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挂式集装箱运输车辆吊挂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39917发布日期:2021-12-08 01:04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一种悬挂式集装箱运输车辆吊挂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集装箱运输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悬挂式集装箱运输车辆吊挂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集装箱的运输有汽车公路运输和铁路箱式或平板车运输,这两种陆上运输系统都是比较成熟而互补的运输模式,集装箱铁路运输的优势在于长途、远距离和高效率,不足之处是与港口、码头等周转场地有“距离感”;集装箱公路运输的优势在于灵活性和短距离,不足之处是城市公路网格复杂、交叉,效率低下,运输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3.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悬挂式集装箱运输车辆吊挂系统,用于实现集装箱在空中安全运输,减小运输系统占地面积,提高运输时的安全性。
4.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悬挂式集装箱运输车辆吊挂系统,包括底架和若干个转动设置在底架上的吊臂,吊臂的旋转中心设置在底架的侧面且与底架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的吊臂的自由端设置有朝内延伸且与吊臂形成l型的承接支架,多个承接支架的上表面能够共面。
5.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所述的吊臂与底架铰接的一端弯曲成开口朝内向下的l型。
6.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所述的吊臂包括两个长钢板和若干个设置在长钢板之间的加强板。
7.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所述的承接支架靠近底架端面的侧面上设置有扩展支架,扩展支架上设置有开口朝内的l型挡板,l型挡板的内表面垂直于承接支架的上表面。
8.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所述的扩展支架上表面设置有定位销。
9.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所述的底架上设置有与吊臂传动连接的驱动结构。
10.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所述的驱动结构采用气缸或油缸,驱动结构与底架转动连接,驱动结构的活塞杆与吊臂转动连接。
11.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所述的底架上设置有若干个与底架弹性连接的防冲击止挡块。
12.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所述的底架上设置有转销,所述的吊臂转动设置在转销上,转销与吊臂之间设置有套装在转销上的转动副。
13.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所述的转销的中部设置有轴肩,转动副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位于轴肩的两端,转动副的外径大于轴肩的直径,转销上设置有沿轴肩直径方向设置有的径向通孔和与径向通孔连通且与转销同轴的轴向通孔,所述的轴向通孔设置在转销远离底架的一端,轴向通孔的开口处设置有润滑脂油杯。
14.本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本方案能够实现大型集装箱在空轨铁路线上的安全运输,提高了空间范围利用率,能够减小运输系统的占地面积。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吊臂的连接示意图;
17.图3为转销的安装示意图;
18.图4为承接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吊臂与底架连接处的示意图;
20.其中1

