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活垃圾智能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86745发布日期:2020-12-15 08:26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活垃圾智能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垃圾自动分类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生活垃圾智能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垃圾分类一般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等几方面的效益。但是就目前垃圾分类现状来说,对于垃圾分类的主要矛盾是湿垃圾内不可混有其他垃圾,以便于后期专门针对湿垃圾进行相应处理。减少湿垃圾内存在的其他垃圾的比重对于湿垃圾后期处理有着积极的影响。

其中,以再生利用价值较高,能进入废品回收渠道的垃圾最具有经济价值,主要包括:纸类(报纸、传单、杂志、旧书、纸板箱及其他未受污染的纸制品等)、金属、玻璃、塑料制品等。因此,可回收垃圾回收后可进行资源再生处理,故不可混杂其他的垃圾。并对可回收垃圾进行数量、重量等检测,方便后期的奖励机制。而目前市面上的智能垃圾箱对于居民分类错误的垃圾未进行有效的提醒和自动分类,使投递错误未能将干、湿垃圾及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区分投递。

对于垃圾投递过程,现市面上的垃圾箱多数使用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进行身份验证之后进行投递。使投递时间大大延长,投递过程繁琐,大大降低了投递体验。

对于垃圾渗滤液,特别是湿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尤为重要。垃圾渗滤液有污染物浓度高、有机污染物含量多、金属含量较高等特点,垃圾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多,高达77种,其中促癌物、辅致癌物5种,被列入我国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垃圾渗滤液中含有10多种金属离子,这些金属离子会对生物处理过程产生严重地抑制作用。而目前市面上的垃圾箱并无针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功能。

目前除湿垃圾外,所有垃圾箱在清运前需要由清理员进行“人工压缩”然后再进行清运,由此造成垃圾清运前未经压缩的垃圾所占据空间较大,垃圾箱容纳垃圾的能力大大减小。增加了清运人员的工作难度及清运次数。

自从上海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政府及社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积极面对垃圾分类工作。在社区里请指导人员在旁指导和督促,甚至还要开袋检查,以此帮助社区人们落实垃圾分类工作。与此同时很多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多数社区采用“定时定点投放”的方式,并在一旁配备指导人员。造成很多用户在规定时间外无法投递垃圾;或是指导人员不在场的情况下有“违规投递”的情况发生;每天数次的巡逻人员对垃圾箱内已投放的垃圾进行检查是否有“漏网之鱼”的存在……

为了解决现有垃圾分类存在的分类困难、垃圾占用空间大、垃圾渗滤液污染度高、高昂的人工成本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生活垃圾智能回收装置,具有无人值守、人脸识别、垃圾种类识别、渗滤液处理、干垃圾压缩及瓶类垃圾压缩等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生活垃圾智能回收装置,解决了现有垃圾分类存在的分类困难、垃圾占用空间大、垃圾渗滤液污染度高、高昂人工成本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生活垃圾智能回收装置,包括垃圾分类柜体;

所述垃圾分类柜体的一侧设有能够对干湿垃圾进行识别,具有对于投递错误的湿垃圾进行主动二次分拣的湿垃圾、其他垃圾分类箱体;

所述垃圾分类柜体的中部设有能够对所投放的可回收纸壳箱垃圾进行识别,进行正确的二次投放;能够对投放正确的纸壳箱垃圾进行单次称重的纸壳箱垃圾分类箱体;

所述垃圾分类柜体的另一侧设有能够对瓶类垃圾进行材料识别及分类压缩,能够对干垃圾进行压缩的瓶类垃圾、干垃圾分类箱体;

所述瓶类垃圾、干垃圾分类箱体的侧部设有洗手台和有害垃圾箱体;

所述垃圾分类柜体的顶部设有遮雨棚;

所述遮雨棚上安装有雨水收集装置;

所述遮雨棚下方安装有红外监控摄像头;

所述湿垃圾、其他垃圾分类箱体、纸壳箱垃圾分类箱体和瓶类垃圾、干垃圾分类箱体上方均依次设有照明灯、人脸识别摄像头和触控显示屏;

所述洗手台设有红外感应水龙头;

所述有害垃圾箱体设有烟蒂回收口、有害垃圾投递门和有害垃圾清理门;

所述雨水收集装置包括有不锈钢滤网、雨水收集槽和不锈钢波纹管;所述雨水收集槽安装在遮雨棚侧部,所述不锈钢滤网安装在雨水收集槽中;所述不锈钢波纹管一端与雨水收集槽连接,另一端与红外感应水龙头连通。

优选地,所述湿垃圾、其他垃圾分类箱体包括第一外部框架,所述第一外部框架的前侧面依次设有可抽拉的湿垃圾垃圾桶和其他垃圾垃圾桶;所述湿垃圾垃圾桶和其他垃圾垃圾桶并排设置,均与第一外部框架的底面滑动接触连接;

所述第一外部框架上部的前侧自上而下倾斜,形成一上窄下宽的第一倾斜部;所述第一倾斜部上并排开设有两个能够自动开闭的垃圾智能自动投递门;所述垃圾智能自动投递门下方的第一外部框架上均设有一第一红外传感器;

所述第一外部框架内部设有一摄像头安装支架,所述摄像头安装支架上安装有垃圾识别摄像头,位于湿垃圾垃圾桶和/或其他垃圾垃圾桶的上方;

所述第一外部框架内部沿湿垃圾垃圾桶、其他垃圾垃圾桶的长度方向分别设置一个用于推动垃圾前后移动的第一垃圾前后推动机构,位于湿垃圾垃圾桶、其他垃圾垃圾桶的上方;

所述第一外部框架内部沿湿垃圾垃圾桶、其他垃圾垃圾桶的宽度方向设置有一个用于推动垃圾沿左右方向移动的第一垃圾左右推动机构,位于第一垃圾前后推动机构上方。

优选地,所述垃圾智能自动投递门包括第一倾斜部左侧的湿垃圾投递门和第一倾斜部的右侧的其他垃圾投递门;所述第一倾斜部内侧的两侧部分别焊接一个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上活动安装有第一电动推杆,所述湿垃圾投递门、其他垃圾投递门内侧分别焊接一个投递门支架,所述第一电动推杆输出端分别与对应的投递门支架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一外部框架内部对应湿垃圾投递门、其他垃圾投递门分别设置一第一光电传感器;

所述垃圾智能自动投递门还包括有传动轴和第一合页,所述第一电动推杆输出端与传动轴一端部转动式连接,所述投递门支架与传动轴另一端部转动式连接;所述湿垃圾投递门和其他垃圾投递门分别通过第一合页与第一外部框架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垃圾前后推动机构包括有湿垃圾滑板、滑板导轨、垃圾前后刮板、其他垃圾滑板、第一滑板电机、第一钢丝绞轮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外部框架内部焊接有四条滑板导轨,其中两条滑板导轨上设有可前后滑动的湿垃圾滑板,另外两条滑板导轨上设有可前后移动的其他垃圾滑板;所述湿垃圾滑板位于湿垃圾垃圾桶的上方,所述其他垃圾滑板位于其他垃圾垃圾桶的上方;所述第一滑板电机通过第二支架固接于第一外部框架内部,分别位于湿垃圾垃圾桶和其他垃圾垃圾桶的上方;所述第一滑板电机输出端与第一钢丝绞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一钢丝绞轮上通过缠绕的钢丝与对应的湿垃圾滑板、其他垃圾滑板固定连接;所述垃圾前后刮板焊接于第一外部框架内部,并且垃圾前后刮板的下端面与湿垃圾滑板和其他垃圾滑板的上表面接触;

