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容器盖及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24254发布日期:2020-12-18 13:09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一种容器盖及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容器盖及容器。



背景技术:

通常情况下,人们选用餐盒盛放食物以便于外出时携带,餐盒的盒盖包括连接部和内塞,连接部和内塞固定连接,连接部用于和容器主体进行连接,内塞用于与容器主体的开口进行配合,以提升容器主体的密封性,但是这样的设计由于连接部和内塞无法拆卸,且内塞和连接部之间的间隙较小,不便于清洁,容易导致灰尘、油污在此残留并积累,在使用时容易污染食物,对使用者的健康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容器盖及容器,用于解决容器盖不便清洁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容器盖,用于与容器主体的开口配合,所述容器盖包括:

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一主体部具有腔体;

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二主体部具有连通孔;

所述第一主体部容纳并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连接孔内,且所述第二主体部与所述容器主体连接;

端盖,所述端盖与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或所述第二主体部可拆卸连接,并封堵所述腔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二主体部之中的一者具有第一凸起部,另一者具有第一凹槽;

所述第一凸起部能够与所述第一凹槽配合或脱离,以使所述第二主体部与所述第一主体部连接或解除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主体部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将部分所述第一主体部分割以形成弹性部;

所述第一凸起部设置在所述弹性部;

所述第一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主体部具有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朝向靠近所述第一主体部的方向凸出,所述定位凸起的至少部分能够伸入所述第一缺口,用于限制所述第一主体部相对于所述第二主体部转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端盖边沿凸出设有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主体部具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朝向所述连通孔的内部延伸;

当所述第二凸起部随所述端盖转动至与所述弹性部抵接时,所述弹性部朝向所述第一凹槽的方向发生形变,以使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一凹槽配合,且所述止挡部位于所述第二凸起部的上方,以便止挡所述第二凸起部;

所述第二凸起部随所述第一主体部转动至与所述弹性部解除抵接,所述弹性部复位,并按压所述端盖,所述弹性部进一步能够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凹槽的方向发生形变,以使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一凹槽脱离。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沿所述容器盖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缺口贯穿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上端而将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缺口之间的所述第一主体部分割成所述弹性部;

所述第一凸起部设置在所述弹性部朝向所述端盖的一端,且第一凸起部由所述弹性部沿所述容器盖的径向向外延伸而成。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端盖还具有第三凸起部;

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内壁具有第二凹槽;

所述第三凸起部容置并能够沿所述第二凹槽滑动,且能够与所述第二凹槽配合或脱离,以使所述端盖与所述第一主体部连接或解除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凹槽包括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贯穿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

所述第三凸起部随所述端盖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滑动,且所述第三凸起部与所述第二缺口对齐而卡入所述所述第二凹槽或从所述第二凹槽内脱离。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凹槽具有凸筋,所述凸筋将所述第二凹槽分隔以形成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三凸起部随所述端盖转动的过程中,能够绕过所述凸筋而卡扣在所述第一卡槽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内壁还具有限位部,所述端盖具有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限位部抵接时,所述第三凸起部与所述第二缺口对齐,所述第三凸起部能够从所述第二缺口脱出或卡入所述第二凹槽。

本申请实施例拱了一种容器,所述容器包括容器盖和容器主体,所述容器盖与所述容器主体可拆卸连接;

其中,所述容器盖为以上任一项所述的容器盖。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容器盖及容器,该容器盖包括第一主体部、第二主体部和端盖,第一主体部通过第二主体部与容器主体连接,第一主体部具有腔体、第二主体部具有连通孔,连通孔与腔体连通,端盖用于封堵所述腔体,端盖与第一主体部或第二主体部可拆卸连接,第一主体部与第二主体部可拆卸连接,当需要对容器盖清洁时,可以将容器盖拆卸成多个部分,分别对各部分进行清洁,从而降低容器盖的清洁难度,减少灰尘、油污的残留。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沿a-a方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图1中ⅰ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沿b-b方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容器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主体部和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容器盖的爆炸图;

图8为图7中ⅱ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1-容器盖;

11-第一主体部;

111-腔体;

112-第一凸起部;

113-第一缺口;

114-弹性部;

115-限位部;

