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死亡率的多功能水产养殖用抗震转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94516发布日期:2021-01-08 16:18阅读:40来源:国知局
降低死亡率的多功能水产养殖用抗震转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水产运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低死亡率的多功能水产养殖用抗震转运设备。



背景技术:

水产养殖中,在贝类如珍珠贝在打捞上岸后需要运输至加工厂进行加工,现有的多直接将贝类放置在货车里面进行运输,在运输过程中如果路况较差出现颠簸,则因为贝类是堆放在一起的所以很容易造成贝类的死亡,如果碰上高温天气,一旦贝类堆在一起后如果有贝类死亡则死亡的贝类的壳体内的肉与贝壳脱离后很容易变质腐烂,污染贝类的生存环境造成更多贝类的死亡。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低死亡率的多功能水产养殖用抗震转运设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水产抗震转运装置,包括轮架、缓冲制气组件、放置盘组件和供水组件,轮架上设置缓冲制气组件,缓冲制气组件与放置盘组件相连接,缓冲制气组件数量为两个且对称设置于放置盘组件两侧,放置盘组件上部设置供水组件;

所述轮架包括车轮、车轴、车架块、垫块和车架板以及车轮固定板,车轮之间设置车轴,车轴上部固定设置车架块,车架块为长方体结构,车架块上部固定设置垫块,垫块为长方体结构,垫块上部固定车架板;车架板的宽度大于垫块的宽度,车轮底部设置于车轮固定板内;车轮固定板为立体板状结构,车轮固定板上开设轮槽,轮槽侧面为半圆形状,车轮底端匹配设置于轮槽内;

所述缓冲制气组件包括碰撞筒组件、缓冲筒组件和排气组件,碰撞筒组件固定于车架板上部两侧,缓冲筒组件设置于碰撞筒组件一侧,碰撞筒组件与缓冲筒组件相连接,碰撞筒组件带动缓冲筒组件上下运动,缓冲筒组件数量为两个,排气组件设置于缓冲筒组件之间,缓冲筒组件与排气组件相连通,缓冲筒组件将气体压入至排气组件内并且气体通过排气组件进入至放置盘组件内;

所述放置盘组件包括放置箱、底放置盘、中放置盘、上放置盘和电机,放置箱内依次设置底放置盘、中放置盘和上放置盘,底放置盘、中放置盘、上放置盘从下至上可拆卸相连接,电机设置于放置箱底板,电机带动底放置盘转动,底放置盘上可拆卸设置中放置盘,中放置盘上可拆卸设置上放置盘,底放置盘、中放置盘、上放置盘上部边缘和放置箱内壁之间形成逸出间隙;

所述供水组件包括供水箱一、供水箱二、水泵一、水泵二、排水管、阀门一和排水接头,排水管通过排水接头与内上杆可拆卸连接,排水管上设置阀门一,排水管上部一侧固定设置供水箱一,供水箱一、供水箱二相对称设置,排水管上部另一侧固定设置供水箱二;供水箱一通过水泵一汲取水至排水管内,供水箱二通过水泵二汲取水至排水管内。

所述碰撞筒组件包括碰撞筒、挤压杆和连接板,碰撞筒为中空筒状结构,碰撞筒底部固定有弧形凸起,弧形凸起为半球状,弧形凸起突出于碰撞筒底部端面,碰撞筒内设置中空腔,中空腔呈上部开口状,中空腔内设置挤压杆,挤压杆为圆杆状,挤压杆底部为半球形状,挤压杆底部与碰撞筒底部相匹配对应设置,挤压杆上部与连接板一端相固定连接,连接板为条状结构;弧形凸起上表面固定设置橡胶层一;挤压杆下端面固定设置橡胶层二。

