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断管传输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64679发布日期:2021-06-22 15:31阅读:5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断管传输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断管传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断管传输线。



背景技术:

现在一整卷的管子(如铜管)需要剪切都需要人工搬运切断,切断后可用于回炉等工序,但是人工切断效率十分的低,费时费力,而且人工切断过程中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断管传输线,能够实现管子的输送和切断,十分的方便,效率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断管传输线,包括,

料框,料框包括框体,框体上设有储料槽,一整卷管子可放置在储料槽内;

转动装置,用于驱动放置在转动装置上的料框转动;

夹送校直装置,用于对料框上输入的管子进行校直后输出;

压扁装置,用于对夹送校直装置输出的管子进行压扁后输出;

断管装置,用于对压扁装置输出的管子进行切断。

进一步地,还包括传输装置,所述传输装置用于将放置在传输装置上的料框传输到转动装置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直头装置,所述直头装置用于用于对一整卷管子的端部进行校直。

进一步地,还包括张力检测装置,张力检测装置用于对转动装置和夹送校直装置之间的管子进行张力检测,通过检测到的张力控制转动装置的转动速度。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装置包括转动支撑底板,所述转动支撑底板上固定有转动支撑杆,所述转动支撑杆的上端固定有转动支撑上板,所述转动支撑上板上固定有转动驱动电机,所述转动驱动电机上连接有支撑平板,所述转动驱动电机能够带动支撑平板在转动支撑上板上方转动,所述支撑平板上设有弹性定位销,所述料框上设有供弹性定位销插接的定位孔。

进一步地,所述夹送校直装置包括校直支架,所述校直支架上设有校直平台,所述校直平台上固定有两根垂直设置的连接固定轴,两根所述连接固定轴上均转动连接有中间连接齿轮,两个所述中间连接齿轮之间啮合,每根所述连接固定轴上均连接有两个校直单元,两个所述校直单元分别设置在连接固定轴的两侧,所述校直单元包括与连接固定轴连接的校直座,所述校直座上转动连接有校直轴,所述校直轴的上下两端分别延伸出校直座的上下侧面,所述校直轴的上端固定有校直导辊,所述校直导辊上设有校直环槽,校直轴的下端固定有侧齿轮,所述连接固定轴上连接的两个校直单元的两个侧齿轮均与该连接固定轴上连接的中间齿轮啮合,所述校直支架上固定有校直驱动电机,所述校直驱动电机能够带动中间连接齿轮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压扁装置包括压扁箱体,所述压扁箱体上设有压扁进口和压扁出口,所述压扁箱体内设有压扁腔体,所述压扁腔体内设有压扁机构,所述压扁机构包括与压扁箱体转动连接的两根压扁转轴,两根所述压扁转轴上均固定有压扁轮,所述压扁箱体上还设有能够驱动两根压扁转轴转动的压扁驱动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断管装置包括断管支架,所述断管支架上设有断管平台,所述断管平台上固定有断管箱体,所述断管箱体内设有润滑腔体和断管腔体,所述断管箱体上转动连接有两根断管轴,所述断管箱体上固定有由于驱动其中一根断管轴转动的断管电机,两根所述断管轴位于润滑腔体的位置上均固定有断管驱动齿轮,两个所述断管驱动齿轮啮合,所述润滑腔体内装有润滑液体,两根所述断管轴位于断管腔体的位置上均固定有断管盘,所述断管盘上设有若干组断管刀片。

