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腔安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65594发布日期:2021-04-06 12:13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腔安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妆品包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腔安瓶。



背景技术:

随着化妆品市场的发展,技术的创新,通常使用安瓶来容纳液体或粉末状的化妆品。现有的双瓶剂型的产品,一般是通过钢珠将相连通的a瓶子和b瓶子隔开,a瓶子产品倒入b瓶子产品中,a瓶子与b瓶子之间的钢珠会掉落到b瓶子内,手动摇晃b瓶子使两瓶的产品通过自身碰撞的方式混合。其缺点是双瓶体积较大,同时在混合完成后,用户在使用时内部的钢珠会影响用户的使用。因此对于一种双腔安瓶,设计出一种体积小、结构简单便于操作且不影响用户使用的双腔安瓶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积小、结构简单且便于操作,同时可以方便用户使用的双腔安瓶。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腔安瓶,包括瓶体、设置在瓶体内的输入料管,输入料管的上管口与瓶体瓶口处连接,输入料管的下管口设置有密封件,密封件包括固定凸片和半环形片,固定凸片与下管口内壁连接,半环形片设置在固定凸片与下管口内壁之间,固定凸片的厚度大于半环形片的厚度,输入料管内滑动设置有下压件,下压下压件,压件与半环形片接触,半环形片与下管口内壁分离。

本实用新型一种双腔安瓶的有益效果是,输入料管内存放有粉料,瓶体内存放有水料。固定凸片和半环形片都是由塑料构成的,固定凸片的厚度远大于半环形片的厚度,半环形片实际上就是一层薄膜。当用户需要使用时,手动下压下压件,下压件下移与半环形片接触,下压件继续下移会使半环形片与下管口内壁分离,半环形片不会掉落至瓶体内,这时在输入料管内的粉料会进入瓶体内,粉料和水料在瓶体内进行混合,同时用户可以手动进行摇晃,使粉料和水料进一步快速混合。这种结构的双腔安瓶,整体体积轻小,结构简单使用户便于操作;用户在倒出粉料和水料后的混合物进行使用时,不会有多余的物质(例如钢珠)打断用户的使用,提高用户的好感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下压件包括相连接的推柱和限位圆板,推柱套设在输入料管内且能发生滑动,推柱的自由端位于半环形片的上方,限位圆板位于上管口的上方且限位圆板的直径大于输入料管的内径。用户手动推限位圆板,推柱随之下移,推柱的自由端位于半环形片的上方的自由端与半环形片接触,并继续下移会使半环形片与下管口内壁分离。限位圆板避免推柱整个掉落至瓶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上管口上设置有撕拉环且撕拉环位于限位圆板和上管口之间,限位圆板底部和上管口顶部之间的距离与撕拉环的高度相同,下管口底部与半环形片顶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撕拉环的高度。撕拉环对推柱进行保护,避免外力作用至使其下移。只有当用户需要使用前,将撕拉环撕掉,推柱才能下压。限位圆板底部和上管口顶部之间的距离与撕拉环的高度相同,下管口底部与半环形片顶部之间的距离略小于撕拉环的高度,使推柱下移后,正好能将半环形片与下管口内壁分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推柱的自由端上设置有弧形缺口。弧形缺口使推柱自由端上形成一个尖锐处,此结构的推柱能更好的使半环形片与下管口内壁分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推柱的高度大于输入料管的高度。推柱的高度略大于输入料管的高度,使推柱能将半环形片与下管口内壁分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瓶体的瓶口内壁上设置有卡槽,上管口上设置有与卡槽相匹配的凸起,凸起卡入卡槽。使瓶体和输入料管稳定连接在一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输入料管为凹形结构。输入料管更好的卡在瓶体瓶口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施例输入料管的仰视图。

图中:

1-瓶体;2-输入料管;3-推柱;4-固定凸片;5-半环形片;6-限位圆板;7-撕拉环;8-弧形缺口;9-卡槽;10-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用户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参见附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一种双腔安瓶,包括瓶体1、设置在瓶体1内的输入料管2,输入料管2的上管口与瓶体1瓶口处连接,输入料管2的下管口设置有密封件,密封件包括固定凸片4和半环形片5,固定凸片4与下管口内壁连接,半环形片5设置在固定凸片4与下管口内壁之间,固定凸片4的厚度大于半环形片5的厚度,输入料管2内滑动设置有下压件,下压下压件,下压件与半环形片5接触,半环形片5与下管口内壁分离。输入料管2内存放有粉料,瓶体1内存放有水料。固定凸片4和半环形片5都是由塑料构成的,固定凸片4的厚度远大于半环形片5的厚度,半环形片5实际上就是一层薄膜。当用户需要使用时,手动下压下压件,下压件下移与半环形片5接触,下压件继续下移会使半环形片5与下管口内壁分离,半环形片5不会掉落至瓶体1内,这时在输入料管2内的粉料会进入瓶体1内,粉料和水料在瓶体1内进行混合,同时用户可以手动进行摇晃,使粉料和水料进一步快速混合。这种结构的双腔安瓶,整体体积轻小,结构简单使用户便于操作;用户在倒出粉料和水料后的混合物进行使用时,不会有多余的物质(例如钢珠)打断用户的使用,提高用户的好感度。

本实施例的下压件包括相连接的推柱3和限位圆板6,推柱3套设在输入料管2内且能发生滑动,推柱3的自由端位于半环形片5的上方,限位圆板6位于上管口的上方且限位圆板6的直径大于输入料管2的内径。用户手动推限位圆板6,推柱3随之下移,推柱3的自由端与半环形片5接触,并继续下移会使半环形片5与下管口内壁分离。限位圆板6避免推柱3整个掉落至瓶体1。

本实施例的上管口上设置有撕拉环7且撕拉环7位于限位圆板6和上管口之间,限位圆板6底部和上管口顶部之间的距离与撕拉环7的高度相同,下管口底部与半环形片5顶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撕拉环7的高度。只有当用户需要使用前,将撕拉环7撕掉,推柱3才能下压。限位圆板6底部和上管口顶部之间的距离与撕拉环7的高度相同,下管口底部与半环形片5顶部之间的距离略小于撕拉环7的高度,使推柱3下移后,正好能将半环形片5与下管口内壁分离。

本实施例的推柱3的自由端上设置有弧形缺口8。弧形缺口8使推柱3自由端上形成一个尖锐处,此结构的推柱3能更好的使半环形片5与下管口内壁分离。

本实施例的推柱3的高度大于输入料管2的高度。推柱3的高度略大于输入料管2的高度,使下压推柱3后其正好能将半环形片5与下管口内壁分离。

本实施例的瓶体1的瓶口内壁上设置有卡槽9,上管口上设置有与卡槽9相匹配的凸起10,凸起10卡入卡槽9。使瓶体1和输入料管2稳定连接在一起。

本实施例的输入料管2为凹形结构。输入料管2更好的卡在瓶体1瓶口处。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用户在使用前,将撕拉环7撕开,手动下压推限位圆板6,推柱3随之下移,推柱3的自由端与半环形片5接触,并继续下移会使半环形片5与下管口内壁分离,限位圆板6卡在上管口处,这时在输入料管2内的粉料会进入瓶体1内,粉料和水料在瓶体1内进行混合,同时用户可以手动进行摇晃,使粉料和水料进一步快速混合。这种结构的双腔安瓶,整体体积轻小,结构简单使用户便于操作;用户在倒出粉料和水料后的混合物进行使用时,不会有多余的物质(例如钢珠)打断用户的使用,提高用户的好感度。

以上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用户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