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卷纸生产用下料卷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51465发布日期:2021-11-29 20:16阅读:59来源:国知局
一种卷纸生产用下料卷绕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卷纸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卷纸生产用下料卷绕装置。


背景技术:

2.卷纸经过卷绕切断并由推出机构推出后,其端部会退绕出一定的长度,此时,需要采用下料卷绕对辊对其端部退绕的部分进行重新卷绕。
3.现有技术的下料卷绕对辊包括机架、第一下料辊、第二下料辊、第一转动轮、第二转动轮,第一下料辊、第二下料辊安装在机架上且第一下料辊、第二下料辊平行并列设置,第一下料辊、第二下料辊两者之间存在间隙;在第一下料辊的两端分别套设第一转动轮、所述第二下料辊的两端分别套设第二转动轮,第一转动轮、第二转动轮通过皮带或者链条联动,通过电机带动其中一根下料辊转动,带动第一下料辊、第二下料辊同向转动,将落在第一下料辊、第二下料辊之间间隙的卷纸中退绕的部分进行重新卷绕。
4.由于卷纸规格不同,其外径大小存在很大的差异,实际操作时,需要通过调节第一下料辊、第二下料辊之间的间隙大小来满足不同卷纸的需要。由于第一下料辊、第二下料辊同向转动是通过链条或者皮带实现的,调节第一下料辊、第二下料辊之间的间隙就需要更改链条或者皮带,导致操作麻烦;另外,现有技术的第一下料辊的端部、第二下料辊的端部大都是通过轴承直接固定在机架上的,如需要调节第一下料辊、第二下料辊的间隙,则需要拆卸的部件较多,也会导致操作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卷纸生产用下料卷绕对辊存在间隙调节麻烦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卷纸生产用下料卷绕装置。
6.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卷纸生产用下料卷绕装置,包括机架、第一下料辊、第二下料辊、第一转动轮、第二转动轮,所述第一下料辊、第二下料辊安装在所述机架上且所述第一下料辊、第二下料辊平行并列设置,两者之间存在间隙;在所述第一下料辊的两端分别套设第一转动轮、所述第二下料辊的两端分别套设第二转动轮;
7.还包括第一滑动块、第二滑动块、弹性件、升降装置、张紧转动轮、变径杆;
8.所述第一下料辊的两端分别与两块所述第一滑动块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下料辊的两端分别与两块所述第二滑动块转动连接,第一下料辊、第二下料辊分别通过第一滑动块、第二滑动块安装在机架上;且所述第一滑动块、第二滑动块均与所述机架滑动配合;
9.位于同一端的第一滑动块、第二滑动块两者镜像对称,在所述第一滑动块、第二滑动块中相互面向的两面分别为第一倾斜面、第二倾斜面,各个倾斜面自上而下向靠近对应的滑动块位置方向倾斜;所述第一滑动块、第二滑动块中与所述第一倾斜面、第二倾斜面相对的另一面分别为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面,在所述机架与第一支撑面、机架与第二支撑面之间均压缩有所述弹性件;
10.变径杆其表面与所述第一倾斜面、第二倾斜面同时接触;下压所述变径杆能致使所述第一滑动块、第二滑动块相互背向滑动;所述升降装置安装在机架上,所述张紧转动轮与所述升降装置转动连接,同一端的第一转动轮、第二转动轮、张紧转动轮三者之间通过皮带或者链条连接。
11.当需要增大第一下料辊、第二下料辊之间的间隙时,通过升降装置带动张紧转动轮下降运动,链条松弛;正向转动两端的变径杆,变径杆向下转动,变径段逐渐挤压第一倾斜面、第二倾斜面,第一滑动块、第二滑动块相互背向滑动,压簧进一步压缩,从而实现第一下料辊、第二下料辊之间间隙的增大;
12.当第一下料辊、第二下料辊之间间隙满足需要的时候,通过升降装置带动张紧转动轮上升运动至链条重新张紧为止;
13.当需要减小第一下料辊、第二下料辊之间的间隙时,反向转动两端的变径杆,变径杆向上转动,变径段逐渐离开第一倾斜面、第二倾斜面,压簧复位带动第一滑动块、第二滑动块相互相向滑动,从而实现第一下料辊、第二下料辊之间间隙的减少;
14.当第一下料辊、第二下料辊之间间隙满足需要的时候,通过升降装置带动张紧转动轮上升运动至链条重新张紧为止。
