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24715发布日期:2021-04-27 15:38阅读:98来源:国知局
折叠盒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盒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折叠盒。


背景技术:

2.盒子的用途有多种,盛装物品是其主要的用途之一,盒子在置物时是需要一定的容积才能盛装对应体积的物品,一般的盒子在空置的状态下,也保持其固有的盒体状态,在盒子位于固定的大空间内时,无疑会占用大空间的位置,降低空间利用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在空置时能够减少占用空间的折叠盒。
4.一种折叠盒,包括底板、及与底板连接的后板、左折叠板、前折叠板、右折叠板,后板能够沿其与底板的连接线向靠近底板的方向折叠;左折叠板包括第一左内折板、第二左内折板,第一左内折板的一边与第二左内折板的一边连接,且两者能够沿两者连接线向靠近底板的方向折叠;前折叠板包括第一前内折板、第二前内折板、第三前内折板,第二前内折板的两边分别与第一前内折板、第三前内折板连接,且三者能够沿三者的连接线向靠近底板的方向折叠;右折叠板包括第一右内折板、第二右内折板,第一右内折板的一边与第二右内折板的一边连接,且两者能够沿两者的连接线向靠近底板的方向折叠。
5.优选的,底板水平设置,底板、后板均为四边形,底板的第一个边与后板的第一个边连接,底板的第二个边与第二左内折板连接,底板的第三个边与第二前内折板连接,底板的第四个边与第二右内折板连接。
6.优选的,第一左内折板为直角三角形,第二左内折板为直角梯形;第一左内折板的第一个直角边与后板的第二个边连接,第一左内折板的斜边与第二左内折板的斜腰边连接,第二左内折板的下底边与底板的第二个边连接,第二左内折板的直腰边与第一前内折板连接。
7.优选的,第二前内折板为等腰梯形,第一前内折板和第三前内折板均为直角三角形,第一前内折板的第一个直角边与第二左内折板的直腰边连接,第一前内折板的斜边与第二前内折板的第一个腰边连接,第二前内折板的下底边与底板的第三个边连接,第二前内折板的第二个腰边与第三前内折板的斜边连接,第三前内折板的第一个直角边与第二右内折板连接。
8.优选的,第一右内折板为直角三角形,第二右内折板为直角梯形;第一右内折板的第一个直角边与后板的第四个边连接,第一右内折板的斜边与第二右内折板的斜腰边连接,第二右内折板的下底边与底板的第四个边连接,第二右内折板的直腰边与第三前内折板的第一个直角边连接。
9.优选的,折叠盒还包括内衬板,内衬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衬板、第二衬板、第三衬板,第一衬板、第三衬板能够沿两者与第二衬板的连接线向靠近第二衬板的方向折叠,第二衬板的底边与底板的第三个边相连,第一衬板、第三衬板能够向第二衬板折叠后,第一衬
板、第二衬板、第三衬板三者能够同时向靠近底板的方向折叠,在折叠盒展开状态下,第二衬板向前折叠板贴合,第一衬板向左折叠板贴合,第三衬板向右折叠板贴合。
10.优选的,折叠盒还包括盖板,盖板的第一个边与后板的第三个边连接,盖板与底板平行,在后板、左折叠板、前折叠板、右折叠板均向底板折叠后,盖板能够与后板保持一个平面不折叠,也能够后翻向靠近后板的方向折叠。
11.优选的,盖板的第二个边、第三个边、第四个边上均设置有上拉链,第一左内折板的第二个直角边、第二左内折板的上底边、第一前内折板的第二个直角边、第二前内折板的上底边、第三前内折板的第二个直角边、第一右内折板的第二个直角边、第二右内折板的上底边均设置有下拉链,上拉链与下拉链相适配且配合有拉头,以通过拉头将上拉链与下拉链闭合或分离。
