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打把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55804发布日期:2021-02-18 20:19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自动打把机构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劳保手套生产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的自动打把机构。


背景技术:

[0002]
打把机是劳保手套生产流程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其主要的功能是将生产出的规定数量的手套进行整理、捆扎(俗称“打把”),以方便后续的存储、物流等工序,由于普通的劳保手套都呈柔性状态,其形状无法固定,因此,单独利用机器将其进行整理、捆扎具有较大的困难,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现有技术中也出现了一些能够对手套进行打把的设备,例如中国公开号为cn206218291u的实用新型专利即公开了一种手套打把机,其利用丝杠带动手片的方式将手套进行打把处理,但其整体来说打把效果及效率不是很高,且受限于结构,手片的数量不会很多,一次性打把的手套数量有限,大大降低了手套的打把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自动打把机构,解决了现有技术手套打把机打把效率低、打把效果差的问题。
[0004]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自动打把机构,包括
[0005]
底座,所述底座固定设置,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一水平导轨;
[0006]
打把框架,所述打把框架往复直线运动于所述第一水平导轨上;
[0007]
手模容纳盒,所述手模容纳盒设置于所述打把框架上并能够随打把框架沿第一水平导轨运动,所述手模容纳盒还能够在所述打把框架上沿垂直方向往复直线运动,所述手模容纳盒的侧面开有容纳盒通孔;
[0008]
若干手模,其在垂直方向上依次层叠布置,所述手模的末端位于所述手模容纳盒内,前端能够从所述容纳盒通孔向外水平伸出,所有手模可沿其长度方向同步运动,所述手模之间的垂直间距可同步调节。
[0009]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手模容纳盒内固定有第二水平导轨,所述第二水平导轨与所述手模的长度方向一致;
[0010]
所述第二水平导轨上往复直线运动有推板,所述手模的末端与所述推板连接并由推板带动其运动;
[0011]
所述手模容纳盒内还固定有第一竖直导轨,所述第一竖直导轨上往复直线运动有提升托,最下方的手模担靠在所述提升托上,所述提升托用于控制手模之间的间距;
[0012]
所述提升托与所述推板之间相互嵌入。
[0013]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推板由竖直推板、上推板和下推板组成,所述上推板和下推板分别垂直固定于所述竖直推板的上下沿处,上推板和下推板之间固定有左右对称的第一光轴;
[0014]
每个手模的上方均横向布置有第一手模固定板、第二手模固定板、第三手模固定
板和第四手模固定板,第一手模固定板和第二手模固定板布置在手模的末端处,第三手模固定板和第四手模固定板布置在容纳盒通孔处;
[0015]
所述第一光轴上下贯穿所有的第一手模固定板,所述手模的末端固定于对应的第一手模固定板上,最上方的第一手模固定板与所述上推板固定连接,最下方的第一手模固定板固定于第一滑动托板上;
[0016]
所述手模容纳盒内还固定有位于上推板上方的第三水平导轨,所述第三水平导轨与手模的延伸方向一致,最上方的第二手模固定板上固定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三水平导轨配合,最下方的第二手模固定板固定于第二滑动托板上;
[0017]
所述第一手模固定板与第二手模固定板之间通过剪叉式连杆实现连接;
[0018]
所述提升托上还固定有第四水平导轨,所述第一滑动托板与第二滑动托板均与所述第四水平导轨配合;
[0019]
最上方的第三手模固定板上固定有第三滑块,所述第三滑块与所述第三水平导轨配合,最下方的第三手模固定板固定于第三滑动托板上,所述第三滑动托板与所述第四水平导轨配合;
[0020]
最上方的第四手模固定板固定于所述手模容纳盒的内壁上,最下方的第四手模固定板固定于所述提升托上;
[0021]
所述第三手模固定板与第四手模固定板之间通过剪叉式连杆实现连接。
[0022]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手模容纳盒内还固定有两根上下贯穿所有第四手模固定板的第二光轴;
[0023]
每个第二手模固定板的下表面上固定有第二滑动尼龙板,每个第四手模固定板的下表面上固定有第四滑动尼龙板,所述手模由对应的第二滑动尼龙板和第四滑动尼龙板托住。
