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制造用绕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31515发布日期:2021-11-29 16:18阅读:5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缆制造用绕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电缆制造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电缆制造用绕线装置。


背景技术:

2.电缆是由一根或多根相互绝缘的导体和外包绝缘保护层制成,将电力或信息从一处传输到另一处的导线,在电线电缆生产制造过程中,为了便于电线电缆的使用和运输,避免电线电缆混乱打结,需要将输线机输送出的电缆进行绕线处理。
3.但当电缆在寒冷环境下进行加工时,其表皮因冷缩现场而较为坚硬,使得加工后的电缆难以进行有效的卷绕,且电缆在强行卷绕的过程中也容易发生折断损坏的情况。
4.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电缆制造用绕线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电缆在寒冷环境下进行加工时,其表皮因冷缩现场而较为坚硬,使得加工后的电缆难以进行有效的卷绕,且电缆在强行卷绕的过程中也容易发生折断损坏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缆制造用绕线装置。
6.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缆制造用绕线装置,包括绕线台;所述绕线台上转动连接有对缆线进行卷收的绕线柱,所述绕线台上设有驱动绕线柱工作的驱动组件,所述绕线台一侧设有加热套,所述加热套上设有加热组件,所述加热套内部开设有与缆线形状相匹配的加热槽,所述缆线穿过加热槽并能够被加热组件所加热;当电缆在寒冷环境下进行加工时,其表皮因冷缩现场而较为坚硬,使得加工后的电缆难以进行有效的卷绕,且电缆在强行卷绕的过程中也容易发生折断损坏的情况;而本发明通过将缆线穿过加热套的加热槽,此时可以通过设置缆线与加热槽的侧壁相贴合,而加热组件在工作时能够对加热槽侧壁进行加热,从而使得与加热槽相接触的缆线外的绝缘层受热软化,随后驱动组件在带动绕线柱转动时,能够将表面软化后的缆线进行卷收,减少电缆在寒冷天气加工时,因表面较硬而难以卷绕的情况,同时也减少电缆在卷绕的过程中折断受损的情况,同时与缆线相贴合的加热槽端部能够将缆线表面粘附的杂质进行刮落清除,尤其能够对电缆表面的细小坚硬物进行刮除,减少电缆在后续的卷绕中,杂质在缆线的卷绕挤压下将表皮扎破的情况,提高了绕线装置的工作质量。
7.优选的,所述加热槽侧壁上开设有环形的加热腔,所述加热组件安装在加热腔内部,所述加热腔的开口处连接有环形的弹性膜;当弹性膜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此时弹性膜处于松弛状态,方便缆线在加热槽内部的安装与拆卸,当需要对缆线表皮进行软化时,加热组件在工作时能够对加热腔内部的气体加热,使得加热腔内部的气体在膨胀后带动弹性膜与缆线表面紧密贴合,此时加热腔内部的热气体能够对缆线表皮进行有效的软化,同时由于弹性膜与缆线为柔性接触,使得缆线表面出现凸起或弯曲时能够有效的从弹性膜之间穿过,减少缆线与加热槽因刚性接触而产生刚性刮蹭的情况。
8.优选的,所述加热套远离绕线柱的一侧设有储油箱,所述储油箱顶端设有支撑环,
所述支撑环内部安装有供电缆穿过的润滑环,且所述润滑环的内环侧壁与缆线表面相贴合,所述润滑环与储油箱底端之间连接有输送条,所述润滑环与输送条分别由吸水材料制成;输送条能够将储油箱中预先保存的润滑油持续的输送至润滑环中,使得润滑环能够将润滑油涂覆在穿过的缆线表面,从而能够对缆线表面起到润滑效果,减少缆线穿过弹性膜时的摩擦阻力,不仅降低了驱动组件的运行功率,同时也能减少弹性膜的磨损,提高了弹性膜的使用寿命。
