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包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24983761发布日期:2021-05-07 23:00阅读:88来源:国知局
捆包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将层叠体载置于托盘而成的捆包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对于液晶显示器(lcd)、有机el显示器(oled)等平板显示器(fpd)用的玻璃基板所代表的那样用于各种领域的玻璃板而言,实际情况是,对表面缺陷、起伏要求严格的产品品质。

为了满足这样的要求,广泛利用下拉法来作为玻璃板的制造方法。作为该下拉法,公知有溢流下拉法、狭缝下拉法。

溢流下拉法是这样的方法:使熔融玻璃流入在截面为大致楔形的成形体的上部设置的溢流槽,并使从该溢流槽向两侧溢出的熔融玻璃一边沿着成形体的两侧的侧壁部流下,一边在成形体的下端部融合一体化,而连续成形玻璃带。另外,狭缝下拉法是这样的方法:在供给熔融玻璃的耐火物的底壁形成狭缝状的开口部,并使熔融玻璃通过该开口部流下,从而连续成形玻璃带。

特别是在溢流下拉法中,成形的玻璃带的表背两面在成形过程中,在不与成形体的任何部位接触的情况下成形,因此成为平面度非常好且没有损伤等缺陷的锻造面。

作为使用溢流下拉法的玻璃板的制造装置,存在如下结构,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具备:成形部,其在内部具有成形体;退火部,其设置在成形部的下方;以及冷却部和切断部,它们设置在退火部的下方。该玻璃板的制造装置构成为:使熔融玻璃从成形体的顶部溢出并且在该成形体的下端部融合,从而成形玻璃带,使该玻璃带通过退火部而将该玻璃带的内部应变去除,并在冷却部冷却至室温,之后利用切断部从玻璃带切出规定尺寸的玻璃板。

切出来的玻璃板被从切断部搬出,并在专用的托盘上被捆包而输送。在该情况下,在托盘上,多个玻璃板以纵置的状态层叠。在将玻璃板以纵置的状态装载于托盘上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由于玻璃板彼此的直接接触而产生擦伤、防止在输送中的玻璃板的破损的目的,而在玻璃板的彼此之间夹装有作为缓冲件、间隔件的保护片(片材)。由此,在托盘上,形成使玻璃板与保护片交替配置而成的层叠体。

作为将保护片载置于托盘的片供给装置,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具备:切断机构,其将带状片原料件切断而形成保护片;以及保持机构,其对保护片进行保持。保持机构构成为能够沿纵向(上下方向)和横向(前后方向)移动,并将保持在切断机构的附近位置的保护片向托盘移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9718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22396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载置层叠体的托盘具备:背面支承部,其对层叠体中的玻璃板的背面进行支承;以及底面支承部,其对玻璃板的底边进行支承。背面支承部相对于铅垂方向稍微倾斜,底面支承部相对于水平方向稍微倾斜。通过该结构,层叠体以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一些的纵置姿态支承于托盘。

为了将玻璃板以层叠体的状态保管或者输送,而使用多个托盘。在该情况下,由于各托盘的底面支承部以及背面支承部的倾斜角度存在误差,因此保护片向托盘的载置不良会成为问题。例如,如果保护片的下端部的位置过高,则玻璃板的有效部的保护会变得不充分。在该情况下,玻璃板的有效部彼此有可能会在输送中接触而造成损伤。在此,有效部是成为产品的部分,并且是除了玻璃板的缘部以外的中央部分。或者,如果保护片的下端部的位置过低,则与该保护片重叠的玻璃板的下端部有时会成为攀上该保护片的下部的状态。在该情况下,在将保护片、玻璃板从托盘取出时,攀上状态的玻璃板有可能倒下而破损。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技术性课题在于,将保护片精度良好地载置于托盘。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的课题,且是一种捆包体的制造方法,包括捆包工序,在所述捆包工序中,通过将交替层叠玻璃板与保护片而成的层叠体以纵姿态载置于托盘的载置面,从而构成捆包体,所述捆包体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捆包工序包括对所述托盘的所述载置面的高度进行测定的测定工序以及根据所述载置面的所述高度来对所述保护片的装载高度进行调整的调整工序。