底架,11

转销,12

转动副,13

径向通孔,14

轴向通孔,15

润滑脂油杯,16

限位块,2

吊臂,21

承接支架,22

扩展支架,23

l型挡板,24

定位销,3

防冲击止挡块,4

驱动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22.实施例1:
23.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悬挂式集装箱运输车辆吊挂系统,包括底架1和若干个转动设置在底架1上的吊臂2,吊臂2的旋转中心设置在底架1的侧面且与底架1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的吊臂2的自由端设置有朝内延伸且与吊臂2形成l型的承接支架21,多个承接支架21的上表面能够共面。
24.本实施例中,利用空轨系统带动底架1移动。需要运输集装箱时,将集装箱运输至底架1下方,使吊臂2朝向集装箱转动,直至吊臂2变为竖向,并且承接支架21转移至集装箱下表面,利用承接支架21的上表面作为集装箱的安装平面,由多个承接支架21同时支撑集装箱来提高集装箱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至少设置四个吊臂2,并使吊臂2均匀分布在集装箱的两侧。吊臂2本身也能够对集装箱的位置起到限位的作用,能够防止集装箱随意移动。集装箱安装好之后,能够利用空轨上的驱动系统带动底架1与集装箱一起移动至所需位置,实现在空中运输。运输系统的占地结构仅限于空轨的支撑结构,大幅减小了运输系统的占地面积,并且利用空中的空间,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25.实施例2:
26.如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吊臂2与底架1铰接的一端弯曲成开口朝内向下的l型。以此能够增加吊臂2端部的强度以及刚性,能够增加吊臂2可转动的有效范围,避免出现干涉的现象。并且避免吊臂2在运输集装箱的过程中对底架1直接产生挤压力,有利于保护底架1的形状精度。
27.所述的底架1上设置有若干个与吊臂2数量相同且对应设置的限位块16,所述的限位块16设置在吊臂2的转动路径上,当吊臂2向下转动时,能够利用限位块16对吊臂2可转动的极限位置进行限制,避免吊臂2与底架1或与货物发生激烈碰撞。所述的限位块16能够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例如采用橡胶块、弹簧等结构。
28.实施例3:
29.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吊臂2包括两个长钢板和若干个设置
在长钢板之间的加强板。本实施例中,利用长钢板弯制成吊臂2所需的形状,再利用加强板焊接在两个长钢板之间以提高吊臂2整体的强度和刚性,提高吊臂2的承载性能。所述的吊臂2也能够采用截面为u型或口字型的型钢,在吊臂2内焊接加强板增加吊臂2的强度。
30.实施例4:
31.如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承接支架21靠近底架1端面的侧面上设置有扩展支架22,扩展支架22上设置有开口朝内的l型挡板23,l型挡板23的内表面垂直于承接支架21的上表面。扩展支架22与承接支架21连接形成t字型结构,能够增加集装箱受支撑的面积,提高承接支架21的承载能力,有利于提高集装箱在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2.利用l型挡板23能够与集装箱的四个角对准以起到定位的作用,提高集装箱与吊臂2的定位精度,并限制集装箱与吊臂之间的相对移动,有利于提高集装箱的稳定性。
33.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扩展支架22上表面设置有定位销24。利用定位销24与集装箱的底角件配合使用。底角件上设置有定位销24能够穿过的通孔,当吊臂2向下转动到位置后,定位销24刚好能够插入底角件的通孔内,有利于提高集装箱的定位精度和稳定性。并且由于集装箱对承接支架21施加向下的压力,定位销24与通孔的配合能够限制吊臂2在压力作用下的转动趋势,从而能够防止吊臂2在运输过程中松脱,提高了安全性能。
34.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定位销24为小端朝上的圆锥形,圆锥顶端的直径小于底角件的通孔直径,以此在吊臂2在转动过程中,方便多个定位销24与对应的通孔全都对准,从而消除加工误差、装配误差等因素导致的尺寸偏差,在定位销24装入通孔的过程中,能够利用定位销24的锥面与通孔的配合自适应调节集装箱与底架1的角度偏差,从而提高集装箱与底架1的相对位置精度。
35.使定位销24大端的最大直径大于或等于底角件的通孔直径,以此能够减小集装箱安装到位后定位销24与底角件的通孔的间隙,从而避免集装箱存在松动的风险。使吊臂2、集装箱、底架1连接形成整体,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36.实施例5:
37.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底架1上设置有与吊臂2传动连接的驱动结构4。
38.所述的驱动结构4采用气缸或油缸,驱动结构4与底架1转动连接,驱动结构4的活塞杆与吊臂2转动连接。以此便于通过对气缸或油缸的活塞杆进行控制来控制吊臂2的转动,有利于实现远程自动化控制。利用气缸或油缸还能够实现自锁的功能,在吊臂2移动到位之后保持吊臂2的位置精度,从而提高稳定性与安全性。
39.实施例6:
40.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底架1上设置有若干个与底架1弹性连接的防冲击止挡块3。使防冲击止挡块3设置在集装箱每个侧面相对应的位置,当集装箱安装到位置后,使集装箱每个侧面都对应有防冲击止挡块3。当出现碰撞、紧急刹车等意外情况时,集装箱首先与防冲击止挡块3发生接触,集装箱的传递至防冲击止挡块3,由于防冲击止挡块3与底架1弹性连接,以此能够起到缓冲吸振的作用,减小底架1、吊臂2受到的冲击,有利于提高安全性能。
41.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弹性连接为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方案记载的内
容能够实现上述效果,此处不对弹性连接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限定。
42.所述的防冲击止挡块3也能够采用弹性材料制成。
43.实施例7:
44.如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底架1上设置有转销11,所述的吊臂2转动设置在转销11上,转销11与吊臂2之间设置有套装在转销11上的转动副12。利用驱动结构驱动吊臂2围绕转销11转动。转动副12能够减小吊臂2与转销11的磨损,有利于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所述的转动副12可以采用轴套。
45.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转销11的中部设置有轴肩,转动副12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位于轴肩的两端,转动副12的外径大于轴肩的直径,转销11上设置有沿轴肩直径方向设置有的径向通孔13和与径向通孔13连通且与转销11同轴的轴向通孔14,所述的轴向通孔14设置在转销11远离底架1的一端,轴向通孔14的开口处设置有润滑脂油杯15。利用轴肩能够对转动副12起到限位的作用,有利于使转动副12保持其位置精度。利用润滑脂油杯15能够通过轴向通孔14与径向通孔13向转动副12处提供润滑脂,使转动副12持续得到润滑以减小磨损。
46.本实施例中,其它未描述的内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赘述。
47.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