9.优选的,所述加热腔的侧壁顶端连接有润滑室,所述润滑室的内部转动连接有圆柱状的滚柱,所述滚柱靠近缆线的一侧能够与缆线侧壁相贴合,所述滚柱侧壁上开设有一组环形均布的润滑槽,所述润滑槽内部滑动连接有压块,所述压块与润滑槽内端之间连接有弹簧,所述润滑槽外端连接有与滚柱侧壁形状相匹配的弧形板,所述弧形板上开设有一组出液槽,所述弧形板内壁上连接有吸水块;通过将润滑油预先保存在吸水块内部,当润滑槽未运动至滚柱的最底端时,此时压块在弹簧的拉力下与吸水块保持一定的距离,当缆线与滚柱相贴合的侧壁润滑效果不佳时,此时缆线该处的侧壁能够通过与滚柱之间的摩擦力带动滚柱进行转动,直至滚柱带动润滑槽运动至靠近缆线的一侧,同时压块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向吸水块一侧运动并对其挤压,使得吸水块中的润滑油能够流出至缆线表面,从而能够在缆线进入弹性膜组成的腔室后进行二次润滑,进一步减少缆线与弹性膜之间的摩擦阻力。
10.优选的,所述滚柱顶端所对应的润滑室侧壁上连接有补充块,所述补充块的底面与滚柱的侧壁顶端相贴合,且所述补充块的底面上设置有一组与出液槽相配合的凸出部,所述补充块与润滑环之间连接有输送件,所述补充块与输送件分别由吸水材料制成;输送件能够将润滑环中的润滑油输送至补充块中,当吸水块中的润滑油被挤出后,随后滚柱在后续转动时,被挤出润滑油的润滑槽能够运动至补充块处,此时补充块处的凸出部能够伸入出液槽内部并与吸水块相贴合,使得补充块中的润滑油能够传输至吸水块中,并使得吸水块中的润滑油得到补充,从而使得吸水块的工作能够往复进行。
11.优选的,所述吸水块设置在缆线的中部顶端;通过设置吸水块与缆线的相对位置,使得吸水块中挤出的润滑油能够落在缆线的顶面中部,从而能够顺着缆线的最顶端向两侧渗透流淌,进而能够更充分全面的对缆线表面起到润滑效果。
12.优选的,所述弹性膜与滚柱端部所对应的侧壁位置处设置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内部镶嵌安装有弧形的隔板,所述隔板靠近缆线的一面开设有弧形槽;当吸水块中的润滑油挤落至缆线的顶端时,此时隔板能够限制弹性膜与润滑油顺流轨迹所对应的缆线表面相贴合,从而使得润滑油能够从弧形槽内部所对应的缆线表面顺流而下,从而能够对缆线表面进行充分的润滑,减少吸水块中的润滑油在落至缆线顶部时,由于弹性膜与缆线表面相贴合,导致润滑油难以沿着缆线顺流而下的情况。
13.优选的,所述隔板的中部底端所对应的加热腔上连接有与弧形槽相连通的回收室,所述回收室底端连接有回收管,所述回收管的另一端与储油箱相连通;隔板内的润滑油顺着缆线表面流下时能够回流至回收室中,并通过回收管回流至储油箱中,从而能够对润滑油进行有效的回收与再利用。
14.优选的,所述润滑环与滚柱底端相对应的侧壁位置处镶嵌安装有挡板;设置的挡板能够阻挡润滑环对缆线的中部顶端进行润滑,使得缆线在运动至滚柱底端时,缆线未被
润滑的顶端能够通过与滚柱的摩擦作用,带动滚柱更稳定的转动,从而使得滚柱能够对缆线进行更有效的二次润滑。
15.优选的,所述滚柱底端与缆线之间设置有间隙,且所述弧形板外壁与滚柱侧壁上连接有一组环形均布的吸盘;缆线在运动时能够通过对吸盘侧壁的摩擦力带动滚柱转动,而滚柱在转动时能够带动吸盘逐渐压紧在缆线表面,从而使得吸盘能够吸附在缆线表面,随后缆线在继续运动时能够通过吸附的吸盘更有力的带动滚柱转动,从而使得滚柱能对缆线进行更有效的二次润滑。
