒损坏,造成停机和停产,影响业主生产。并且溜筒节与节之间仅采用螺栓连接,当其中几个螺母失效时,会引起其他螺母相继失效,进而造成溜筒坠落,若溜筒下方有船时,会对船舱或夹板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溜筒容易与船舱盖板相撞并造成溜筒损坏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避免被船舱盖板撞坏的溜筒。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溜筒,包括:

本体,其外设有防撞保护杆;

第一过渡料斗,适于与连接在装船机上的顶部过渡料斗可拆卸连接;

第二过渡料斗,与所述第一过渡料斗连通的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渡料斗的下方,所述第二过渡料斗连接在所述本体的上方;

第一铰接部,固定设在所述第一过渡料斗外,适于与装船机的臂架铰接;

第二铰接部,连接在所述第一过渡料斗与所述第二过渡料斗之间,以使所述第二过渡料斗能相对所述第一过渡料斗摆动,且所述第二过渡料斗相对所述第一过渡料斗的摆动方向与所述装船机的行走方向平行或共面。

所述第二铰接部的铰接轴线所在的竖直面与所述第一铰接部的铰接轴线所在的竖直面垂直相交。

所述第一铰接部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过渡料斗外的第一支撑部、以及由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端部向上延伸的第一吊架,所述第一吊架上设有第一铰接孔,所述装船机的臂架适于通过第一铰接轴与所述第一吊架铰接。

所述第一铰接轴上设有铜套,所述铜套与所述第一铰接轴之间设有油路。

所述第二铰接部包括设在所述第二过渡料斗外的第二支撑部、以及由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端面向上延伸的第二吊架,所述第二吊架上设有第二铰接孔,所述第一过渡料斗外设有第二铰接轴,所述第二铰接轴穿设在所述第二铰接孔中。

还包括角度检测装置、控制器,所述角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第二过渡料斗相对所述第一过渡料斗的摆动角度,并在所述第二过渡料斗相对所述第一过渡料斗的摆动角度达到预设值时,发出第一位置信息,所述控制器在接收到所述第一位置信息时控制装船机停机或反向行走。

所述本体由上至下至少包括第一溜筒节、第二溜筒节,所述第一溜筒节与所述第二溜筒节通过法兰连接以及第三铰接部连接。

所述第三铰接部包括:

第一支撑板,由所述第二溜筒节的外部水平向外延伸;

第一耳板,设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上,所述第一耳板间隔设有两个,且所述

第一耳板的上端形成有第三铰接孔;

第二支撑板,由所述第一溜筒节的外部水平向外延伸;

第二耳板,设在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且所述第二耳板的端部设有第四铰接孔;

连接螺栓,贯穿设置在所述第三铰接孔与所述第四铰接孔之间。

所述第二铰接轴上设有铜套,所述铜套与所述第二铰接轴之间设有油路。

所述顶部过渡料斗的下端嵌入所述第一过渡料斗内,所述第一过渡料斗上环绕所述顶部过渡料斗设有环形弹性压板。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溜筒,该溜筒通过第一铰接部吊挂在装船机的臂架,能够使该溜筒保持在竖直位置,当防撞保护杆撞到障碍物时,第二过渡料斗带动本体向与装船机的行走方向相反的方向摆动,从而将溜筒与障碍物的刚性碰撞转化为柔性碰撞,能够避免本体被撞坏,并且溜筒外设有防撞保护杆,能够保护本体不被障碍物直接撞到。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溜筒,所述第一铰接轴上设有铜套,所述铜套与所述第一铰接轴之间设有油路,铜套和油路的设置能够减少第一铰接轴与第一铰接孔之间的相对摩擦,提高第一铰接部的使用寿命。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溜筒,还包括角度检测装置、控制器,所述角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第二过渡料斗相对所述第一过渡料斗的摆动角度,并在所述第二过渡料斗相对所述第一过渡料斗的摆动角度达到预设值时,发出第一位置信息,所述控制器在接收到所述第一位置信息时控制装船机停机或反向行走,通过自动控制停机或反向行走来降低对溜筒的损伤,同时能减弱溜筒对装船机臂架的刚性冲击,保护设备。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溜筒,所述本体由上至下至少包括第一溜筒节、第二溜筒节,所述第一溜筒节与所述第二溜筒节通过法兰连接以及第三铰接部连接,本体包括多段溜筒节,便于装配和运输,第一溜筒节与第二溜筒节之间通过第三铰接部连接,能够避免当因法兰连接失效时,位于下部的第二溜筒节掉落而造成船舱或夹板损伤。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溜筒,所述第二铰接轴上设有铜套,所述铜套与所述第二铰接轴之间设有油路,铜套和油路的设置能够减少第二铰接轴与第二铰接孔之间的相对摩擦,提高第二铰接部的使用寿命。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溜筒,所述顶部过渡料斗的下端嵌入所述第一过渡料斗内,所述第一过渡料斗上环绕所述顶部过渡料斗设有环形弹性压板,能够避免溢尘现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溜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第一铰接部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第二铰接部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第三铰接部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1所示的溜筒吊挂在装船机的臂架上的主视图;

