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取油的矿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63743发布日期:2020-09-01 18:02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便于取油的矿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矿用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便于取油的矿用装置。



背景技术:

在煤矿的日常生产工作中,工作面会使用到乳化油、齿轮油和抗磨油等多种油,通常,油桶要垂直于地面站立放置,取用时需要使用专门的油抽子进行抽油,抽油操作是一下一下的进行的,费时费力。而且,在油桶内剩余的油达到一定的量时,油抽子的使用便受到局限,总有一部分油残留在油桶内不能抽出,因此需要一边将油桶倾斜,一边进行抽油操作,如此才能将油桶内的油最大程度的取出来,但是,因为油桶具有一定的重量,仅靠一个工作人员并不方便既能将油桶倾斜又能顺利取油,操作费时费力,很不方便,同时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不足,提供一种操作使用轻松方便的便于取油的矿用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便于取油的矿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翻转支架,翻转支架包括主支撑架(5),主支撑架(5)整体为竖向设置,主支撑架(5)包括前后对称设置的立柱(24),立柱(24)为竖向设置,前、后立柱(24)之间的距离小于油桶(13)的横截面直径,前、后立柱(24)之间的距离大于油桶(13)的横截面半径,前、后立柱(24)左侧均分别固定连接有前后对称设置的翻转支撑杆(7),翻转支撑杆(7)为弧形;主支撑架(5)下端左右活动连接有下支撑架(1),下支撑架(1)整体为横向设置,下支撑架(1)相对于立柱(24)向右伸出时,下支撑架(1)位于油桶(13)的下面,下支撑架(1)的右端伸至油桶(13)的下面右端,翻转支架连同油桶(13)向左倾倒后,下支撑架(1)相对于立柱(24)向下伸出,下支撑架(1)将翻转支架的右端向上撑起,此时翻转支架的左端向下倾斜;主支撑架(5)上端左右活动连接有上支撑架(10),上支撑架(10)整体为横向设置,在自由状态下,上支撑架(10)相对于立柱(24)向右伸出,上支撑架(10)与下支撑架(1)之间的距离大于油桶(13)的高度,翻转支架连同油桶(13)向左倾倒后,翻转支架的左端向下倾斜时,上支撑架(10)阻挡在油桶(13)的左面外侧。

根据所述的便于取油的矿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支撑杆(7)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对应与所述立柱(24)的上端和下端固定相连。

根据所述的便于取油的矿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撑架(5)为“口”字型,前、后所述立柱(24)的上端之间共同固定连接有上连接梁(25),前、后立柱(24)的下端之间共同固定连接有下连接梁(26);上连接梁(25)上开设有前后相对设置的上穿孔(15),上穿孔(15)横向设置,上穿孔(15)为左右走向,所述上支撑架(10)包括前后对称设置的上穿杆(18),上穿杆(18)横向设置,上穿杆(18)也为左右走向,前、后上穿杆(18)互相平行,前、后上穿杆(18)分别对应插接在前、后上穿孔(15)内,上穿杆(18)与上穿孔(15)为左右活动连接,上连接梁(25)右侧的上穿杆(18)外套穿有复位弹簧(12),复位弹簧(12)位于上穿杆(18)右端与上连接梁(25)之间,当复位弹簧(12)处于自由状态时,上穿杆(18)的左端位于上连接梁(25)的左侧;下连接梁(26)上开设有前后相对设置的下穿孔(16),下穿孔(16)横向设置,下穿孔(16)为左右走向,所述下支撑架(1)包括前后对称设置的下穿杆(19),下穿杆(19)横向设置,下穿杆(19)也为左右走向,前、后下穿杆(19)互相平行,前、后下穿杆(19)分别对应插接在前、后下穿孔(16)内,下穿杆(19)与下穿孔(16)为左右活动连接,下穿杆(19)上左右排列开设有多个定位孔(2);下穿孔(16)位于下连接梁(26)的前后两端,下穿孔(16)外侧的立柱(24)上开设有定位穿孔(17),定位穿孔(17)横向设置,定位穿孔(17)为前后走向,定位穿孔(17)与下穿孔(16)对应相通,定位穿孔(17)与其中一个定位孔(2)内共同插接有定位销(3),下支撑架(1)通过定位销(3)定位在下穿孔(16)内。