所述第一垃圾左右推动机构包括有端部行程开关、第一推板滑轨、第一推板滑块、第一垃圾推板、第一传动链条、第三支架、第一推板电机和传动链轮;所述第一推板电机通过第三支架安装在第一外部框架内部,位于湿垃圾垃圾桶一侧的上方,其中一个所述传动链轮与第一推板电机输出端传动连接;另外一个所述传动链轮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在第一外部框架上,位于湿垃圾垃圾桶另一侧的上方;两个所述传动链轮通过第一传动链条传动连接,所述第一推板滑轨沿第一传动链条延伸的方式固接于第一外部框架内部;所述第一推板滑块与第一推板滑轨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推板滑块一侧通过螺栓固接于第一传动链条,所述第一垃圾推板固接于第一推板滑块,所述端部行程开关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第一推板滑轨的两端部;所述第一垃圾左右推动机构还包括有第一橡胶刮条、第一刮条压板和第一支撑肋板;所述第一垃圾推板下侧面通过第一刮条压板固定连接有第一橡胶刮条;所述第一垃圾推板与刮板滑块连接处设置有第一支撑肋板;所述第一垃圾推板的端部向内弯折,构成一垃圾收集弯折部,所述垃圾收集弯折部弯折角度为117~153°。

优选地,所述纸壳箱垃圾分类箱体包括第二外部框架,所述第二外部框架的前侧面设有可抽拉的纸壳箱垃圾桶;所述纸壳箱垃圾桶和与第二外部框架的底面滑动接触连接;

所述第二外部框架上部的前侧自上而下倾斜,形成一上窄下宽的第二倾斜部;所述第二倾斜部上设有纸壳箱垃圾投递门;所述纸壳箱垃圾投递门下方的第二外部框架上设有第二红外传感器;所述第二倾斜部内侧活动安装有第二电动推杆,所述纸壳箱垃圾投递门内侧焊接有一个投递门传动支架,所述第二电动推杆输出端与投递门传动支架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二外部框架内部对应纸壳箱垃圾投递门的位置设置第四支架,所述第四支架上均设置有第二光电传感器;

所述第二外部框架内部设有一摄像头安装板,所述摄像头安装板上安装有图像识别摄像头,位于纸壳箱垃圾桶的上方;

所述第二外部框架内部沿纸壳箱垃圾桶的长度方向设置一个用于推动垃圾前后移动的第二垃圾前后推动机构,位于纸壳箱垃圾桶的上方;所述第二垃圾前后推动机构上安装有用于对纸壳箱称重的垃圾称重机构;

所述第二外部框架内部沿纸壳箱垃圾桶的宽度方向设置有一个用于推动垃圾沿左右方向移动的第二垃圾左右推动机构,位于垃圾称重机构上方。

优选地,所述第二垃圾前后推动机构包括有滑动导轨、纸壳箱垃圾挡板、第五支架、第二滑板电机、第二钢丝绞轮、第二合页、前方光电门、光电门安装导轨和后方光电门;所述第二外部框架内部沿纸壳箱垃圾桶的长度方向焊接有两条滑动导轨,所述滑动导轨位于纸壳箱垃圾桶上方,所述垃圾称重机构以可滑动的方式安装在滑动导轨上;所述第二滑板电机通过第五支架固接于第二外部框架内部,位于纸壳箱垃圾桶的上方;所述第二滑板电机输出端与第二钢丝绞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钢丝绞轮上通过缠绕的钢丝与垃圾称重机构固定连接;所述纸壳箱垃圾挡板沿纸壳箱的宽度方向焊接于第二外部框架内部,并且纸壳箱垃圾挡板的下端面与垃圾称重机构的上表面接触连接;所述光电门安装导轨沿其中一条滑动导轨的轨迹方向以螺栓的方式固接于第二外部框架,所述前方光电门以螺栓的方式固定安装在光电门安装导轨前端,所述后方光电门以螺栓的方式固定安装在光电门安装导轨后端;所述纸壳箱垃圾投递门通过第二合页与第二外部框架连接;

所述第二垃圾左右推动机构包括有第二垃圾推板、第二推板电机、第一行程开关、主动链轮、第二传动链条、第二推板滑块、第二推板滑轨、从动链轮和第二行程开关;所述第二推板电机以焊接的方式固定安装在第二外部框架内部,位于纸壳箱垃圾桶一侧的上方,所述主动链轮与第二推板电机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从动链轮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在第二外部框架上,位于纸壳箱垃圾桶另一侧的上方;所述主动链轮和从动链轮通过第二传动链条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推板滑轨沿第二传动链条延伸的方式固接于第二外部框架内部;所述第二推板滑块与第二推板滑轨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推板滑块一侧通过螺栓固接于第二传动链条,所述第二垃圾推板固接于第二推板滑块,所述第一行程开关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第二推板滑轨的一端部;所述第二行程开关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第二推板滑轨的另一端部;所述第二垃圾左右推动机构还包括有第二橡胶刮条、第二刮条压板和第二支撑肋板;所述第二垃圾推板下侧面通过第二刮条压板固定连接有第二橡胶刮条;所述第二垃圾推板与刮板滑块连接处设置有第二支撑肋板;所述第二垃圾推板的端部向内弯折,构成一垃圾收集弯折部,所述垃圾收集弯折部弯折角度为117~153°。

优选地,所述垃圾称重机构包括有称重下底板、单侧螺纹轴承、垃圾称重板、压力传感器和钢丝连接架;所述称重下底板通过四个单侧螺纹轴承与滑动导轨滑动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下方通过螺栓与称重下底板连接,其上方与垃圾称重板以螺栓的方式连接;所述钢丝连接架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称重下底板的上表面。

优选地,所述瓶类垃圾、干垃圾分类箱体包括有瓶类垃圾桶、干垃圾垃垃圾桶、瓶类垃圾分类装置和干垃圾压缩装置;所述瓶类垃圾桶、干垃圾垃垃圾桶均以可抽拉的方式并排设置在瓶类垃圾、干垃圾分类箱体内部,均可与瓶类垃圾、干垃圾分类箱体底面滑动连接;所述瓶类垃圾、干垃圾分类箱体前侧面对应瓶类垃圾桶、干垃圾垃垃圾桶的位置依次安装有瓶类垃圾清理门、干垃圾清理门;所述瓶类垃圾、干垃圾分类箱体上部的前侧自上而下倾斜,构成一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上依次开设有塑料瓶、易拉罐投递口、玻璃瓶投递口、大件塑料瓶投递口和干垃圾投递门;所述能够将塑料瓶和易拉罐自动分类的瓶类垃圾分类装置安装在瓶类垃圾桶上部;所述用于压缩干垃圾体积的干垃圾压缩装置安装在干垃圾垃垃圾桶内部。