所述缓冲筒组件包括缓冲筒、活塞杆、活塞头和复位弹簧,缓冲筒为中空圆筒状且上部呈开口状且缓冲筒底端部为密封状,缓冲筒内设置缓冲腔,缓冲腔内设置活塞杆,活塞杆为圆杆状,活塞杆底部与活塞头上部中间位置相固定连接,活塞头为圆形状,活塞头设置于缓冲腔内,活塞头底部与复位弹簧相固定连接,复位弹簧数量为两个且对称固定于活塞头底部,复位弹簧一端与活塞头底部相固定连接,复位弹簧另一端与缓冲筒底部相固定连接,缓冲筒底部一侧设置缓冲筒出口;活塞头选用橡胶材质构成,活塞头底部一侧设置活塞孔,活塞孔内固定单向气阀。

所述排气组件包括排气管、排气孔和排气阀,排气管为长方体中空管状结构,排气管一端与缓冲筒出口相对应连接,排气管另一端与另一侧的缓冲腔相连通,排气管主体上部与放置盘组件底部相贴近紧密固定连接,排气管上部均匀贯通开设排气管孔,排气管孔同时贯通放置盘组件底壁和排气管上壁,排气管孔内固定设置排气阀,排气阀为单向气阀。

所述放置箱为圆筒状,放置箱上部呈开口状,缓冲筒一侧壁与放置箱外侧壁相固定连接。

所述底放置盘包括底盘、底挡板和底杆,底盘为圆盘网状结构,底盘截面呈“︶”状,底盘上端直径大于底盘底端直径,底盘上端直径略小于放置箱的直径,底盘内壁设置有底挡板,底挡板环绕底盘内壁一周,底挡板与底盘内壁相倾斜固定,底挡板数量为若干个且由下向上设置,底盘底部中间位置固定有底板,底板为圆板状,底板上部垂直固定底杆,底杆为圆杆状,底杆中部贯通开设通道一,底杆底部两侧开设过水孔一,过水孔一为圆孔状并且数量为若干个,过水孔一均匀分布于底杆上,通道一通过过水孔一与外界相连通,底杆上部设置底杆螺纹部。

所述中放置盘包括中盘、中挡板和外中杆以及内中杆,中盘为盘状网状结构,中盘截面呈“︶”状,中盘上端直径大于中盘底端直径,中盘上端直径小于底盘上端直径,中盘内壁设置有中挡板,中挡板环绕中盘一周,中挡板与中盘内壁相倾斜固定,中挡板数量为若干个且由下而上设置,中盘底部中间位置固定中板,中板为圆板状,中板外部垂直固定外中杆,中板内部垂直固定内中杆,外中杆和内中杆中轴线相重合,中板上开设中板孔,外中杆和内中杆通过中板孔相连接,外中杆为圆杆状,外中杆中部贯通开设通道二,外中杆底部设置螺旋槽,螺旋槽与通道二相连通,螺旋槽内设置外中杆内螺纹,底杆上部匹配设置于螺旋槽内,底杆螺纹部与外中杆内螺纹相匹配设置;内中杆为中空管状结构,内中杆中部贯通设置通道三,通道三通过中板孔与通道二相连通,内中杆上部设置内中杆螺纹。

所述上放置盘包括上盘、上挡板、外上杆和内上杆,上盘为圆盘网状结构,上盘截面呈“︶”状,上盘上端直径大于上盘底端直径,上盘上端直径小于中盘上端面直径,上盘内壁设置上挡板,上挡板环绕上盘内壁一周,上挡板与上盘内壁相倾斜固定,上盘底部中间位置固定上板,上板为圆板状,上板外部中间位置垂直固定外上杆,上板内中部位置垂直固定内上杆,外上杆和内上杆均为圆杆状,外上杆和内上杆中轴线相重合,上板上开设上板孔,外上杆和内上杆通过上板孔相连接;外上杆为圆杆状,外上杆中部贯通开设通道四,外上杆底部设置上杆螺旋槽,上杆螺旋槽与通道四相连通,上杆螺旋槽内设置上杆螺纹,内中杆上部匹配设置于上杆螺旋槽内,内中杆螺纹与上杆螺纹相匹配设置;内上杆为圆杆状,内上杆中部贯通开设通道五,通道五通过上板孔与通道四相连通,内上杆上部设置内上杆螺纹。