根据该结构,通过利用测定工序对托盘的载置面的高度进行测定,能够准确地确定装载位置相对于保护片的载置面的高度。在调整工序中,通过基于测定工序的测定结果对保护片的装载高度进行调整,能够将该保护片精度良好地相对于载置面载置。

在上述的方法中,也可以是,在所述调整工序中,根据在所述测定工序中测定出的所述载置面的所述高度来对所述玻璃板的装载高度进行调整。由此,能够不仅将保护片,还将玻璃板精度良好地相对于载置面载置。

可以是,在所述测定工序中,利用激光测距仪对所述载置面的所述高度进行测定。激光测距仪能够在不与托盘接触的情况下对载置面的高度进行测定,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由于与托盘的接触而导致的起尘。

也可以是,在所述测定工序中,在与位于所述层叠体的最前面的所述保护片分离的测定位置,对所述载置面的所述高度进行测定。

保护片由于具有挠性,因此,当要对已经在装载位置配置的保护片的下端部附近处的载置面的高度进行测定时,该保护片的下端部的摆动等有可能成为测定的妨碍。在本发明中,在与位于在载置面形成的层叠体的最前面的保护片分离的位置对载置面的高度进行测定,从而能够精度良好地测定该载置面的高度。

也可以是,所述捆包工序具备利用片供给装置将所述保护片向所述托盘供给的片供给工序,所述片供给装置具备:第一移送机构,其沿纵向移送所述保护片;第二移送机构,其从所述第一移送机构接收所述保护片,并沿横向移送所述保护片;以及进给机构,其使所述第一移送机构以及所述第二移送机构沿横向移动,所述第二移送机构具备所述激光测距仪。

如已叙述的那样,层叠体通过交替层叠多个玻璃板以及多个保护片而构成。在本发明中,通过利用进给机构使第二移送机构移动,能够以与在托盘的载置面依次载置的保护片的装载位置对应的方式,使第二移送机构所具备的激光测距仪向适于测定的位置移动。由此,能够将层叠体所包括的多个保护片中的每个精度良好地载置于载置面。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的课题,且是一种捆包体的制造装置,具备:玻璃供给装置,其将玻璃板载置于托盘的载置面;以及片供给装置,其将保护片配置为与所述玻璃板重叠,所述捆包体的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片供给装置具备:测定部,其对所述载置面的高度进行测定;以及控制装置,其根据由所述测定部测定出的所述载置面的所述高度来对所述保护片的装载高度进行调整。

根据该结构,通过利用测定部对托盘的载置面的高度进行测定,能够准确地确定装载位置相对于保护片的载置面的高度。片供给装置的控制装置基于测定部的测定结果对保护片的装载高度进行调整,从而能够将该保护片精度良好地相对于载置面载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保护片精度良好地载置于托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玻璃板的制造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概念图。

图2是片供给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片供给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侧视图。

图4是示出玻璃板、层叠体以及捆包体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用于说明捆包工序的侧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捆包工序的侧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捆包工序的侧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捆包工序的侧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捆包工序的放大侧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捆包工序的侧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捆包工序的放大侧视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捆包工序的放大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至图12示出了本发明的制造装置以及制造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制造装置1具备:成形部2,其利用下拉法将熔融玻璃gm连续地成形为玻璃带gr;退火部3,其在成形部2的下方将玻璃带gr的内部应变去除;冷却部4,其设置在退火部3的下方;切断部5,其设置在冷却部4的下方;搬运部6,其移送由切断部5从玻璃带gr切出的玻璃板gs;以及捆包部8,其将玻璃板gs载置于托盘7。

成形部2具备:成形体9,其在炉壁的内侧执行溢流下拉法;以及边缘辊10,其将从该成形体9溢出的熔融玻璃gm作为玻璃带gr而拉出。

成形体9具备:溢流槽11,其构成为长条状并且形成在顶部;以及垂直面部12和倾斜面部13,它们构成相互对置的一对侧壁部。一对倾斜面部13通过朝向下方逐渐接近而交叉,并构成了成形体9的下端部14。边缘辊10构成左右一组的辊对,以对玻璃带gr的宽度方向的端部进行夹持。

退火部3对从成形部2下降的玻璃带gr进行退火,而将其内部应变去除。即,退火部3内以具有规定的温度梯度的方式进行了温度设定。玻璃带gr随着在退火部3内下降而温度逐渐降低。退火部3经由在内部配置的上下多级的引导辊15将玻璃带gr向铅垂下方引导。