[0024]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四滑动尼龙板的两侧延伸至所述第三手模固定板的下方。
[0025]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打把框架上还设置有位于手模两侧的对射开关,所述对射开关用于感应手模并控制所述手模容纳盒间歇升降。
[0026]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通过丝杠驱动所述打把框架沿第一水平导轨往复直线运动;
[0027]
所述打把框架的顶部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通过同步皮带传动驱动所述手模容纳盒沿竖直方向往复直线运动;
[0028]
所述手模容纳盒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通过丝杠驱动所述推板沿第二水平导轨往复直线运动;
[0029]
所述手模容纳盒内还设置有第四电机,所述第四电机通过丝杠驱动提升托沿第一竖直导轨往复直线运动。
[0030]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打把机构能够将生产出的手套单只单只地套在手模上,使其平整,在套够一定数量的手套后,可以一次性地将手套全部取下,完成若干手套的一次性打把,且上述动作可以重复进行,不仅大大提高了手套打把的效率,也提高了手套打把的质量,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0031]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2]
图1为本实用新型视角一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图2为本实用新型视角二的结构示意图;
[0034]
图3为手模容纳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5]
图4为手模容纳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6]
图5为手模容纳盒内部结构的正视示意图;
[0037]
图6为推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8]
图7为推板与手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9]
图8为图7的正视示意图;
[0040]
图9为提升托的结构示意图;
[0041]
图10为第二滑动尼龙板的结构示意图;
[0042]
图11为第四滑动尼龙板的结构示意图;
[0043]
图12为手模端部担靠在第四滑动尼龙板上的状态示意图;
[0044]
图中:1-底座;2-打把框架;3-手模容纳盒;4-手模;5-第一电机;6-第三电机;7-第二电机;8-第一丝杠;9-第一竖直导轨;10-第二丝杠;11-提升托;12-第四电机;13-推板;14-第二水平导轨;15-第四水平导轨;16-竖直推板;17-上推板;18-下推板;19-第一光轴;20-第三水平导轨;21-第二滑块;22-第三滑块;23-第三丝杠;24-第一手模固定板;25-第二手模固定板;26-第三手模固定板;27-第四手模固定板;28-剪叉式连杆;29-第二光轴;30-第一滑动托板;31-第二滑动托板;32-第三滑动托板;33-第二滑动尼龙板;34-第四滑动尼龙板;35-第一水平导轨;36-对射开关;37-容纳盒通孔;38-第四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45]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46]
本实用新型专利的自动打把机构主要作用是一次性完成多只手套的整形、打把功能,从而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打把的效率和质量,其基本思路是先将手套单只单只地套在层叠布置并存在垂直间距的手模上,套完后将手模压缩,使其上下接触,然后将手套整体取下即可,之后手模之间复位,上述动作重复进行即可。下面就该实用新型的结构做详细说明。
[0047]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专利首先包括一个固定的底座1,在底座1上设置有第一水平导轨35,第一水平导轨35上往复直线运动有打把框架2,打把框架2的动力来自于第一电机5和第一丝杠8,通过第一电机5和第一丝杠8的驱动能够实现打把框架2沿第一水平导轨35的往复直线运动。
[0048]
在打把框架2上设置有一个矩形的手模容纳盒3,该手模容纳盒3不仅能够随着打把框架2沿第一水平导轨35往复直线运动,同时手模容纳盒3还能够在打把框架2上进行垂直方向的往复直线运动。手模容纳盒3在垂直方向上运动的动力来自于打把框架2上方安装的第二电机7,第二电机7通过减速机、同步皮带等结构实现手模容纳盒3的垂直往复直线运动。
