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助于减少磨损的汽轮机翻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59546发布日期:2021-05-07 19:59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有助于减少磨损的汽轮机翻瓦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轴瓦检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有助于减少磨损的汽轮机翻瓦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轮机检修过程中经常需要对轴瓦以及轴瓦与转子的接触部位进行检查或修复,必须将轴瓦拆离转子。其中,对下半轴瓦进行拆除时,由于下半轴瓦恰好位于转子底部,不像上半轴瓦那样可直接用起吊行车吊走,因此拆除起来相对要麻烦一些。

而现在机组容量都很大,轴瓦也随着机组转子的增大而变大,仅单独的下半轴瓦往往就有几百斤重,光靠人力根本无法取出,靠起吊行车或其他驱动设备直接拉出的话,由于下半轴瓦和轴承箱安装槽之间缺乏保护措施,轴承箱安装槽与下半轴瓦之间发生相互碰擦,导致磨损、损伤,最终影响设备安全稳定运行(而由于轴瓦上与转子相接触的凹面有一层钨合金,因此轴瓦凹面与转子圆柱面之间接触是基本没有问题的,主要考虑的是下半轴瓦与轴承箱安装槽之间的磨损)。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有助于减少磨损的汽轮机翻瓦装置,包括由弧形部及固接于弧形部长度方向的两端的水平延伸部所构成的翻瓦支架,水平延伸部上开设有第一通孔,通过配合穿设于第一通孔中的紧固件将水平延伸部与下半轴瓦的中分面可拆卸地固接在一起,从而使弧形部与下半轴瓦于同一平面内所围成的环状物套设于下半轴瓦所属的转子上,

弧形部的凹面上向外伸出有支撑滑轮,支撑滑轮上包括用于滚动抵靠在转子外圆柱面上的轮体,配合支撑滑轮设置有支撑螺栓,通过支撑螺栓于弧形部的凸面上螺旋配合伸入到弧形部中,从而确保将轮体向外顶出弧形部的凹面,

作为优选:下半轴瓦于中分面上向内凹陷形成连接孔,连接孔本身是将下半轴瓦与上半轴瓦螺栓连接时用到的,因此连接孔为螺纹孔,且轴向与中分面垂直,这样,第一通孔为螺纹孔,紧固件为螺栓,通过螺栓同时螺旋配合穿设于第一通孔和连接孔中,从而将翻瓦支架与下半轴瓦可拆卸地固接在一起,

作为优选:下半轴瓦上的中分面与翻瓦支架上的水平延伸部相接触处垫有橡胶垫,橡胶垫上开设有与第一通孔和/或连接孔为同轴设置的第二通孔,螺栓同时螺旋配合穿设于第一通孔和连接孔中时,也恰好同轴穿设于第二通孔中,

作为优选:弧形部的凹面上设有两个支撑滑轮,以弧形部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点与弧形部圆心之间的连线为基准,两个支撑滑轮互为对称设置,同时,支撑滑轮沿弧形部所在圆的半径方向伸出弧形部的凹面,支撑滑轮上轮体的轴向与转子的轴向互为平行,

作为优选:弧形部本体内部开设有条状长方体结构的空腔,空腔内配合嵌设有可沿空腔长度方向往复滑移的滑块,滑块上朝着弧形部凹面的方向伸出有连接柱,空腔和连接柱在长度方向上与弧形部所在圆的半径一致,连接柱长度方向上远离滑块的一端端部固定设有安装架,轮体可轴向转动地固定安装于安装架上,支撑滑轮就包括滑块、连接柱、安装架、轮体,

弧形部的凹面上开设有连通空腔和外部的出口,出口在大小上小于空腔的径向尺寸,滑块于空腔内配合滑移时可将轮体通过出口推出弧形部,

弧形部本体内部还开设有与空腔为同轴设置的螺纹穿孔,螺纹穿孔沿自身长度方向一端与弧形部的凸面相连通,另一端连通于空腔,支撑螺栓螺旋配合穿设于螺纹穿孔中并伸入空腔中顶住滑块从而将轮体从出口顶出。

附图说明

图1为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翻瓦装置在翻瓦过程中,将上半轴瓦拆下后的结构示意图(轴向剖视图),

图2为在附图1的基础上,安装好本实用新型的翻瓦装置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附图2的俯视图,