进一步地,所述传输装置包括水平传输装置、升降传输装置和带动升降传输轨道上下移动的升降装置,所述水平传输装置包括固定在地基上的水平支架,所述水平支架上转动连接有若干水平传输导辊,若干所述水平传输导辊沿着水平支架长度方向依次排列,所述升降传输装置包括升降支架和用于带动升降支架上下移动的升降装置,所述升降支架靠近水平传输装置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若干升降传输长导辊,所述升降传输长导辊沿升降支架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所述升降支架远离水平输送装置的一侧设有两组升降传输短导辊,其中一组所述升降传输短导辊设置在靠近升降支架的前侧,另一组所述升降传输短导辊设置在靠近升降支架的后侧,每组所述升降传输短导辊均与升降支架转动连接,所述升降支架上设有升降通槽,所述升降通槽设置在两组升降传输短导辊之间,所述转动装置设置在升降通槽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直头装置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上侧面固定有两块位于同一侧的第一直头块,所述安装板的上侧面还固定有位于两块第一直头块的对侧的直头油缸,所述直头油缸的活塞杆上固定有第二直头块,所述第二直头块位于两块第一直头块的对侧并且处于两块第一直头块之间,两块所述第一直头块上均设有开口朝向第二直头块的第一v型槽,所述第二直头块上设有开口朝向第一直头块的第二v型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管子放置在料框上后,通过传输装置送到转动装置上,然后夹送校直装置对料框上输入的管子进行校直后输出到压扁装置,压扁装置对夹送校直装置输出的管子进行压扁后输出到断管装置,断管装置对压扁装置输出的管子进行切断,从而能够实现管子自动的切断,安全高效;

2、张力检测装置可以控制管子传输时的松紧度,使管子更好的传输;

3、直头装置能够对管子的端部进行校直,从而能够使管子能够更好的输送进夹送校直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断管传输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传输装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升降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升降传输装置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转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弹性定位销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直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张力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夹送校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夹送校直装置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压扁装置和断管装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压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压扁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压扁装置和断管装置的另一个视角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断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断管装置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断管盘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接料框;2、地基;3、升降凹槽;

100、料框;101、中间定位柱;102、储料槽;103、框体;104、定位孔;

200、转动装置;201、转动支撑底板;202、转动支撑杆;203、转动支撑上板;204、转动减速器;205、转动驱动电机;206、支撑套筒;207、支撑平板;208、加强筋;209、中间凸起;

250、弹性定位销;251、下支撑柱;252、下定位安装槽;253、伸缩环;254、上支撑柱;255、上定位安装槽;256、伸缩弹簧;

300、传输装置;310、水平传输装置;311、水平支架;312、水平传输导辊;313、左限位杆;314、左定位凹槽;

320、升降传输装置;321、升降支架;322、升降传输长导辊;323、升降传输短导辊;324、右限位杆;325、右定位凹槽;326、升降通槽;

350、升降装置;351、升降底座;352、连接槽;353、第一连接杆;354、第二连接杆;355、第二滚轮;356、第二滚动槽;357、第一滚轮;358、第一滚动槽;359、滚动支杆;360、第二支撑横杆;361、第一支撑横杆;362、驱动气缸;363、第一加强杆;364、第二加强杆;365、连接支架;

400、直头装置;401、旋转底座;402、旋转筒体;403、中间旋转轴;404、旋转台;405、安装板旋转轴;410、直头机构;411、安装板;412、第一直头块;413、直头油缸;414、第二直头块;415、第二v型槽;416、第一v型槽;

500、夹送校直装置;501、校直支架;502、校直平台;503、连接固定轴;504、中间连接齿轮;505、校直座;507、校直导辊;508、校直环槽;509、侧齿轮;510、校直减速器;511、校直驱动电机;512、驱动齿轮;513、限位凸起;514、校直轴;516、限位支撑板;517、限位螺杆;518、圆环手轮;519、四臂手轮;520、限位弧面;521、校直气缸;522、校直通道;

600、张力检测装置;601、检测支架;602、滑轨;603、滑块;604、滑动块;605、引导轴;606、感应片;607、感应支架;608、接近开关;609、过料导辊;

700、断管装置;701、断管支架;702、断管平台;703、断管箱体;704、润滑腔体;705、断管腔体;706、断管轴;707、断管电机;708、断管驱动齿轮;709、断管刀片;710、断管出料口;711、断管进料口;712、第一刀片;713、第二刀片;714、断管盘;

800、压扁装置;801、压扁箱体;802、压扁腔体;803、压扁转轴;804、压扁轮;805、压扁通道;806、压扁进口;807、锥型引导进斗;808、引导出框;809、压扁连接齿轮;810、断管连接齿轮;811、断管中间齿轮;812、压扁联动齿轮;813、凸板;814、卡槽;815、连接螺杆;816、连接螺母;817、支撑柱;818、支撑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断管传输线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一种断管传输线,包括:

