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撞装置、货叉及搬运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395234发布日期:2021-06-08 19:51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撞装置、货叉及搬运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agv防撞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撞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货叉。还涉及一种搬运车。


背景技术:

2.随着目前agv项目的增多且现场工况越来越复杂,可能会发生当agv取完货物去往卸货点的过程中,因为行驶路径上存在障碍物或者到达卸货点位置停靠的不准确,而导致托盘撞到立柱等物体事件的发生,所以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增加防撞的检测。
3.目前检测货叉是否撞到障碍物的方法,采用安装在叉齿前端的机械防撞装置,在取货过程中通过叉尖的机械,当货叉高度位置不准确发生碰撞事件之后,安装在叉尖的接近开关检测到弹簧压回来的检测条,将接近开关的信号变化传输到agv控制器,使整车的安全回路断开,小车停下,进行人工干预。存在以下缺陷:装置只有在取货或者行走的过程中发生作用;装置的接触面积小,灵敏度不高;安装过程复杂,调试难度大。
4.因此,如何能够提供一种安装快捷、调试简易、触发灵敏、防撞效果好的防撞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撞装置,具有安装快捷、调试简易、触发灵敏和防撞效果好的特点。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货叉。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搬运车。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撞装置,包括通过过渡轴转动连接的安装底座和挡板,所述过渡轴设有在自然状态下将所述挡板向外推出的扭簧,所述挡板内侧设有感应板,所述安装底座内部设有用以当所述挡板向内推回时检测所述感应板的感应部。
7.优选地,所述感应部包括接近开关传感器和/或光电传感器。
8.优选地,所述光电传感器设于所述安装底座底端,所述挡板下部与所述光电传感器对应处设有缺口。
9.优选地,所述过渡轴两端均套设有弹性挡圈和衬套。
10.优选地,所述感应板通过安装螺钉与所述挡板固定连接。
11.优选地,所述安装螺钉与所述挡板之间设有第一垫圈,所述安装螺钉与所述感应板之间设有第二垫圈。
12.优选地,所述过渡轴设于所述安装底座的上端。
1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货叉,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防撞装置。
1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搬运车,包括上述所述的货叉。
15.优选地,具体为agv小车。
16.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防撞装置包括安装底座和挡板,安装
底座设有过渡轴,挡板通过过渡轴与安装底座转动连接,过渡轴上设有扭簧,扭簧的两端分别与安装底座和挡板进行抵靠,扭簧向外提供弹性抵紧力,在扭簧的作用下挡板于扭簧的自然状态下向外推出或翘起,挡板内侧设有感应板,感应板与挡板固定连接,感应板随挡板的运动而运动,安装底座内部设有感应部,感应部检测感应板,在使用过程中,当受到碰撞时,挡板受到碰撞的作用力向内推回,挡板克服扭簧并相对安装底座转动,感应板在挡板的带动下向内运动,直至感应部检测到感应板的存在,判断得到发生碰撞的结果,从而实现对防撞的检测,具有安装快捷、调试简易、触发灵敏和防撞效果好的特点。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撞装置的内部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撞装置的正视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撞装置的侧视图;
21.图4为图3的a

a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搬运车的结构示意图。
23.其中:
[0024]1‑
安装螺母、2

安装螺栓、3

安装底座、4

过渡轴、5

弹性挡圈、6

衬套、7

扭簧、8

挡板、9

感应板、10

安装螺钉、11

第一垫圈、12

第二垫圈、13

接近开关传感器、14

光电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6]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7]
请参考图1至图5,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撞装置的内部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撞装置的正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撞装置的侧视图,图4为图3的a