图4为附图2中虚线圆圈圈出的支撑螺栓5和支撑滑轮4的结构放大图(剖视图),

图5为附图2中虚线圆圈圈出的水平延伸部12的结构放大图(剖视图),

图6为在附图1的基础上,通过支撑螺栓5和支撑滑轮4将下半轴瓦2上提后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的左右两个箭头分别表示驱动装置绕卷时的转动方向和钢丝绳的拉拽方向,

图7为在附图6的基础上,翻瓦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翻瓦支架,11─弧形部,111─空腔,112─出口,113─螺纹穿孔,12─水平延伸部,121─第一通孔,122─挂耳,2─下半轴瓦,21─连接孔,3─转子,4─支撑滑轮,41─轮体,42─滑块,43─连接柱,44─安装架,5─支撑螺栓,6─螺栓,7─橡胶垫,71─第二通孔,8─垫块,9─轴承箱安装槽,91─轴承箱,10─驱动装置,101─钢丝绳。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如“弧形部11”本体)几何中心的方向,这些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有助于减少磨损的汽轮机翻瓦装置包括由弧形部11及固接于弧形部11长度方向的两端的水平延伸部12所构成的翻瓦支架1,水平延伸部12为板状体,水平延伸部12上开设有连通水平延伸部12两个板面的第一通孔121,第一通孔121轴向上与水平延伸部12的板面垂直,

相对应地,下半轴瓦2于中分面上向内凹陷形成连接孔21,连接孔21在轴向上与中分面垂直,连接孔21和第一通孔121均为螺纹孔(连接孔21本身是将下半轴瓦2与上半轴瓦螺栓连接时用到的),通过紧固件(螺栓6)同时螺旋配合穿设于第一通孔121和连接孔21中,从而将水平延伸部12上远离弧形部11的那个板面与下半轴瓦2的中分面可拆卸地固接在一起,从而使翻瓦支架1与下半轴瓦2于同一平面内拼接围成环状物,并套设于下半轴瓦2所属的转子3上,下半轴瓦2通过其上的凸面竖直向下配合安装于轴承箱安装槽9中,下半轴瓦2的凸面与轴承箱安装槽9槽底之间,沿圆周方向有间隔地分布有若干垫块8,因此下半轴瓦2与轴承箱安装槽9槽底之间本身存在较大间隙,再加上弧形部11在外径上小于下半轴瓦2的外径,可确保后续翻瓦时将弧形部11向转子3下方转动时,弧形部11不与轴承箱安装槽9相触碰,

下半轴瓦2上的中分面与翻瓦支架1上的水平延伸部12板面相接触处垫有橡胶垫7,橡胶垫7上开设有与第一通孔121和/或连接孔21为同轴设置的第二通孔71,螺栓6同时螺旋配合穿设于第一通孔121和连接孔21中时,也恰好同轴穿设于第二通孔71中;

弧形部11的凹面上向外伸出有两个支撑滑轮4,以弧形部11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点与弧形部11的圆心之间的连线为基准,两个支撑滑轮4互为对称设置,各支撑滑轮4均包括滑块42、连接柱43、安装架44和轮体41,具体为:

弧形部11本体内部对应两个支撑滑轮4分别开设有条状长方体结构的空腔111,滑块42可沿空腔111长度方向往复滑移地配合嵌设于空腔111内,滑块42上朝着弧形部11凹面的方向伸出有连接柱43,连接柱43长度方向上远离滑块42的一端端部固定设有安装架44,轮体41可轴向转动地固定安装于安装架44上,弧形部11的凹面上还开设有连通空腔111和外部且与空腔111为同轴设置的出口112,出口112在大小上小于空腔111的径向尺寸(这样可避免滑块42滑出空腔111),滑块42于空腔111内配合滑移时可将轮体41通过出口112推出弧形部11,由于空腔111和连接柱43在长度方向上均与弧形部11的半径一致,因此轮体41也是沿弧形部11的半径方向伸出弧形部11凹面的(两个支撑滑轮4之间的夹角为90°,如附图),并且轮体41的轴向与转子3的轴向互为平行,

与支撑滑轮4相配合的是:弧形部11本体内部还开设有与空腔111为同轴设置的螺纹穿孔113,螺纹穿孔113沿自身长度方向一端与弧形部11的凸面相连通,另一端连通于空腔111,支撑螺栓5螺旋配合穿设于螺纹穿孔113中并伸入空腔111中顶住滑块42,从而确保“轮体41从出口112被顶出弧形部11凹面”这一状态。

基于上述装置对配合安装于转子3(轴向为水平)底部的下半轴瓦2进行翻瓦并拆卸,大致过程依次如附图1、附图2、附图6、附图7:

