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料纠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55171发布日期:2020-09-08 14:40阅读:64来源:国知局
一种接料纠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纠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料纠偏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企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动化技术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也为自动化技术的核心提供了必要条件,70年代后,自动化开始向复杂的电气自动化系统控制和高级智能控制发展。

在fpc等料带材料连续生产中,加工时通常是将其卷成卷状,在卷绕及放卷过程中,由于受卷绕速度、张力、导辊和压辊的相对滑动、卷绕材料的弹性收缩等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加工位置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料带加工成本。所以在料带过程中很有必要对料带位置进行监控,以修正误差,提高料带收放卷精度。同时当卷料供给完成,需由人工换上新料卷,此过程中生产机构无法连续加工,影响加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接料纠偏装置,此机构可同时实现收放料过程中的纠偏和换料过程中料带与料带的首尾对接,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接料纠偏装置,包括纠偏支座、纠偏组件、导辊组件、传感器组件和接料组件,所述纠偏组件设置于所述纠偏支座内,所述导辊组件通过所述纠偏组件连接于所述纠偏支座上方,所述传感器组件设置于所述纠偏支座侧面,所述导辊组件包括底板、侧板以及导向辊,所述侧板连接于所述底板两侧,所述导向辊连接于两个所述侧板之间且位于所述侧板两端,所述接料组件包括拼接板以及接料气缸,所述拼接板搭设在两所述导向辊之间的侧板上,所述接料气缸通过与所述侧板相连的盖板支撑于所述导向辊上方。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导向辊上方设置有两个接料气缸,所述接料气缸连接有压条,所述压条表面设置有密封条。

进一步的,所述拼接板的高度小于所述导向辊顶点的高度,所述拼接板上设置有拼接缝。

进一步的,分别控制两所述导向辊上方接料气缸的电磁阀设置于所述底板上,连接所述电磁阀的控制按钮安装于所述侧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纠偏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纠偏支座内的驱动电机、丝杆和驱动伸出杆,所述驱动电机通过同步带连接所述丝杆,所述驱动伸出杆连接所述丝杆的螺母并穿过纠偏支座连接所述导辊组件底部一侧,所述纠偏支座上设置有供所述驱动伸出杆伸出的导向孔,所述导辊组件底部另一侧设置有关节轴承,所述纠偏支座上固定有插入所述关节轴承的滑动轴。

进一步的,所述关节轴承在所述导辊组件底部对称设置有一对,两个所述关节轴承与所述丝杆呈预定夹角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伸出杆两侧的纠偏支座上设置有侧置的u型导槽,所述u型导槽轴向与所述丝杆呈预定角度设置,所述导辊组件下方设置有与所述u型导槽配合的导轮。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伸出杆上连接有覆盖所述导向孔的挡尘板,所述纠偏支座上设置有限制所述挡尘板的导向槽。

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组件包括微调连接板、微调杆、微调旋柄及u型纠偏传感器,所述微调连接板安装于所述纠偏支座侧面,所述微调杆穿过所述微调连接板,所述微调旋柄穿过所述微调连接板与所述微调杆螺纹连接,所述u型纠偏传感器通过连接块与所述微调杆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接料纠偏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可同时实现收放料过程中的纠偏和换料过程中料带与料带的首尾对接,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颞部结构仰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组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参照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接料纠偏装置的实施例示意图,包括纠偏支座10、纠偏组件20、导辊组件30、传感器组件40和接料组件50。纠偏支座10提供支撑,传感器组件40检测料带的偏移,纠偏组件20控制导辊组件30偏转,以克服料带的偏移,接料组件50配合导辊组件30夹持料带进行接料,实现料带的纠偏和接料功能整合于一体。本实施例中,所述纠偏组件20设置于所述纠偏支座10内,以保持纠偏装置外观的美观。所述导辊组件30通过所述纠偏组件20连接于所述纠偏支座10上方,所述传感器组件40设置于所述纠偏支座10侧面,料带绕过导辊组件30由传感器组件40检测其边缘位置,以反馈给纠偏组件20进行纠偏。所述导辊组件30包括底板31、侧板32以及导向辊33,通过底板31与纠偏支座10和纠偏组件20相连,侧板32连接于所述底板31两侧,所述导向辊33连接于两个所述侧板32之间且位于所述侧板32两端,使得料带从导向辊33上方绕过时仅接触导向辊33,不会与其他零件间产生摩擦,造成料带损伤。为与导辊组件30配合夹持料带进行拼接,所述接料组件50包括拼接板51以及接料气缸52。所述拼接板51搭设在两所述导向辊33之间的侧板32上,所述接料气缸52通过与所述侧板32相连的盖板58支撑于所述导向辊33上方。当卷料供给完成,位于出料侧的导向辊33上方的接料气缸52下压,将料带尾部压实在导向辊33上,旧料带多余的部分搭放于拼接板51上,新料卷的端部绕过进料侧的导向辊33,进料侧导向辊33上的接料气缸52下压将新料带的端部压实在导向辊33上,新料带多余的部分同样搭放在拼接板51上,而后利用胶带将旧料带的尾部和新料带的端部在拼接板51上进行粘接,能够保证两料带拼接的整齐。为保证料带被压在导向辊33上时各部分受力均匀,以防止料带褶皱,本实施例中在每个所述导向辊33上方设置有两个接料气缸52,且所述接料气缸52连接有压条53,所述压条53表面设置有密封条54。压条53能够保证料带在宽度方向均能被压在导向辊33上,密封条54与料带之间的摩擦力大,防止料带从接料气缸52与导向辊33之间滑落。进一步的,所述拼接板51的高度小于所述导向辊33顶点的高度,使得料带在放卷过程中不会接触拼接板51,防止料带受到摩擦。且所述拼接板51上设置有拼接缝55,旧料带尾部和新料带端部搭放于拼接板51上时,从拼接缝55处对料带进行裁切,保证新旧料带连接处的平整,确保料带拼接的整齐。