根据所述的便于取油的矿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架(1)为“口”字型,前、后所述下穿杆(19)的右端之间固定连接有托杆(20),前、后下穿杆(19)的左端之间固定连接有加强杆(23)。

根据的所述的便于取油的矿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架(10)为“口”字型,前、后所述上穿杆(18)的右端之间固定连接有挡杆(21),前、后上穿杆(18)的左端之间固定连接有拉杆(22)。

根据所述的便于取油的矿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前、后所述立柱(24)外分别活动套穿有缓冲导引套筒(8),缓冲导引套筒(8)上侧的立柱(24)外套穿有上缓冲导引弹簧(9),上缓冲导引弹簧(9)位于立柱(24)上端与缓冲导引套筒(8)上端之间,缓冲导引套筒(8)下侧的立柱(24)外套穿有下缓冲导引弹簧(6),下缓冲导引弹簧(6)位于立柱(24)下端与缓冲导引套筒(8)下端之间。

本实用新型为可以翻转的结构,先将油桶移放到下支撑架,油桶可以与本实用新型一起倾倒,而使油桶卧倒放置在翻转支架上,可以在油桶的出油口处安装阀门,一方面,油桶内的油可以最大限度的被取出,另一方面,取油时的出油量能够通过阀门来调整控制。使用此装置一个人就可以移动油桶并把油桶内的油倒干净,操作使用轻松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翻转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即图1去掉上支撑架和下支撑架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即将倾倒时的结构示意图,此时上支撑架被向左拉出;

图9为本实用新型倾倒后的结构示意图,此时上支撑架自动归位,下支撑架被向下(对应于倾倒前的左侧)拉出,翻转支架的左端(即翻转支架站立时的上端)向下倾斜,油桶的开口端向下倾斜。

附图中:

1、下支撑架;2、定位孔;3、定位销;4、下套筒;5、主支撑架;6、下缓冲导引弹簧;7、翻转支撑杆;8、缓冲导引套筒;9、上缓冲导引弹簧;10、上支撑架;11、上套筒;12、复位弹簧;13、油桶;14、销孔;15、上穿孔;16、下穿孔;17、定位穿孔;18、上穿杆;19、下穿杆;20、托杆;21、挡杆;22、拉杆;23、加强杆;24、立柱;25、上连接梁;26、下连接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至图9所示,一种便于取油的矿用装置,包括翻转支架,参见图5、图6和图7,翻转支架包括主支撑架(5),主支撑架(5)整体为竖向设置,主支撑架(5)可以为开口向上的“[”型,也可以为开口向下的“[”型,还可以为“口”字型,无论主支撑架(5)是这三种形状中的哪一个,主支撑架(5)都包括前后对称设置的立柱(24),立柱(24)为竖向设置,前、后立柱(24)互相平行,前、后立柱(24)之间的距离小于油桶(13)的横截面直径,最好前、后立柱(24)之间的距离大于油桶(13)的横截面半径,在油桶(13)倾倒后,依靠前、后立柱(24)便能将油桶(13)支撑起来,使得主支撑架(5)的结构被大大的简化。前、后立柱(24)左侧均分别固定连接有前后对称设置的翻转支撑杆(7),翻转支撑杆(7)为弧形,翻转支撑杆(7)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对应与立柱(24)的上端和下端固定相连,主支撑架(5)和翻转支撑杆(7)组成翻转支架。弧形的翻转支撑杆(7)起到慢慢过渡的作用,在该装置连同油桶一起倾倒时,该装置与油桶组成的整体可以逐渐与地面接触,慢慢增大倾斜角度,由于翻转支撑杆(7)始终支撑在地面上,因此工作人员可以减少用力,无需始终完全依靠人力支撑该装置与油桶的总体重量,实际上工作人员起到的是辅助倾倒的作用,大大的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前、后翻转支撑杆(7)的最左侧均分别向外倾斜设置,前、后翻转支撑杆(7)横向投影的形状为左大右小的“八”字型,如此设置增大了该装置倾倒后的整体支撑面积,可以有效防止油桶卧倒后发生滚动而脱离翻转支架。