冷却部4使从退火部3移送的玻璃带gr通过,从而对玻璃带gr进一步进行冷却。冷却部4将玻璃带gr冷却至室温附近。由冷却部4冷却后的玻璃带gr被送向下方的切断部5。

切断部5具有割断装置16,该割断装置16将被从冷却部4向下方移送的玻璃带gr切断为规定的尺寸。由成形部2连续成形的玻璃带gr被该割断装置16切断为矩形形状,从而得到玻璃板gs。根据需要,进行将切断而得到的玻璃板gs的在宽度方向的两端形成的厚壁部(耳部)切断并去除的处理、切断而得到的玻璃板gs的检查。切断而得到的玻璃板gs被搬运部6从切断部5搬出,并送向捆包部8。

搬运部6构成为将玻璃板gs载置于托盘7的玻璃供给装置。搬运部6具备使玻璃板gs移动的多个保持部17。各保持部17具有能够对玻璃板gs进行把持的夹紧机构17a。搬运部6利用保持部17的夹紧机构17a对玻璃板gs的上部gsa进行把持,并且以使玻璃板gs的表面面向其移动方向的方式对该玻璃板gs进行搬运。另外,搬运部6在不对玻璃板gs的下部gsb进行保持的情况下对该玻璃板gs进行搬运。需要说明的是,各保持部17可以通过机械臂、其他各种移动机构来三维地进行移动。另外,被搬运玻璃板gs的厚度例如设为0.3~3.0mm,但并不限定于该范围。

捆包部8具备将保护片20向托盘7供给的片供给装置18。片供给装置18具备:切断装置21,其从由原料卷中送出的带状片原料件19切出保护片20;第一移送机构22,其配置在切断装置21的下方,并且沿纵向移送保护片20;第二移送机构23,其沿横向移送保护片20;以及控制装置24,其主要对第一移送机构22及第二移送机构23进行控制。

在捆包部8中,通过搬运部6以及片供给装置18的动作,而将玻璃板gs与保护片20以纵姿态交替地层叠于托盘7。托盘7具有:第一支承面7a,其对玻璃板gs的一方的表面以及保护片20的一方的面进行支承;以及第二支承面7b(载置面),其对玻璃板gs的下端部gsc进行支承。第一支承面7a与第二支承面7b以成90°的方式交叉。第一支承面7a相对于铅垂方向以规定的角度倾斜。另外,第二支承面7b相对于水平方向以规定的角度倾斜。第二支承面7b由缓冲构件7c支承。缓冲构件7c由弹性体或者发泡树脂等构成为片状。

需要说明的是,使用树脂片、纸、其他各种材质的片来作为由片供给装置18供给的带状片原料件19(保护片20)。可以适当使用高发泡聚乙烯片等发泡树脂片来作为树脂片。带状片原料件19(保护片20)的厚度设为0.05~2.00mm,但并不限定于该范围。

切断装置21在由第一移送机构22对带状片原料件19的一部分进行保持的状态下,利用其切断刃21a将该带状片原料件19切断。切断装置21支承于第一移送机构22。

第一移送机构22具备:第一保持部25及第二保持部26,它们能够沿纵向移动;以及第一引导件构件27,其对各保持部25、26进行引导。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第一保持部25对保护片20的上部20a的宽度方向端部进行保持。第二保持部26对保护片20的下部20b的宽度方向端部进行保持。各保持部25、26具有对保护片20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进行保持的夹紧机构25a、26a。

第一引导件构件27是对各保持部25、26沿纵向(上下方向)进行引导的长条状的构件。第一引导件构件27相对于铅垂方向以规定的角度倾斜。第一引导件构件27的倾斜角度优选与托盘7的第一支承面7a的倾斜角度相等。

第一引导件构件27具备使各保持部25、26沿纵向移动的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由带式传递机构构成,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由滚珠丝杠机构、齿条齿轮机构、线性马达等构成。