12.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有益效果在于:底板、后板、左折叠板、前折叠板、右折叠板五者能够连接形成顶部敞开盒体,在不需要盛装物品时,左折叠板的第一左内折板、第二左内折板沿两者的连接线同时向靠近底板的方向折叠;前折叠板的第一前内折板、第二前内折板、第三前内折板沿三者的连接线同时向靠近底板的方向折叠;右折叠板的第一右内折板、第二右内折板沿两者的连接线同时向靠近底板的方向折叠。后板、左折叠板、前折叠板、右折叠板折叠与底板形成预定厚度的平面板,减少空间的占用,相对提高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13.图1为折叠盒在盒体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不包括盖板的折叠盒在盒体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不包括盖板、内衬板的折叠盒在盒体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内衬板在盒体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5为折叠盒在折叠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18.图6为折叠盒在折叠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19.图中:折叠盒10、底板11、后板12、左折叠板13、第一左内折板131、第二左内折板132、前折叠板14、第一前内折板141、第二前内折板142、第三前内折板143、右折叠板15、第一右内折板151、第二右内折板152、内衬板16、第一衬板161、第二衬板162、第三衬板163、盖板17。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请参看图1至图3、图5至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折叠盒10,包括底板11、及与底板11连接的后板12、左折叠板13、前折叠板14、右折叠板15,后板12能够沿其与底板11的连接线向靠近底板11的方向折叠;左折叠板13包括第一左内折板131、第二左内折板132,第一左内折板131的一边与第二左内折板132的一边连接,且两者能够沿两者连接线向
靠近底板11的方向折叠;前折叠板14包括第一前内折板141、第二前内折板142、第三前内折板143,第二前内折板142的两边分别与第一前内折板141、第三前内折板143连接,且三者能够沿三者的连接线向靠近底板11的方向折叠;右折叠板15包括第一右内折板151、第二右内折板152,第一右内折板151的一边与第二右内折板152的一边连接,且两者能够沿两者的连接线向靠近底板11的方向折叠。
22.进一步的,底板11水平设置,底板11、后板12均为四边形,底板11的第一个边与后板12的第一个边连接,底板11的第二个边与第二左内折板132连接,底板11的第三个边与第二前内折板142连接,底板11的第四个边与第二右内折板152连接。
23.进一步的,第一左内折板131为直角三角形,第二左内折板132为直角梯形;第一左内折板131的第一个直角边与后板12的第二个边连接,第一左内折板131的斜边与第二左内折板132的斜腰边连接,第二左内折板132的下底边与底板11的第二个边连接,第二左内折板132的直腰边与第一前内折板141连接。
24.进一步的,第二前内折板142为等腰梯形,第一前内折板141和第三前内折板143均为直角三角形,第一前内折板141的第一个直角边与第二左内折板132的直腰边连接,第一前内折板141的斜边与第二前内折板142的第一个腰边连接,第二前内折板142的下底边与底板11的第三个边连接,第二前内折板142的第二个腰边与第三前内折板143的斜边连接,第三前内折板143的第一个直角边与第二右内折板152连接。
25.进一步的,第一右内折板151为直角三角形,第二右内折板152为直角梯形;第一右内折板151的第一个直角边与后板12的第四个边连接,第一右内折板151的斜边与第二右内折板152的斜腰边连接,第二右内折板152的下底边与底板11的第四个边连接,第二右内折板152的直腰边与第三前内折板143的第一个直角边连接。
26.请参看图4,进一步的,折叠盒10还包括内衬板16,内衬板16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衬板161、第二衬板162、第三衬板163,第一衬板161、第三衬板163能够沿两者与第二衬板162的连接线向靠近第二衬板162的方向折叠;第二衬板162的底边与底板11的第三个边相连,第一衬板161、第三衬板163能够向第二衬板162折叠后,第一衬板161、第二衬板162、第三衬板163三者能够同时向靠近底板11的方向折叠,在折叠盒10展开状态下,第二衬板162向前折叠板14贴合,第一衬板161向左折叠板13贴合,第三衬板163向右折叠板15贴合。