翻瓦前,拆除轴瓦上的连接油管和温度元件,防止翻瓦过程中损坏;将配合安装于转子3上部的上半轴瓦(图中未画出)拆除(直接吊离),如附图1;

借助抬轴装置将转子3微微抬起:仅将转子3长度方向的一头抬起1毫米不到,用铜棒敲击下半轴瓦2的中分面使下半轴瓦2绕转子3圆周方向发生轻微轴向转动时,方可使用本申请的装置工具进行翻瓦(这是因为转子3正常运行轴向转动时,转子3与轴瓦之间、轴瓦与轴承箱安装槽9之间存在大量起润滑和降温作用的润滑油,虽然翻瓦时轴承箱内的润滑油被放掉了,但很多情况下,转子3与轴瓦之间、轴瓦与轴承箱安装槽9之间依然留有少量润滑油存在而形成互相吸附,因此翻瓦前敲击是为了打破这种“吸附”,使下半轴瓦2处于自由状态,具备翻瓦条件,避免翻瓦过程中受上述因素影响造成驱动机构负载过大并有可能导致部件损伤):首先将弧形部11开口向下地罩在转子3的轴身上并使第一通孔121与连接孔21为一一上下对应,再通过螺栓6将翻瓦支架1与下半轴瓦2螺旋紧固到一起(之间垫有橡胶垫7,可防止碰伤下半轴瓦2的中分面),如附图2;

由于转子3质量重、翻瓦支架1与下半轴瓦2相比于转子3较轻,因此将两个支撑螺栓5向内螺旋旋紧,基于转子3的反作用力,可使翻瓦支架1带动下半轴瓦2略向上提起,可以使本来通过垫块8直接落在轴承箱安装槽9底部的下半轴瓦2被略微向上提起,从而使下半轴瓦2(连接在下半轴瓦2凸面上的垫块8)与轴承箱安装槽9槽底之间相应产生间隙,如附图6,

由于翻瓦支架1始终通过轮体41滚动抵靠在转子3外圆柱面上,可以使下半轴瓦2和翻瓦支架1一起绕转子3圆周方向转动起来比较顺畅,同时由于使下半轴瓦2(连接在下半轴瓦2凸面上的垫块8)与下部的轴承箱安装槽9之间存在了间隙,因此翻瓦过程中可避免下半轴瓦2绕转子3圆周方向上翻过程中与轴承箱安装槽9槽底之间发生相互磨损,

将驱动装置10临时固定安装在转子3轴向的一侧,与驱动装置10位于转子3轴向相对侧的水平延伸部12上原本就固定设置有挂耳122,采用驱动装置10上的钢丝绳101横跨过转子3并绑定位于该挂耳122上,通过驱动装置10对钢丝绳101进行收卷,从而同步带动翻瓦支架1和下半轴瓦2所拼接成的环于转子3上发生接近于轴向转动的翻转,即翻瓦,如附图7,

待翻瓦支架1被翻至转子3下方,相应地,下半轴瓦2被翻至转子3上方(由于下半轴瓦2的凸面与垫块8本身就通过沉孔螺栓连接固定在一起,因此下半轴瓦2凸面上的垫块8也被翻出),用起吊行车将下半轴瓦2吊住,再用扳手拆除翻瓦支架1与下半轴瓦2中分面处的螺栓6,两人分别从转子3轴向的两侧手抬住翻瓦支架1并将其轻放于轴承箱安装槽9的槽道上即可(仅就下半轴瓦2往往就有几百斤重,需要起吊行车吊住才能保持稳定悬空,而翻瓦支架1质量较轻,仅几十斤重(申请人所实际设计出并投入使用的30万机组的低压转子轴瓦的支架为60斤左右),两个人完全可以将其稳定抬住、转移),最后将下半轴瓦2完全吊离转子3完成拆卸(对轴瓦及轴瓦与转子3的接触部位进行检查或修复时,必须将轴瓦拆离转子3),

同样在回装时,将下半轴瓦2倒扣着先用起吊行车吊至转子3上方靠近转子3圆柱面,两人分别从转子3轴向的两侧通过手抬将翻瓦支架1抬起使其脱离轴承箱安装槽9的槽道,用扳手将翻瓦支架1与下半轴瓦2中分面处的螺栓6上紧,起吊行车放开下半轴瓦2,便可以通过(相对于翻瓦所用的驱动装置10和钢丝绳101)位于转子3轴向另一侧的驱动装置和钢丝绳(图中未画出)将下半轴瓦2翻转回原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