第一引导件构件27被悬挂支承于在托盘7的上方配置的进给机构28。进给机构28被分割为基台部29和移动部30这上下两个。基台部29固定于作为建筑物的结构物的梁。移动部30以能够沿横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基台部29的下表面。基台部29使移动部30沿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横向移动。即,移动部30能够沿与托盘7中构成为倾斜面的第二支承面7b平行的横向移动。基台部29具备使移动部30沿横向移动的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例如由滚珠丝杠机构、齿条齿轮机构、线性马达、带式传递机构等构成。

第二移送机构23具备:第三保持部31及第四保持部32,它们对保护片20进行保持;第二引导件构件33及第三引导件构件34,它们使各保持部31、32沿横向移动;以及测定部35,其对托盘7的第二支承面7b(载置面)的高度hl进行测定。

第三保持部31对保护片20的上部20a进行保持,第四保持部32对保护片20的下部20b进行保持。各保持部31、32具有能够对保护片20进行把持的一对夹紧机构31a、32a(参照图2)。

第二引导件构件33以及第三引导件构件34是与第一引导件构件27交叉(例如正交)的长条状的构件。第二引导件构件33以及第三引导件构件34固定于第一引导件构件27。因此,第二引导件构件33以及第三引导件构件34构成为,伴随着由进给机构28引起的第一引导件构件27的移动而变更横向的位置。第二引导件构件33以及第三引导件构件34相对于水平方向以规定的角度倾斜。第二引导件构件33以及第三引导件构件34的倾斜角度优选与托盘7的第二支承面7b的倾斜角度相等。第二引导件构件33及第三引导件构件34将第三保持部31及第四保持部32支承为能够沿横向(倾斜方向)移动。

第二引导件构件33及第三引导件构件34具有用于使该第三保持部31及第四保持部32沿横向移动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由带式传递机构、滚珠丝杠机构、齿条齿轮机构、线性马达等进给机构构成。由此,第三保持部31以及第四保持部32构成为沿着规定的倾斜方向(横向)进退自如。

测定部35以非接触方式对托盘7的第二支承面7b(载置面)的高度hl进行测定。测定部35例如由激光测距仪构成,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测定部35固定在第三引导件构件34的下表面的中途部。由此,测定部35构成为,能够伴随着由进给机构28引起的第三引导件构件34的移动而变更横向上的位置。

测定部35在第三保持部31以及第四保持部32将保护片20载置于托盘7之前,朝向第二支承面7b照射激光l。如图3所示,测定部35对该测定部35与第二支承面7b的测定位置pl之间的距离d1进行测定。如果使用该距离d1,则能够计算出测定位置pl处的第二支承面7b的高度hl。测定位置pl设定在与保护片20的装载位置ps分离的位置。从保护片20的装载位置ps至测定部35(测定位置pl)的距离d2例如优选设为10~100mm。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省略了托盘7的缓冲构件7c的记载(在图9、图11、图12中同样)。

控制装置24控制与搬运部6的对玻璃板gs的把持及把持解除、升降动作、移动以及停止等相关的动作。控制装置24通过控制第一移送机构22、第二移送机构23以及进给机构28,能够在使保护片20的下端部20c与托盘7的第二支承面7b分离了一定的距离d3的状态下,使该保护片20与托盘7的第一支承面7a、或者在托盘7载置的玻璃板gs重叠(接触)。另外,控制装置24基于由测定部35测定出的数据,来控制搬运部6的保持部17、各移送机构22、23,从而能够对移送中的保护片20的位置以及玻璃板gs的位置进行调整。

控制装置24例如包括安装有cpu、rom、ram、hdd、监视器、输入输出接口等各种硬件的计算机(pc等)。控制装置24具备:运算处理部(cpu),其执行各种运算;存储部(rom、ram、hdd),其保存各种数据;以及通信部,其执行信号相对于搬运部6、各移送机构22、23、进给机构28以及测定部35的收发。

控制装置24的运算处理部基于由测定部35测定出的数据、存储部所保存的数据以及程序等,来对在托盘7的第二支承面7b装载的玻璃板gs以及保护片20的装载高度hg、hs(参照图3)进行计算。在装载位置ps载置的保护片20的装载高度hs是对该装载位置ps处的第二支承面7b的高度hps加上第二支承面7b与保护片20的下端部20c之间的分开距离d3而算出的(hs=hps+d3)。