参照图2所示,由于两导向辊33上方的接料气缸52动作时间不同,因此两导向辊33上方的接料气缸52由不同的电磁阀56控制,分别控制两所述导向辊33上方接料气缸52的电磁阀56设置于所述底板31上,由于拼接板51与底板31之间存在间隙,电磁阀56设置在该处不占用多余空间且被拼接板51遮挡,保持了纠偏装置的美观。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手动控制接料气缸52的工作,连接所述电磁阀56的控制按钮57安装于所述侧板32上。

参照图3所示,所述纠偏组件20包括设置在所述纠偏支座10内的驱动电机21、丝杆22和驱动伸出杆23,所述驱动电机21通过同步带连接所述丝杆22,所述驱动伸出杆23连接所述丝杆22的螺母并穿过纠偏支座10连接所述导辊组件30底部一侧,所述纠偏支座10上设置有供所述驱动伸出杆23伸出的导向孔11。当驱动电机21驱动丝杆22转动,丝杆22上的螺母沿丝杆22轴向移动,带动其上的驱动伸出杆23在导向孔11内移动,从而使与驱动伸出杆23连接的导辊组件30一端发生左右移动。为使导辊组件30产生偏转以纠正料带的偏移,所述导辊组件30底部另一侧设置有关节轴承34,所述纠偏支座10上固定有插入所述关节轴承34的滑动轴12。一方面,关节轴承34与滑动轴12的配合能够对导辊组件30产生支撑,使得导辊组件30两侧高度相同,另一方面,关节轴承34可以在任意角度旋转摆动,即导辊组件30的该侧不产生位移仅能够发生偏转。

参照图4所示,由于导辊组件30为矩形结构,仅有驱动伸出杆23和关节轴承34两个支点无法保证导辊组件30的稳定,因此本实施例中,所述关节轴承34在所述导辊组件30底部对称设置有一对,使得导辊组件30有多个支点,保证导辊组件30的稳定。由于导辊组件30在纠偏组件20的带动下发生偏转,为保证两个关节轴承34能够与偏转方向配合,两个所述关节轴承34与所述丝杆22呈预定夹角设置。为进一步提高导辊组件30的稳定,所述驱动伸出杆23两侧的纠偏支座10上设置有侧置的u型导槽13,所述u型导槽13轴向与所述丝杆22呈预定角度设置,所述导辊组件30下方设置有与所述u型导槽13配合的导轮35。导轮35卡设在u型导槽内,由于导辊组件30会发生偏转,因此u型导槽设置为轴向与所述丝杆22呈预定角度,从而既能够为导辊组件30提供支撑,又不影响导辊组件30的偏转。所述驱动伸出杆23上连接有覆盖所述导向孔11的挡尘板24,由于导向孔11为长形孔,且驱动伸出杆23会在导向孔11内移动并与导辊组件30产生相对转动,为在移动过程中完全覆盖导向孔11,挡尘板24的长度大于导向孔11,所述纠偏支座10上设置有限制所述挡尘板24的导向槽14。从而挡尘板24仅能在导向槽14内移动,不会发生偏转,保证对导向孔11的覆盖遮挡。

参照图4所示,为适用不同宽度的料带,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所述传感器组件40包括微调连接板41、微调杆42、微调旋柄43及u型纠偏传感器44。所述微调连接板41安装于所述纠偏支座10侧面,所述微调杆42穿过所述微调连接板41,所述微调旋柄43穿过所述微调连接板41与所述微调杆42螺纹连接,所述u型纠偏传感器44通过连接块与所述微调杆42相连。由于微调杆42与微调旋柄43螺纹连接,微调杆42穿过一端的微调连接板41,微调旋柄43穿过另一端的微调连接板41,因此微调杆42两端均被支撑,保证微调杆42的稳定,u型纠偏传感器44与微调杆42相连,当旋转微调旋柄43,微调杆42沿其轴向移动,保证u型纠偏传感器44与料带边缘配合。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