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储存极度和高度危害介质钢制储罐基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96384发布日期:2021-05-28 10:56阅读:51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储存极度和高度危害介质钢制储罐基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钢制储罐基础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储存极度和高度危害介质钢制储罐基础。



背景技术:

依据国内规范《钢制储罐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473),传统钢制储罐基础形式(如环墙式、桩基基础)不适用于储存毒性程度为极度和高度危害介质的储罐,介质危害程度划分依据标准《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及《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标准》(hg/t20660),传统钢制储罐基础形式不适用于储存介质毒性程度为极度或高度危害的储罐,主要原因是不能及时地对储罐底板进行渗、漏观察,导致可能发生的危害,而适用于该类型储罐的基础方案还不成熟,国内也没有较为成熟的标准做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用于储存极度和高度危害介质钢制储罐基础,以解决现有技术不能及时地对储罐底板进行渗、漏观察,导致可能发生的危害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储存极度和高度危害介质钢制储罐基础,包括基础垫层、导流管、基础主体、导流槽遮盖层、导流槽填充体、沥青砂绝缘层和地脚螺栓,基础主体下端设置基础垫层,上端铺设沥青砂绝缘层,沥青砂绝缘层上端安装储罐,基础主体上沿轴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均布若干导流槽结构,所述每个导流槽结构均通过若干导流管连通至基础主体外部,且每个所述导流槽结构内均布导流槽填充体,所述导流槽填充体上安装导流槽遮盖层,所述导流槽遮盖层均位于所述导流槽结构内且位于沥青砂绝缘层下端,基础主体沿周向设置若干地脚螺栓,每个地脚螺栓的一端固定连接至基础主体,另一端延伸至沥青砂绝缘层上方,且每个地脚螺栓与每个所述导流槽结构均不干涉,若干地脚螺栓构成储罐底端限位及固定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每个导流槽结构均设有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若干第一导流槽和若干第二导流槽等距且交错分布;每个第一导流槽内部和每个第二导流槽内部均设置所述导流槽填充体,且每个第一导流槽内部和每个第二导流槽内部分别通过一个导流管连通至基础主体外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的宽度范围均为30mm-80mm,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的深度范围均为20mm-40mm。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槽填充体的材质是圆砾、卵石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导流槽填充体的外径范围是15mm-30mm。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管的材质是hdpe,导流管的外径不小于对应的第一导流槽的宽度、第二导流槽的宽度,每个导流管的轴线沿竖直方向的坡度是5%。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槽遮盖层包括第一导流槽焊网和第二导流槽焊网,第一导流槽焊网安装至第一导流槽内,且第一导流槽焊网的外围尺寸与第一导流槽内围尺寸相匹配,第二导流槽焊网安装至第二导流槽内,且第二导流槽焊网外围尺寸与第二导流槽内围尺寸相匹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流槽焊网和第二导流槽焊网均布若干渗透孔,所述每个渗透孔的外径均小于所述导流槽填充体的外径。

进一步的,所述沥青砂绝缘层的厚度范围是80mm-120mm。

进一步的,所述基础主体的顶端为锥形结构,所述锥形结构的坡度范围是2%~3.5%。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用于储存极度和高度危害介质钢制储罐基础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用于储存极度和高度危害介质钢制储罐基础,能够发挥及时对储罐底板渗、漏观察的作用,便于安全人员检查,及时采取对策,且易于应用到相关工程项目中。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用于储存极度和高度危害介质钢制储罐基础,导流槽结构内填充圆砾或卵石的填充体,且填充体上方设置导流槽遮盖层,方便储罐底板的渗、漏介质通过导流槽结构迅速地流出基础外,便于工作人员及时发现渗漏等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用于储存极度和高度危害介质钢制储罐基础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基础主体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基础主体剖视;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用于储存极度和高度危害介质钢制储罐基础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基础垫层;2-导流管;3-基础主体;31-第一导流槽;32-第二导流槽;33-安装孔;4-第一导流槽焊网;5-沥青砂绝缘层;6-地脚螺栓;7-第二导流槽焊网。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4所述,一种用于储存极度和高度危害介质钢制储罐基础,包括基础垫层1、导流管2、基础主体3、导流槽遮盖层、导流槽填充体、沥青砂绝缘层5和地脚螺栓6,基础主体3下端设置基础垫层1,上端铺设沥青砂绝缘层5,沥青砂绝缘层5上端安装储罐,基础主体3上沿轴心成星射状均布若干导流槽结构,所述每个所述导流槽结构均通过若干导流管2连通至基础主体3外部,储罐底板的渗、漏介质通过导流槽结构迅速地流出基础外,便于工作人员及时发现渗、漏等问题,每个所述导流槽结构内均布导流槽填充体,所述导流槽填充体上安装导流槽遮盖层,所述导流槽遮盖层均位于所述导流槽结构内且位于沥青砂绝缘层5下端,基础主体3沿周向设置若干地脚螺栓6,每个地脚螺栓的一端固定连接至基础主体3,另一端延伸至沥青砂绝缘层5上方,且每个地脚螺栓6与每个所述导流槽结构均不干涉,若干地脚螺栓6构成储罐底端限位及固定结构,在实际施工时可以在基础主体3沿周向设有若干安装孔33,每个所述安装孔33与每个所述导流槽结构均不干涉,每个地脚螺栓6的一端固定连接至一个安装孔33内,另一端延伸至沥青砂绝缘层5上方,也可以将每个地脚螺栓6的一端放置到基础主体3的加强筋内,与基础主体3水泥浇筑为一体。