116-第二凹槽;

116a-第一卡槽;

116b-第二卡槽;

116c-第二缺口;

116d-凸筋;

117-支撑部;

12-第二主体部;

121-连通孔;

122-第一凹槽;

123-定位凸起;

124-止挡部;

13-端盖;

131-本体部;

132-第二凸起部;

133-第三凸起部;

14-密封圈;

15-通气塞;

2-容器主体;

3-餐具;

4-牙签。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容器盖1,该容器盖1能够与容器主体2的开口配合,进而提升容器整体的保温效果,具体地,如图1~5所示,容器盖1可以包括第一主体部11、第二主体部12和端盖13,第一主体部11具有腔体111,腔体111可以用于盛放餐具3、牙签4等物品,或用于盛放食物残渣,第一主体部11能够与第二主体部12连接,并通过第二主体部12与容器主体2连接,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主体部12具有螺纹,容器主体2的同样设置有能够与第二主体部12相互配合的螺纹,以使二者能够可拆卸地连接。第二主体部12具有连通孔121,连通孔121能够与腔体111连通,以便于使用者取出放置于腔体111内的餐具3、牙签4等物品。端盖13能够与第一主体部11和/或第二主体部12可拆卸地连接,用于封堵第一主体部11的腔体111,以降低灰尘等杂质落入腔体111,污染餐具3的可能。更具体地,第一主体部11与第二主体部12可拆卸地连接,这样的设计能够便于清洁,在清洁容器盖1时,可将第一主体部11、第二主体部12以及端盖13拆卸成相对独立的三个部分,分别对三者进行清洁。

相比于一体成型的容器盖1,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容器盖1设计成多个可拆卸的部分,从而降低了容器盖1各部分之间存在较小的间隙的可能,降低了清洁难度,提升容器盖1的卫生水平,进而使使用者的安全得到保障。

使用者在使用时,可以通过使第二主体部12与容器主体2解除连接,进而使容器盖1整体脱离容器主体2,直接能够通过开口取出盛放于容器主体2的食物或物品。当使用者仅需取出盛放于第一主体部11的腔体111内的餐具3或是其他物品时,可以将端盖13拆卸,通过连通孔121取出腔体111内的物品,无需将容器盖1整体从容器主体2拆卸,进而便于使用者使用。

如图2所示,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主体部11和第二主体部12可以通过卡接的方式进行连接,第一主体部11和第二主体部12中,一者设置有第一凸起部112,另一者设置有第一凹槽122,第一凸起部112的至少部分能够伸入第一凹槽122,并与第一凹槽122的侧壁抵接,以使第一凸起部112与第一凹槽122配合,进而使第一主体部11与第二主体部12连接。当需要拆卸第一主体部11与第二主体部12时,通过时第一凸起部112从第一凹槽122中脱离,以使第一主体部11与第二主体部12解除连接,进而实现第一主体部11与第二主体部12可相互拆卸的目的。

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实现第一主体部11与第二主体部12可拆卸连接,同时卡接的方式还具有简单、易操作的优点,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在满足第一主体部11与第二主体部12连接稳定性的同时,还便于使用者进行拆卸或连接,更加符合实际使用需求。

具体地,如图6~7所示,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主体部11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缺口113,第一缺口113将部分所述第一主体部11分割,以形成弹性部114,第一凸起部112设置在弹性部114,第一凹槽122设置在第二主体部12。弹性部114能够朝向靠近或远离腔体111内部的方向产生弹性形变,进而能够便于第一凸起部112与第一凹槽122进行卡接配合。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主体部12套设于第一主体部11的外侧,第一凹槽122设置在第二主体部12的内侧,第一凸起部112沿第一主体部11的径向凸出,当第一主体部11与第二主体部12连接时,可以通过手动的方式对弹性部114施加压力,以使弹性部114朝向腔体111内部产生形变,便于第二主体部12与第一主体部11套接,当第一主体部11与第二主体部12均到达配合位置时,撤去施加在弹性部114的外力,弹性部114在回复力的作用下,朝向远离腔体111的方向运动,并使第一凸起部112与第一凹槽122进行配合,以使第一主体部11与第二主体部12连接。