优选地,所述瓶类垃圾分类装置包括有瓶类压缩电机、接近传感器、光电开关、瓶类压缩滑道、十字分类板、光电门、数字舵机、瓶类压缩挡板、瓶类压缩拉杆、瓶类压缩后压板和瓶类压缩前压板;所述瓶类压缩滑道分为主滑道、左滑道和右滑道;所述主滑道的入口与塑料瓶、易拉罐投递口连通,所述左滑道安装在主滑道的左侧部,所述右滑道安装在主滑道的右侧部;所述十字分类板、光电门均安装在主滑道的底部,所述十字分类板与数字舵机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瓶类压缩挡板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瓶类压缩前压板固定连接;所述瓶类压缩后压板的下方以可绕轴旋转的方式与两瓶类压缩挡板活动连接;所述瓶类压缩电机通过以螺栓连接的方式与瓶类压缩前压板相连接;所述接近传感器、光电开关通过焊接的方式固接于瓶类压缩滑道;所示瓶类压缩拉杆一端以可转动的方式与瓶类压缩后压板活动连接,另一端与固定在瓶类压缩电机的输出端活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干垃圾压缩装置包括有垃圾压缩压板、垃圾压缩导轨、垃圾压缩支杆、垃圾压缩连接轴、前后滑动块、垃圾压缩顶板、电动平推杆、推杆滑块、移动减速电机、传动杆和一字型滑轨;所述垃圾压缩导轨以螺栓的方式固定安装在垃圾压缩压板上表面;所述垃圾压缩顶板中部开设一通孔;所述一字型滑轨固定安装在垃圾压缩顶板上,位于所述通孔上方;所述电动平推杆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安装在垃圾压缩顶板一端中部,所述电动平推杆输出端与推杆滑块固定连接;所述推杆滑块与一字型滑轨滑动连接;所述推杆滑块穿过所述通孔,其底部与传动杆固定连接;四根所述垃圾压缩支杆分为两组对称分布,两两交叉铰接于中部,所述垃圾压缩连接轴贯穿四根垃圾压缩支杆的铰接点;其中两根所述垃圾压缩支杆的底端铰接于垃圾压缩导轨的端部,顶端铰接于传动杆的端部;另外两根所述垃圾压缩支杆的顶端铰接于垃圾压缩顶板的端部,底端与垃圾压缩导轨滑动连接;所述移动减速电机固接于垃圾压缩顶板,所述前后滑动块固接于垃圾压缩顶板侧部。

本生活垃圾智能回收装置中含有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为现有成熟技术,用于控制整套装置的运转,可通过编程所得,在此不再赘述;

控制系统分别与第一电动推杆、第一光电传感器、第一红外传感器、垃圾识别摄像头、第一滑板电机、端部行程开关、第一推板电机、压力传感器、第二推板电机、第一行程开关、第二行程开关、第二红外传感器、第二电动推杆、第二光电传感器、第二滑板电机、前方光电门、后方光电门、图像识别摄像头、瓶类压缩电机、接近传感器、光电开关、光电门、数字舵机、电动平推杆、移动减速电机、红外感应水龙头、触控显示屏、照明灯、人脸识别摄像头和红外监控摄像头电连接。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生活垃圾智能回收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装置具有将生活垃圾自动分类回收的功能,纸壳箱垃圾箱内设有垃圾称重机构,通过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可分次对纸壳箱垃圾进行称重计量,方便后期对用户行为的鼓励功能;瓶类垃圾桶内设有瓶类垃圾分类装置,通过装置内部的数个传感器及机械结构可对瓶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并同时进行计数;本装置通过设有多种压缩装置,可对干垃圾、其他垃圾、纸壳箱垃圾、瓶类垃圾进行垃圾压缩;大大减少了垃圾所占体积,增大箱体对垃圾的容纳率,并减少了清运次数。本装置解决了现有垃圾分类存在的分类困难、垃圾占用空间大、垃圾渗滤液污染度高、高昂人工成本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湿垃圾、其他垃圾分类箱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湿垃圾、其他垃圾分类箱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湿垃圾、其他垃圾分类箱体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湿垃圾、其他垃圾分类箱体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垃圾左右推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纸壳箱垃圾分类箱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纸壳箱垃圾分类箱体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纸壳箱垃圾分类箱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纸壳箱垃圾分类箱体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纸壳箱垃圾分类箱体中垃圾称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垃圾左右推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干垃圾压缩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干垃圾压缩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瓶类垃圾分类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雨水收集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垃圾分类柜体;2、湿垃圾、其他垃圾分类箱体;21、第一外部框架;22、湿垃圾垃圾桶;23、垃圾智能自动投递门;231、湿垃圾投递门;232、其他垃圾投递门;233、第一支架;234、第一电动推杆;235、投递门支架;236、第一光电传感器;237、传动轴;238、第一合页;24、第一倾斜部;25、第一红外传感器;26、摄像头安装支架;27、垃圾识别摄像头;28、第一垃圾前后推动机构;281、湿垃圾滑板;282、滑板导轨;283、垃圾前后刮板;284、其他垃圾滑板;285、第一滑板电机;286、第一钢丝绞轮;287、第二支架;29、第一垃圾左右推动机构;291、端部行程开关;292、第一推板滑轨;293、第一推板滑块;294、第一支撑肋板;295、第一垃圾推板;296、第一橡胶刮条;297、第一刮条压板;298、第一传动链条;299、第三支架;2910、第一推板电机;2911、传动链轮;210、其他垃圾垃圾桶;3、纸壳箱垃圾分类箱体;31、第二外部框架;32、纸壳箱垃圾桶;33、垃圾称重机构;331、称重下底板;332、单侧螺纹轴承;333、垃圾称重板;334、压力传感器;335、钢丝连接架;34、滑动导轨;35、第二垃圾左右推动机构;351、第二橡胶刮条;352、第二刮条压板;353、第二垃圾推板;354、第二推板电机;355、第一行程开关;356、主动链轮;357、第二传动链条;358、第二推板滑块;359、第二推板滑轨;3510、从动链轮;3511、第二行程开关;3512、第二支撑肋板;36、第二倾斜部;37、纸壳箱垃圾投递门;38、第二垃圾前后推动机构;39、第二红外传感器;310、第二钢丝绞轮;311、第二电动推杆;312、投递门传动支架;313、第二合页;314、第二光电传感器;315、第四支架;316、纸壳箱垃圾挡板;317、第五支架;318、第二滑板电机;319、前方光电门;320、光电门安装导轨;321、后方光电门;322、摄像头安装板;323、图像识别摄像头;4、瓶类垃圾、干垃圾分类箱体;41、瓶类垃圾桶;42、瓶类垃圾清理门;43、塑料瓶、易拉罐投递口;44、玻璃瓶投递口;45、大件塑料瓶投递口;46、干垃圾垃垃圾桶;47、瓶类垃圾分类装置;471、瓶类压缩电机;472、接近传感器;473、光电开关;474、瓶类压缩滑道;475、十字分类板;476、光电门;477、数字舵机;478、瓶类压缩挡板;479、瓶类压缩拉杆;4710、瓶类压缩后压板;4711、瓶类压缩前压板;4712、主滑道;4713、左滑道;4714、右滑道;48、干垃圾压缩装置;481、垃圾压缩压板;482、垃圾压缩导轨;483、垃圾压缩支杆;484、垃圾压缩连接轴;485、前后滑动块;486、垃圾压缩顶板;487、电动平推杆;488、移动减速电机;489、推杆滑块;4810、传动杆;4811、一字型滑轨;49、干垃圾清理门;410、干垃圾投递门;5、洗手台;51、红外感应水龙头;6、有害垃圾箱体;61、烟蒂回收口;62、有害垃圾投递门;63、有害垃圾清理门;7、雨水收集装置;71、不锈钢滤网;72、雨水收集槽;73、不锈钢波纹管;8、触控显示屏;9、照明灯;10、遮雨棚;11、人脸识别摄像头;12、红外监控摄像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所示的一种生活垃圾智能回收装置,包括垃圾分类柜体1;