所述排水管为中空管状结构,排水管底部与排水接头相固定连接,排水接头包括接头、接头槽,接头为立体柱状结构,接头底部设置接头槽,接头槽为中空圆柱状,排水管深入至接头槽内,接头槽上端与排水管底部出口相连通,接头槽内壁设置接头槽内螺纹,接头槽内螺纹与内上杆螺纹相匹配设置。

所述放置箱底部设置污水排放管,污水排放管依次穿过放置箱底壁、车架板、垫块和车架块,污水排放管上设置阀门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改善了贝类在运输过程中的生存环境,降低了贝类在运输中的死亡概率,通过将运输过程中产生的颠簸力转换为产生气泡力,这样一方面降低了震动对贝类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产生的气泡从下至上一方面给贝类提供充足的氧气另一方面将死亡的贝类产生的贝肉与贝壳进行分离,减少了贝类在运输过程中的死亡率,避免了死亡贝肉污染贝类的生存环境。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车轮固定板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底放置盘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轮架1、车轮11、车轴12、车架块13、垫块14、车架板15、车轮固定板16、缓冲制气组件2、碰撞筒组件21、碰撞筒211、挤压杆212、连接板213、缓冲筒组件22、缓冲筒221、活塞杆222、活塞头223、复位弹簧224、碰撞筒组件21、碰撞筒211、挤压杆212、连接板213、缓冲筒221、活塞杆222、活塞头223、复位弹簧224、橡胶层一21110、橡胶层二2121、排气组件23、排气管231、排气孔232、排气阀233、放置盘组件3、放置箱31、底放置盘32、中放置盘33、上放置盘34、电机35、底盘321、底挡板322、底杆323、中放置盘33、中盘331、中挡板332、外中杆333、内中杆334、上放置盘34、上盘341、上挡板342、外上杆343、内上杆344、供水组件4、供水箱一41、供水箱二42、水泵一43、水泵二44、排水管45、阀门一46、排水接头47、接头471、接头槽47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仅用来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6所示的一种降低死亡率的多功能水产养殖用抗震转运设备,包括轮架1、缓冲制气组件2、放置盘组件3和供水组件4,轮架1上设置缓冲制气组件2,缓冲制气组件2与放置盘组件3相连接,缓冲制气组件2数量为两个且对称设置于放置盘组件3两侧,放置盘组件3上部设置供水组件4。轮架1作为放置盘组件3的支撑载体,在需要长距离移动轮架1时,透过轮架1将装置整个放置于运输车c上,在运输颠簸的过程中通过缓冲制气组件2减弱运行中的颠簸震动对放置盘组件3内贝类的影响,同时缓冲制气组件2依靠上下颠簸产生的力进行气体的制备,制备后的气体以气泡形式进入至放置盘组件3内,因为放置盘组件3内已经预先通过供水组件4提供充足水源浸没放置盘组件3内的贝类,因此气泡可以从下至上穿透放置盘组件3,一方面气泡形式的气体可以提供充分的氧气,改善运输中贝类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气泡的上升运动,将死亡贝类从分离出的贝肉从贝壳堆里面带出,避免贝肉长时间挤压在贝壳堆里面腐烂变质影响水质,造成更多贝类死亡。