这样的设计不仅便于第一主体部11与第二主体部12进行卡接,在拆卸时,需要使弹性部114产生朝向腔体111内部的形变,提升第一主体部11与第二主体部12连接的稳定性,降低第一主体部11从第二主体部12脱落的可能。

如图7所示,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主体部12具有定位凸起123,定位凸起123朝向靠近第一主体部11的方向突出,定位凸起123的至少部分能够伸入第一缺口113,用于限制第一主体部11相对于第二主体部12转动。当定位凸起123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缺口113时,第二主体部12能够与第一主体部11套接,且第一凸起部112能够与第一凹槽122配合,以使第一主体部11与第二主体部12连接,这样的设计能够便于使用者快速找到第一凸起部112能够与第一凹槽122配合的位置,即定位凸起123的至少部分伸入第一缺口113时,第一主体部11无法继续相对于第二主体部12转动,此时,第一凸起部112与第一凹槽122对齐,第一凸起部112能够与第一凹槽122配合或脱离。

如图6所示,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端盖13具有本体部131和第二凸起部132,第二凸起部132与本体部131连接,且第二凸起部132沿端盖13边沿凸出。第二主体部12还具有止挡部123,止挡部123朝向连通孔121内部延伸。当第二凸起部132随端盖13转动至与弹性部114抵接时,第二凸起部132能够驱使弹性部114朝向第一凹槽122的方向发生形变,以使第一凸起部112能够与第一凹槽122配合,并且第二凸起部132与止挡部124的下表面抵接,用于防止端盖13脱落;当第二凸起部随第一主体部13转动至与弹性部114解除抵接时,弹性部件114能够复位,并能够朝向远离第一凹槽122的方向发生形变,以使第一凸起部112与第一凹槽122脱离。通过设置第二凸起部132能够提升第一凸起部112与第一凹槽122配合的稳定性,降低第一凸起部112从第一凹槽122脱离的可能。

如图3所示,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沿容器盖的厚度方向,第一缺口113贯穿第一主体部11的上端,相邻两个第一缺口113之间的第一主体部11倍分割成弹性部114,第一凸起部112设置在弹性部114靠近端盖13的一端,且第一凸起部112沿容器盖1的径向向外延伸形成。

相较于将第一凸起部112设置在弹性部114远离端盖13的一端,将第一凸起部112设置在弹性部114靠近端盖13的一端,在弹性部114发生形变时,能够使第一凸起部112产生更大的位移,更加便于第一凸起部112与第一凹槽122配合或脱离。

如图7所示,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端盖13具有第三凸起部133,第三凸起部133与本体部131连接,且沿端盖13的径向,第三凸起部133相对于本体部131向外突出。第一主体部11设置有第二凹槽116,第二凹槽116可以设置在第一主体部11的内壁,第三凸起部133容置并能够沿第二凹槽116滑动,且能够与第二凹槽116配合或脱离,当第三凸起部133与第二凹槽116配合时,端盖13与第一主体部11连接;当第三凸起部133脱离第二凹槽116时,端盖13与第一主体部11解除连接。

这样的设计使端盖13与第一主体部11能够通过卡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便于使用者进行操作。

具体地,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凹槽116可以包括第二缺口116c,第二缺口116c贯穿第二凹槽的116的侧壁。第三凸起部133能够随端盖在第二凹槽116内滑动,且第三凸起部133与第二缺口116c对齐时,可以沿第二缺口116c卡入或脱离第二凹槽。这样的设计能够便于端盖13与第一主体部11进行连接或拆卸,在使用时更加方便,相较于直接将第三凸起部133卡入第二凹槽116,设置第二缺口116c能够降低第三凸起部133卡入与第二凹槽116时,与第二凹槽116的侧壁发生的碰撞,能够减少磨损,延长端盖13和第一主体部11的使用寿命。

如图8所示,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凹槽116具有一个或多个凸筋116d,凸筋116d将第二凹槽116的两端分割形成第一卡槽116a和第二卡槽116b,其中,第一卡槽116a为开启工位,第二卡槽116b为锁止工位,第三凸起部133随端盖13转动时,能够绕过凸筋116d而卡扣在第一卡槽116a或第二卡槽116b内。