a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搬运车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在第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撞装置包括安装底座3和挡板8,安装底座3安设有过渡轴4,挡板8的端部通过过渡轴4与安装底座3转动连接,使得挡板8以过渡轴4为转动轴可相对安装底座3转动;在此基础上,过渡轴4上安设有扭簧7,可选的扭簧7为碳素弹簧钢丝,扭簧7分别与安装底座3和挡板8相连,使得扭簧7在自然状态下将挡板8向外推出,挡板8呈向外翘起的姿态;除此以外,挡板8的内侧设有感应板9,安装底座3的内部设有感应部,感应部可检测感应板9,进而实现防撞装置的防撞检测。
[0029]
在使用过程中,感应部持续监控,挡板8在扭簧7的作用下向外自然翘起,此时感应板9随挡板8一同位于安装底座3的外部,感应部未感应到感应板9的存在,此时判断为未受碰撞;当挡板8受到碰撞的作用时,挡板8克服扭簧7的作用向内推回,此时感应板9随挡板8一同推回,感应板9进入安装底座3的内部,感应部感应到感应板9的存在,此时判断为受碰撞。
[0030]
在本实施例中,该防撞装置适用于搬运车如agv的货叉;为解决agv取货后,行驶到卸货点因托盘、货物碰撞到障碍物时agv不能立即停下的问题,采用该防撞装置从而实现对防撞的检测,具有安装快捷、调试简易、触发灵敏和防撞效果好的特点。
[0031]
其中,感应部采用可对感应板9的有无进行监控的传感器,包括但不限于接近开关和光电等类型的传感器,还可采用红外传感器,如由安装底座3的一端向另一端发射并接收红外光线,直至感应板9在挡板8的带动下推回并阻挡红外光线的传输,判断得到挡板8受压推回以及受到碰撞的结果,只要能够实现对感应板9的有无进行检测以判断是否受到碰撞的感应方式,同应属于本实施例的说明范围。
[0032]
示例性的,感应部包括接近开关传感器13和/或光电传感器14。
[0033]
在同时设置接近开关传感器13和光电传感器14的实施例中,该防撞装置包括机械部分以及传感器组成的电气部分,机械部分包括安装底座3、挡板8和感应板9等,组装完成后可直接固定在货叉的根部位置;电气部分包括开关传感器13和光电传感器14,开关传感器13和光电传感器14安装在机械部分内,开关传感器13和光电传感器14的信号线分别接入agv的控制器,实现接收不同的信号变化。
[0034]
更进一步的,光电传感器14设于安装底座3底端,挡板8下部与光电传感器14对应处设有缺口,光电传感器14可通过检测挡板8和感应板9推回前后光线的变化,进而实现碰撞的感应。
[0035]
在本实施例中,过渡轴4两端均套设有弹性挡圈5和衬套6,以确保过渡轴4的安装稳固可靠,进而保障挡板8与安装底座3之间的运动稳定可靠。
[0036]
除此以外,感应板9采用分离零件组装的方式固定连接;具体而言,感应板9通过安装螺钉10与挡板8固定连接。
[0037]
更具体的,安装螺钉10与挡板8之间设有第一垫圈11,安装螺钉10与感应板9之间设有第二垫圈12,保证挡板8与感应板9之间的安装稳固可靠。
[0038]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改进点在于安装底座3、扭簧7和挡板8的机械结构以及感应板9与接近开关传感器13的电气结构,至于机械结构中挡板8相对安装底座3的开合位置,包括但不限于上、下、左、右;示例性的,过渡轴4设于安装底座3的上端。
[0039]
更具体的,安装底座3、过渡轴4和挡板8通过安装螺母1和安装螺栓2安装固定,安装螺母1和安装螺栓2的规格分别为m8和m8
×
50,弹性挡圈5为规格为a型20的轴用弹性挡圈,安装螺钉10的规格为m5
×
35。
[0040]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货叉,包括上述防撞装置,除此以外,还应具有现有的货叉的相应结构,如叉架体等,防撞装置安设于叉架体的前侧,应具有上述防撞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0041]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搬运车,包括上述货叉,应具有上述货叉以及货叉的防撞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这里不再一一赘述;示例性的,本实施例中的搬运车具体为agv小车。
[0042]
整套机械防撞装置的原理为:agv取货之后,行驶在指定的路径中,因发生托盘两边或货物撞到障碍物事件之后,将托盘和货物一直往货叉根部输送,当托盘或货物接触到并且将防撞装置的感应板9撞至接近开关传感器13上方,此时agv控制器接收到接近开关传感器13的信号变化,使整车的安全回路断开,agv立刻停下,最终进行人工干预。不仅能够实现agv行驶在卸货点或已经在卸货点中可能发生的碰撞,而且防撞装置的一体式的安装设计,方便安装与调试。
[0043]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外几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0044]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防撞装置、货叉及搬运车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