1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发明能够通过加热套对缆线外的绝缘层进行软化,减少电缆在寒冷天气加工时,因表面较硬而难以卷绕的情况,同时也减少电缆在卷绕的过程中折断受损的情况,同时与缆线相贴合的加热槽端部能够将缆线表面粘附的杂质进行刮落清除,尤其能够对电缆表面的细小坚硬物进行刮除,减少电缆在后续的卷绕中,杂质在缆线的卷绕挤压下将表皮扎破的情况,提高了绕线装置的工作质量。2.本发明通过输送条将储油箱中预先保存的润滑油持续的输送至润滑环中,使得润滑环能够将润滑油涂覆在穿过的缆线表面,从而能够对缆线表面起到润滑效果,减少缆线穿过弹性膜时的摩擦阻力,不仅降低了驱动组件的运行功率,同时也能减少弹性膜的磨损,提高了弹性膜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8.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图4是图3中b处的放大图;图5是本发明中加热套的局部剖视图;图6是本实施例二中滚柱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绕线台;2、缆线;3、绕线柱;4、驱动组件;5、加热套;6、加热组件;7、加热腔;8、弹性膜;9、储油箱;10、支撑环;11、润滑环;12、输送条;13、润滑室;14、滚柱;15、润滑槽;16、压块;17、弧形板;18、出液槽;19、吸水块;20、补充块;21、凸出部;22、输送件;23、凹陷部;24、隔板;25、弧形槽;26、回收室;27、回收管;28、挡板;29、吸盘。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0.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

5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电缆制造用绕线装置,包括绕线台1;所述绕线台1上转动连接有对缆线2进行卷收的绕线柱3,所述绕线台1上设有驱动绕线柱3工作的驱动组件4,所述绕线台1一侧设有加热套5,所述加热套5上设有加热组件6,所述加热套5内部开设有与缆线2形状相匹配的加热槽,所述缆线2穿过加热槽并能够被加热组件6所加热;当电缆在寒冷环境下进行加工时,其表皮因冷缩现场而较为坚硬,使得加工后的电缆难以进行有效的卷绕,且电缆在强行卷绕的过程中也容易发生折断损坏的情况;而本发明通过将缆线2穿过加热套5的加热槽,此时可以通过设置缆线2与加热槽的侧壁相贴合,而加热组件6在工作时能够对加热槽侧壁进行加热,从而使得与加热槽相接触的缆线2外的绝缘层受热软化,随后驱动组件4在带动绕线柱3转动时,能够将表面软化后的缆线2进行卷收,减少电缆在寒冷天气加工时,因表面较硬而难以卷绕的情况,同时也减少电缆在卷绕的过程中折断受损的情况,同时与缆线2相贴合的加热槽端部能够将缆线2表面粘附的杂质进行刮落清除,尤其能够对电缆表面的细小坚硬物进行刮除,减少电缆在后续的卷绕中,杂质在缆线2的卷绕挤压下将表皮扎破的情况,提高了绕线装置的工作质量。
21.所述加热槽侧壁上开设有环形的加热腔7,所述加热组件6安装在加热腔7内部,所述加热腔7的开口处连接有环形的弹性膜8;当弹性膜8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此时弹性膜8处于松弛状态,方便缆线2在加热槽内部的安装与拆卸,当需要对缆线2表皮进行软化时,加热组件6在工作时能够对加热腔7内部的气体加热,使得加热腔7内部的气体在膨胀后带动弹性膜8与缆线2表面紧密贴合,此时加热腔7内部的热气体能够对缆线2表皮进行有效的软化,同时由于弹性膜8与缆线2为柔性接触,使得缆线2表面出现凸起或弯曲时能够有效的从弹性膜8之间穿过,减少缆线2与加热槽因刚性接触而产生刚性刮蹭的情况。
22.所述加热套5远离绕线柱3的一侧设有储油箱9,所述储油箱9顶端设有支撑环10,所述支撑环10内部安装有供电缆穿过的润滑环11,且所述润滑环11的内环侧壁与缆线2表面相贴合,所述润滑环11与储油箱9底端之间连接有输送条12,所述润滑环11与输送条12分别由吸水材料制成;输送条12能够将储油箱9中预先保存的润滑油持续的输送至润滑环11中,使得润滑环11能够将润滑油涂覆在穿过的缆线2表面,从而能够对缆线2表面起到润滑效果,减少缆线2穿过弹性膜8时的摩擦阻力,不仅降低了驱动组件4的运行功率,同时也能减少弹性膜8的磨损,提高了弹性膜8的使用寿命。