具体地,第一卡槽116a为开启工位,第二卡槽116b为锁止工位,当第三凸起部133卡入第一卡槽116a时,第二凸起部132与弹性部114解除抵接,以使弹性部114能够朝向腔体111内侧发生形变,以使第一凸起部112从第一凹槽122脱离,进而使第一主体部11与第二主体部12解除连接;当第三凸起部133卡入第二卡槽116b时,第二凸起部132与弹性部抵接,并驱动弹性部114沿容器盖1的径向朝向第一凹槽122发生形变,以使第一凸起部112能够与第一凹槽122配合,进而使第一主体部11与第二主体部12能够连接。

通过在第二凹槽116设置第一卡槽116a和第二卡槽116b能够方便使用者找到第一主体部11与第二主体部12能够拆卸或连接的位置,当第三凸起部133绕过凸筋116d时,会发生明显的振动,使用者可以凭借手感来判断第一主体部11和第二主体部12是否能够拆卸或连接。当第一主体部11与第二主体部12连接时,由于第三凸起部133卡扣在第二卡槽116b内,当容器整体发生晃动时,能够端盖13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1转动的可能,从而进一步降低第一主体部11与第二主体部12解除连接的可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主体部11的内壁具有限位部115,当端盖13的第二凸起部132转动至与限位部115抵接时,沿容器盖1的高度方向,第三凸起部133能够通过第二缺口116c与第二凹槽116配合或脱离。具体地,当端盖13从第二卡槽116b运动至第一卡槽116a时,第二凸起部132与弹性部114解除抵接,之后端盖13继续沿第二凹槽116运动,当端盖13转动至与限位部115抵接时,第三凸起部133位于第二缺口116c所在的位置,并能够沿第二缺口116c脱离第二凹槽116,以使端盖13与第一主体部11解除连接,进而使第一主体部11、第二主体部12和端盖13形成相对独立的三个部分,便于使用者对各部分进行清洁或是其他操作。

当然,也可以在端盖13和第一主体部11分别设置有箭头等常用的指示标识,当端盖13与第一主体部11的指示标识对齐或是均处于预定位置时,第三凸起部133与第二缺口116c对齐,并能够从第二缺口116c脱出或进入第二凹槽116。

相较于设置指示标识方案,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限位部115的方案在实际使用时,使用者无需对端盖13和第一主体部11进行观察,可以仅凭借手感来判断端盖13和第一主体部11是否能够相互配合或拆卸在使用时更加方便;同时,指示标识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容易出现磨损,因而导致指示标识模糊不清,使用者无法准确判断端盖13与第一主体部11能否相互配合或拆卸,给使用者带来不便,设置限位部115的方案相较于设置指示标识的方案的使用寿命更长,更加符合实际使用需求。

如图7所示,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容器盖1还包括密封圈14,密封圈14可以设置在第一主体部11的外侧,用于提升第一主体部11与容器主体2开口配合时的密封性。

第一主体部11还可以设置有支撑部117,支撑部117可以设置在第一主体部11的底壁,并沿远离腔体111的方向凸出,当第一主体部11被取出,用于盛放食物残渣时,支撑部117可用于与桌面等进行接触,从而降低密封圈14与桌面接触导致密封圈14被污染的可能,提升安全性。第一主体部11的腔体111的底部还可以设置有通气孔以及通气塞15,当容器主体2部内部的气压与外界气压出现气压差,导致容器盖1不便拆卸时,可以通过调整通气塞15,使容器主体2的内部与外界连通,进而减小气压差,便于拆卸容器盖1。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容器,该容器包括容器主体2和容器盖1,容器盖1与容器主体2可拆卸连接,容器盖1为以上任一实施中所述的容器盖1,由于容器盖1具有上述的技术效果,因此包括容器盖1的容器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容器盖1及容器,其中,容器盖1包括第一主体部11、第二主体部12和端盖13,第一主体部11与第二主体部12可拆卸连接,端盖13与第一主体部11和/或第二主体部12可拆卸连接,这样的设计在对容器盖1进行清洁时,可以将容器盖1拆卸成多个部分,并对各部分分别进行清洁,降低容器盖1的清洁难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