料框100,包括框体103,框体103上设有储料槽102,一整卷管子可放置在储料槽102内;

转动装置200,用于驱动放置在转动装置200上的料框100转动;

传输装置300,用于将放置在传输装置300上的料框100传输到转动装置200上;

直头装置400,用于对一整卷管子的端部进行校直;

夹送校直装置500,用于对料框上输入的管子进行校直后输出;

压扁装置800,用于对夹送校直装置500输出的管子进行压扁后输出;

断管装置700,用于对压扁装置800输出的管子进行切断;

张力检测装置600,用于对转动装置200和夹送校直装置500之间的管子进行张力检测,检测后将信号发送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控制转动装置200带动料框100的转动速度。

如图1所示,料框100的储料槽102开口向上,储料槽102的底面固定有竖直设置的中间定位柱101,一整卷管子套在中间定位柱101上,储料槽102的底面设有若干定位孔104,本实施例中定位孔104设置为六个,六个定位孔104绕中间定位柱101的轴线圆周均匀分布;料框100内放置的管子为中空管,如中空铜管。

如图5和图6所示,转动装置200包括转动支撑底板201,转动支撑底板201上固定有四根转动支撑杆202,四根转动支撑杆202的上端固定有转动支撑上板203,转动支撑上板203的下侧面固定有转动减速器204,转动减速器204包括转动输出轴和转动输入轴,转动减速器204的外壳上固定有转动驱动电机205,转动驱动电机205的驱动轴与转动输入轴固定连接,转动输出轴穿过转动支撑上板203,转动输出轴穿过转动支撑上板203的一端固定有支撑套筒206,支撑套筒206的上侧面固定有支撑平板207,支撑平板207上侧面的中部固定有中间凸起209;转动驱动电机205的转轴转动,能够通过转动减速器204最终带动支撑平板207的转动。

为了增加支撑平板207的支撑力,如图5所示,支撑平板207和支撑套筒206之间设有若干加强筋208,加强筋208的形状设置为三角形,若干加强筋208绕支撑套筒206的轴线圆周均匀分布。

如图5和图6所示,支撑平板207上设有弹性定位销250,当料框100放置在支撑平板207上后,弹性定位销250与料框100上的一个定位孔104插接,从而能够使料框100和支撑平板207同时转动。

如图6所示,为弹性定位销250的具体结构,支撑平板207上设有将其上下侧面贯穿的定位通孔,弹性定位销250包括下支撑柱251,下支撑柱251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撑平板207的下侧面,下支撑柱251与定位通孔处于同一轴线,下支撑柱251上设有开口朝向定位通孔的下定位安装槽252,下定位安装槽252的的直径大于定位通孔的直径,下定位安装槽252内安装有伸缩环253,伸缩环253能够相对下定位安装槽252上下移动,伸缩环253的外径大于定位通孔的内径,伸缩环253的上侧面通过螺栓固定有穿过定位通孔的上支撑柱254,上支撑柱254上设有与下定位安装槽252连通的上定位安装槽255,弹性定位销250内设有伸缩弹簧256,伸缩弹簧256的依次穿过下定位安装槽252、伸缩环253和上定位安装槽255;当伸缩环253与支撑平板207的下侧面抵接时,伸缩弹簧256处于原长或压缩状态。

当料框100放置在支撑平板207上时,弹性定位销250存在没有与料框100上的定位孔104对准的状况,此时料框100压在上支撑柱254上,此时上支撑柱254受到料框100的压力被压入到定位通孔内,接着转动装置200带动支撑平板207转动,转动过程中料框100与支撑平板207之间会发生相对转动,直到上支撑柱254与其中一个定位孔104对准,此时上支撑柱254受到伸缩弹簧256的回弹力与该定位孔104插接,从而使支撑平板207转动时带动料框100同时转动。

如图6所示,上支撑柱254的上端设有倒角,从而能够使上支撑柱254更加容易地插入定位孔104。

如图2-图4所示,传输装置300包括水平传输装置310、升降传输装置320和带动升降传输轨道上下移动的升降装置350;地基2上开设有升降凹槽3,升降凹槽3设置在水平传输装置310的输出口下方,升降装置350设置在升降凹槽3内;料框100通过agv叉车放置在水平传输装置310上,水平传输装置310将料框100传输到升降传输装置320上,然后通过升降装置350带动升降传输装置320下降,使料框100放置在转动装置200的支撑平板207上。