23.所述加热腔7的侧壁顶端连接有润滑室13,所述润滑室13的内部转动连接有圆柱状的滚柱14,所述滚柱14靠近缆线2的一侧能够与缆线2侧壁相贴合,所述滚柱14侧壁上开设有一组环形均布的润滑槽15,所述润滑槽15内部滑动连接有压块16,所述压块16与润滑槽15内端之间连接有弹簧,所述润滑槽15外端连接有与滚柱14侧壁形状相匹配的弧形板17,所述弧形板17上开设有一组出液槽18,所述弧形板17内壁上连接有吸水块19;通过将润滑油预先保存在吸水块19内部,当润滑槽15未运动至滚柱14的最底端时,此时压块16在弹簧的拉力下与吸水块19保持一定的距离,当缆线2与滚柱14相贴合的侧壁润滑效果不佳时,此时缆线2该处的侧壁能够通过与滚柱14之间的摩擦力带动滚柱14进行转动,直至滚柱14带动润滑槽15运动至靠近缆线2的一侧,同时压块16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向吸水块19一侧运动并对其挤压,使得吸水块19中的润滑油能够流出至缆线2表面,从而能够在缆线2进入弹性膜8组成的腔室后进行二次润滑,进一步减少缆线2与弹性膜8之间的摩擦阻力。
24.所述滚柱14顶端所对应的润滑室13侧壁上连接有补充块20,所述补充块20的底面与滚柱14的侧壁顶端相贴合,且所述补充块20的底面上设置有一组与出液槽18相配合的凸出部21,所述补充块20与润滑环11之间连接有输送件22,所述补充块20与输送件22分别由吸水材料制成;输送件22能够将润滑环11中的润滑油输送至补充块20中,当吸水块19中的润滑油被挤出后,随后滚柱14在后续转动时,被挤出润滑油的润滑槽15能够运动至补充块20处,此时补充块20处的凸出部21能够伸入出液槽18内部并与吸水块19相贴合,使得补充块20中的润滑油能够传输至吸水块19中,并使得吸水块19中的润滑油得到补充,从而使得吸水块19的工作能够往复进行。
25.所述吸水块19设置在缆线2的中部顶端;通过设置吸水块19与缆线2的相对位置,使得吸水块19中挤出的润滑油能够落在缆线2的顶面中部,从而能够顺着缆线2的最顶端向两侧渗透流淌,进而能够更充分全面的对缆线2表面起到润滑效果。
26.所述弹性膜8与滚柱14端部所对应的侧壁位置处设置有凹陷部23,所述凹陷部23内部镶嵌安装有弧形的隔板24,所述隔板24靠近缆线2的一面开设有弧形槽25;当吸水块19中的润滑油挤落至缆线2的顶端时,此时隔板24能够限制弹性膜8与润滑油顺流轨迹所对应的缆线2表面相贴合,从而使得润滑油能够从弧形槽25内部所对应的缆线2表面顺流而下,从而能够对缆线2表面进行充分的润滑,减少吸水块19中的润滑油在落至缆线2顶部时,由于弹性膜8与缆线2表面相贴合,导致润滑油难以沿着缆线2顺流而下的情况。
27.所述隔板24的中部底端所对应的加热腔7上连接有与弧形槽25相连通的回收室26,所述回收室26底端连接有回收管27,所述回收管27的另一端与储油箱9相连通;隔板24内的润滑油顺着缆线2表面流下时能够回流至回收室26中,并通过回收管27回流至储油箱9中,从而能够对润滑油进行有效的回收与再利用。
28.所述润滑环11与滚柱14底端相对应的侧壁位置处镶嵌安装有挡板28;设置的挡板28能够阻挡润滑环11对缆线2的中部顶端进行润滑,使得缆线2在运动至滚柱14底端时,缆线2未被润滑的顶端能够通过与滚柱14的摩擦作用,带动滚柱14更稳定的转动,从而使得滚柱14能够对缆线2进行更有效的二次润滑。
29.实施例二:请参阅图6所示,所述滚柱14底端与缆线2之间设置有间隙,且所述弧形板17外壁与滚柱14侧壁上连接有一组环形均布的吸盘29;缆线2在运动时能够通过对吸盘29侧壁的摩擦力带动滚柱14转动,而滚柱14在转动时能够带动吸盘29逐渐压紧在缆线2表面,从而使得吸盘29能够吸附在缆线2表面,随后缆线2在继续运动时能够通过吸附的吸盘29更有力的带动滚柱14转动,从而使得滚柱14能够对缆线2进行更有效的二次润滑。