主支撑架(5)下端左右活动连接有下支撑架(1),下支撑架(1)整体为横向设置,下支撑架(1)相对于立柱(24)向右伸出时,下支撑架(1)支撑在油桶(13)的下面,且下支撑架(1)的右端伸至油桶(13)的下面右端,此时下支撑架(1)与主支撑架(5)组成一个“l”型的结构,预行将油桶(13)移动到下支撑架(1)上面,在翻转支架向左翻转的同时,下支撑架(1)将油桶(13)一同托起,并向左转动,在翻转过程中,也可以用手扶着油桶(13)的上端,使油桶(13)始终与主支撑架(5)紧贴在一起,增大油桶(13)倾倒的稳定性。

翻转支架连同油桶(13)向左倾倒后,油桶(13)的重心向前移动,下支撑架(1)不再对油桶(13)的下面起到支撑作用,而且,翻转支架的左端(对应于翻转支架站立时的上端)可以进一步向下倾斜,油桶(13)整体向前移动,下支撑架(1)不再与油桶(13)接触,此时可以将下支撑架(1)相对于立柱(24)向下(对应于翻转支架站立时立柱24的左侧)推动伸出,对下支撑架(1)定位后,下支撑架(1)将翻转支架的右端(对应于翻转支架站立时的下端)向上撑起。下支撑架(1)既能用于托起油桶(13)并带动油桶(13)翻转,又能支撑翻转支架,使翻转支架处于稳定的卧倒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中,主支撑架(5)上端左右活动连接有上支撑架(10),上支撑架(10)整体为横向设置,上支撑架(10)为开口向左的“[”型或“口”字型,在自由状态下,上支撑架(10)相对于立柱(24)向右伸出,上支撑架(10)与下支撑架(1)之间的距离大于油桶(13)的高度,用于放置站立时的油桶(13),翻转支架连同油桶(13)向左倾倒后,翻转支架的左端(对应于翻转支架站立时的上端)向下倾斜时,上支撑架(10)阻挡在油桶(13)的左面(对应于油桶13站立时的上面)外侧,阻止油桶(13)无限制的向左滑动而脱离翻转支架。在该装置从站立到倾倒时,上支撑架(10)还能起到牵拉把手的作用,在该装置站立时,用手向左牵拉上支撑架(10)的拉杆(22),复位弹簧(12)被压缩,上支撑架(10)整体向左运动,拉杆(22)向左伸出,油桶(13)和该装置倾倒的施力点向左移动,因此更有利于油桶(13)和该装置的倾倒操作。在油桶(13)和该装置倾倒到一定的程度后,油桶(13)和该装置已经不再需要牵拉力,而自己便能主动倾倒,直到油桶(13)处于横向卧倒的状态,在此过程中,人手对拉杆(22)向左的牵拉力消除,上支撑架(10)由横向变为竖向,为了不使油桶(13)和该装置的倾倒处于自由放任的状态,还需要对拉杆(22)施加向上的支拉力,与此同时,在复位弹簧(12)的作用力下,上支撑架(10)也会自动复位,待该装置和油桶(13)完全卧倒后松开拉杆(22)即可。

为了使油桶(13)内的油最大限度的取出,还需要进一步使油桶(13)的左端(即油桶13站立时的上面)向下倾斜,也即翻转支架的左端(对应于翻转支架站立时的上端)向下倾斜,此时油桶(13)的重心向前转移,油桶(13)会整体向前滑动,上支撑架(10)会阻挡在油桶(13)的左侧(对应于油桶13站立时的上面)外侧,阻止油桶(13)无限制的向左滑动而脱离翻转支架,保证了油桶13的安全。

前、后立柱(24)外分别活动套穿有缓冲导引套筒(8),缓冲导引套筒(8)上侧的立柱(24)外套穿有上缓冲导引弹簧(9),上缓冲导引弹簧(9)位于立柱(24)上端与缓冲导引套筒(8)上端之间,上缓冲导引弹簧(9)的至少一端不被固定,缓冲导引套筒(8)下侧的立柱(24)外套穿有下缓冲导引弹簧(6),下缓冲导引弹簧(6)位于立柱(24)下端与缓冲导引套筒(8)下端之间,下缓冲导引弹簧(6)的至少一端不被固定。