27.请参看图1至图3、图5至图6,进一步的,折叠盒10还包括盖板17,盖板17的第一个边与后板12的第三个边连接,盖板17与底板11平行,在后板12、左折叠板13、前折叠板14、右折叠板15均向底板11折叠后,盖板17能够与后板12保持一个平面不折叠,也能够后翻向靠近后板12的方向折叠。
28.进一步的,盖板17的第二个边、第三个边、第四个边上均设置有上拉链,第一左内折板131的第二个直角边、第二左内折板132的上底边、第一前内折板141的第二个直角边、第二前内折板142的上底边、第三前内折板143的第二个直角边、第一右内折板151的第二个直角边、第二右内折板152的上底边均设置有下拉链,上拉链与下拉链相适配且配合有拉头,以通过拉头将上拉链与下拉链闭合或分离。
29.进一步的,折叠盒10使用pp中空板材料。
30.进一步的,底板11、后板12、左折叠板13、前折叠板14、右折叠板15、盖板17六者任一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用于标记折叠盒10编号的条码或二维码或rfid电子标签。
31.进一步的,底板11、后板12、左折叠板13、前折叠板14、右折叠板15、盖板17六者任一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信息插置袋,信息插置袋为透明,以将折叠盒10及折叠盒10内物品、物流等信息插入信息插置袋中。
32.进一步的,上拉链18与下拉链19闭合状态的末端,使用一次性封签或者密码锁进行锁闭,防止折叠盒10的非拥有人员随意拆开折叠盒10,密码锁可使用机械密码锁或电子密码锁,密码锁可以是固定在盒体上,也可以是独立的锁体。
33.进一步的,底板11、后板12、左折叠板13、前折叠板14、右折叠板15、盖板17六者任意四者的外表面根据折叠盒10的大小设置有0~4条环绕紧固带。紧固带两端连接可以采用魔术贴或者插扣的方式,魔术贴的连接方式为:紧固带的一端设置有环扣、另一端正向穿入环扣并反向穿出,再通过魔术贴固定;插扣的连接方式为:紧固带的一端固定在插扣母扣端、另一端穿入插扣的子扣端。紧固带的可调节长度,紧固带套设在底板11、后板12、左折叠板13、前折叠板14、右折叠板15、盖板17六者中同一方向的连续四个板的外表面上,除紧固带两端连接所在板的外表面外,其他三面至少一面的外表面与紧固带固定连接。
34.进一步的,底板11、后板12、左折叠板13、前折叠板14、右折叠板15、盖板17六者任一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电子显示屏,用于显示折叠盒10及折叠盒10内物品、物流等信息,电子显示屏可使用液晶显示屏或电子墨水屏。
35.请参看图1至图6,进一步的,底板11、后板12、左折叠板13、前折叠板14、右折叠板15均为长方形或正方形;底板11的第一个边长与后板12的第一个边长相同,底板11的第二个边长与第二左内折板132的下底边长相同,底板11的第三个边长与第二前内折板142的下底边长相同,底板11的第四个边长与第二右内折板152的下底边长相同;后板12的第二个边长与第一左内折板131的第一个直角边长相同,后板12的第三个边长与盖板17的第一个边长相同,后板12的第四个边长与第一右内折板151的第一个直角边长相同;第一左内折板131的斜边长与第二左内折板132的斜腰边长相同,第一左内折板131的第二个直角边长与第二左内折板132的上底边长之和等于盖板17的第二个边长;第一前内折板141斜边长、第二前内折板142的两腰边长、第三前内折板143的斜边长四者相同,第一前内折板141的第二个直角边长、第二前内折板142的上底边长、第三前内折板143的第二个直角边长三者之和等于盖板17的第三个边长;第一右内折板151的斜边长与第二右内折板152的斜腰边长相同,第一右内折板151的第二个直角边长与第二右内折板152的上底边长之和等于盖板17的第四个边长;盖板17的第一个边长还与底板11的第一个边长相同,盖板17的第二个边长还与底板11的第二个边长相同,盖板17的第三个边长还与底板11的第三个边长相同,盖板17的第四个边长还与底板11的第四个边长相同;第一衬板161与左折叠板13完全相同,第二衬板162与前折叠板14完全相同,第三衬板163与右折叠板15完全相同。