所述垃圾分类柜体1的一侧设有能够对干湿垃圾进行识别,具有对于投递错误的湿垃圾进行主动二次分拣的湿垃圾、其他垃圾分类箱体2;

所述垃圾分类柜体1的中部设有能够对所投放的可回收纸壳箱垃圾进行识别,进行正确的二次投放;能够对投放正确的纸壳箱垃圾进行单次称重的纸壳箱垃圾分类箱体3;

所述垃圾分类柜体1的另一侧设有能够对瓶类垃圾进行材料识别及分类压缩,能够对干垃圾进行压缩的瓶类垃圾、干垃圾分类箱体4;

所述瓶类垃圾、干垃圾分类箱体4的侧部设有洗手台5和有害垃圾箱体6;

所述垃圾分类柜体1的顶部设有遮雨棚10;遮雨棚10能够起到遮雨、遮阳的作用,便于居民投递垃圾,避免在投递垃圾的时候淋雨;

所述遮雨棚10上安装有雨水收集装置7;雨水收集装置7能够在雨天收集雨水,节约水资源,收集的雨水经过零排放系统过滤后供洗手台5用水,便于居民投递垃圾后清洁手部;

所述遮雨棚10下方安装有红外监控摄像头12;可提供全方位监控;红外监控摄像头12进行二十四小时监控,对投放者的整个投放过程进行录像。

所述湿垃圾、其他垃圾分类箱体2、纸壳箱垃圾分类箱体3和瓶类垃圾、干垃圾分类箱体4上方均依次设有照明灯9、人脸识别摄像头11和触控显示屏8;居民在晚上投递垃圾的时候,照明灯9自动感应开启,用于照明,人脸识别摄像头11具有人脸识别功能;可通过人脸面部数据的采集对使用者的身份进行鉴定,同时对于错误投放的行为进行留证。与此同时通过人脸识别功能能够实现“无感投递”,大大缩短了垃圾投递的整个周期,使垃圾投递更为快速和便捷。

本装置前方设有三块触控显示屏8,可实现人机交互功能;同时可显示相应的二维码,提高使用者的使用体验。本装置还具有语音交互功能,通过语音交互功能,用户可进行人机对话,可指导用户进行垃圾投放以及帮助用户鉴别垃圾种类,也可提供日常生活服务,如时间、天气等。

所述洗手台5设有红外感应水龙头51;通过感应出水,能够节约水资源。

所述有害垃圾箱体6设有烟蒂回收口61、有害垃圾投递门62和有害垃圾清理门63;

如图18所示,所述雨水收集装置7包括有不锈钢滤网71、雨水收集槽72和不锈钢波纹管73;所述雨水收集槽72安装在遮雨棚10侧部,所述不锈钢滤网71安装在雨水收集槽72中;所述不锈钢波纹管73一端与雨水收集槽72连接,另一端与红外感应水龙头51连通。不锈钢滤网71具有过滤雨水中杂物的功能,如过滤树叶、塑料袋、树枝、纸片等杂物,防止杂物堵塞不锈钢波纹管73;收集的雨水通过不锈钢波纹管73流到零排放过滤系统,再进入水箱后入洗手台5,供居民清洁手部使用,节约水资源。

进一步的,如图4-7所示,所述湿垃圾、其他垃圾分类箱体2,包括第一外部框架21,所述第一外部框架21的前侧面依次设有可抽拉的湿垃圾垃圾桶22和其他垃圾垃圾桶210;所述湿垃圾垃圾桶22和其他垃圾垃圾桶210并排设置,均与第一外部框架21的底面滑动接触连接;

所述第一外部框架21上部的前侧自上而下倾斜,形成一上窄下宽的第一倾斜部24;所述第一倾斜部24上并排开设有两个能够自动开闭的垃圾智能自动投递门23;所述垃圾智能自动投递门23下方的第一外部框架21上均设有第一红外传感器25;

所述第一外部框架21内部设有一摄像头安装支架26,所述摄像头安装支架26上安装有垃圾识别摄像头27,位于湿垃圾垃圾桶22和/或其他垃圾垃圾桶210的上方;

所述第一外部框架21内部沿湿垃圾垃圾桶22、其他垃圾垃圾桶210的长度方向分别设置一个用于推动垃圾前后移动的第一垃圾前后推动机构28,位于湿垃圾垃圾桶22、其他垃圾垃圾桶210的上方;

所述第一外部框架21内部沿湿垃圾垃圾桶22、其他垃圾垃圾桶210的宽度方向设置有一个用于推动垃圾沿左右方向移动的第一垃圾左右推动机构29,位于第一垃圾前后推动机构28上方。

当居民或者垃圾投递者站在垃圾分类箱前准备投递垃圾时,第一红外传感器25能够感应到居民或者垃圾投递者靠近垃圾分类箱,第一红外传感器25将感应到的信号发送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启动人脸识别摄像头11对投递者的身份进行识别,验证投递者身份无误后,控制系统控制垃圾智能自动投递门23自动开启垃圾投递门,便于垃圾投递,如此可以达到居民或者垃圾投递者不接触垃圾桶也可以投递垃圾的效果。

假设居民或者垃圾投递者站在湿垃圾垃圾桶22前面投递湿垃圾,则垃圾智能自动投递门23自动开启湿垃圾垃圾桶22上方的垃圾投递门,当垃圾投递落入到第一垃圾左右推动机构29上后,摄像头安装支架26上的垃圾识别摄像头27对投递的垃圾进行识别辨认,若投递的垃圾为湿垃圾时,垃圾识别摄像头27向控制系统发送湿垃圾信号,则控制系统系统控制湿垃圾垃圾桶22上方的第一垃圾前后推动机构28启动,第一垃圾前后推动机构28向后移动,将垃圾移送到湿垃圾垃圾桶22内,完成垃圾投递。

湿垃圾进入湿垃圾垃圾桶22内之后,进行垃圾渗滤液处理,针对垃圾渗滤液进行过滤净化,实现零排放。

若投递的垃圾被垃圾识别摄像头27识别为其他垃圾时,垃圾识别摄像头27向控制系统发送其他垃圾信号,则控制系统系统控制第一垃圾左右推动机构29和其他垃圾垃圾桶210上方的第一垃圾前后推动机构28同时启动,第一垃圾前后推动机构28向后移动打开其他垃圾垃圾桶210,第一垃圾左右推动机构29将投递的垃圾向其他垃圾垃圾桶210上方推送,将垃圾推送到其他垃圾垃圾桶210内,完成垃圾投递。