[0049]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在手模容纳盒3的侧面开有容纳盒通孔37,同时手模容纳盒3的内部还设置有若干(通常为16、20或24个)的手模4,这些手模4之间上下层叠布置,并能够沿其长度方向往复直线运动,同时所有手模4之间的垂直间距也是可调的,在打把之前,手模4的前端从容纳盒通孔37伸出到手模容纳盒3以外,手模4之间同时存在高度差,以方便将手套单只单只地套在上面,当全部的手模4上套上手套后,手模4之间同步运动,其高度差逐渐缩小,直至手套与手套之前相互贴合,然后所有的手模4向手模容纳盒3的内部缩回,利用容纳盒通孔37的两个侧边将手模4上的手套捋下来即可。因此,在此过程中,需确保以下几点:一是手模容纳盒3的宽度应稍稍大于手模4的宽度,不仅可以保证手模4能够顺利地伸出/缩回,还可以在手模4缩回时将手模4上的手套全部捋下来;二是手套全部套在手模4上后,手模4逐渐压缩层叠,直至手套与手套之间接触,此时手模4之间不应存在过大的压力,以防止手套4无法被顺利地捋下来。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的是如何将套在所有手模4上的所有手套进行整体高效率地打把,因此,如何将手套单只单只地套在手模4上并不在本实用新型专利讨论范围之内,实际上,通过人工也可完成手套套在手模4上的工作。
[0050]
下面对手模4的水平方向的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运动分别进行描述,手模4在水平方向的运动主要是依靠推板13,在竖直方向的运动主要是依靠提升托11,推板13的结构如图6所示,提升托11的结构如图9所示,由于推板13和提升托11分别驱动手模4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运动,因此,为了避免两者发生干涉,该实施例在推板13和提升托11上均设置了相应的通孔/通道,使得推板13和提升托11相互嵌入,即推板13嵌入到提升托11内,提升托11嵌入到推板13内,推板13在提升托11内进行水平方向的直线运动,提升托11在推板13内进行竖直方向的直线运动,从而实现手模4的相应运动。
[0051]
在手模容纳盒3的内部固定有第二水平导轨14,推板13直线往复运动于第二水平导轨14上,推板13运动的动力来自于手模容纳盒3外壁上的第三电机6,第三电机6通过第三丝杠23驱动推板13进行运动。在手模容纳盒3的内部还固定有第一竖直导轨9,提升托11直线往复运动于第一竖直导轨9上,提升托11运动的动力来自于其底部的第四电机12,该第四电机12通过第二丝杠10驱动提升托11进行运动。
[0052]
如图6所示,推板13由竖直推板16、上推板17和下推板18组成,上推板17和下推板18垂直固定在竖直推板16的上沿和下沿处,在上推板17和下推板18之间对称固定有两根第一光轴19。如图7和图8所示,在每一个手模4的上方均横向设置有四个手模固定板,分别为第一手模固定板24、第二手模固定板25、第三手模固定板26和第四手模固定板27,这四个手模固定板依次排列在对应手模4的上方,虽然其形状大致相同,但其与其他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却存在区别。
[0053]
对于第一手模固定板24来说,所有的第一手模固定板24均被两根第一光轴19贯穿,且最上方的第一手模固定板24与上推板17之间固定连接,最下方的第一手模固定板24固定在第一滑动托板30上,手模4的末端与对应的第一手模固定板24之间固定连接,这样,
当推板13沿第二水平导轨14直线运动时,通过上推板17和第一光轴19的作用,即可带动所有的第一手模固定板24和所有的手模4沿水平方向直线运动。此外,在提升托11上还固定有第四水平导轨15,也即第四水平导轨15能够随着提升托11上下往复运动,而第一滑动托板30即自由滑动于第四水平导轨15上。其余的第一手模固定板24在第一光轴19上呈自由状态。
[0054]
对于第二手模固定板25来说,其紧邻着对应的第一手模固定板24,最上方的第二手模固定板25固定连接有第二滑块21,同时在上推板17的上方还设置有固定在手模容纳盒3内的第三水平导轨20,第二滑块21即自由滑动于第三水平导轨20上,最下方的第二手模固定板25固定在第二滑动托板31上,该第二滑动托板31自由滑动于第四水平导轨15上。此外,在上推板17上还固定有第四滑块38,该第四滑块38也自由滑动于第三水平导轨20上。
[0055]
此外,所有的第一手模固定板24和第二手模固定板25之间还通过剪叉式连杆28实现连接,这种剪叉式连杆28的结构在现有技术中较为常见,例如交叉式升降机等,在此不再赘述。
[0056]
因此,当推板13水平运动时,所有的第一手模固定板24、第二手模固定板25和手模4将同步水平运动。
[0057]
对于第三手模固定板26和第四手模固定板27来说,其不同于第一手模固定板24和第二手模固定板25,第三手模固定板26和第四手模固定板27设置在容纳盒通孔37处并位于手模容纳盒3的内部,两者不随着推板13进行水平运动。其中,第四手模固定板27紧挨着容纳盒通孔37,最上方的第四手模固定板27直接固定在手模容纳盒3的内壁上,最下方的第四手模固定板27直接固定在提升托11上,同时在手模容纳盒3的内部还固定有两根垂直的第二光轴29,第二光轴29上下贯穿所有的第四手模固定板27,但不贯穿手模4,以确保手模4能够正常水平运动,其他的第四手模固定板27在第二光轴29上呈自由状态。