在控制装置24的存储部保存有:各种托盘7的第二支承面7b的倾斜角度;玻璃板gs的大小、厚度;保护片20的大小、厚度;上述的距离d1~d3;用于玻璃板gs、保护片20的位置(高度)调整的基准值;搬运部6以及各移送机构22、23的位置数据、其他数据;以及用于基于各数据来对保护片20及玻璃板gs的适当的装载位置pg、ps以及装载高度hg、hs进行计算的程序。

控制装置24的通信部相对于搬运部6、各移送机构22、23、进给机构28以及测定部35能够通信地连接。

以下,对利用上述结构的制造装置1对玻璃板gs进行制造的方法、对使玻璃板gs与保护片20层叠而成的层叠体lm进行制造的方法以及对将层叠体lm装载于托盘7而成的捆包体pc进行制造的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本方法主要具备成形工序s1、退火工序s2、冷却工序s3、切断工序s4、搬运工序s5以及捆包工序s6。

在成形工序s1中,供给到成形部2的成形体9的熔融玻璃gm从溢流槽11溢出,并顺着垂直面部12以及倾斜面部13流下。熔融玻璃gm在成形体9的下端部14融合一体化,而成形为玻璃带gr。边缘辊10对该玻璃带gr的宽度方向上的各端部进行夹持,并且将该玻璃带gr向下方引导。

在退火工序s2中,从成形部2下降来的玻璃带gr通过退火部3。此时,玻璃带gr一边被引导辊15向下方引导,一边按照规定的温度梯度进行退火,从而去除其内部应变。

在冷却工序s3中,玻璃带gr通过冷却部4中的自然冷却而进一步冷却。之后,玻璃带gr在切断工序s4中,被割断装置16作为规定尺寸的玻璃板gs而切出。通过切断而构成为矩形的玻璃板gs通过搬运工序s5而被从切断部5排出,并被朝向在捆包部8配置的托盘7搬运。需要说明的是,在切断工序s4与搬运工序s5之间,根据需要而设置将在玻璃板gs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形成的厚壁部切断并去除的工序、对玻璃板gs进行检查的工序。

在搬运工序s5中,由搬运部6的保持部17(夹紧机构17a)对玻璃板gs的上部gsa进行保持。保持部17在使玻璃板gs的下部gsb从地板面分开的悬空状态下,将该玻璃板gs从切断部5向托盘7搬运。

捆包工序s6包括:片供给工序,在片供给工序中,利用片供给装置18将保护片20向托盘7供给;以及载置工序,在载置工序中,利用搬运部6将玻璃板gs载置于托盘7。在捆包工序s6中,该片供给工序与载置工序同时进行。

以下,参照图5至图12,对与片供给工序以及载置工序相关的捆包部8的动作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例子中,对将第一保护片20a和第二保护片20b、以及第一玻璃板gs1和第二玻璃板gs2相对于托盘7交替装载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片供给工序中,片供给装置18利用控制装置24使进给机构28工作,并使切断装置21、第一移送机构22以及第二移送机构23向规定的位置(装载开始位置)移动。在该情况下,第二移送机构23的第二引导件构件33以及第三引导件构件34配置在托盘7的第二支承面7b的上方。由此,测定部35位于托盘7的第二支承面7b的上方。第二移送机构23将第三保持部31及第四保持部32配置在能够接收第一保护片20a的位置(参照图5)。

片供给装置18将带状片原料件19向切断装置21供给。如图5所示,第一移送机构22的各保持部25、26在切断装置21的附近位置待机。第二保持部26利用夹紧机构26a对带状片原料件19的宽度方向端部进行把持。在该情况下,带状片原料件19以下端部19a从该第二保持部26向下方突出的状态被把持。下端部19a的突出长度lsa能够通过由控制装置24进行的第二保持部26的位置控制来调整。

第二保持部26在把持带状片原料件19时,沿着第一引导件构件27向下方移动(参照图6)。由此,带状片原料件19被向下方送出。第二保持部26在移动了规定距离之后停止。之后,第一保持部25的夹紧机构25a对带状片原料件19的宽度方向端部进行把持。由此,带状片原料件19在被从切断装置21送出规定长度的状态下,被第一保持部25以及第二保持部26保持。