垃圾识别摄像头27在对垃圾进行识别的过程中具有图像采集的功能,不仅能够对所投放垃圾进行拍摄留证,即对投放错误的垃圾进行拍照保存,而且还可以为后续控制系统识别垃圾的图像大数据备份。

进一步的,如图4-5所示,所述垃圾智能自动投递门23包括第一倾斜部24左侧的湿垃圾投递门231和第一倾斜部24的右侧的其他垃圾投递门232;所述第一倾斜部24内侧的两侧部分别焊接一个第一支架233,所述第一支架233上活动安装有第一电动推杆234,所述湿垃圾投递门231、其他垃圾投递门232内侧分别焊接一个投递门支架235,所述第一电动推杆234输出端分别与对应的投递门支架235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一外部框架21内部对应湿垃圾投递门231、其他垃圾投递门232分别设置一第一光电传感器236;

所述垃圾智能自动投递门23还包括有传动轴237和第一合页238,所述第一电动推杆234输出端与传动轴237一端部转动式连接,所述投递门支架235与传动轴237另一端部转动式连接;所述湿垃圾投递门231和其他垃圾投递门232分别通过第一合页238与第一外部框架21连接。

控制系统可以第一红外传感器25感应的信号控制湿垃圾投递门231和其他垃圾投递门232的自动开启与闭合;

投递门开启时,第一电动推杆234输出端伸长带动投递门支架235,由此带动湿垃圾投递门231和其他垃圾投递门232的自动开启,便于垃圾的投递,当第一光电传感器236一段时间内未接受到信号时,说明垃圾投递已完成,此时第一电动推杆234收缩带动湿垃圾投递门231和其他垃圾投递门232的自动闭合,当第一光电传感器236再次接受到信号时,说明湿垃圾投递门231和其他垃圾投递门232已经关闭。

值得一提的是:垃圾投递过程中,湿垃圾投递门231具有防夹手功能,当湿垃圾投递门231关闭的过程中(未达到完全关闭),若第一光电传感器236接受到信号,则说明投递口存在障碍物(有可能是投递者的手),此时湿垃圾投递门231停止关闭,防止夹手;此外,湿垃圾投递门231采用两块钣金拼接的方式,通过弹性合页连接,开关湿垃圾投递门231的第一电动推杆234头部固定在湿垃圾投递门231上半部分。当投递者投递完毕手未抽出时,如果湿垃圾投递门231继续关闭,湿垃圾投递门231下方的弹性挡板会受力产生形变而不会夹伤投递者的手,故本装置中的垃圾投递门具有双保险防夹手功能。

其他垃圾投递门232同上,同样具备防夹手功能,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垃圾前后推动机构28包括有湿垃圾滑板281、滑板导轨282、垃圾前后刮板283、其他垃圾滑板284、第一滑板电机285、第一钢丝绞轮286和第二支架287;所述第一外部框架21内部焊接有四条滑板导轨282,其中两条滑板导轨282上设有可前后滑动的湿垃圾滑板281,另外两条滑板导轨282上设有可前后移动的其他垃圾滑板284;所述湿垃圾滑板281位于湿垃圾垃圾桶22的上方,所述其他垃圾滑板284位于其他垃圾垃圾桶210的上方;所述第一滑板电机285通过第二支架287固接于第一外部框架21内部,分别位于湿垃圾垃圾桶22和其他垃圾垃圾桶210的上方;所述第一滑板电机285输出端与第一钢丝绞轮286传动连接,所述第一钢丝绞轮286上通过缠绕的钢丝与对应的湿垃圾滑板281、其他垃圾滑板284固定连接;所述垃圾前后刮板283焊接于第一外部框架21内部,并且垃圾前后刮板283的下端面与湿垃圾滑板281和其他垃圾滑板284的上表面接触;

第一滑板电机285输出端带动第一钢丝绞轮286正向转动或者反向转动,从而第一钢丝绞轮286上钢丝带动湿垃圾滑板281或者其他垃圾滑板284沿滑板导轨282向前或者向后滑动,湿垃圾滑板281或者其他垃圾滑板284用于盛放投递下来的垃圾,当湿垃圾滑板281或者其他垃圾滑板284在第一滑板电机285的带动下沿滑板导轨282向后滑动时,垃圾前后刮板283能够将湿垃圾滑板281或者其他垃圾滑板284上盛放的垃圾刮落到相应的垃圾桶内。

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垃圾左右推动机构29包括有端部行程开关291、第一推板滑轨292、第一推板滑块293、第一垃圾推板295、第一传动链条298、第三支架299、第一推板电机2910和传动链轮2911;所述第一推板电机2910通过第三支架299安装在第一外部框架21内部,位于湿垃圾垃圾桶22一侧的上方,其中一个所述传动链轮2911与第一推板电机2910输出端传动连接;另外一个所述传动链轮2911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在第一外部框架21上,位于湿垃圾垃圾桶22另一侧的上方;两个所述传动链轮2911通过第一传动链条298传动连接,所述第一推板滑轨292沿第一传动链条298延伸的方式固接于第一外部框架21内部;所述第一推板滑块293与第一推板滑轨292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推板滑块293一侧通过螺栓固接于第一传动链条298,所述第一垃圾推板295固接于第一推板滑块293,所述端部行程开关291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第一推板滑轨292的两端部;所述第一垃圾左右推动机构29还包括有第一橡胶刮条296、第一刮条压板297和第一支撑肋板294;所述第一垃圾推板295下侧面通过第一刮条压板297固定连接有第一橡胶刮条296;所述第一垃圾推板295与刮板滑块连接处设置有第一支撑肋板294;所述第一垃圾推板295的端部向内弯折,构成一垃圾收集弯折部,所述垃圾收集弯折部弯折角度为117~153°,垃圾收集弯折部便于垃圾聚集,防止垃圾散落。

第一推板电机2910输出端转动,能够带动两个传动链轮2911、第一传动链条298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第一推板滑块293上的第一垃圾推板295沿第一推板滑轨292向右或者向左移动,第一垃圾推板295在向右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将湿垃圾滑板281上的其他垃圾推送到其他垃圾垃圾桶210中,从而完成干湿垃圾的自动分类。第一橡胶刮条296能够将垃圾刮干净,避免垃圾残留,第一支撑肋板294能够使第一垃圾推板295更加牢固、稳定,可以推送更多重量的垃圾。

当居民或者垃圾投递者站在垃圾分类箱前准备投递湿垃圾时,第一红外传感器25能够感应到居民或者垃圾投递者靠近垃圾分类箱,第一红外传感器25将感应到的信号发送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启动人脸识别摄像头11对投递者的身份进行识别,验证投递者身份无误后,控制系统控制垃圾智能自动投递门23自动开启湿垃圾投递门231,此时第一电动推杆234输出端伸长带动投递门支架235,由此带动湿垃圾投递门231自动开启,便于垃圾的投递,当第一光电传感器236一段时间内未接受到信号时,说明垃圾投递已完成,此时第一电动推杆234收缩带动湿垃圾投递门231自动闭合,当第一光电传感器236再次接受到信号时,说明湿垃圾投递门231已经关闭;如此可以达到居民或者垃圾投递者不接触垃圾桶也可以投递垃圾的效果。

