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多次修复利用的物流周转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51749发布日期:2021-01-26 21:08阅读:77来源:国知局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多次修复利用的物流周转容器。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多数油漆桶(容器)是圆柱形壁体结构,存放和返空都存在占用空间的问题。已有的锥形油漆桶(容器)桶体本体和桶底都是锥形直线,桶底破损后,必须完全进行更换,现有的在的更换的时候浪费材料,增加成本,增加企业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多次修复利用的物流周转容器。
[0004]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可多次修复利用的物流周转容器,包括桶体本体,桶体本体通过过渡壁体和底部的桶底相连,桶体本体上方设有适配的桶盖进行密封,桶体本体的桶体壁体为上而下缩减的圆锥体,桶底为圆柱体结构,过渡壁体为由上而下缩减的圆锥体。
[0005]
进一步地,桶体本体顶部的向外凸出的加强筋至少有一个,加强筋到顶部的距离大于过渡壁体的最大直径到桶底的距离。
[0006]
进一步地,过渡壁体和桶底底壁的夹角大于桶体本体侧壁与底部的夹角。
[0007]
进一步地,桶底包括桶底底壁和桶底立壁,桶底底壁侧边和桶底立壁之间的形式包括桶底底壁和桶底立壁一侧贴合并向内翻边或向外翻边或桶底底壁和桶底立壁一次成型或通过外力进行固结,向内翻边时将翻边藏于桶底内部内侧。
[0008]
进一步地,桶底底壁侧边和桶底立壁之间的各个形式形成的最大外径小于桶体本体的最小内径。
[0009]
进一步地,桶体本体、过渡壁体、桶底立壁为一体成型,或分体式固定连接。
[001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1.桶体本体侧壁为圆锥体体壁,有利于叠放,节约存放和返空的空间。2. 桶底部分为圆柱体体壁,桶底为圆柱体体壁和底壁,在受损后,桶底可以减少高度来直接和桶体本体修复,修复之后的桶体,仍可以满足新桶和修复后桶的相互之前的堆叠,不影响堆叠使用,方便现场操作,无需区分新、旧桶。
附图说明
[0011]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2]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叠放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
[0013]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a的放大图的结构示意图;
[0014]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b的放大图的结构示意图;
[0015]
图6-8为本实用新型桶底搭接方式结构示意图;
[0016]
其中:1、桶体本体,11、加强筋,2、过渡壁体,3、桶底,31、桶底底壁,32、桶底立壁,4、桶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定。
[0018]
如图1所示,可多次修复利用的物流周转容器,包括桶体本体1,桶体本体1通过过渡壁体2和底部的桶底3相连,桶体本体1上方设有适配的桶盖4进行密封,桶体本体1的桶体壁体2为上而下缩减的圆锥体,桶底3为圆柱体结构,过渡壁体2为由上而下缩减的圆锥体,桶底3包括桶底底壁31和桶底立壁32,过渡壁体2和桶底底壁31的夹角大于桶体本体1侧壁与底部的夹角,桶底底壁31侧边和桶底立壁32之间的形式包括桶底底壁和桶底立壁一侧贴合并向内翻边,向内翻边时将翻边藏于桶底3内部内侧,减小底部的直径,方便堆叠放置,也避免桶体在使用时撞击翻边的几率,造成卷边“松动”,造成内部包装物的泄露,造成环境污染;向外翻边;桶底底壁和桶底立壁一次成型或通过外力进行固结,外力可以通过焊接、绞合或粘合等方式,桶底底壁侧边和桶底立壁之间的各个形式形成的最大外径小于桶体本体的最小内径。
[0019]
桶体本体1顶部的向外凸出的加强筋11至少有一个,其中下部的加强筋在堆叠时与桶顶部开口处相互卡紧,起到定位作用,加强筋11到顶部的距离为h1,过渡壁体2的最大直径到桶底3的距离为h2,为了保证合理堆叠,避免相互桶体之间由于运输震动等原因,越卡越近,造成分离困难,h1>h2,堆叠后,方可保证上层的桶底与过渡壁体最大直径处还有一定的高度,避免形成负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