接下来,切断装置21使切断刃21a与带状片原料件19接触,并在第一保持部25的上方位置将该带状片原料件19在宽度方向全长的范围内切断。由此,从带状片原料件19切出第一保护片20a。第一保护片20a成为其上部20a及下部20b的宽度方向端部被第一保持部25及第二保持部26保持的状态。另外,带状片原料件19的下端部19a成为第一保护片20a的下端部20c。之后,第一移送机构22使第一保持部25以及第二保持部26沿着第一引导件构件27下降,并使第一保护片20a向下方移动。

如图7所示,第二移送机构23的第三保持部31以及第四保持部32在能够从第一移送机构22接收第一保护片20a的位置待机。第一移送机构22的第一保持部25以及第二保持部26在下降至能够将第一保护片20a向第二移送机构23交接的位置之后停止。接下来,第二移送机构23利用第三保持部31以及第四保持部32的夹紧机构31a、32a对第一保护片20a进行把持。之后,第一移送机构22将由第一保持部25以及第二保持部26的夹紧机构25a、26a进行的第一保护片20a的把持解除。由此,第一保护片20a被从第一移送机构22向第二移送机构23移交。

如图7以及图8所示,第二移送机构23使对第一保护片20a进行保持的第三保持部31以及第四保持部32从待机位置起,沿着第二引导件构件33以及第三引导件构件34前进。第二移送机构23在使第一保护片20a移动到相对于托盘7的装载位置ps1时,使第三保持部31以及第四保持部32停止。

在进行第一保护片20a的从第一移送机构22向第二移送机构23的移交之前,测定部35开始第二支承面7b的高度hl的测定(测定工序)。在测定工序中,控制装置24向测定部35发送控制信号,测定部35向下方照射激光l(参照图7以及图9)。测定部35向第二支承面7b的第一测定位置pl1照射激光l,并接收反射的激光,由此对该测定部35与第一测定位置pl1之间的距离d1a(第一测定位置pl1处的第二支承面7b的高度hl1)进行测定。测定部35将测定出的数据向控制装置24的通信部发送。

控制装置24基于接收到的与第二支承面7b的高度hl1(距离d1a)相关的数据、存储部所保存的与第二支承面7b的倾斜角度相关的数据、与第一保护片20a的厚度相关的数据以及与重叠于第一支承面7a的第一保护片20a和测定部35之间的距离d2相关的数据等,而计算第一保护片20a的装载位置ps1处的第二支承面7b的高度hps1。进而,控制装置24基于与第二支承面7b的高度hps1相关的数据以及与在装载位置ps1配置的第一保护片20a的下端部20c和第二支承面7b之间的分开距离d3相关的数据,来计算装载位置ps1处的该第一保护片20a的装载高度hs1。

控制装置24对计算出的装载高度hs1的数值与存储部所保存的装载高度的基准值进行比较。控制装置24对装载高度hs1的计算值与基准值之间的差量进行计算,并将该差量作为修正值向第一移送机构22发送(调整工序)。第一移送机构22基于接收到的修正值,而对第一保持部25以及第二保持部26的高度ha1、ha2(参照图7)进行调整。在该调整工序后,如上所述,进行第一保护片20a从第一移送机构22向第二移送机构23的移交。

另外,控制装置24基于接收到的与第二支承面7b的高度hl1(距离d1a)相关的数据、存储部所保存的与第二支承面7b的倾斜角度相关的数据、与重叠于第一支承面7a的第一保护片20a和测定部35之间的距离d2相关的数据以及与第一保护片20a的厚度相关的数据等,而计算与接着第一保护片20a而载置于第二支承面7b的第一玻璃板gs1的装载位置pg1相关的装载高度hg1。具体而言,控制装置24计算在第一玻璃板gs1的下端部gsc与装载位置pg1接触的状态下的保持部17的高度hb1(参照图10)。

控制装置24对计算出的装载高度hg1的数值与存储部所保存的第一玻璃板gs1的装载位置pg1处的装载高度的基准值进行比较,并计算它们的差量。控制装置24将该差量作为修正值向搬运部6发送。

控制装置24对搬运部6的保持部17进行控制而使该第一玻璃板gs1移动,以将第一玻璃板gs1载置于装载位置pg1。如图10中实线所示的那样,保持部17在托盘7的第二支承面7b的上方位置暂时停止。之后,控制装置24对保持部17进行控制,而使第一玻璃板gs1从停止位置朝向装载位置pg1向斜下方(图10中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

