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口服液灭菌盘升降挡杆升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13135发布日期:2020-08-05 00:59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口服液灭菌盘升降挡杆升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口服液生产加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口服液灭菌盘升降挡杆升降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口服液的生产加工过程中,需要将灌装的口服液整齐的放置到灭菌盘上,现有的公开号为cn207046377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自动开栏功能的灭菌盘装置,包括灭菌盘,灭菌盘包括盘体以及沿盘体的四周分别对称设有固定护栏和活动护栏,固定护栏设于盘体的横向两侧,活动护栏设于盘体的纵向两侧,活动护栏的两端分别设有导向机构,活动护栏的两端分别与导向机构滑动配合连接,盘体的下方设有用于驱动所述活动护栏升降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为气缸,气缸的一端向上顶起,通过抵住导向机构把活动护栏向上顶起。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灭菌盘放到气缸上时,升降档杆的端点对准气缸的一端比较麻烦,浪费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口服液灭菌盘升降挡杆升降装置,能够使灭菌盘的比较快速的进行定位对准气缸。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口服液灭菌盘升降挡杆升降装置,包括用于放置灭菌盘的支架,支架包括支撑杆以及安装在支撑杆上的桌面,支撑杆上安装有一端抵住升降档杆的第一气缸,所述桌面上安装有限位机构,限位机构包括能够抵住灭菌盘两侧的限位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桌面上安装有限位机构,限位机构包括一对限位板,限位板抵住灭菌盘的两侧,能够使灭菌盘定位在桌面的中间,使第一气缸能够较快速的对准升降档杆的两端,使第一气缸更加准确的能够控制升降档杆的升降。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气缸靠近升降档杆的一端安装有缓冲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气缸的一端固定有缓冲块,缓冲块抵住升降档杆的一侧,第一气缸升起时一端抵住升降档杆的一侧并把其向上推动,缓冲块能够减小第一气缸与档杆之间发生的磨损,使灭菌盘的使用寿命更长。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桌面上安装有能够调节两个所述限位板间距的驱动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桌面上安装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能够带动限位板调节间距,在灭菌盘放到桌面上之前把限位板的间距调大,放上灭菌盘后逐渐的缩小限位板之间的距离,使限位板抵住灭菌盘的两侧,逐渐的把灭菌盘推到桌面的中间,使限位的过程更加方便,能够加快灭菌盘放置的速度。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一对固定块、与一对固定块转动连接的双向丝杠,所述双向丝杠与一对所述限位板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机构包括一对固定块,固定块中间转动连接有双向丝杠,双向丝杠为滚珠丝杠,限位板与双向丝杠螺纹连接,并且其中有滚珠,能够使限位板沿着双向丝杠滑动不发生转动,一对限位板分别安装在双向丝杠螺纹相反处,当双向丝杠正向转动时,限位板互相靠近,限位板抵住灭菌盘的两侧,把灭菌盘推到桌面的中间。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驱动机构为一对方向相反的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的一端与所述限位板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结构为一对第二气缸,第二气缸的一端与限位板固定连接,第二气缸缩短时,限位板抵住灭菌盘的两侧,把灭菌盘推到桌面的中间,第二气缸伸长时,限位板远离灭菌盘。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限位板远离第一气缸的连接有抵接板,所述抵接板的一侧与灭菌盘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气缸启动向上推动升降档杆时,由于第一气缸的推力可能使灭菌盘发生抖动,抵接板抵住灭菌盘远离第一气缸的一侧,使第一气缸在顶起升降档杆时灭菌盘放置的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固定块中安装有阻尼轴承,所述双向丝杠安装在阻尼轴承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块中安装有阻尼轴承,双向丝杠安装在阻尼轴承中,由于阻尼轴承的阻力,双向丝杠反向转动的阻力较大,能够较有力的抵住灭菌盘的两侧,不会由于灭菌盘的晃动使限位板产生移动,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双向丝杠的两端安装有防止限位板脱出的限位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双向丝杠的两端固定安装有限位块,防止限位板在移动的过程中从丝杠中脱出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限位板与灭菌盘抵接的一侧安装有第一橡胶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板靠近桌面的一侧安装有第一橡胶垫,第一橡胶垫抵住灭菌盘的两侧,使限位板与灭菌盘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减小灭菌盘两侧产生的碰撞磨损,并且使灭菌盘与限位板之间的摩擦力更大,使灭菌盘放置的更加稳定安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桌面上安装有限位机构,限位机构包括一对限位板,限位板抵住灭菌盘的两侧,能够使灭菌盘定位在桌面的中间,使第一气缸能够较快速的对准升降档杆的两端,使第一气缸更加准确的能够控制升降档杆的升降;