如图1和图2所示,水平传输装置310包括固定在地基上的水平支架311,水平支架311上转动连接有若干水平传输导辊312,若干水平传输导辊312沿着水平支架311长度方向依次排列;水平支架311的左端固定有左限位杆313,左限位杆313上设有左定位凹槽314。

如图2至图4所示,升降传输装置320包括升降支架321和用于带动升降支架321上下移动的升降装置350,升降装置350固定在升降凹槽3内,升降支架321靠近水平传输装置310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若干升降传输长导辊322,升降传输长导辊322的长度与水平传输导辊312相同,升降传输长导辊322沿升降支架321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升降支架321远离水平输送装置的一侧设有两组升降传输短导辊323,一组设置在靠近升降支架321的前侧,另一组设置在靠近升降支架321的后侧,每组升降传输短导辊323均与升降支架321转动连接,一组升降传输短导辊323一共有多个导辊,升降支架321上设有升降通槽326,升降通槽326设置在两组升降传输短导辊323之间,转动装置200设置在升降通槽326的下方。

如图4所示,为了更好的对料框100进行限位,升降支架321远离水平传输装置310的一侧固定有右限位杆324,右限位杆324上设有开口朝向传输长导辊的右定位凹槽325,升降传输长导辊322将料框100移动到两组升降传输短导辊323上时,右定位凹槽325将料框100的位置限制,此时升降装置350带动升降支架321向下移动,直到料框100完全放置在支撑平板207上,转动驱动电机205的转轴转动能够带动支撑平板207转动,支撑平板207上的弹性定位销250与料框100上的定位孔104插接,支撑平板207转动能够带动料框100转动,从而带动料框100内的管子转动。

水平支架311上还固定有带动所有水平传输导辊312同时转动的水平驱动装置,水平驱动装置为现有技术,不做过多赘述,同理升降支架321上固定有带动所有升降传输长导辊322、升降传输短导辊323转动的升降驱动装置,升降驱动装置为现有技术,不做过多赘述。

如图3和图4所示,升降装置350包括固定在升降凹槽3内底面上的升降底座351,升降底座351上设有连接槽352,连接槽352的左内壁上铰接两根第一连接杆353,一根第一连接杆353设置在靠近升降底座351的前侧面,另一根第一连接杆353设置在靠近升降底座351的后侧面,两根第一连接杆353的靠近中间的位置均铰接有第二连接杆354,第二连接杆354的上端与升降支架321的左端铰接,第二连接杆354的下端转动连接有第二滚轮355,连接槽352的前内壁和后内壁均设有供对应滚轮放置的第二滚动槽356,第二滚轮355能够在对应的第二滚动槽356内滚动;两根第一连接杆353的上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一滚轮357,升降支架321的下侧面固定有第一滚轮357一一对应的滚动支杆359,滚动支杆359设置在靠近升降支架321的右侧面,滚动支杆359上设有供对应第一滚轮357放置第一滚动槽358,第一滚轮357能够在对应的第一滚动槽358内滚动;转动装置200的转动支撑底板201与升降底座351固定连接。

继续看图2和图3,两根第二连接杆354的下端之间固定有第二支撑横杆360,两根第一连接杆353的中部之间固定有第一支撑横杆361,第一支撑横杆361和第二支撑横杆360之间设有两个驱动气缸362,驱动气缸362的活塞杆与第一支撑横杆361铰接,驱动气缸362的壳体与第二支撑横杆360铰接;驱动气缸362的活塞杆向外伸出,能够带动升降支架321向上升;反之,驱动气缸362的活塞杆收缩,能够带动升降支架321下降。

如图3所示,两根第一连接杆353的下端之间固定有第一加强杆363,两根第二连接杆354的上端之间固定有第二加强杆364,从而加强第一连接杆353、第二连接杆354的支撑力。

如图2和图4所示,连接槽352的内壁固定有两根连接支架365,转动装置200的转动支撑底板201固定在两根连接支架365之间,转动装置200设置在升降通槽326的下方,升降装置350带动升降支架321下降过程中,支撑平板207穿过升降通槽326后将料框100支撑住。