在上述的情况下,保持部17基于从控制装置24发送来的与第一玻璃板gs1相关的高度的修正值,而对其高度hb1进行调整(调整工序)。在调整工序中,基于控制装置24计算出的装载高度的修正值,而设定保持部17的坐标位置(hb1),以使得第一玻璃板gs1的下端部gsc与在托盘7的第二支承面7b设定的装载位置pg1接触。

或者,在调整工序中,基于控制装置24计算出的高度的修正值,而设定如上述那样从暂时停止的位置下降而使第一玻璃板gs1与装载位置pg1接触的情况下的保持部17的下降量hb2。保持部17的下降量hb2优选在小于20mm的范围内调整。

第一玻璃板gs1以与第一保护片20a重叠的方式,载置于托盘7的第二支承面7b的装载位置pg1。之后,搬运部6的保持部17将第一玻璃板gs1的保持解除,并向切断部5移动。当第一玻璃板gs1载置于装载位置pg1时,第一保护片20a成为下端部20c从第二支承面7b分开并且被第一支承面7a与第一玻璃板gs1夹着的状态。

当第一玻璃板gs1的载置完成时,第二移送机构23的第三保持部31以及第四保持部32将第一保护片20a的保持解除,并为了对接下来的第二保护片20b进行保持而退避(参照图11)。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保护片20a的宽度比第一玻璃板gs1的宽度大,因此,即使是如上述那样使第一玻璃板gs1与第一保护片20a重叠的状态,第三保持部31以及第四保持部32也能够在不与第一玻璃板gs1接触的情况下对第一保护片20a的宽度方向端部进行保持,另外能够将该保持解除。

如图11所示,控制装置24使进给机构28工作,并使第一移送机构22以及第二移送机构23后退。该情况下的第一移送机构22以及第二移送机构23的在横向上的移动距离等于第一保护片20a的厚度与第一玻璃板gs1的厚度之和。

当该移动完成时,测定部35对新的第二测定位置pl2照射激光l(参照图12)。测定部35通过接收反射的激光,从而对第二测定位置pl2处的第二支承面7b的高度hl2(第二支承面7b与测定部35之间的距离d1b)进行测定。测定部35将与测定出的与高度hl2(距离d1b)相关的数据向控制装置24发送。

控制装置24基于由测定部35接收到的测定数据、存储部所保存的与第二支承面7b的倾斜角度相关的数据、以及与测定部35和第一保护片20a之间的距离d2相关的数据、与第一玻璃板gs1的厚度相关的数据等,而计算与第一玻璃板gs1重叠的第二保护片20b在装载位置ps2处的装载高度hs2。控制装置24对装载位置ps2处的第二支承面7b的高度hps2进行计算,并将该高度hps2与第二保护片20b的下端部20c和第二支承面7b之间的分开距离d3之和计算为装载高度hs2。

控制装置24对存储部所保存的与第二保护片20b的装载位置ps2相关的装载高度的基准值和计算出的装载高度hs2的值进行比较,并计算它们的差量。控制装置24将该差量作为装载高度hs2的修正值向第一移送机构22发送。

第一移送机构22在将新的第二保护片20b向第二移送机构23移动之前,基于从控制装置24接收到的高度的修正值,来调整第一保持部25以及第二保持部26的高度ha1、ha2(参照图10)。在调整工序后,进行第二保护片20b从第一移送机构22向第二移送机构23的移交。

第二移送机构23使第三保持部31以及第四保持部32横向移动,并使第二保护片20b向装载位置ps2移动。第三保持部31以及第四保持部32在使第二保护片20b与第一玻璃板gs1重叠的状态下停止(参照图12)。

由于第二保护片20b被第一移送机构22调整为适当的装载高度hs2,因此,在第三保持部31以及第四保持部32停止的状态下,第二保护片20b的下端部20c在装载位置ps2处成为从托盘7的第二支承面7b分开了距离d3的状态。第二保护片20b在与第一玻璃板gs1重叠的状态下,位于制作中途的层叠体lm的最前面(比第一保护片20a靠前侧)。

