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用方便的折叠置物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72255发布日期:2021-09-25 10:41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置物框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使用方便的折叠置物框。


背景技术:

2.目前,传统的置物框分为两类,一种是塑料制成的框架,一般采用一体注塑成型的,单个塑料框的体积大,不便携带,堆叠时需要更大的空间,占用运输空间,造成运输成本高;另一种是金属制成的框架,一般采用焊接的工艺,置物框体积大,显得笨重,不方便携带并且不用时暂用过多的空间,也不方便运输。
3.后来,有人发明一种可拆装的置物框,其通过将置物框拆分成多个板体,根据使用情况将各板体相互组装以形成一个整体置物框,但是其结构设计复杂,组装麻烦,适用范围小。
4.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折叠置物框,其通过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和侧板的设计,实现第一至第三板体和侧板之间的组装连接,且,第一、第三板体的可转动翻折设置,减少了框体收折时的占用空间和运输成本。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7.一种使用方便的折叠置物框,包括有框体;其中:所述框体包括有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和两个侧板;
8.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三板体可转动翻折式设置于第二板体的左、右侧;
9.所述侧板的左、右侧均设置有插接部,所述第一板体、第三板体的前、后端均开设有匹配插接部的插孔,两个侧板分别通过插接部插入相应插孔以可拆装式连接于第一板体、第三板体的前端之间、后端之间;且,所述侧板底部设置有止挡部,侧板插入第一板体、第三板体后,止挡部向内抵于第二板体的下端。
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板体、第三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通过枢接件相连接。
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板体、第三板体的前、后侧均设置有连接部,所述插孔开设于连接部上,所述插孔的下端贯通连接部,所述插接部的下端露于连接部的外侧。
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插接部于侧板的上端左、右侧朝向相应的板体延伸并向下弯折设置。
1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止挡部是自侧板的下端朝向第二板体弯折延伸的弹性结构。
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有安装架,所述框体可移动式设置于安装架上。
1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框体的第一板体、第三板体的外侧均设置有安装边,所述安装架对应第一板体、第三板体的安装边设置有滑槽,所述安装边适配定位于滑槽内以使
框体相对安装架移动设置。
1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框体设置有两个以上并上下间距式布置于安装架上。
1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框体的侧板上设置有开口,以便使用者对框体在安装架进行移动操作。
18.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和侧板的设计,利用插接部定位于插孔内,再将止挡部抵于第二板体的下端以实现第一至第三板体和侧板之间的组装连接,且,第一、第三板体的可翻折设置,以使第一、第三板体可收折于第二板体上,减少了框体收折时的占用空间和运输成本,结构设计巧妙合理,使用简单,组装方便,适用范围广;
19.以及,安装架的设置,利用框体设置在安装架上充当置物架,在安装架上放置多个框体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使用需求,方便了框体的使用堆放,同时,框体的可移动设置,有利于框体在安装架的使用,可用性佳。
20.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框体的立体示图;
22.图2是图1所示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安装架的立体示意图;
24.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框体、安装架的分解图。
25.附图标识说明:
26.10、框体
ꢀꢀꢀꢀꢀꢀꢀꢀꢀꢀꢀꢀ
11、第一板体
27.12、第二板体
ꢀꢀꢀꢀꢀꢀꢀꢀ
13、第三板体
28.14、侧板
ꢀꢀꢀꢀꢀꢀꢀꢀꢀꢀꢀꢀ
141、插接部
29.142、止挡部
ꢀꢀꢀꢀꢀꢀꢀꢀꢀ
143、开口
30.15、连接部
ꢀꢀꢀꢀꢀꢀꢀꢀꢀꢀ
151、插孔
31.16、枢接件
ꢀꢀꢀꢀꢀꢀꢀꢀꢀꢀ
17、安装边
[0032] 20、安装架
ꢀꢀꢀꢀꢀꢀꢀꢀꢀ
21、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0034]
一种使用方便的折叠置物框,包括有框体10;其中:所述框体10包括有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第三板体13和两个侧板14;
[0035]
所述第一板体11和第三板体13可转动翻折式设置于第二板体12的左、右侧;
[0036]
所述侧板14的左、右侧均设置有插接部141,所述第一板体11、第三板体13的前、后端均开设有匹配插接部141的插孔151,两个侧板14分别通过插接部141插入相应插孔151以可拆装式连接于第一板体11、第三板体13的前端之间、后端之间;且,所述侧板14底部设置有止挡部142,所述侧板14插入第一板体11、第三板体13后,所述止挡部142向内抵于第二板体12的下端;如此,利用插接部定位于插孔内,再将止挡部抵于第二板体的下端以实现第一
至第三板体和侧板之间的组装连接,且,第一、第三板体的可翻折设置,减少了框体收折时的占用空间和运输成本,使用简单,组装方便,适用范围广。
[0037]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板体11、第三板体13与第二板体12之间通过枢接件16相连接;此处,所述第一板体11、第三板体13的前、后侧均设置有连接部15,所述插孔151开设于连接部15上,所述插孔151的下端贯通连接部15,所述插接部141的下端露于连接部15的外侧;优选地,所述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和第三板体13均呈网板状结构。
[0038]
还有,所述插接部141于侧板14的上端左、右侧朝向相应的板体延伸并向下弯折设置;且,所述止挡部142是自侧板14的下端朝向第二板体12弯折延伸的弹性结构。
[0039]
如图3、图4所示,还包括有安装架20,所述框体10可移动式设置于安装架20上;所述框体10的第一板体11、第三板体13的外侧均设置有安装边17,所述安装架20对应第一板体11、第三板体13的安装边17设置有滑槽21,所述安装边17适配定位于滑槽21内以使框体10相对安装架20移动设置;优选地,所述滑槽21的后端为盲端。
[0040]
本实施例中,所述框体10设置有两个以上并上下间距式布置于安装架20上;相应的,所述安装架20的滑槽21对应框体10上下间距式布置,且,所述安装架20中相邻的框体10之间保持间隙;优选地,所述框体10的侧板14上设置有开口143,以便使用者对框体10在安装架20进行移动操作。
[0041]
接下来介绍一下框体的使用过程:
[0042]
使用时,先将第一板体11、第三板体13分别相对第二板体12向外翻转,以使第一板体11、第三板体13分别垂直于第二板体12的左、右侧,再将侧板14自上往下朝向第一板体11、第三板体13插入,以将插接部141适配定位于插孔151内,最后,拨动止挡部142以使止挡部142抵于第二板体12的下端;
[0043]
收折时,先拨动止挡部142以使止挡部142脱离第二板体12,再将侧板向上拉出以脱离第一板体11、第三板体13,最后将第一板体11、第三板体13分别朝向第二板体12翻转以使第一板体11、第三板体13收折于第二板体上。
[0044]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和侧板的设计,利用插接部定位于插孔内,再将止挡部抵于第二板体的下端以实现第一至第三板体和侧板之间的组装连接,且,第一、第三板体的可翻折设置,以使第一、第三板体可收折于第二板体上,减少了框体收折时的占用空间和运输成本,结构设计巧妙合理,使用简单,组装方便,适用范围广;
[0045]
以及,安装架的设置,利用框体设置在安装架上充当置物架,在安装架上放置多个框体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使用需求,方便了框体的使用堆放,同时,框体的可移动设置,有利于框体在安装架的使用,可用性佳。
[0046]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