轮架1包括车轮11、车轴12、车架块13、垫块14和车架板15以及车轮固定板16,车轮11之间设置车轴12,车轴12上部固定设置车架块13,车架块13为长方体结构,车架块13上部固定设置垫块14,垫块14为长方体结构,垫块14上部固定车架板15;车架板15的宽度大于垫块14的宽度,车轮11底部设置于车轮固定板16内;车轮固定板16为立体板状结构,车轮固定板16上开设轮槽161,轮槽161侧面为半圆形状,车轮11底端匹配设置于轮槽161内。车轮11方便轮架1整体移动,在进行长距离运输时,可以预先将车轮固定板16放置于汽车斗c内并进行固定,然后将车轮11放置于轮槽161固定,从而将轮架1相对于汽车斗c进行固定,到达目的地后将车轮11与汽车斗11进行分离,从而自由推动轮架1将装置整体移动至合适的位置。

请重点参阅图1,缓冲制气组件2包括碰撞筒组件21、缓冲筒组件22和排气组件23,碰撞筒组件21固定于车架板15上部两侧,缓冲筒组件22设置于碰撞筒组件21一侧,碰撞筒组件21与缓冲筒组件22相连接,碰撞筒组件21带动缓冲筒组件22上下运动,缓冲筒组件22数量为两个,排气组件23设置于缓冲筒组件22之间,缓冲筒组件22与排气组件23相连通,这样增大了缓冲筒组件22的制备气体的能力同时两侧制备的气体同时进入至排气组件23内,缓冲筒组件22将气体压入至排气组件23内并且气体通过排气组件23进入至放置盘组件3内。在外界上下颠簸过程中,碰撞筒组件21在受到外界力的作用下其内部的挤压杆212进行上下移动,从而带动缓冲筒组件22进行运动并且其传递给缓冲筒组件22的力一部分转换为对缓冲筒组件22做功,从而产生气体,产生的气体进入至排气组件23内。

碰撞筒组件21包括碰撞筒211、挤压杆212和连接板213,碰撞筒211为中空筒状结构,碰撞筒211底部固定有弧形凸起2111,弧形凸起2111为半球状,弧形凸起2111突出于碰撞筒211底部端面,碰撞筒211内设置中空腔2112,中空腔2112呈上部开口状,中空腔2112内设置挤压杆212,挤压杆212为圆杆状,挤压杆212底部为半球形状,挤压杆212底部与碰撞筒211底部相匹配对应设置,挤压杆212上部与连接板213一端相固定连接,连接板213为条状结构;在受到外界力时,挤压杆212与弧形凸起2111相分离或接触,当挤压杆212向上与弧形凸起2111相分离时,挤压杆212带动连接板213向上运动,而固定于连接杆213另一端的活塞杆222则跟随连接杆213一起向上运动,向上运动的连接杆213拉动活塞头223向上运动,此时外界空气经过活塞头223进入至缓冲筒221内,当挤压杆212相下运动时,挤压杆212带动连接板213向下运动,而固定于连接杆213另一端的活塞杆222则跟随连接杆213一起向下运动,向下运动的连接杆213带动活塞头223向下运动,此时活塞头223压缩缓冲筒221内的空气,如此循环将外界的颠簸产生的力转换成活塞头223的上下运动。

弧形凸起2111上表面固定设置橡胶层一21110;