当投递的垃圾落入到湿垃圾垃圾桶22上方的湿垃圾滑板281上后,摄像头安装支架26上的垃圾识别摄像头27对其投递的垃圾进行识别辨认,若投递的垃圾为湿垃圾时,垃圾识别摄像头27向控制系统发送湿垃圾信号,则控制系统系统控制湿垃圾垃圾桶22上方的第一垃圾前后推动机构28启动,第一滑板电机285输出端带动第一钢丝绞轮286正向转动,从而第一钢丝绞轮286上钢丝带动湿垃圾滑板281沿滑板导轨282向后滑动,垃圾前后刮板283将湿垃圾滑板281盛放的垃圾刮落到湿垃圾垃圾桶22内,从而完成湿垃圾的投递,而后第一滑板电机285输出端带动第一钢丝绞轮286反向转动,第一钢丝绞轮286上钢丝带动湿垃圾滑板281沿滑板导轨282向前滑动,带动湿垃圾滑板281回到初始位置;

若投递的垃圾被垃圾识别摄像头27识别为其他垃圾时,垃圾识别摄像头27向控制系统发送其他垃圾信号,则控制系统系统控制第一垃圾左右推动机构29和其他垃圾垃圾桶210上方的第一垃圾前后推动机构28同时启动,第一垃圾前后推动机构28向后移动打开其他垃圾垃圾桶210,第一推板电机2910输出端正向转动,从而带动两个传动链轮2911、第一传动链条298顺时针转动,带动第一推板滑块293上的第一垃圾推板295沿第一推板滑轨292向右移动,第一垃圾推板295在向右移动的过程中,将湿垃圾滑板281上的垃圾推送到其他垃圾垃圾桶210中,当第一垃圾推板295向右移动抵达到第一推板滑轨292中一端的端部行程开关291时,控制系统接受到端部行程开关291的信号,控制第一推板电机2910反向转动,从而带动第一传动链条298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第一垃圾推板295沿第一推板滑轨292向左移动直到抵达到第一推板滑轨292中另一端的端部行程开关291,回到初始位置,至此完成一个投递流程,从而完成干湿垃圾的自动分类。

进一步的,如图9-13所示,所述纸壳箱垃圾分类箱体3包括第二外部框架31,所述第二外部框架31的前侧面设有可抽拉的纸壳箱垃圾桶32;所述纸壳箱垃圾桶32和与第二外部框架31的底面滑动接触连接;

所述第二外部框架31上部的前侧自上而下倾斜,形成一上窄下宽的第二倾斜部36;所述第二倾斜部36上设有纸壳箱垃圾投递门37;所述纸壳箱垃圾投递门37下方的第二外部框架31上设有第二红外传感器39;所述第二倾斜部36内侧活动安装有第二电动推杆311,所述纸壳箱垃圾投递门37内侧焊接有一个投递门传动支架312,所述第二电动推杆311输出端与投递门传动支架312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二外部框架31内部对应纸壳箱垃圾投递门37的位置设置第四支架315,所述第四支架315上均设置有第二光电传感器314;

所述第二外部框架31内部设有一摄像头安装板322,所述摄像头安装板322上安装有图像识别摄像头323,位于纸壳箱垃圾桶32的上方;

所述第二外部框架31内部沿纸壳箱垃圾桶32的长度方向设置一个用于推动垃圾前后移动的第二垃圾前后推动机构38,位于纸壳箱垃圾桶32的上方;所述第二垃圾前后推动机构38上安装有用于对纸壳箱称重的垃圾称重机构33;

所述第二外部框架31内部沿纸壳箱垃圾桶32的宽度方向设置有一个用于推动垃圾沿左右方向移动的第二垃圾左右推动机构35,位于垃圾称重机构33上方。

当居民站在垃圾分类箱前准备投递垃圾时,第二红外传感器39能够感应到居民靠近垃圾分类箱,第二红外传感器39将感应到的信号发送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启动人脸识别摄像头11对投递者的身份进行识别,验证投递者身份无误后,控制系统控制第二电动推杆311输出端启动伸长,通过投递门传动支架312传动,从而自动开启纸壳箱垃圾投递门37,便于垃圾投递,如此可以达到居民或者垃圾投递者不接触垃圾桶也可以投递垃圾的效果。当第二光电传感器314一段时间内未接受到信号时,说明垃圾投递已完成,此时第二电动推杆311输出端收缩带动纸壳箱垃圾投递门37自动闭合,当第二光电传感器314再次接受到信号时,说明纸壳箱垃圾投递门37已经关闭。

假设居民站在纸壳箱垃圾桶32前面投递纸壳箱等纸类垃圾,通过第二红外传感器39的信号发送,则第二电动推杆311输出端启动伸长,自动开启纸壳箱垃圾桶32上方的纸壳箱垃圾投递门37,当垃圾投递落入到垃圾称重机构33上后,摄像头安装板322上的图像识别摄像头323对投递的垃圾进行识别辨认,若投递的垃圾为纸壳箱等纸类垃圾时,图像识别摄像头323向控制系统发送正确信号,则控制系统系统控制垃圾称重机构33对暂存于其表面的垃圾进行称重并记录重量,同时控制第二垃圾前后推动机构38启动,第二垃圾前后推动机构38向后移动,将投放的垃圾移送到纸壳箱垃圾桶32内,完成垃圾投递。

另外纸壳箱垃圾桶32还可以设置压缩装置,针对盛放的纸壳箱垃圾进行压缩,减少其占用的体积空间,增加纸壳箱垃圾桶32的存放量。

若投递的垃圾被图像识别摄像头323识别为非纸壳箱垃圾的其他垃圾时,图像识别摄像头323向控制系统发送其他垃圾信号,则控制系统系统控制第二垃圾左右推动机构35启动,第二垃圾左右推动机构35将投递的垃圾向其他垃圾垃圾桶210上方推送,将垃圾推送到其他垃圾垃圾桶210内,完成垃圾投递。

图像识别摄像头323在对垃圾进行识别的过程中具有图像采集的功能,不仅能够对所投放垃圾进行拍摄留证,即对投放错误的垃圾进行拍照保存,而且还可以为后续控制系统识别垃圾的图像大数据备份。

该纸壳箱垃圾自动识别称重回收装置设置了第二垃圾前后推动机构38、第二垃圾左右推动机构35和垃圾称重机构33,对投递的垃圾进行图像识别后进行正确的二次投放,且能够实现对投放正确的纸壳箱进行单次称重;解决了社会上现有普遍存在的纸壳箱乱投放的现象和纸壳箱不合理计量称重的问题。

进一步的,如图11所示,所述第二垃圾前后推动机构38包括有滑动导轨34、纸壳箱垃圾挡板316、第五支架317、第二滑板电机318、第二钢丝绞轮310、第二合页313、前方光电门319、光电门安装导轨320和后方光电门321;所述第二外部框架31内部沿纸壳箱垃圾桶32的长度方向焊接有两条滑动导轨34,所述滑动导轨34位于纸壳箱垃圾桶32上方,所述垃圾称重机构33以可滑动的方式安装在滑动导轨34上;所述第二滑板电机318通过第五支架317固接于第二外部框架31内部,位于纸壳箱垃圾桶32的上方;所述第二滑板电机318输出端与第二钢丝绞轮310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钢丝绞轮310上通过缠绕的钢丝与垃圾称重机构33固定连接;所述纸壳箱垃圾挡板316沿纸壳箱的宽度方向焊接于第二外部框架31内部,并且纸壳箱垃圾挡板316的下端面与垃圾称重机构33的上表面接触连接;所述光电门安装导轨320沿其中一条滑动导轨34的轨迹方向以螺栓的方式固接于第二外部框架31,所述前方光电门319以螺栓的方式固定安装在光电门安装导轨320前端,所述后方光电门321以螺栓的方式固定安装在光电门安装导轨320后端;所述纸壳箱垃圾投递门37通过第二合页313与第二外部框架31连接;

