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液压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18663发布日期:2022-02-16 12:13阅读:92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液压电梯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整体装配式加装电梯的钢木结构井道模块化液压客梯集成技术。


背景技术:

2.当下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楼房的使用设施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老旧小区既有住宅内的老龄人而言,户外电梯的加装可带来极大的生活便利,毫无疑问地,户外加装电梯是一项值得推广的便民工程且市场前景非常大。
3.此外,目前建筑物外安装电梯多为设置钢结构井道,该方式存在以下缺陷:1、电梯钢构件长度超长,现场焊接、吊装,导致施工、运输成本高,拼装方式复杂;2、整体施工装配误差大,拼装过程存在不可控累积公差,难以达到精确对接,造成钢柱垂直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存在安全隐患;3、使用舒适度极低,部件整体降噪性能差隔声能力弱,纯钢结构生锈、耐腐蚀能力弱;4、空调新风、灯光等设备后期施工,后期组织施工工种复杂。5、施工周期长影响居民的正常起居生活,且使用能耗大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4.竹木结构以其优良的抗震性、环境友好性在国内外得到广泛推荐,为了克服传统钢结构电梯以上方面的缺陷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一种装配式液压电梯技术,即电梯分块集成于楼墙板技术,该集成液压客梯结构简单、自重轻,安全可靠且运输成本低,绿色环保、木构“吸碳”“减碳”, 现场施工组装便捷,可大幅度的提高施工效率,更能满足不同结构的住宅及旧房中安装室内电梯的需求,对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生活品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一项值得推广的便民工程。
5.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装配式液压电梯,包括由标准规格构件及设备集成的钢木结构楼墙板部件、数控设备、轿厢平台、导轨构件、空调新风设备、液压油泵、液压升降杆、滑轮组、支撑构件、油链条、围护结构、楼板。该集成部件主体结构可分为三部分:楼板部件、墙板部件、情景数控及安保设备,楼板部件内集成钢木轨道、悬挑油缸平台、安保门轨及灯光设备;墙板部件内集成钢木轨道、液压设备、空调新风设备腔及送风通道,空调新风设备腔两侧设置有消声器及微尘过滤网;所述设备主机上设置有经过送风通道并连接至送风盘管的送风管,夹层内设置有消声隔热板,所述送风管上包覆有隔热套,设备主机底部设置有吸震缓冲垫,所述消声隔热板表面为玻璃纤维隔热棉、吸震层为阻尼复合板等材质且满足a级防火需求;所述设备主机的一侧与风盘管的一侧都设置有微尘过滤网,所述微尘过滤网涂覆有纳米级负离子粉或者光触媒粉等具有杀菌及净化空气的功能涂层。
6.所述的轿厢平台,一端通过轴轮固定在导轨构件上,另一端通过油链条与滑轮组固定在钢木结构井道部件上,两端以液压升降杆升降,带动轿厢平台升降。其中,所述滑轮组为一组定滑轮,通过l形连接件焊接在固定支撑杆件上;滑轮组为一组动滑轮栓接在杆件上 ;支撑杆件与支撑底座通过剪力杆件焊接。所述液压升降杆与数控设备连接,数控设备
在轿厢支撑装置两侧上均有控制面板、语音报警通讯装置及信号接收器;优选的,如建筑内部装配,建筑井道在建筑一层下方设置有缓冲装置;优选的,所述电梯井道下方设置有缓冲装置,缓冲装置优选为电梯弹簧缓冲器,可采用现有技术中任一款商业化的市售产品,不影响本发明的实施,缓冲器的底部位于地面以下,顶部略高于地面,电梯轿厢下落至地面时,落在缓冲器上,此时缓冲器发挥缓冲作用。
7.优选的,如采用悬挂式外加装配,还包括地面预警系统,当客梯下降时,轿轿厢平台底部的红外感应预警系统提前发出语音提示,提醒行人及车辆避让。其中,地面预警系统可采用现有技术进行,如可采用ai智能分析识别预警系统,包括智能识别摄像头,语音播报器,智能识别摄像头均与数控连接。同时,数控系统传递信号给语音播报器,播报提示语音;现有技术中,采用智能识别摄像头识别一定范围内是否存在移动物,为比较成熟的技术,可参考现有技术。
8.所述的轿厢支撑装置的钢木结构井道内固定设置有导轨构件,轿厢平台上固定设置有与导轨构件相配合的液压升降杆,支撑构件将压升降杆固定在中间钢木结构井道部件,压升降杆提前集成在中间钢木结构井道部件内且高度不超过2.6m,保证压升降杆集成在钢木结构井道部件中以集装箱运输。
9.所述的集成部件围护结构为三面维护结构,侧边与轿厢支撑装置铰接,维护结构一面为自动折叠推拉门,推拉门电动马达与数控设备的控制面板连接;一面为消声隔板材质;围护结构上下两端与楼板龙骨铰接。
10.楼板部件需使用a级不燃性建筑材料饰面及井道口四周需进行防火涂料涂刷饰面板;同理,墙板部件及其设备腔、消声器及过滤网板、围护构件均需要采用a级不燃性建筑材料且对饰面进行防火涂料饰面板;消声器及过滤网板涂覆有纳米级负离子粉或者光触媒粉等具有杀菌及净化空气的功能涂层。