如图7所示,直头装置400包括旋转座,旋转座包括旋转底座401,旋转底座401上固定有旋转筒体402,旋转筒体402和旋转底座401之间固定有加强筋,旋转筒体402内转动连接有中间旋转轴403,中间旋转轴403的上端延伸出旋转筒体402,中间旋转轴403的上端固定有旋转台404,旋转台404远离中间旋转轴403的一端转动连接有安装板旋转轴405,安装板旋转轴405的上端固定有直头机构410。

继续看图7,直头机构410包括与安装板旋转轴405固定的安装板411,安装板411的上侧面固定有两块位于同一侧的第一直头块412,安装板411的上侧面还固定有位于两块第一直头块412的对侧的直头油缸413,直头油缸413的活塞杆上固定有第二直头块414,第二直头块414位于两块第一直头块412的对侧并且处于两块第一直头块412之间,两块第一直头块412上均设有开口朝向第二直头块414的第一v型槽416,第二直头块414上设有开口朝向第一直头块412的第二v型槽415;由于整卷管子都处于弯曲状态,需要将管子的端部校直,才能将管子的端部输送到夹送校直机。

使用直头机构410时,先将位于料框100内的管子的端部取出,管子的端部依次穿过两块第一直头块412的第一v型槽416,接着直头油缸413带动第二直头块414向管子移动,第二直头块414的第二v型槽415的内壁通过挤压管子,从而将管子的端部校直;另外由于旋转台404能够相对旋转底座401转动,安装板411能够相对旋转台404转动,从而能够调节位置,方便直头装置400从各个方向来校直管子的端部。

如图9和图10所示,夹送校直装置500包括校直支架501,校直支架501上设有校直平台502,校直平台502上固定有两根垂直设置的连接固定轴503,两根连接固定轴503上均转动连接有中间连接齿轮504,中间连接齿轮504设置在连接固定轴503的下端,两个中间连接齿轮504之间啮合,每根连接固定轴503上均连接有两个校直单元,两个校直单元分别设置在连接固定轴503的两侧,校直单元包括与连接固定轴503转动连接的校直座505,校直座505上转动连接有校直轴514,校直轴514的上下两端分别延伸出校直座505的上下侧面,校直轴514的上端固定有校直导辊507,校直导辊507上设有校直环槽508,校直轴514的下端固定有侧齿轮509;连接固定轴503上连接的两个校直单元的两个侧齿轮509均与该连接固定轴503上连接的中间齿轮啮合。

如图10所示,校直平台502的下侧面固定有校直减速器510,校直减速器510上固定有校直驱动电机511,校直驱动电机511的输出轴与校直减速器510的输入轴连接,校直减速器510的输出轴上固定有校直输出轴,校直输出轴穿过校直平台502的一端固定有驱动齿轮512,驱动齿轮512与其中一个中间连接齿轮504啮合;当校直驱动电机511的输出轴转动时,能够带动驱动齿轮512转动,驱动齿轮512转动能够带动与其连接的中间连接齿轮504转动,该中间连接齿轮504转动时能够带动另一个中间连接齿轮504转动,从而带动各个侧齿轮509转动,侧齿轮509转动的同时通过校直输出轴带动对应的校直导辊507转动。

如图9所示,每个校直座505的外壁上均固定有限位凸起513,限位凸起513上均设有限位弧面520;校直平台502上还固定有分别设置在两根连接固定轴503左右两侧的限位支撑板516,位于左侧的限位支撑板516上螺纹连接有与位于左侧的两个校直单元一一对应的限位螺杆517,限位螺杆517的端部与对应的校直座505的限位弧面520抵接时,能够限制对应校直座505往外转动,从而限制校直座505的位置;为了方便限位螺杆517的转动,限位螺杆517远离对应校直座505的一端固定有圆环手轮518,限位螺杆517上还螺纹连接有四臂手轮519;位于右侧的支撑板上固定有两个与位于右侧的两个校直单元一一对应的校直气缸521,校直气缸521的活塞杆与对应的校直座505的限位弧面520抵接时,能够限制对应的校直座505往外转动,从而限制校直座505的位置。