缓冲导引套筒(8)与立柱(24)为相对旋转连接,翻转支架倾倒后缓冲导引套筒(8)与立柱(24)还为左右活动连接。

缓冲导引套筒(8)通过上缓冲导引弹簧(9)和下缓冲导引弹簧(6)设置在立柱(24),实际上,是进一步的通过缓冲导引套筒(8)支撑了油桶(13),在油桶(13)从站立到卧倒的转动过程中,缓冲导引套筒(8)支撑油桶(13)沿立柱(24)滑动,上缓冲导引弹簧(9)和下缓冲导引弹簧(6)的设置能够有效缓冲油桶(13)与上支撑架(10)和下支撑架(1)的接触。同时,在翻转支架倾倒后,还能适当单独转动油桶(13),以使出油口处于最低的位置,最大限度的将油取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前、后立柱(24)的下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下套筒(4),下套筒(4)位于立柱(24)内侧,下套筒(4)横向设置,下套筒(4)为左右走向,前、后下套筒(4)互相平行,所述下支撑架(1)包括前后对称设置的下穿杆(19),下穿杆(19)横向设置,下穿杆(19)也为左右走向,前、后下穿杆(19)互相平行,前、后下穿杆(19)分别对应插接在前、后下套筒(4)内,下穿杆(19)与下套筒(4)为左右活动连接,至少一根下穿杆(19)上左右排列开设有多个定位孔(2),定位孔(2)所在侧的下套筒(4)上开设有与定位孔(2)相对应的销孔(14),销孔(14)和该销孔(14)所在侧的其中一个定位孔(2)内共同插接有定位销(3),下支撑架(1)通过定位销(3)定位在下套筒(4)内。

在本实施例中,前、后立柱(24)的上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上套筒(11),上套筒(11)可以位于立柱(24)外侧,上套筒(11)横向设置,上套筒(11)为左右走向,前、后上套筒(11)互相平行,所述上支撑架(10)包括前后对称设置的上穿杆(18),上穿杆(18)横向设置,上穿杆(18)也为左右走向,前、后上穿杆(18)互相平行,前、后上穿杆(18)分别对应插接在前、后上套筒(11)内,上穿杆(18)与上套筒(11)为左右活动连接,至少一根上套筒(11)右侧的上穿杆(18)外套穿有复位弹簧(12),复位弹簧(12)位于上穿杆(18)右端与上套筒(11)右端之间,当复位弹簧(12)处于自由状态时,上穿杆(18)的左端位于(抵靠在)上套筒(11)的左端左侧。复位弹簧(12)位于挡杆(21)与上套筒(11)之间。

上支撑架(10)为“口”字型,前、后上穿杆(18)的右端之间固定连接有挡杆(21),前、后上穿杆(18)的左端之间固定连接有拉杆(22),挡杆(21)位于上套筒(11)或上连接梁(25)的右侧,拉杆(22)位于上套筒(11)或上连接梁(25)的左侧。