30.工作原理:本发明通过将缆线2穿过加热套5的加热槽,此时可以通过设置缆线2与加热槽的侧壁相贴合,而加热组件6在工作时能够对加热槽侧壁进行加热,从而使得与加热槽相接触的缆线2外的绝缘层受热软化,随后驱动组件4在带动绕线柱3转动时,能够将表面软化后的缆线2进行卷收,减少电缆在寒冷天气加工时,因表面较硬而难以卷绕的情况,同时也减少电缆在卷绕的过程中折断受损的情况,同时与缆线2相贴合的加热槽端部能够将缆线2表面粘附的杂质进行刮落清除,尤其能够对电缆表面的细小坚硬物进行刮除,减少电缆在后续的卷绕中,杂质在缆线2的卷绕挤压下将表皮扎破的情况,提高了绕线装置的工作质量;当弹性膜8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此时弹性膜8处于松弛状态,方便缆线2在加热槽内部
的安装与拆卸,当需要对缆线2表皮进行软化时,加热组件6在工作时能够对加热腔7内部的气体加热,使得加热腔7内部的气体在膨胀后带动弹性膜8与缆线2表面紧密贴合,此时加热腔7内部的热气体能够对缆线2表皮进行有效的软化,同时由于弹性膜8与缆线2为柔性接触,使得缆线2表面出现凸起或弯曲时能够有效的从弹性膜8之间穿过,减少缆线2与加热槽因刚性接触而产生刚性刮蹭的情况;输送条12能够将储油箱9中预先保存的润滑油持续的输送至润滑环11中,使得润滑环11能够将润滑油涂覆在穿过的缆线2表面,从而能够对缆线2表面起到润滑效果,减少缆线2穿过弹性膜8时的摩擦阻力,不仅降低了驱动组件4的运行功率,同时也能减少弹性膜8的磨损,提高了弹性膜8的使用寿命;通过将润滑油预先保存在吸水块19内部,当润滑槽15未运动至滚柱14的最底端时,此时压块16在弹簧的拉力下与吸水块19保持一定的距离,当缆线2与滚柱14相贴合的侧壁润滑效果不佳时,此时缆线2该处的侧壁能够通过与滚柱14之间的摩擦力带动滚柱14进行转动,直至滚柱14带动润滑槽15运动至靠近缆线2的一侧,同时压块16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向吸水块19一侧运动并对其挤压,使得吸水块19中的润滑油能够流出至缆线2表面,从而能够在缆线2进入弹性膜8组成的腔室后进行二次润滑,进一步减少缆线2与弹性膜8之间的摩擦阻力;输送件22能够将润滑环11中的润滑油输送至补充块20中,当吸水块19中的润滑油被挤出后,随后滚柱14在后续转动时,被挤出润滑油的润滑槽15能够运动至补充块20处,此时补充块20处的凸出部21能够伸入出液槽18内部并与吸水块19相贴合,使得补充块20中的润滑油能够传输至吸水块19中,并使得吸水块19中的润滑油得到补充,从而使得吸水块19的工作能够往复进行;通过设置吸水块19与缆线2的相对位置,使得吸水块19中挤出的润滑油能够落在缆线2的顶面中部,从而能够顺着缆线2的最顶端向两侧渗透流淌,进而能够更充分全面的对缆线2表面起到润滑效果;当吸水块19中的润滑油挤落至缆线2的顶端时,此时隔板24能够限制弹性膜8与润滑油顺流轨迹所对应的缆线2表面相贴合,从而使得润滑油能够从弧形槽25内部所对应的缆线2表面顺流而下,从而能够对缆线2表面进行充分的润滑,减少吸水块19中的润滑油在落至缆线2顶部时,由于弹性膜8与缆线2表面相贴合,导致润滑油难以沿着缆线2顺流而下的情况;隔板24内的润滑油顺着缆线2表面流下时能够回流至回收室26中,并通过回收管27回流至储油箱9中,从而能够对润滑油进行有效的回收与再利用;设置的挡板28能够阻挡润滑环11对缆线2的中部顶端进行润滑,使得缆线2在运动至滚柱14底端时,缆线2未被润滑的顶端能够通过与滚柱14的摩擦作用,带动滚柱14更稳定的转动,从而使得滚柱14能够对缆线2进行更有效的二次润滑;缆线2在运动时能够通过对吸盘29侧壁的摩擦力带动滚柱14转动,而滚柱14在转动时能够带动吸盘29逐渐压紧在缆线2表面,从而使得吸盘29能够吸附在缆线2表面,随后缆线2在继续运动时能够通过吸附的吸盘29更有力的带动滚柱14转动,从而使得滚柱14能够对缆线2进行更有效的二次润滑。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的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