如图9所示,位于左侧的两个校直导辊507和位于右侧的两个校直导辊507之间形成校直通道522,使用夹送校直装置500时,先用直头装置400将管子的端部校直,然后将校直后管子的端部穿过校直通道522,接着校直气缸521的活塞杆向位于校直通道522内的管子处移动,校直气缸521的活塞杆与对应的校直座505上限位凸起513的限位弧面520抵接,从而避免对应的校直座505往外转动;接着转动限位螺杆517,限位螺杆517往位于校直通道522内的管子处移动,限位螺杆517的端部与对应校直座505上限位凸起513的限位弧面520抵接,并带动对应校直座505上的校直导辊507向校直通道522侧转动,从而将管子夹紧在校直通道522上,校直座505转动过程中其下方的侧齿轮509始终与对应的中间连接齿轮504啮合;接着校直驱动电机511的输出轴转动,带动驱动齿轮512转动,驱动齿轮512转动能够带动与其连接的中间连接齿轮504转动,该中间连接齿轮504带动另一个中间连接齿轮504转动,从而带动各个侧齿轮509转动,侧齿轮509转动的同时通过校直轴514带动对应的校直导辊507转动,校直导辊507转动时将校直通道522上的管子校直并输出到压扁装置800。

张力检测装置600,包括检测支架601,检测支架601固定在校直支架501上,检测支架601上固定有滑轨602,滑轨602的长度方向与校直通道522相互垂直,滑轨602上滑动连接有滑块603,滑块603的上侧面固定有滑动块604,滑动块604的上侧面固定有两根引导轴605,滑动块604上还固定有感应片606,检测支架601上还固定有感应支架607,感应支架607设置为l型,感应支架607上固定有若干接近开关608,若干接近开关608沿滑轨602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接近开关608的头部朝向感应片606,检测支架601上还转动连接有过料导辊609,从料框100上引出的管子通过过料导辊609从两根引导轴605之间穿过后进入到夹送校直装置500。

若干接近开关608均与控制系统电连接,控制系统与转动装置200中的转动驱动电机205电连接,当正常工作时,滑块603位于滑轨602的中间位置,此时转动驱动电机205正常转速转动,由于料框100内的管子绕在中间定位柱101上的松紧度不一,当滑块603移动到导轨左侧,表明管子被拉紧,此时位于左侧的接近开关608感应到感应片606并发送给控制系统信号,此时控制系统加快转动驱动电机205的转速,从而使管子不被拉紧;同理当滑块603移动到导轨右侧,表明管子过松,此时位于右侧的接近开关608感应到感应片606并发送给控制系统信号,此时控制系统减慢转动驱动电机205的转速,从而使管子不过于松。从而能够通过张力检测装置600来控制断管过程中盘管的松紧度。

控制系统可以为plc和变频器,由于控制系统为现有技术,故不做过多赘述。

如图15-图17所示,断管装置700包括断管支架701,断管支架701上设有断管平台702,断管平台702上固定有断管箱体703,断管箱体703内设有润滑腔体704和断管腔体705,断管箱体703上转动连接有两根断管轴706,断管箱体703上固定有由于驱动其中一根断管轴706转动的断管电机707,两根断管轴706位于润滑腔体704的位置上均固定有断管驱动齿轮708,两个断管驱动齿轮708啮合,润滑腔体704内装有润滑液体,两根断管轴706位于断管腔体705的位置上均固定有断管盘714,断管盘714上设有若干组断管刀片709,若干组断管刀片709绕断管盘714的轴线圆周均匀分布,断管腔体705的底部设有断管出料口710,断管平台702的下方设有接料框1,断管腔体705的侧壁上设有断管进料口711。

如图17所示,断管盘714上安装的刀片数量和位置可以根据需要断管的长度来定,比如原先断管盘714上设有四组断管刀片709,断管刀片709均上设有刀刃,一对相对的刀刃相互接触时,就能把位于他们之间的管子切断,当需要断管的长度需要增长时,可以将断管盘714上的相对的两组断管刀片709取下;断管刀片709包括第一刀片712和第二刀片713,断管盘714上设有供断管刀片709安装的安装凹槽,断管刀片709通过螺栓固定在安装凹槽内,第一刀片712凸出安装凹槽的距离大于第二刀片713凸出安装凹槽的距离。