所述每个导流槽结构均设有第一导流槽31和第二导流槽32,若干第一导流槽31和若干第二导流槽32等距且交错分布;每个第一导流槽31内部和每个第二导流槽32内部均设置所述导流槽填充体,且每个第一导流槽31内部和每个第二导流槽32内部分别通过一个导流管2连通至基础主体3外部,第一导流槽31和第二导流槽32若宽度较大(如大于80mm),会导致钢制储罐底板受力不均,带来不利影响,第一导流槽31和第二导流槽32若宽度较小(如小于20mm),则填充所述导流槽填充体难以施工,因此第一导流槽31和第二导流槽32宽度应控制在30mm~80mm。

第一导流槽31和第二导流槽32若深度过大会导致基础顶面钢筋保护层厚度加大,易造成混凝土表面开裂,第一导流槽31和第二导流槽32若深度较小,则填充所述导流槽填充体难以施工,因此第一导流槽31和第二导流槽32深度应控制在20mm~40mm,第一导流槽31和第二导流槽32内表面应先涂刷聚合物水泥砂浆再填充所述导流槽填充体。

如图2所示实施例,第一导流槽31和第二导流槽32间距在圆周外边缘处较大,而在基础主体3中心处较小,考虑到钢制储罐底板的钢板拼接焊缝间距为1.5-2米,为保证第一导流槽31和第二导流槽32能够发挥及时、可靠地进行渗、漏观察的作用,第一导流槽31和第二导流槽32最大间距应控制在2米-3米;最小间距应控制在1米-1.5米,当钢制储罐基础周边设置用于抗倾覆或抗内压的地脚螺栓6时,还应注意第一导流槽31和第二导流槽32不应与地脚螺栓6冲突。第一导流槽31和第二导流槽32布置为满足上述间距要求,沿周长方向长、短交替设置,尽可能地保证覆盖大部分罐底板范围,又不会因为间距过密导致施工难度加大。

所述导流槽填充体的材质是圆砾、卵石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导流槽填充体的外径范围是15mm-30mm,粒径应均匀一致,防止顶部铺设沥青砂绝缘层5时将第一导流槽31或第二导流槽32填满,影响了渗、漏介质的流动。

导流管2的材质是hdpe,导流管2的外径不小于对应的第一导流槽31的宽度、第二导流槽32的宽度,每个导流管2的轴线沿竖直方向的坡度是5%,以便将第一导流槽31和第二导流槽32内的渗漏介质经导流管2快速导出基础主体3外部,便于工作人员及时发现渗漏等问题。

所述导流槽遮盖层包括第一导流槽焊网4和第二导流槽焊网7,第一导流槽焊网4安装至第一导流槽31内,且第一导流槽焊网4的外围尺寸与第一导流槽31内围尺寸相匹配,第二导流槽焊网7安装至第二导流槽32内,且第二导流槽焊网7外围尺寸与第二导流槽32内为尺寸相匹配。

基础主体3的顶端为锥形结构,所述锥形结构的坡度范围是2%~3.5%,基础主体3的顶端若坡度较小,渗、漏介质难以迅速第一导流槽31和第二导流槽32流出基础主体3外,而坡度过大,则不能满足《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施工规范》(gb50128)的要求,对钢制储罐本体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基础主体3的顶端的坡度应控制在2%~3.5%,沥青砂绝缘层5铺设的坡度与基础主体3的顶端的坡度一致,为了防止潮气、基础主体3的顶端及第一导流槽31和第二导流槽32内所述导流槽填充体中有害化学物质及杂散电流等对钢制储罐底板的腐蚀,便于罐底板的铺设和安装,保持罐基顶的形状和基础锥面坡度和平整度,在基础主体3的顶端设置沥青砂绝缘层5,综合考虑施工可行性及沥青砂强度,沥青砂绝缘层5厚度应为80mm~120mm。

第一导流槽焊网4和第二导流槽焊网7均布若干渗透孔,所述每个渗透孔的外径均小于所述导流槽填充体的外径,渗透孔不宜大于所述导流槽填充体的粒径,防止顶部铺设沥青砂绝缘层5时夹带第一导流槽31或第二导流槽32内填充的所述导流槽填充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