挤压杆212下端面固定设置橡胶层二2121;橡胶层一21110和橡胶层二2121起到缓冲弧形凸起2111和挤压杆212撞击的作用。

请重点参阅图1、3,缓冲筒组件22包括缓冲筒221、活塞杆222、活塞头223和复位弹簧224,缓冲筒221为中空圆筒状且上部呈开口状且缓冲筒221底端部为密封状,缓冲筒221内设置缓冲腔2210,缓冲腔2210内设置活塞杆222,活塞杆222为圆杆状,活塞杆222底部与活塞头223上部中间位置相固定连接,活塞头223为圆形状,活塞头223设置于缓冲腔2210内,活塞头223底部与复位弹簧224相固定连接,复位弹簧224数量为两个且对称固定于活塞头223底部,复位弹簧224一端与活塞头223底部相固定连接,复位弹簧224另一端与缓冲筒221底部相固定连接,缓冲筒221底部一侧设置缓冲筒出口2211;活塞头223选用橡胶材质构成,活塞头223底部一侧设置活塞孔223,活塞孔223内固定单向气阀2231;随着活塞杆222在缓冲筒221内进行上下移动,外界气体在活塞杆222的作用不断被压缩释放,当活塞杆222向上运动时,气体透过单向气阀2231进入至缓冲筒的活塞头223下部的区域,当活塞杆222向上运动时,已经进入至活塞头223下部区域的气体被压缩,而在这个过程中当活塞头223向上或向下运动时复位弹簧224被拉伸或压缩,当外界的颠簸力依然存在时,被拉伸的复位弹簧可以辅助活塞杆222对活塞头223进行拉动,当外界的颠簸力消失时,被拉伸的复位弹簧可以缓慢的继续拉动活塞头223向下或向上运动,延长气体被压缩或释放的时间。

请重点参阅图2,排气组件23包括排气管231、排气孔232和排气阀233,排气管232为长方体中空管状结构,排气管231一端与缓冲筒出口2211相对应连接,排气管231另一端与另一侧的缓冲腔2210相连通,通过两侧设置缓冲腔2210这样可以在受到外界力时从两侧进行缓冲并制气,同时提高了缓冲和制气的效率,排气管231主体上部与放置盘组件3底部相贴近紧密固定连接,排气管231上部均匀贯通开设排气管孔2311,排气管孔2311数量为若干个,排气管孔2311同时贯通放置盘组件3底壁和排气管231上壁,排气管孔2311内固定设置排气阀233,排气阀233为单向气阀。当缓冲腔2210内的气体被压缩至排气管231内时,排气阀233打开,从而使得被压缩的气体进入至放置箱31内,当外界气体经过单向气阀2231进入缓冲腔2210内时,排气阀233关闭。

请重点参阅图1、4、5,放置盘组件3包括放置箱31、底放置盘32、中放置盘33、上放置盘34和电机35,放置箱31内依次设置底放置盘32、中放置盘33和上放置盘34,底放置盘32、中放置盘33、上放置盘34从下至上可拆卸相连接,底放置盘32、中放置盘33、上放置盘34从上至下多层设置便于提高贝类的存放率,提高了贝类的存放空间,同时在存在时避免贝类扎堆,电机35设置于放置箱31底板,电机35带动底放置盘32转动,底放置盘32上可拆卸设置中放置盘33,中放置盘33上可拆卸设置上放置盘34,电机35通过底放置盘32依次带动中放置盘33、上放置盘34转动,底放置盘32、中放置盘33、上放置盘34上部边缘和放置箱31内壁之间形成逸出间隙36;逸出间隙36用于作为贝肉上浮的空间。

优选的电机35通过皮带带动传动轮351转动,传动轮351与转轴352相连接,转轴352通过轴承穿过放置箱31底部,转轴352上端与底放置盘32底部中间位置相固定连接。电机35用于带动底放置盘32进行转动,进而带动底放置盘32、中放置盘33、上放置盘34转动,使得底放置盘32、中放置盘33、上放置盘34的不同位置都可以被排气阀233拍出的上逸气体所冲击。

放置箱31为圆筒状,放置箱31上部呈开口状,缓冲筒221一侧壁与放置箱31外侧壁相固定连接,放置箱31内盛装水,用于给贝类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