11.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的模块化液压客梯的相关成品,如数控设备、油泵、油链条等机械和新风空调设备,此部分不属于本发明的创新点,均可采用现有技术,不影响本发明的实施,此处不再赘述。本发明未详尽之处,均可采用现有成熟技术。
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现场施工组装便捷,可大幅度的提高施工效率,更能满足不同结构的住宅及旧房中安装室内电梯的需求,对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生活品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本发明可有效控制了构部件的高度(小于2.69m),可满足集装箱模数规格运输,且将水暖电设备集成在井道部件,节省了现场管线设备施工等装配流程,同时满足不同加装电梯的需求,解决底层住户的采光问题,且不影响地面交通,人、车可以从电梯井道底部通过;(3)本发明的模块化液压客梯,成本低,各个部件均为工厂预制,采用螺栓连接现场装配即可,安装方便快捷,节省工期,且各个部件可拆卸循环使用,对居民生活影响也较小;(4)本发明安全可靠,绿色环保,主体结构为木结构,少量钢结构支撑稳固,木结构整体自重轻,且具有优良的抗震性、环境友好性,符合当下“吸碳”“减碳”的号召和未来市场需求。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发明的液压客梯集成体系示意图。
14.图2液压客梯集成体系爆炸图。
15.图3为本发明的钢木结构井道部件连接示意图。
16.图4为本发明的滑轮组与液压升降杆连接示意图。
17.图5为本发明的墙板部件爆炸示意图。
18.图6为本发明的墙板部件示意图。
19.图7为本发明的楼板部件示意图。
20.图8为本发明的楼板部件爆炸示意图。
21.图9墙板部件与楼板部件连接示意图。
22.其中:墙板部件(1)、楼板部件(2)、轨道构件(3)、悬挑油缸平台(4)、安保滑门轨道(5)、安保门(6)、液压设备(7)、空调新风设备(8)、消声器及过滤网板(9)、围护构件(10)、轿厢平台(11)、油链条(12)、空间连接件(13)、数控设备(14)、轨道构件(301)、轨道构件(302)、钢木桁架结构(201)、防火板密封饰面(202)、顶升滑轮构件(701)、框架连接构件(702)、轨道固定构件(703)、油缸固定构件(704)、空调主机(801)和新风盘管(802)。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4.如图1、图3及图9所示,本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装配式液压电梯,是将钢木结构墙板部件、楼板部件、情景数控及安保设备、液压升降设备、空调新风设备及维护结构集成为一体的标准化部件。
25.如图4、图5所示,本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装配式液压电梯体系结构被展示,本实例为多种方案的其中一种,该实例采用1:3滑轮组,液压设备(7)包括顶升滑轮构件(701)、框架连接构件(702)、轨道固定构件(703)及油缸固定构件(704);油链条(12)一端与轿厢平台(11)连接,另一端穿过顶升滑轮构件(701)固定在轨道固定构件(703)。
26.经试验测试,本方案提供的整体装配式加装客梯的钢木连接结构的设置比传统连接方式自重减轻了至少60%。
27.其中,如图9所示围护结构(10)均采用空间连接件(13)与楼、墙板部件各方向连接,其可通过增加连接件与消声器及过滤网板(9)铰接,维护结构内部亦可增加折叠或平开安保门;安保滑门轨道(5)、安保门(6)顶部设置驱动马达,连接于数控设备的控制面板。
28.具体的在装配时如图5所示,液压设备(7)包括两组滑轮,分别为固定在顶升滑轮构件(701)的动滑轮和通过l形连接件焊接在轨道固定构件(703)的定滑轮;优选的,设备主机(801)的一侧与风盘管(802)的一侧都设置有微尘过滤网(103),所述微尘过滤网涂覆有纳米级负离子粉或者光触媒粉等具有杀菌及净化空气的功能涂层;在本技术方案中,液压升降杆与数控设备连接,数控设备在轿厢两侧上均有控制面板、语音报警通讯装置及信号接收器;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的一种模块化液压电梯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加装液压客梯管道井位置:1.管道井布置于室内,则根据实际管道井尺寸,确定各构部件尺寸;2.管道井布置于室外,则需要在其基础上增加外保温隔热墙板等维护结构,以及确定与原建筑外墙或梁柱固定位置,各部分构件与设备均在工厂内预制集成组装;

现场作业时,每个预制液压客梯模块依次从下往上分层吊装装配,只需将墙板部件与楼板部件通过空间连接件相互铰接即可同时完成房屋装配,最后安装轿厢平台、围护结构、安保门;

最后将集成在楼板部件内的数控设备、暖通新风空调设备、照明灯光、安保门管线连接;装配完毕后,可通过数控设备打开“维修”模式断开总控电源,取下消声器及过滤网板进行调试及检修。
29.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技术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