图6为图1所示的溜筒吊挂在装船机的臂架上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顶部过渡料斗;2-第一过渡料斗;3-第一铰接部;31-第一铰接孔;4-第一吊架;5-第二铰接部;51-第二铰接轴;6-第二吊架;7-第二过渡料斗;8-防撞保护杆;9-第一溜筒节;10-第三铰接部;11-第二溜筒节;12-第一支撑部;13-第二支撑部;101-第一支撑板;102-第一耳板;103-第二支撑板;104-第二耳板;14-臂架;15-第一铰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溜筒,如图1所示,包括本体、第一过渡料斗2、第二过渡料斗7、第一铰接部3、第二铰接部5。

本体的外设有防撞保护杆8,在本实施方式中,本体由上至下包括第一溜筒节9、第二溜筒节11,第一溜筒节9与第二溜筒节11可拆卸连接,在其他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溜筒节的数量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数量确定,可以包括三个溜筒节或者只包括一个溜筒节。防撞保护杆8包括多个间隔设在本体外的竖向杆,每个竖向杆通过连杆连接在本体外,本体外设有多个竖直的销轴,销轴上连接有弹簧,当防撞保护杆8撞到障碍物上时,障碍物挤压竖向杆,竖向杆朝向本体的方向转动,压缩弹簧,当离开障碍物后,弹簧的弹性力使防撞保护杆8复位。

第一过渡料斗2,适于与连接在装船机上的顶部过渡料斗1可拆卸连接,顶部过渡料斗1与上级皮带机头部料斗采用螺栓连接,当需要使用溜筒运输物料时,将顶部过渡料斗1与第一过渡料斗2连接。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过渡料斗2外设有第一铰接部3,第一铰接部3适于与装船机的臂架14铰接,第一铰接部3的设置使整个溜筒吊挂在装船机的臂架14上,臂架14能够相对溜筒俯仰摆动,使溜筒保持在竖直状态。

第二过渡料斗7与所述第一过渡料斗2连通的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渡料斗2的下方,所述第二过渡料斗7连接在所述本体的上方,具体的,第二过渡料斗7与本体也即第一溜筒节9之间通过螺栓连接,采用螺栓连接能够方便更换或检修第二过渡料斗7与本体。

第二铰接部5连接在所述第一过渡料斗2与所述第二过渡料斗7之间,以使所述第二过渡料斗7能相对所述第一过渡料斗2摆动,且所述第二过渡料斗7相对所述第一过渡料斗2的摆动方向与所述装船机的行走方向平行或共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铰接部5的铰接轴线所在的竖直面与所述第一铰接部3的铰接轴线所在的竖直面相交,具体垂直相交,使臂架14相对第一铰接轴15的摆动方向、与第二过渡料斗7带动本体相对第一过渡料斗2摆动的方向垂直。由于装船机行走的方向和臂架14相对第一铰接轴15俯仰摆动的方向通常是垂直的,因此这样设置比较符合实际需求。当然,在其他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铰接部5的铰接轴线所在的竖直面与所述第一铰接部3的铰接轴线所在的竖直面的夹角为锐角。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铰接部3共设有两个,分别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过渡料斗2外的第一支撑部12、以及由所述第一支撑部12的端部向上延伸的第一吊架4,所述第一吊架4上设有第一铰接孔31,所述装船机的臂架14适于通过第一铰接轴15与所述第一吊架4铰接。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支撑部12与第一过渡料斗2通过螺栓连接,当然,在其他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12与第一过渡料斗2可通过焊接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铰接轴15上设有铜套,所述铜套与所述第一铰接轴15之间设有油路。