底放置盘32包括底盘321、底挡板322和底杆323,底盘321为圆盘网状结构,网状结构便于底盘321上不同位置的贝类都接触到从下至上溢出的气体,底盘321截面呈“︶”状,这样便于增大底盘321的面积,从而便于在其上放置更多的贝类,底盘321上端直径大于底盘321底端直径,底盘321上端直径略小于放置箱31的直径,底盘321内壁设置有底挡板322,底挡板322环绕底盘321内壁一周,底挡板322与底盘321内壁相倾斜固定,底挡板322数量为若干个且由下向上设置,底挡板322避免了贝类放置在底盘321上时贝类有所滑动,底盘321底部中间位置固定有底板3211,底板3211为圆板状,底板3211上部垂直固定底杆323,底杆323为圆杆状,底杆323中部贯通开设通道一3231,底杆323底部两侧开设过水孔一3232,过水孔一3232为圆孔状并且数量为若干个,过水孔一3232均匀分布于底杆323上,通道一3231通过过水孔一3232与外界相连通,底杆323上部设置底杆螺纹部3233,底杆323一方面其内部的通道一3231作为供水组件4的排水通道,使得供水组件4从过水孔一3232流入至放置箱31内,另一方面底杆323可以起到连接其上部的外中杆333的作用,外中杆333与底杆323可拆卸连接,这样可以根据需要安装中放置盘33和上放置盘34,同时中放置盘33和上放置盘34的通道与通道一3231相连通共同组成一个整体通道供供水组件4往放置箱31内排水。

中放置盘33包括中盘331、中挡板332和外中杆333以及内中杆334,中盘331为盘状网状结构,中盘截面呈“︶”状,中盘331上端直径大于中盘331底端直径,中盘331上端直径小于底盘321上端直径,此处中盘331直径小于底盘321,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使得底盘上的死亡贝类的贝肉在上逸气体的作用下透过中盘331往上自由浮起,中盘331内壁设置有中挡板332,中挡板332环绕中盘331一周,中挡板332与中盘331内壁相倾斜固定,中挡板332数量为若干个且由下而上设置,中盘331底部中间位置固定中板3311,中板3311为圆板状,中板3311外部垂直固定外中杆333,中板3311内部垂直固定内中杆334,外中杆333和内中杆334中轴线相重合,中板3311上开设中板孔33111,外中杆333和内中杆334通过中板孔33111相连接,中板孔33111作为过渡通道,便于外中杆333和内中杆334内部通道的连通。

外中杆333为圆杆状,外中杆333中部贯通开设通道二3331,外中杆333底部设置螺旋槽3332,螺旋槽3332与通道二3331相连通,螺旋槽3332内设置外中杆内螺纹33321,底杆323上部匹配设置于螺旋槽3332内,底杆螺纹部3233与外中杆内螺纹33321相匹配设置;螺旋槽3332一方面作为水流流通的通道即通道三3341、通道二3331的连通中介,另一方面螺旋槽3332还起到可拆卸连接外中杆333和底杆323的作用。

内中杆334为中空管状结构,内中杆334中部贯通设置通道三3341,通道三3341通过中板孔33111与通道二3331相连通,内中杆334上部设置内中杆螺纹3342;内中杆334一方面起到连接外上杆343的作用,另一方面内中杆334作为过水的通道,起到连接通道四3430和通道三3341的作用。

上放置盘34包括上盘341、上挡板342、外上杆343和内上杆344,上盘341为圆盘网状结构,上盘341截面呈“︶”状,上盘341上端直径大于上盘341底端直径,上盘341上端直径小于中盘331上端面直径,同样一方面中盘331的死亡贝类的肉可以直接上浮另一面只有此种直径依次递减的唯一设置才能使得上盘341边缘、中盘331边缘和底盘321边缘共同与放置箱31内壁边缘形成逸出间隙36,上盘341内壁设置上挡板342,上挡板342环绕上盘341内壁一周,上挡板342与上盘341内壁相倾斜固定,上挡板342数量为若干个且由下向上设置,上盘341底部中间位置固定上板3421,上板3421为圆板状,上板3421外部中间位置垂直固定外上杆343,上板3421内中部位置垂直固定内上杆344,外上杆343和内上杆344均为圆杆状,外上杆343和内上杆344中轴线相重合,上板3421上开设上板孔34211,外上杆343和内上杆344通过上板孔34211相连接;

