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脱水污泥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88165发布日期:2020-11-20 09:43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一种脱水污泥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处理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脱水污泥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各大城市的污水处理厂采用的处理方式是压滤机对污泥进行初步脱水,通过挤压将污泥中的污水与污泥分离,压滤出来的污水通过水处理设备进行处置,达标排放。而经压滤后的污泥最终形成了脱水污泥,脱水污泥粘度高、成块状、密度低,为了保障处置过程的作业安全和环境的安全,须通过二次处理后进行填埋处置或者资源化利用。

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都具备污泥处置的条件,一般通过固化处理,在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置。即将脱水污泥与水泥、石灰、固化剂、中砂等材料按一定比例进行搅拌均匀,使脱水污泥填埋后能够达到一定的强度,保障填埋后的污泥堆体稳定,防止污泥填埋后多余的污水泄漏。

当脱水污泥送入专用的污泥固化搅拌站的脱水污泥料仓后,因脱水污泥粘度高、成块状、密度低的特点,在料仓容易“架桥”和“粘壁”(架桥是指脱水污泥呈块状,容易在下料口形成堵塞,粘壁是指污泥粘度高,容易附着在仓壁上,不容易滑动),所以一般很难将脱水污泥有效输送,需要采用人工辅助输送。如果采用人工辅助输送,工作人员站在相对密封的脱水污泥料仓内连续工作,因脱水污泥在仓内持续产生氨气、硫化氢、甲烷等气体,极易对人员的健康和安全造成威胁,严重时可能发生伤亡事故。因此研究一种脱水污泥辅助输送装置非常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有效避免污泥在污泥料仓容易“架桥”和“粘壁”的现象的脱水污泥输送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脱水污泥输送装置,包括混凝土池、污泥料仓和集中出料部,所述污泥料仓安装在混凝土池内,所述污泥料仓的顶部具有进料口,底部具有至少一个长条型的下料槽,所述污泥料仓的内侧壁向下倾斜以使脱水污泥可滑向下料槽,每个下料槽的下方对应设有一组输送皮带,各组输送皮带的出料端均与集中出料部对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输送皮带紧靠下料槽设置,所述污泥料仓沿着输送皮带的方向在最前端设有调节输料口,所述调节输料口与下料槽相互连通以使输送皮带上的脱水污泥穿过调节输料口。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输料口设有一可控制输送皮带输送量的的阀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输送皮带的宽度大于下料槽的宽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料槽为长方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集中出料部为设于混凝土池底部的一个集中出料口,其中一组输送皮带的出料端位于集中出料部的正上方,其余组的输送皮带均通过一过渡输送皮带将各出料端延伸至集中出料部的正上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污泥料仓为由钢板制成的漏斗形结构,其截面为w字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混凝土池底部对应每组输送皮带设有支架,所述输送皮带安装在所述支架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脱水污泥输送装置,污泥料仓底部的脱水污泥会通过下料槽直接与输送皮带接触,输送皮带运行时带着脱水污泥往集中出料部输送,各组输送皮带统一向集中出料部,再由集中出料部进行分配输送指定位置,采用输送皮带这种自动输送结合下料槽的下料形式,可有效避免污泥在污泥料仓容易“架桥”和“粘壁”的现象。

进一步的,污泥料仓沿着输送皮带的方向在最前端设有调节输料口,调节输料口与下料槽相互连通以使输送皮带上的污泥穿过调节输料口,调节输料口设有一可控制输送皮带输送量的的阀门,通过调节阀门的开度控制输送数量,防止堵泥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表示:

1、混凝土池;2、污泥料仓;21、进料口;22、下料槽;3、集中出料部;4、输送皮带;5、调节输料口;51、阀门;6、过渡输送皮带;7、支架;8、脱水污泥。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脱水污泥输送装置,包括混凝土池1、污泥料仓2和集中出料部3,污泥料仓2安装在混凝土池1内,污泥料仓2的顶部具有进料口21,底部具有至少一个长条型的下料槽22,污泥料仓2的内侧壁向下倾斜以使脱水污泥8可滑向下料槽22,每个下料槽22的下方对应设有一组输送皮带4,各组输送皮带4的出料端均与集中出料部3对接。

本实施例以两个长条型的下料槽22为例。其中,根据当地市政污水厂脱水污泥产生量的实际情况计算所需仓容,根据仓容在污泥固化搅拌站内规划一个便于运输车进出的区域,建设所述的座混凝土池1,在混凝土池1内制作成污泥料仓2,当脱水污泥8从进料口21倾倒在污泥料仓2时,污泥料仓2底部的脱水污泥8会通过下料槽22直接与输送皮带4接触,输送皮带4运行时带着脱水污泥往集中出料部3输送,各组输送皮带4统一向集中出料部3,再由集中出料部3进行分配输送指定位置。采用输送皮带4这种自动输送结合下料槽22的下料形式,可有效避免脱水污泥8在污泥料仓2容易“架桥”和“粘壁”的现象。

本实施例中,输送皮带4紧靠下料槽22设置,防止脱水污泥8从输送皮带4与下料槽22之间的缝隙掉落,污泥料仓2沿着输送皮带4的方向在最前端设有调节输料口5,调节输料口5与下料槽22相互连通以使输送皮带4上的脱水污泥8穿过调节输料口5,输送皮带4在运行时,脱水污泥8沿着下料槽22在污泥料仓2底部运行,通过调节输料口5输出。调节输料口5设有一可控制输送皮带4输送量的的阀门51。通过调节阀门51的开度控制输送数量,防止堵泥的现象。优选的,阀门51为升降式。

本实施例中,输送皮带4的宽度大于下料槽22的宽度,两个输送皮带4宽度分别为60cm、80cm,对应的下料槽22的宽度为分别为40cm和60cm。下料槽22位于输送皮带4的正中间,可有效防止漏泥现象。下料槽22为细长的长方形。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各输送皮带4的宽度可以相等。

本实施例中,集中出料部3为设于混凝土池1底部的一个集中出料口,其中一组输送皮带4的出料端设置在集中出料部3的正上方,便于将脱水污泥输送到该集中出料部3,另外一组输送皮带4通过一过渡输送皮带6与集中出料部3对接,过渡输送皮带6的出料端位于集中出料部3的正上方(即过渡输送皮带6将另外一组输送皮带4的出料端延伸到集中出料部3的正上方),为了使两个下料槽22的脱水污泥往同一下料口集中输送,过渡输送皮带6与水平方向呈一定夹角。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过渡输送皮带6,而将,集中出料部3做长,以使各组输送皮带4均可直接与集中出料部3对接。

本实施例中,污泥料仓2为由5mm~8mm钢板制成的漏斗形结构。料仓截面大致为倒梯形,具体为w字形,这是因为下料槽22的两侧均有钢板侧壁。

本实施例中,混凝土池1底部对应每组输送皮带4设有支架7,输送皮带4安装在支架7上。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