主支撑架(5)的形状和下支撑架(1)的形状可以在不同的形状中进行排列组合,以组成不同的实施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主支撑架(5)为开口向上的“[”型,前、后立柱(24)的下端之间共同固定连接有下连接梁(26),下连接梁(26)的纵向截面为扁平的长方形,下连接梁(26)上开设有前后相对设置的下穿孔(16),下穿孔(16)横向设置,下穿孔(16)为左右走向,所述下支撑架(1)包括前后对称设置的下穿杆(19),下穿杆(19)横向设置,下穿杆(19)也为左右走向,前、后下穿杆(19)互相平行,前、后下穿杆(19)分别对应插接在前、后下穿孔(16)内,下穿杆(19)与下穿孔(16)为左右活动连接,下穿杆(19)上左右排列开设有多个定位孔(2);下穿孔(16)位于下连接梁(26)的前后两端,下穿孔(16)外侧的立柱(24)上开设有定位穿孔(17),定位穿孔(17)横向设置,定位穿孔(17)为前后走向,定位穿孔(17)与下穿孔(16)对应相通,定位穿孔(17)与其中一个定位孔(2)内共同插接有定位销(3),下支撑架(1)通过定位销(3)定位在下穿孔(16)内。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主支撑架(5)为开口向下的“[”型,前、后立柱(24)的上端之间共同固定连接有上连接梁(25),上连接梁(25)的纵向截面为扁平的长方形,上连接梁(25)上开设有前后相对设置的上穿孔(15),上穿孔(15)横向设置,上穿孔(15)为左右走向,所述上支撑架(10)包括前后对称设置的上穿杆(18),上穿杆(18)横向设置,上穿杆(18)也为左右走向,前、后上穿杆(18)互相平行,前、后上穿杆(18)分别对应插接在前、后上穿孔(15)内,上穿杆(18)与上穿孔(15)为左右活动连接,上连接梁(25)右侧的上穿杆(18)外套穿有复位弹簧(12),复位弹簧(12)位于上穿杆(18)右端与上连接梁(25)之间,当复位弹簧(12)处于自由状态时,上穿杆(18)的左端位于(抵靠在)上连接梁(25)的左侧。复位弹簧(12)位于挡杆(21)与上连接梁(25)之间。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主支撑架(5)为“口”字型,前、后立柱(24)的上端之间共同固定连接有上连接梁(25),前、后立柱(24)的下端之间共同固定连接有下连接梁(26);上连接梁(25)的纵向截面为扁平的长方形,上连接梁(25)上开设有前后相对设置的上穿孔(15),上穿孔(15)横向设置,上穿孔(15)为左右走向,所述上支撑架(10)包括前后对称设置的上穿杆(18),上穿杆(18)横向设置,上穿杆(18)也为左右走向,前、后上穿杆(18)互相平行,前、后上穿杆(18)分别对应插接在前、后上穿孔(15)内,上穿杆(18)与上穿孔(15)为左右活动连接,上连接梁(25)右侧的上穿杆(18)外套穿有复位弹簧(12),复位弹簧(12)位于上穿杆(18)右端与上连接梁(25)之间,当复位弹簧(12)处于自由状态时,上穿杆(18)的左端位于(抵靠在)上连接梁(25)的左侧;下连接梁(26)的纵向截面为扁平的长方形,下连接梁(26)上开设有前后相对设置的下穿孔(16),下穿孔(16)横向设置,下穿孔(16)为左右走向,所述下支撑架(1)包括前后对称设置的下穿杆(19),下穿杆(19)横向设置,下穿杆(19)也为左右走向,前、后下穿杆(19)互相平行,前、后下穿杆(19)分别对应插接在前、后下穿孔(16)内,下穿杆(19)与下穿孔(16)为左右活动连接,下穿杆(19)上左右排列开设有多个定位孔(2);下穿孔(16)位于下连接梁(26)的前后两端,下穿孔(16)外侧的立柱(24)上开设有定位穿孔(17),定位穿孔(17)横向设置,定位穿孔(17)为前后走向,定位穿孔(17)与下穿孔(16)对应相通,定位穿孔(17)与其中一个定位孔(2)内共同插接有定位销(3),下支撑架(1)通过定位销(3)定位在下穿孔(16)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下支撑架(1)为开口向左的“[”型,前、后下穿杆(19)的右端之间固定连接有托杆(20),托杆(20)位于下套筒(4)或下连接梁(26)的右侧。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下支撑架(1)为“口”字型,前、后下穿杆(19)的右端之间固定连接有托杆(20),前、后下穿杆(19)的左端之间固定连接有加强杆(23),托杆(20)位于下套筒(4)或下连接梁(26)的右侧,加强杆(23)位于下套筒(4)或下连接梁(26)的左侧。

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调节下支撑架(1)在翻转支架的位置来控制油桶的倾斜角度,以调节出油口和阀门的高度,控制出油量,油桶放置平稳,安全可靠,调节使用方便,抽油干净,避免了浪费,节省了抽油时间、提高了工效,使用效果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