36.进一步的,第一衬板161的表面积和第三衬板163的表面积均不大于第二衬板162的表面积,第二衬板162的表面积不大于底板11的表面积。
37.进一步的,底板11、后板12、左折叠板13、前折叠板14、右折叠板15、盖板17为一体式结构;第一左内折板131、第二左内折板132为一体式结构;第一前内折板141、第二前内折板142、第三前内折板143为一体式结构;第一右内折板151、第二右内折板152为一体式结构;第一衬板161、第二衬板162、第三衬板163为一体式结构。
38.在其他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右内折板151还可以为直角梯形,第二右内折板152还
可以为直角三角形,第一前内折板141还可以为直角梯形,第二前内折板142还可以为等腰三角形,第三前内折板143还可以为直角梯形,第一左内折板131还可以为直角梯形,第二左内折板132还可以为直角三角形。上述形状可以任意组合。
39.本装置在形成盒体的状态为:底板11水平设置,后板12、左折叠板13、前折叠板14、右折叠板15均与底板11垂直,后板12与前折叠板14平行,左折叠板13与右折叠板15平行,盖板17与底板11平行,第一衬板161与第二衬板162垂直、与第三衬板163平行,第一衬板161与左折叠板13朝向右折叠板15的一面贴合,且第一衬板161与左折叠板13平行,第二衬板162与前折叠板14朝向后板12的一面贴合,且第二衬板162与前折叠板14平行,第三衬板163与右折叠板15朝向左折叠板13的一面贴合,且第三衬板163与右折叠板15平行,内衬板16用于支撑加强左折叠板13、前折叠板14、右折叠板15。
40.本装置折叠过程为:
41.(1)第一衬板161和第三衬板163分别沿两者与第二衬板162的连接线向靠近第二衬板162的方向折叠,内衬板16形成平面板,内衬板16沿第二衬板162与底板11的连接线向靠近底板11的方向折叠,内衬板16置于底板11上表面;
42.(2)第一前内折板141和第三前内折板143分别沿两者与第二前内折板142的连接线向靠近第二前内折板142的方向折叠,第二前内折板142沿其与底板11的连接线向靠近底板11的方向折叠;
43.(3)第一左内折板131沿其与第二左内折板132的连接线向靠近第二左内折板132的方向折叠,第二左内折板132沿其与底板11的连接线向靠近底板11的方向折叠;
44.(4)第一右内折板151沿其与第二右内折板152的连接线向靠近第二右内折板152的方向折叠,第二右内折板152沿其与底板11的连接线向靠近底板11的方向折叠;
45.(5)后板12沿其与底板11的连接线向靠近底板11的方向折叠;
46.(6)通过拉头将上拉链18与下拉链19闭合。
47.本装置的折叠状态为:第二前内折板142位于内衬板16的上方,第一前内折板141和第三前内折板143均位于第二前内折板142的上方;第二左内折板132位于第一前内折板141的上方,第一左内折板131位于第二左内折板132的上方;第二右内折板152位于第三前内折板143的上方,第一右内折板151位于第二右内折板152的上方;后板12位于第一左内折板131和第一右内折板151的上方;盖板17与后板12位于同一平面内。
48.底板11、后板12、左折叠板13、前折叠板14、右折叠板15、盖板17六者能够连接形成六面封闭的盒体,并采用内衬板16加强左折叠板13、前折叠板14、右折叠板15的支撑强度,盖板17和左折叠板13、前折叠板14、右折叠板15采用上拉链18、下拉链19、拉头三者配合的方式将折叠盒10完全闭合,达到保护折叠盒10内物品的作用,在不需要盛装物品时,后板12、左折叠板13、前折叠板14、右折叠板15、内衬板16通过上述折叠过程折叠后与底板11形成预定厚度的平面板,相对于折叠盒10盒体状态下的体积减小,占用空间减小,进而便于在携带、存储、物流。
49.本装置在折叠后占用空间小,便于运输。底板11为全封闭状态,在盛装物品运输的过程中不易使物品从底板11掉落。
50.本装置的一个较佳用途为快递盒,能够将其循环回收利用,节能环保。
51.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
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