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编织袋夹袋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27302发布日期:2021-03-26 23:17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一种编织袋夹袋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编织袋夹袋机构。


背景技术:

2.全自动物料包装生产流水线中,作为包装设备上所使用的夹袋机构种类较为繁多,大多夹袋机构都是开合底门设计,不管是储存式还是非储存式,都是通过开闭底门,然后夹持袋口,以达到物料下方至包装袋中的目的,但是这种夹袋机构其夹袋不方便,机构较多,而且在物料下至包装袋中的过程中无法对包装袋中的已投放的物料进行重量把控的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编织袋夹袋机构。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内容:
5.一种编织袋夹袋机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方竖直向上固设有一立柱,所述立柱的上端设置有称重传感器,所述称重传感器与一接料盘相连接,所述接料盘的底部开口,并且接料盘的下端与一出料斗相连接,在出料斗的两侧相对各设置有一夹袋机构;所述夹袋机构包括一对夹袋爪、伸缩气缸、传动杆、压齿,两个夹袋爪左右相对设置,并且两个夹袋爪的上端均固设于出料斗上,两个夹袋爪的下端均远离出料斗,两个夹袋爪之间通过第一杆、第二杆相连接,所述伸缩气缸的尾部固设于第一杆上,所述传动杆呈拐状结构,并具有一个拐点,传动杆上的拐点转动连接于第二杆上,传动杆的一端与伸缩气缸的活塞杆转动连接,传动杆的另一端伸向出料斗方向,所述压齿固设于传动杆的另一端。
6.本实用新型通过立柱上端设置的称重传感器,称重传感器用于称量接料盘、出料斗、夹袋机构以及通过夹袋机构固定在出料斗上的包装袋的整体重量,物料落入到接料盘中,接着从出料斗中投入到固定在出料斗下部的包装袋中,由于接料盘、出料斗及夹袋机构的整体重量保持不变,因此称重传感器即能准确的称量出包装袋内所装物料的重量,十分方便,随着包装袋内装入的物料逐渐增加,其最终会达到称重传感器的设定值,此时外部设备停止进料,夹紧机构放松,装好料的包装袋落到底座上,相对于目前的生产袋装物料流水线的工作模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编织袋夹袋机构不仅夹袋牢固,而且计量速度较快,效率更高,可节省一个人力且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流水线的自动化水平。
7.优选的是,所述出料斗为上宽下窄的倒锥形结构,在出料斗的下部两侧相对各设置有一防滑垫,所述防滑垫与夹袋机构处于出料斗的同一中心线上。倒锥形结构的出料斗有利于出料集中,避免物料洒出包装袋袋口外,而且所占空间比较小,比较节省成本,防滑垫的作用在于当压齿将包装袋袋口压向出料斗外侧时,能够起到防止包装袋从出料斗的外侧滑落的效果。
8.优选的是,所述夹袋爪呈耳状结构,夹袋爪的上部斜向上延伸,夹袋爪的下部斜向下延伸,并朝向出料斗下部的防滑垫。便于通过伸缩气缸控制传动杆的转动,以实现压齿与
出料斗的抵接或分离。
9.优选的是,用于与防滑垫相接触的压齿的一端设置成锯齿状结构。由于部分包装袋的表面较为光滑,且在实现夹袋动作时压齿与包装袋的接触面积较小,为了避免在夹袋填料过程中包装袋从夹袋机构与出料斗之间意外掉落的情况,故在压齿的用于与包装袋接触的末端内侧设置锯齿状结构,以增大接触时的摩擦力。
10.优选的是,所述传动杆的运动状态受控于伸缩气缸。通过控制伸缩气缸的活塞杆伸长和缩回动作,使传动杆绕着第二杆进行顺时针和逆时针的转动,从而实现压齿靠近和远离出料斗外侧边的动作,结构简单,便于控制。
11.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杆设置于夹袋机构的上部,第二杆设置于夹袋机构的下端。目的在于稳固两个夹袋爪,避免在伸缩气缸运动过程中出现两个夹袋爪不稳定的状况。
12.优选的是,所述底座为可移动的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至少四个行走轮。将底座设计成可移动的底座,便于整体移动该编织袋夹袋机构,方便从包装生产流水线中分离出来单独使用。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立柱上端设置的称重传感器,称重传感器用于称量接料盘、出料斗、夹袋机构以及通过夹袋机构固定在出料斗上的包装袋的整体重量,物料落入到接料盘中,接着从出料斗中投入到固定在出料斗下部的包装袋中,由于接料盘、出料斗及夹袋机构的整体重量保持不变,因此称重传感器即能准确的称量出包装袋内所装物料的重量,十分方便,随着包装袋内装入的物料逐渐增加,其最终会达到称重传感器的设定值,此时外部设备停止进料,夹紧机构放松,装好料的包装袋落到底座上,相对于目前的生产袋装物料流水线的工作模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编织袋夹袋机构不仅夹袋牢固,而且计量速度较快,效率更高,可节省一个人力且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流水线的自动化水平。
附图说明
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编织袋夹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夹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夹袋机构的侧视图;
18.图中,各附图标记为:
[0019]1‑
底座,2