第二滑板电机318输出端带动第二钢丝绞轮310正向转动或者反向转动,从而第二钢丝绞轮310上钢丝带动垃圾称重机构33沿滑动导轨34向前或者向后滑动,垃圾称重机构33用于暂时盛放投递下来的垃圾,当垃圾称重机构33在第二滑板电机318的带动下沿滑动导轨34向后滑动时,纸壳箱垃圾挡板316能够将垃圾称重机构33上盛放的垃圾刮落到纸壳箱垃圾桶32内。垃圾称重机构33运动到指定距离后会触发后方光电门321,使其接收到信号。此时第二滑板电机318逆时针旋转,带动垃圾称重机构33向前运动,直到前方光电门319接收到信号,说明垃圾称重机构33已回到初始位置,此时第二滑板电机318停止转动。

如图14所示,所述第二垃圾左右推动机构35包括有第二垃圾推板353、第二推板电机354、第一行程开关355、主动链轮356、第二传动链条357、第二推板滑块358、第二推板滑轨359、从动链轮3510和第二行程开关3511;所述第二推板电机354以焊接的方式固定安装在第二外部框架31内部,位于纸壳箱垃圾桶32一侧的上方,所述主动链轮356与第二推板电机354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从动链轮3510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在第二外部框架31上,位于纸壳箱垃圾桶32另一侧的上方;所述主动链轮356和从动链轮3510通过第二传动链条357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推板滑轨359沿第二传动链条357延伸的方式固接于第二外部框架31内部;所述第二推板滑块358与第二推板滑轨359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推板滑块358一侧通过螺栓固接于第二传动链条357,所述第二垃圾推板353固接于第二推板滑块358,所述第一行程开关355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第二推板滑轨359的一端部;所述第二行程开关3511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第二推板滑轨359的另一端部;所述第二垃圾左右推动机构35还包括有第二橡胶刮条351、第二刮条压板352和第二支撑肋板3512;所述第二垃圾推板353下侧面通过第二刮条压板352固定连接有第二橡胶刮条351;所述第二垃圾推板353与刮板滑块连接处设置有第二支撑肋板3512;所述第二垃圾推板353的端部向内弯折,构成一垃圾收集弯折部,所述垃圾收集弯折部弯折角度为117~153°。

第二推板电机354输出端转动驱动主动链轮356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在第二传动链条357的传动下,从而驱动从动链轮3510转动,即带动第二推板滑块358上的第二垃圾推板353沿第二推板滑轨359向右或者向左移动,第二垃圾推板353在向右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将垃圾称重机构33上的其他垃圾推送到其他垃圾垃圾桶210中,从而完成对纸壳箱等纸类垃圾的识别分类,并进一步的进行正确的二次投放。第一行程开关355和第二行程开关3511控制第二推板电机354的正向或者反向运转,反馈第二垃圾推板353的位置信息。

进一步的,如图13所示,所述垃圾称重机构33包括有称重下底板331、单侧螺纹轴承332、垃圾称重板333、压力传感器334和钢丝连接架335;所述称重下底板331通过四个单侧螺纹轴承332与滑动导轨34滑动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334下方通过螺栓与称重下底板331连接,其上方与垃圾称重板333以螺栓的方式连接;所述钢丝连接架335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称重下底板331的上表面。

称重下底板331通过钢丝连接架335与第二钢丝绞轮310上缠绕的钢丝固定连接,便于驱动垃圾称重机构33前后移动。当垃圾落在垃圾称重板333上时,压力传感器334对其进行称重并记录数据,便于后期对纸壳箱等可回收垃圾的奖励提供依据。

当居民或者垃圾投递者站在垃圾分类箱前准备投递纸壳箱垃圾时,第二红外传感器39能够感应到居民或者垃圾投递者靠近垃圾分类箱,第二红外传感器39将感应到的信号发送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启动人脸识别摄像头11对投递者的身份进行识别,验证投递者身份无误后,控制系统控制第二电动推杆311自动开启纸壳箱垃圾投递门37,此时第二电动推杆311输出端伸长,通过投递门传动支架312传动,从而自动开启纸壳箱垃圾投递门37,便于垃圾投递。当第二光电传感器314一段时间内未接受到信号时,说明垃圾投递已完成,此时第二电动推杆311输出端收缩带动纸壳箱垃圾投递门37自动闭合,当第二光电传感器314再次接受到信号时,说明纸壳箱垃圾投递门37已经关闭。如此可以达到居民或者垃圾投递者不接触垃圾桶也可以投递垃圾的效果。

当投递的纸壳箱垃圾落入到垃圾称重机构33上后,摄像头安装板322上的图像识别摄像头323对投递的垃圾进行识别辨认,若投递的垃圾为纸壳箱等纸类垃圾时,图像识别摄像头323向控制系统发送正确信号,则控制系统系统控制垃圾称重机构33对暂存于其表面的垃圾进行称重并记录重量,同时控制第二垃圾前后推动机构38启动,第二垃圾前后推动机构38向后移动,将投放的垃圾移送到纸壳箱垃圾桶32内,完成垃圾投递。

第二滑板电机318输出端带动第二钢丝绞轮310正向转动,从而第二钢丝绞轮310上钢丝带动垃圾称重机构33沿滑动导轨34向后滑动,垃圾称重机构33用于暂时盛放投递下来的垃圾,当垃圾称重机构33在第二滑板电机318的带动下沿滑动导轨34向后滑动时,纸壳箱垃圾挡板316能够将垃圾称重机构33上盛放的垃圾刮落到纸壳箱垃圾桶32内。垃圾称重机构33运动到指定距离后会触发后方光电门321,使其接收到信号。此时第二滑板电机318逆时针旋转,带动垃圾称重机构33向前运动,直到前方光电门319接收到信号,说明垃圾称重机构33已回到初始位置,此时第二滑板电机318停止转动。

若投递的垃圾为非纸壳箱等纸类垃圾时,则被图像识别摄像头323识别为其他垃圾时,图像识别摄像头323向控制系统发送其他垃圾信号,则控制系统系统控制第二垃圾左右推动机构35启动,第二推板电机354输出端转动驱动主动链轮356顺时针转动,在第二传动链条357的传动下,从而驱动从动链轮3510转动,即带动第二推板滑块358上的第二垃圾推板353沿第二推板滑轨359向左移动,第二垃圾推板353在向左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将垃圾称重机构33上的其他垃圾推送到其他垃圾垃圾桶210中,直到第一行程开关355收到信号后第二推板电机354逆时针旋转返回原来的位置,直到第二行程开关3511收到信号,说明已返回到原来的位置,从而完成对纸壳箱等纸类垃圾的识别分类,并进一步的进行正确的二次投放。