控制装置24基于从测定部35接收到的测定数据等,而对新的第二玻璃板gs2的装载位置pg2处的装载高度hg2进行计算。控制装置24对装载高度hg2的计算值与对应的基准值进行比较,并计算它们的差量。控制装置24将该差量作为修正值向搬运部6发送。保持部17基于修正值而对其高度hb1(或者下降量hb2)进行调整。第二玻璃板gs2经过该调整工序而载置于第二支承面7b的装载位置pg2(参照图12)。

如果第二玻璃板gs2载置于第二支承面7b,则第二移送机构23将由第三保持部31以及第四保持部32进行的第二保护片20b的保持解除。第三保持部31以及第四保持部32为了对接下来的第三保持片进行保持而朝向第一移送机构22移动。

另外,控制装置24使进给机构28工作,并使第一移送机构22以及第二移送机构23后退一定距离(第二保护片20b的厚度与第二玻璃板gs2的厚度之和)。测定部35向与载置于第二支承面7b的最前面的第二保护片20b分离开距离d2的第三测定位置照射激光l。由测定部35测定出的与第二支承面7b的高度相关的数据在控制装置24中用于第三保护片以及第三玻璃板的装载高度的计算。

通过反复进行上述的动作,而构成将规定数量的玻璃板gs以及保护片20交替层叠而得到的层叠体lm。同时,构成将层叠体lm装载于托盘7而成的捆包体pc。之后,将保护罩包覆于层叠体lm。将保护罩固定于托盘7。通过以上动作,结束捆包工序s6。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例子中,在调整工序中,为了对第一保护片20a以及第二保护片20b的装载高度hs1、hs2进行调整,而调整了第一移送机构22的第一保持部25以及第二保持部26的高度ha1、ha2,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方案。

作为其他例子,在片供给工序中,可以通过对使带状片原料件19的下端部19a从第二保持部26突出的突出长度lsa进行调整,来调整保护片20的装载高度hs。在该例子中,能够在不对第一保持部25以及第二保持部26的高度ha1、ha2进行调整的情况下,通过改变从带状片原料件19切出的保护片20a、20b的纵向尺寸,来调整该保护片20a、20b的装载高度hs1、hs2。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以及制造方法,通过利用测定部35(测定工序)对托盘7的第二支承面7b的测定位置pl处的高度hl进行测定,能够准确地计算保护片20的装载位置ps处的装载高度hs。在调整工序中,通过根据测定部35的测定数据(高度hl)来调整保护片20的装载高度hs,能够将该保护片20精度良好地相对于第二支承面7b的装载位置ps载置。除此之外,通过测定工序以及调整工序,从而对于玻璃板gs而言,也能够将其精度良好地载置于第二支承面7b的装载位置pg。

需要说明的是,在捆包工序s6中,由于在托盘7装载的玻璃板gs以及保护片20的增加而使层叠体lm的重量增加。在该情况下,对于托盘7的第二支承面7b,由于由重量增加导致的缓冲构件7c的压缩变形等,测定位置pl处的高度hl会改变。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每当将保护片20载置于第二支承面7b时,对第二支承面7b的高度hl进行测定(测定工序),并对新载置于第二支承面7b的玻璃板gs以及保护片20的装载高度hg、hs进行调整(调整工序),也能够将玻璃板gs以及保护片20精度良好地载置于第二支承面7b。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也不限定于上述的作用效果。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激光测距仪例示为在第二移送机构23设置的测定部35,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结构。测定部35例如也可以由ccd相机等摄像装置构成。在该情况下,控制装置24通过控制测定部35来对托盘7的第二支承面7b进行摄像,并对取得的图像数据(测定数据)进行解析,从而能够对玻璃板gs以及保护片20的装载高度hg、hs进行计算。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溢流下拉法来制造玻璃板gs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玻璃板gs能够通过狭缝下拉法、其他各种成形法来制造。

附图标记说明

1制造装置

6搬运部(玻璃供给装置)

7托盘

7b第二支承面(载置面)

18片供给装置

20保护片

22第一移送机构

23第二移送机构

35测定部(激光测距仪)

gs玻璃板

hl载置面的高度

hs保护片的装载高度

hg玻璃板的装载高度

lm层叠体

pc捆包体

s6捆包工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