如图12和图13所示,压扁装置800,包括压扁箱体801,压扁箱体801内设有压扁腔体802,压扁腔体802内设有压扁机构,压扁机构包括与压扁箱体801转动连接的两根压扁转轴803,两根压扁转轴803上均固定有压扁轮804,压扁轮804的外壁上设有若干压扁齿,两个压扁轮804之间形成压扁通道805,管子穿过两个压扁轮804后被压扁,压扁箱体801上还设有能够驱动两根压扁转轴803转动的压扁驱动装置,压扁箱体801上设有压扁进口806和压扁出口,管子从压扁进口806进入压扁机构,管子被压扁机构的压扁轮804压扁后从压扁出口出来后进入到断管进料口711,管子进入到断管装置700的两个断管盘714之间,两个断管盘714之间的断管刀片709将压扁后的管子剪断,剪断后的管子通过断管出料口710进入到接料框1内;压扁机构既能将管子压扁,又能驱动管子向断管装置700内移动。

如图12所示,压扁进口806上固定有锥型引导进斗807,压扁出口上固定有引导出框808,用于对于管子的引进和导出。

如图11和图12所示,压扁驱动装置可以设置为单独固定在压扁箱体801上驱动压扁转轴803转动的电机,也可以设置为与断管装置700上的动力联动;压扁驱动装置设置为与断管轴706联动,当断管轴706转动时能够带动压扁驱动装置转动,从而带动压扁轮804转动。

如图11至图13所示,压扁驱动装置包括与压扁转轴803一一对应的压扁连接齿轮809,压扁转轴803穿过压扁箱体801的一端与对应的压扁连接齿轮809固定连接;两根断管轴706延伸出断管箱体703的一端均固定有断管连接齿轮810,断管箱体703的外壁上还转动连接有两个断管中间齿轮811,位于上方的断管中间齿轮811同时与位于上方的压扁连接齿轮809和断管连接齿轮810啮合;位于下方的断管中间齿轮811同时与位于下方的压扁连接齿轮809和断管连接齿轮810啮合。

如图11和图13所示,当断管电机707带动断管连接齿轮810转动,断管连接齿轮810通过断管中间齿轮811带动压扁连接齿轮809转动,从而带动压扁连接齿轮809上通过压扁转轴803连接的压扁轮804转动。

如图12和图13所示,为了更好将管子压扁,压扁腔体802内设有两组压扁机构,压扁箱体801上转动连接有两个压扁联动齿轮812,其中一个压扁联动齿轮812与位于上方的两个压扁连接齿轮809啮合,另一个压扁联动齿轮812与位于下方的两个压扁连接齿轮809啮合,当其中一组压扁机构的压扁连接齿轮809转动,能够通过压扁联动齿轮812带动另一组压扁机构的压扁连接齿轮809转动,从而带动两组压扁机构的压扁轮804转动。

如图14所示,压扁箱体801设置在断管装置700设有断管进料口711的一侧,为了方便断管装置700内部的检修,压扁箱体801与断管箱体703铰接,通过转动压扁箱体801可以将断管进料口711打开或关闭;压扁箱体801将断管进料口711关闭后两者需要固定在一起,压扁箱体801上固定有两块凸板813,凸板813上设有卡槽814,断管箱体703上铰接有与卡槽814对应的连接螺杆815,连接螺杆815上螺纹连接有连接螺母816;当连接螺杆815与凸板813上的卡槽814插接后,用连接螺母816将连接螺杆815与凸板813固定,从而将压扁箱体801和断管箱体703固定在一起;当压扁箱体801和断管箱体703固定在一起时,位于上方的断管中间齿轮811同时与位于上方的压扁连接齿轮809和断管连接齿轮810啮合;位于下方的断管中间齿轮811同时与位于下方的压扁连接齿轮809和断管连接齿轮810啮合。

如图12所示,压扁箱体801的下侧面固定有支撑柱817,支撑柱817上转动连接有支撑滚轮818,支撑滚轮818的外壁与断管平台702的上侧面抵接,支撑滚轮818能够提供给压扁箱体801支撑力。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