外上杆343为圆杆状,外上杆343中部贯通开设通道四3430,外上杆343底部设置上杆螺旋槽3431,上杆螺旋槽3431与通道四3430相连通,上杆螺旋槽3431内设置上杆螺纹34311,内中杆334上部匹配设置于上杆螺旋槽3431内,内中杆螺纹3342与上杆螺纹34311相匹配设置;

内上杆344为圆杆状,内上杆344中部贯通开设通道五3441,通道五3441通过上板孔34211与通道四3430相连通,内上杆344上部设置内上杆螺纹3442;

内上杆344的存在其一方面使得其内部的通道五3441与通道四3430以及通道三3341、通道二3331、通道一3231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水流通道,便于供水箱一41、供水箱二42通过排水管45由上至下进行排水;另一方面内上杆344起到连接排水管45的作用。

供水组件4包括供水箱一41、供水箱二42、水泵一43、水泵二44、排水管45、阀门一46和排水接头47,排水管45通过排水接头47与内上杆344可拆卸连接,排水管45上设置阀门一46,阀门一46用于控制水流的排放,排水管45上部一侧固定设置供水箱一41,供水箱一41、供水箱二42相对称设置,排水管45上部另一侧固定设置供水箱二42;供水箱一41通过水泵一43汲取水至排水管45内,供水箱二42通过水泵二44汲取水至排水管45内;

排水管45为中空管状结构,排水管45底部与排水接头47相固定连接,

排水接头47包括接头471、接头槽472,接头471为立体柱状结构,接头471底部设置接头槽472,接头槽472为中空圆柱状,排水管45深入至接头槽472内,接头槽472上端与排水管45底部出口相连通,接头槽472内壁设置接头槽内螺纹4721,接头槽内螺纹4721与内上杆螺纹3442相匹配设置。

放置箱31底部设置污水排放管310,污水排放管310依次穿过放置箱31底壁、车架板15、垫块14和车架块13,污水排放管310上设置阀门二3101。这样在放置盘组件3单独放置时,可以直接将放置箱31内的污水排放至轮架1外部。

如图6所示,在准备进行长途运输前,先将车轮固定板16放置于运输车c上并进行固定,然后将车轮11放置于车轮固定板16;

然后安装底放置盘32、中放置盘33、上放置盘34使得其依次从下至上叠落在一起;将贝类如珍珠贝放置于底放置盘32、中放置盘33、上放置盘34上,其中底挡板322、中挡板332、上挡板342避免了贝类的下移,使得贝类均匀分布于底放置盘32、中放置盘33、上放置盘34上;

然后关闭阀门二3101,打开阀门一46,通过水泵一43、水泵二44将供水箱一41、供水箱二42内储存的水泵入至排水管45内,然后经由排水管45排出至放置箱31内,使得水面没过上放置盘34的上端面;

在运输中,当运输车c上下颠簸时,随着挤压杆212在碰撞筒211内上下移动带动活塞杆222上下移动,随着活塞杆222的上下移动,外界的气体不断的被压缩进入至排气管231内并经过排气阀233排入至放置箱31内,气体以气泡的形式由下至上依次经过放置于底放置盘32、中放置盘33、上放置盘34上的贝类之间的间隙,这样一方面使得水中含有足量的气体改善贝类在运输中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伴随着运输途中的运输底放置盘32、中放置盘33、上放置盘34上放置的贝类在颠簸中如果出现死亡,那么死亡贝类的贝肉在由下而上运动的气泡的作用下不断从贝壳内逸出在逸出间隙36的区域内往上漂浮;

在到达目的地后,将车轮11与车轮固定板16相分离,推动缓冲制气组件2、放置盘组件3和供水组件4至合适的位置,然后对贝类进行临时存放,当需要加工贝类时可以打开阀门二3101将放置箱31内的污水排出,然后逐层取出贝类,并依次拆除底放置盘32、中放置盘33、上放置盘34即可。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所示”、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