进一步的,如图15所示,所述瓶类垃圾、干垃圾分类箱体4包括有瓶类垃圾桶41、干垃圾垃垃圾桶46、瓶类垃圾分类装置47和干垃圾压缩装置48;所述瓶类垃圾桶41、干垃圾垃垃圾桶46均以可抽拉的方式并排设置在瓶类垃圾、干垃圾分类箱体4内部,均可与瓶类垃圾、干垃圾分类箱体4底面滑动连接;所述瓶类垃圾、干垃圾分类箱体4前侧面对应瓶类垃圾桶41、干垃圾垃垃圾桶46的位置依次安装有瓶类垃圾清理门42、干垃圾清理门49;所述瓶类垃圾、干垃圾分类箱体4上部的前侧自上而下倾斜,构成一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上依次开设有塑料瓶、易拉罐投递口43、玻璃瓶投递口44、大件塑料瓶投递口45和干垃圾投递门410;所述能够将塑料瓶和易拉罐自动分类的瓶类垃圾分类装置47安装在瓶类垃圾桶41上部;所述用于压缩干垃圾体积的干垃圾压缩装置48安装在干垃圾垃垃圾桶46内部。

进一步的,如图17所示,所述瓶类垃圾分类装置47包括有瓶类压缩电机471、接近传感器472、光电开关473、瓶类压缩滑道474、十字分类板475、光电门476、数字舵机477、瓶类压缩挡板478、瓶类压缩拉杆479、瓶类压缩后压板4710和瓶类压缩前压板4711;所述瓶类压缩滑道474分为主滑道4712、左滑道4713和右滑道4714;所述主滑道4712的入口与塑料瓶、易拉罐投递口43连通,所述左滑道4713安装在主滑道4712的左侧部,所述右滑道4714安装在主滑道4712的右侧部;所述十字分类板475、光电门476均安装在主滑道4712的底部,所述十字分类板475与数字舵机477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瓶类压缩挡板478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瓶类压缩前压板4711固定连接;所述瓶类压缩后压板4710的下方以可绕轴旋转的方式与两瓶类压缩挡板478活动连接;所述瓶类压缩电机471通过以螺栓连接的方式与瓶类压缩前压板4711相连接;所述接近传感器472、光电开关473通过焊接的方式固接于瓶类压缩滑道474;所示瓶类压缩拉杆479一端以可转动的方式与瓶类压缩后压板4710活动连接,另一端与固定在瓶类压缩电机471的输出端活动连接。

设备将瓶类垃圾分为三类:塑料瓶/易拉罐罐垃圾、玻璃瓶(玻璃制品)垃圾、大件塑料瓶垃圾。对于塑料瓶/易拉罐罐垃圾,当瓶类垃圾桶41前方设置的红外传感器接收到持续信号,人脸识别摄像头11对人物身份进行鉴别。识别成功后语音反馈给用户可以进行投递。用户将饮料瓶放入到塑料瓶、易拉罐投递口43之后,在重力的作用下饮料瓶沿着瓶类压缩滑道474向后滑动到十字分类板475下方,开始进行材料的识别,判断塑料瓶或者金属瓶的种类;此时瓶类压缩滑道474底部的光电开关473收到信号,与此同时检测接近传感器472的输出信号;若无信号则说明为塑料瓶,数字舵机477输出端带动十字分类板475顺时针旋转90°,将十字分类板475下方的饮料瓶推入到左滑道4713内;若接近传感器472有信号则说明为易拉罐,此时数字舵机477带动十字分类板475逆时针旋转90°;将饮料瓶推入到右滑道4714内,在重力作用下饮料瓶滑入到后方的瓶类压缩后压板4710、瓶类压缩前压板4711之间。数字舵机477具有对塑料瓶或者金属瓶计数和分类转送的功能,数字舵机477每转动一下便计数一次,便于数量的统计。

此时瓶类压缩电机471开始旋转,使瓶类压缩后压板4710、瓶类压缩前压板4711之间的距离产生远近的周期变化将饮料瓶压缩。瓶类压缩后压板4710上安装有“刺针”,可以对饮料瓶进行放气和排水,方便压缩工作的进行。瓶类压缩后压板4710、瓶类压缩前压板4711上装有三块瓶类压缩挡板478将两类饮料瓶分开压缩,并且防止饮料瓶从侧面掉出。待饮料瓶压缩到一定的程度后,从瓶类压缩后压板4710、瓶类压缩前压板4711下方掉落到各自的垃圾桶内,至此一个投放流程结束。

对于玻璃瓶(玻璃制品)在前方玻璃瓶垃圾清理门上开有玻璃瓶投递口44,用户直接推开弹性挡板将玻璃瓶(玻璃制品)垃圾放入到瓶类垃圾桶41内即可;在瓶类垃圾清理门42上开有大件塑料瓶投递口45;投放方式与玻璃瓶(玻璃制品)垃圾投放方式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干垃圾压缩装置48包括有垃圾压缩压板481、垃圾压缩导轨482、垃圾压缩支杆483、垃圾压缩连接轴484、前后滑动块485、垃圾压缩顶板486、电动平推杆487、推杆滑块489、移动减速电机488、传动杆4810和一字型滑轨4811;所述垃圾压缩导轨482以螺栓的方式固定安装在垃圾压缩压板481上表面;所述垃圾压缩顶板486中部开设一通孔;所述一字型滑轨4811固定安装在垃圾压缩顶板486上,位于所述通孔上方;所述电动平推杆487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安装在垃圾压缩顶板486一端中部,所述电动平推杆487输出端与推杆滑块489固定连接;所述推杆滑块489与一字型滑轨4811滑动连接;所述推杆滑块489穿过所述通孔,其底部与传动杆4810固定连接;四根所述垃圾压缩支杆483分为两组对称分布,两两交叉铰接于中部,所述垃圾压缩连接轴484贯穿四根垃圾压缩支杆483的铰接点;其中两根所述垃圾压缩支杆483的底端铰接于垃圾压缩导轨482的端部,顶端铰接于传动杆4810的端部;另外两根所述垃圾压缩支杆483的顶端铰接于垃圾压缩顶板486的端部,底端与垃圾压缩导轨482滑动连接;所述移动减速电机488固接于垃圾压缩顶板486,所述前后滑动块485固接于垃圾压缩顶板486侧部。

干垃圾压缩装置48可以在干垃圾垃圾桶内的上方前后移动,移动减速电机488提供驱动力,整个装置通过前后移动滑块可以在干垃圾垃圾桶内安装的滑轨上滑动,如此便可以在干垃圾垃圾桶内的多个位置处对干垃圾进行压缩工作。当干垃圾垃圾桶内垃圾越来越多时,移动减速电机488启动驱动垃圾压缩顶板486移动到垃圾堆积较多的位置,此时,电动平推杆487输出端收缩,从而带动推杆滑块489沿一字型滑轨4811向电动平推杆487的方式滑动,在传动杆4810的传动作用下,其中两根垃圾压缩支杆483的顶端端头相向移动,并带动垃圾压缩支杆483顶端与底端之间的高度差变大,故驱动垃圾压缩压板481向下伸长,从而针对垃圾进行压缩,直至触发电动平推杆487电输入输出端头上串联的电流传感器的预设值,施行电动平推杆487的复位动作;完成干垃圾的压缩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