立柱,3

称重传感器,4

接料盘,5

出料斗,6

夹袋机构,7

防滑垫,8

行走轮,61

夹袋爪,62

伸缩气缸,63

传动杆,64

压齿,65

第一杆,66

第二杆,67

拐点,68

锯齿。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21]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编织袋夹袋机构,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上方竖直向上固设有一立柱2,立柱2的上端设置有称重传感器3,称
重传感器3与一接料盘4相连接,接料盘4的底部开口,并且接料盘4的下端与一出料斗5相连接,在出料斗5的两侧相对各设置有一夹袋机构6;夹袋机构6包括一对夹袋爪61、伸缩气缸62、传动杆63、压齿64,两个夹袋爪61左右相对设置,并且两个夹袋爪61的上端均固设于出料斗5上,两个夹袋爪61的下端均远离出料斗,两个夹袋爪之间通过第一杆65、第二杆66相连接,其中第一杆设置于夹袋机构的上部,第二杆设置于夹袋机构的下端,伸缩气缸62的尾部固设于第一杆65上,传动杆63呈拐状结构,并具有一个拐点67,传动杆63上的拐点67转动连接于第二杆66上,传动杆63的一端与伸缩气缸62的活塞杆转动连接,传动杆的另一端伸向出料斗方向,压齿64固设于传动杆63的另一端。
[0022]
进一步的,出料斗5为上宽下窄的倒锥形结构,在出料斗5的下部两侧相对各设置有一防滑垫7,防滑垫7与夹袋机构6处于出料斗5的同一中心线上。倒锥形结构的出料斗有利于出料集中,避免物料洒出包装袋袋口外,而且所占空间比较小,比较节省成本,防滑垫的作用在于当压齿将包装袋袋口压向出料斗外侧时,能够起到防止包装袋从出料斗的外侧滑落的效果。
[0023]
进一步的,为了设计合理,便于调节夹袋机构,两个夹袋爪61的工作状态受控于伸缩气缸62。通过控制伸缩气缸的活塞杆伸长和缩回动作,使传动杆绕着第二杆进行顺时针和逆时针的转动,从而实现压齿靠近和远离出料斗外侧边的动作,结构简单,便于控制。
[0024]
进一步的,为了避免包装袋掉落,用于与防滑垫7相接触的压齿64的一端设置成具有一排锯齿68的锯齿状结构。由于部分包装袋的表面较为光滑,且在实现夹袋动作时压齿与包装袋的接触面积较小,为了避免在夹袋填料过程中包装袋从夹袋机构与出料斗之间意外掉落的情况,故在压齿的用于与包装袋接触的末端内侧设置锯齿状结构,以增大接触时的摩擦力。
[0025]
进一步的,为了设计合理,外形美观,夹袋爪61呈耳状结构,夹袋爪的上部斜向上延伸,夹袋爪的下部斜向下延伸,并朝向出料斗下部的防滑垫。这样有足够的空间便于通过伸缩气缸控制传动杆的转动,以实现压齿与出料斗的抵接或分离。
[0026]
进一步的,底座1为可移动的底座,底座1上设置有至少四个行走轮8。将底座设计成可移动的底座,便于整体移动该编织袋夹袋机构,方便从包装生产流水线中分离出来单独使用。
[0027]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编织袋夹袋机构的工作原理如下:
[0028]
首先通过外部控制器控制伸缩气缸启动,使伸缩气缸的活塞杆进行伸长,从而顶动传动杆,使传动杆做较小幅度的顺时针转动,而与传动杆固定连接的压齿也随着传动杆一起转动,此时压齿与出料斗相互远离,即压齿与出料斗之间留有空隙,接着操作人员将包装袋的袋口套在出料斗的下部外侧,并使袋口落在压齿与出料斗之间,此时通过外部控制器控制伸缩气缸启动,使伸缩气缸的活塞杆进行缩回,从而拉动传动杆,使传动杆做较小幅度的逆时针转动,而与传动杆固定连接的压齿也随着传动杆一起转动,此时压齿与出料斗相互靠近,直至压齿将包装袋的袋口压紧固定在出料斗的防滑垫上,通过上述步骤从而轻松、方便地将包装袋夹紧固定在出料斗上。
[0029]
完成上袋动作之后,通过外部装有物料的设备向投料盘中进行投料,物料经过出料斗不断地进入到包装袋中,由于称重传感器是用于称量接料盘、出料斗、夹袋机构以及通过夹袋机构固定在出料斗上的包装袋的整体重量,而接料盘、出料斗及夹袋机构的整体重
量保持不变,因此称重传感器即能准确的称量出包装袋内所装物料的重量,随着包装袋的重量不断增加,其最终达到了称重传感器的设定值,此时外部控制器接收到该信号后停止进料,夹紧机构放松,装好物料的包装袋落到底座上,相对于目前的生产袋装物料流水线的工作模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定量装料装置速度较快,效率更高,可节省一个人力且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流水线的自动化水平。
[0030]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