2.桌面上安装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能够带动限位板调节间距,在灭菌盘放到桌面上之前把限位板的间距调大,放上灭菌盘后逐渐的缩小限位板之间的距离,使限位板抵住灭菌盘的两侧,逐渐的把灭菌盘推到桌面的中间,使限位的过程更加方便,能够加快灭菌盘放置的速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中支架与灭菌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中第一气缸与升降档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中限位板与第一橡胶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二中第二气缸与限位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架,11、支撑杆,12、桌面,13、第一气缸,131、缓冲块,2、灭菌盘,21、竖杆,211、限位槽,22、升降档杆,3、限位机构,31、限位板,311、第一橡胶垫,32、抵接板,321、第二橡胶垫,4、驱动机构,41、双向丝杠,42、固定块,43、阻尼轴承,44、把手,45、限位块,5、第二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口服液灭菌盘升降档杆升降装置,包括支架1,支架1包括四根支撑杆11以及安装在支撑杆11上的桌面12,支架1上安装有第一气缸13,灭菌盘2放置在桌面12上,灭菌盘2包括竖杆21,竖杆21的中间设有限位槽211,两根竖杆21之间滑动连接有升降档杆22,升降档杆22的两端与限位槽211滑动连接,第一气缸13启动时第一气缸13的一端抵住升降档杆22的两端,使升降档杆22沿着限位槽211滑动,通过第一气缸13使升降档杆22提升下落。桌面12上还安装有能够使限位机构3,限位机构3包括抵住灭菌盘2两侧的限位板31,能够使灭菌盘2放置到桌面12上比较快速进行定位,使第一气缸13能够比较准确的对准限位槽211,使升降档杆22在升降的过程中更加稳定。

如图1和图2所示,限位板31连接有能够带动限位板31调节移动的驱动机构4,驱动架构包括双向丝杠41,双向丝杠41为滚珠丝杠,桌面12靠近支撑柱的一侧安装有一对固定块42,固定块42中安装有阻尼轴承43,双向丝杠41安装在阻尼轴承43中,限位板31与双向丝杠41螺纹相反的两侧分别螺纹连接,其中安装有滚珠,能够使限位板31在双向丝杠41中轴向滑动而不发生转动。双向丝杠41的两端固定安装有限位块45,防止限位板31在移动的过程中从丝杠中脱出。双向丝杠41的一端连接有把手44,当需要使限位板31转动时工作人员通过转动把手44带动双向丝杠41转动。

如图1和图2所示,双向丝杠41正向转动时,限位板31共同向中间移动,同时靠近,使限位板31的一侧抵住灭菌盘2的侧壁,把灭菌盘2移动到桌面12的中间位置上,使第一气缸13能够更快速准确的对准升降档杆22的两端。由于阻尼轴承43的阻力,双向丝杠41反向转动的阻力较大,能够较有力的抵住灭菌盘2的两侧,不会由于灭菌盘2的晃动使限位板31产生移动,当工作人员转动把手44使丝杠反向转动时,限位板31向远离桌面12的方向移动,松开灭菌盘2,使灭菌盘2可以自由移动。

如图3所示,限位板31靠近桌面12的一侧安装有第一橡胶垫311,第一橡胶垫311抵住灭菌盘2的两侧,使限位板31与灭菌盘2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减小灭菌盘2两侧产生的碰撞磨损,并且使灭菌盘2与限位板31之间的摩擦力更大,使灭菌盘2放置的更加稳定安全。

如图3所示,限位板31靠近灭菌盘2的一端连接有抵接板32,抵接板32与限位板31垂直,抵接板32抵住灭菌盘2远离丝杠的一侧,当第一气缸13启动向上推动升降档杆22时,由于第一气缸13的推力可能使灭菌盘2发生抖动,抵接板32抵住灭菌盘2远离第一气缸13的一侧,使第一气缸13在顶起升降档杆22时灭菌盘2放置的更加稳定。抵接板32靠近限位板31的一侧固定有第二橡胶垫321,第二橡胶垫321抵住灭菌盘2远离第一气缸13的一侧,能够减小抵接板32与灭菌盘2之间的磨损。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灭菌盘2放置到桌面12上,工作人员正向转动把手44,把手44带动双向丝杠41正向转动,双向丝杠41带动限位板31同时向中间移动,限位板31的一侧抵住灭菌盘2的一侧,把灭菌盘2移动到桌面12的中间,使第一气缸13能够较快的对准升降档杆22的两端,抵接板32抵住灭菌盘2远离第一气缸13的一侧,使灭菌盘2能够放置的更加稳定。

实施例二:如4图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口服液灭菌盘升降档杆升降装置,桌面12下方安装有一对方向相反的第二气缸5,第二气缸5的一端与限位板31相对的一面固定连接,第二气缸5缩短时,限位板31的一侧抵住灭菌盘2的侧壁,当第二气缸5伸长时,限位板31远离灭菌盘2,通过第二气缸5实现限位板31的自动移动。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