[0058]
第三手模固定板26设置在第四手模固定板27的内侧,最上方的第三手模固定板26固定连接有第三滑块22,第三滑块22滑动于第三水平导轨20上,最下方的第三手模固定板26固定在第三滑动托板32上,该第三滑动托板32滑动于第四水平导轨15上。
[0059]
而且所有的第三手模固定板26和第四手模固定板27之间也通过剪叉式连杆28实现连接。
[0060]
为了更好地确保手模4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该实施例还在每个第二手模固定板25的下方固定有图10所示的第二滑动尼龙板33,同时在每个第四手模固定板27的下方固定有图11所示的第四滑动尼龙板34,相应的手模4由第二滑动尼龙板33和第四滑动尼龙板34所托起。
[0061]
当推板13沿第二水平导轨14直线运动时,所有的第一手模固定板24、第二手模固定板25、第二滑动尼龙板33、手模4将同步水平运动,同时第二滑块21、第四滑块38、第一滑动托板30、第二滑动托板31也将在相应的导轨上运动,而手模4则会在第四滑动尼龙板34上滑动,当手模4全部移动至手模容纳盒3的内部时,手模4的两端将由第二滑动尼龙板33和第四滑动尼龙板34所承托。
[0062]
而当提升托11沿第一竖直导轨9直线运动时,提升托11将带动第四水平导轨15、第一滑动托板30、第二滑动托板31、第三滑动托板32在垂直方向运动,由于最上方的第一手模固定板24、第二手模固定板25、第三手模固定板26和第四手模固定板27在垂直方向上不会
发生移动,则此时所有的剪叉式连杆28将发生形变,手模4之间的间距将同步缩小/扩大,同时第一手模固定板24和第二手模固定板25之间将发生较小的相对位移,第三手模固定板26和第四手模固定板27之间也将发生较小的相对位移,直至手模4之间的间距改变至合适的大小。
[0063]
此外,如图10、图11和图12所示,该实施例的第二滑动尼龙板33和第四滑动尼龙板34的结构存在区别,这是由于手模4前端部位手指长短不一所决定的,由于第二滑动尼龙板33始终承托在手模4的末端部位,而第四滑动尼龙板34在手模4完全缩回手模容纳盒3内时会承托在手模4的前端(即图12所示状态),为了防止手模4再次向外伸出时,大拇指和小拇指会卡在第四滑动尼龙板34处,该实施例中第四滑动尼龙板34的两侧要延伸至第三手模固定板26的下方,以确保手模4从图12向外伸出时的顺利。
[0064]
最后,在打把框架2上还设置有位于手模4两侧的对射开关36,该对射开关36能够感应手模4的位置上并向7发送控制信号,以实现手模容纳盒3的间歇升降。
[0065]
下面就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做详细描述:
[0066]
1、各机构处于初始状态,手模容纳盒3在打把框架2上处于最高位置,全部的手模4伸出至手模容纳盒3外部,手模4之间的间距最大,对射开关36与最下方的手模4对齐;
[0067]
2、在最下方的手模4上套上一只手套,之后第二电机7启动控制手模容纳盒3下降一定距离,该距离即为两个手模4之间的间距,直至对射开关36对齐倒数第二个手模4,第二电机7和手模容纳盒3停止;
[0068]
3、在倒数第二个手模4上套上一只手套,之后第二电机7再次启动控制手模容纳盒3下降一定距离,该距离即为两个手模4之间的间距,直至对射开关36对齐倒数第三个手模4,第二电机7和手模容纳盒3停止;
[0069]
4、重复上述动作多次,直至所有的手模4上均套上手套;
[0070]
5、第四电机12启动控制提升托11上升,通过第四水平导轨15、第一滑动托板30、第二滑动托板31和第三滑动托板32带动最下方的第一手模固定板24、第二手模固定板25、第三手模固定板26和第四手模固定板27上升,同时所有的剪叉式连杆28发生形变,所有手模4之间的间距同步缩小,直至所有的手套之间紧贴在一起,第四电机12和提升托11停止动作;
[0071]
6、第一电机5启动,通过第一丝杠8驱动打把框架2沿第一水平导轨35移动,使得打把框架2带动所有的手模4移动至一侧的脱把位置,第一电机5停止,以方便进行下一步的脱把动作;
[0072]
7、第三电机6启动,通过第三丝杠23驱动推板13沿第二水平导轨14移动,使得所有的手模4逐渐向手模容纳盒3内部运动,当手模4上的手套触碰到容纳盒通孔37的两侧边时,手套会被容纳盒通孔37所阻挡,直至手模4完全缩回至手模容纳盒3内后,所有的手套也完全从手模4上脱离了下来,工作人员只需在容纳盒通孔37处用手握住所有的手套即可,以防止其脱下来后再次松散,这样工作人员拿到的即是打把整理好后的手套,随后对其进行捆扎即可。
[0073]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打把机构自动化程度较高,只需将所有机构调试好后,工作人员在最后的步骤处握好脱下来的手套即可,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上述动作循环进行,其所打把后的手套较为整齐,不仅美观,而且便于运输、整理,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0074]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