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铰接部5包括设在所述第二过渡料斗7外的第二支撑部13、以及由所述第二支撑部13的端面向上延伸的第二吊架6,所述第二吊架6上设有第二铰接孔,所述第一过渡料斗2外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铰接轴51,所述第二铰接轴51穿设在所述第二铰接孔中。在其他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也可在第一过渡料斗2的侧壁设置第二铰接孔,在第二吊架6上朝向第二过渡料斗7的方向延伸设有第二铰接轴51,使第二铰接轴51插在第二铰接孔内。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该溜筒还包括角度检测装置、控制器,所述角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第二过渡料斗7相对所述第一过渡料斗2的摆动角度,并在所述第二过渡料斗7相对所述第一过渡料斗2的摆动角度达到预设值时,发出第一位置信息,所述控制器在接收到所述第一位置信息时控制装船机停机或反向行走。通过自动控制停机或反向行走来降低对溜筒的损伤,同时能减弱溜筒对装船机臂架14的刚性冲击,保护设备。

所述第一溜筒节9与所述第二溜筒节11通过法兰连接以及第三铰接部10连接。能够避免当因法兰连接失效时,位于下部的第二溜筒节11掉落而造成船舱或夹板损伤。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三铰接部10包括第一支撑板101、第一耳板102、第二支撑板103、第二耳板104、连接螺栓。第一支撑板101由所述第二溜筒节11的外部水平向外延伸;第一耳板102设在所述第一支撑板101上,所述第一耳板102间隔设有两个,且所述第一耳板102的上端形成有第三铰接孔;第二支撑板103由所述第一溜筒节9的外部水平向外延伸;第二耳板104设在所述第二支撑板103的下表面,且所述第二耳板104的端部设有第四铰接孔;连接螺栓贯穿设置在所述第三铰接孔与所述第四铰接孔之间。

所述第二铰接轴51上设有铜套,所述铜套与所述第二铰接轴51之间设有油路。铜套和油路的设置能够减少第二铰接轴51与第二铰接孔之间的相对摩擦,提高第二铰接部5的使用寿命。

所述顶部过渡料斗1的下端嵌入所述第一过渡料斗2内,当物料经过顶部过渡料斗1进入第一过渡料斗2时,可能会在第一过渡料斗2与顶部过渡料斗1之间的间隙出线溢尘,为此,所述第一过渡料斗2上环绕所述顶部过渡料斗1设有环形弹性压板,具体的,弹性压板可以采用橡胶压板,橡胶压板压在顶部过渡料斗1外,使顶部过渡料斗1与第一过渡料斗2之间没有间隙。

该溜筒在使用时,将顶部过渡料斗1的下端嵌入第一过渡料斗2内,物料经过上级皮带机头部料斗进入顶部过渡料斗1、第一过渡料斗2、第二过渡料斗7、第一溜筒节9、第二溜筒节11后进入船舱内。装船机臂架14俯仰到某一工作角度,整个溜筒保持竖直状态。现有技术中当装船机移动过程中,一旦发生意外,本体外的防撞保护杆8会先撞到障碍物上,防撞保护杆8发生动作,会发出信息,控制器接收到该信息后会控制装船机停机,但是当电控信号出现故障或失效时,防撞保护杆8转动到贴住本体后,本体会撞到障碍物,而在本实用新型中,当防撞保护杆8撞到障碍物时,障碍物会给溜筒反作用力,使第二过渡料斗7带动本体绕第二铰接轴51摆动,从而将刚性碰撞转化成柔性碰撞,能够有效保护溜筒不被撞伤。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