15.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卷纸生产用下料卷绕装置,通过变径杆与弹性件配合实现了各个滑动块的夹持限位,当需要对第一下料辊、第二下料辊之间的间隙进行调节时候,利用变径杆与第一倾斜面、第二倾斜面的斜面配合以及弹性件的弹性作用,即可实现第一下料辊、第二下料辊相向移动或者背向移动,具有很强的操作便捷性;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升降装置配合张紧转动轮的升降,实现了第一转动轮、第二转动轮之间在不同距离下的张紧,无需更换其他部件,进一步提高操作便捷性。
16.优选地,所述变径杆包括下端的变径段、上端的螺纹段;所述螺纹段与所述机架螺纹配合;所述变径段呈下端渐窄的圆台状;所述变径段的中轴线与第一倾斜面、第二倾斜面之间间隙的竖直中心线共线;下压所述变径段能致使所述第一滑动块、第二滑动块相互背向滑动。
17.优选地,所述升降装置包括丝杆、导向杆、滑动件,所述丝杆、导向杆均竖直设置在所述机架上,其中,丝杆与机架转动连接;所述滑动件与所述丝杆螺纹配合且套设在导向杆上与所述导向杆滑动配合;所述张紧转动轮与所述滑动件转动连接。
18.优选地,在所述机架上开设有螺纹孔,锁紧螺丝能螺纹配合通过所述螺纹孔并抵压在所述丝杆上。
19.优选地,在所述丝杆与所述机架之间还设置有摩擦套。
20.优选地,所有转动轮均为齿轮,同一端的所有转动轮相互之间通过链条联动。
21.优选地,所述弹性件为压簧。
22.优选地,在所述变径杆的顶部、丝杆的顶部均安装有手柄。
23.优选地,在所述机架上开设有第一导向槽、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一滑动块的底部、第二滑动块的底部分别伸入至所述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槽中且分别与所述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槽滑动配合。
24.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导向槽、第二导向槽中还设置有橡胶条。
25.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卷纸生产用下料卷绕装置,通过变径
杆与弹性件配合实现了各个滑动块的夹持限位,当需要对第一下料辊、第二下料辊之间的间隙进行调节时候,利用变径杆与第一倾斜面、第二倾斜面的斜面配合以及弹性件的弹性作用,即可实现第一下料辊、第二下料辊相向移动或者背向移动,具有很强的操作便捷性;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升降装置配合张紧转动轮的升降,实现了第一转动轮、第二转动轮之间在不同距离下的张紧,无需更换其他部件,进一步提高操作便捷性。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卷纸生产用下料卷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变径杆在下压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卷纸生产用下料卷绕装置的在俯视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卷纸生产用下料卷绕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3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如若存在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3.实施例1
34.如图1

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一种卷纸生产用下料卷绕装置,包括机架1、第一下料辊21、第二下料辊22、第一转动轮23、第二转动轮24、电机25。第一下料辊21、第二下料辊22平行并列设置,两者之间存在间隙。在第一下料辊 21的两端分别套设第一转动轮23、第二下料辊22的两端分别套设第二转动轮 24。电机25的输出端与第一下料辊21的一端连接,电机25的固定端固定在机架1上。
35.第一下料辊21、第二下料辊22形成下料卷绕对辊,在下料卷绕对辊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滑动块31、第二滑动块32、弹性件33、升降装置、张紧转动轮 41、变径杆42。
36.第一下料辊21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轴承与两块第一滑动块31转动连接、第二下料辊22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轴承与两块第二滑动块32转动连接,且第一滑动块31的底部、第
二滑动块32的底部均与机架1滑动配合。
37.位于同一端的第一滑动块31、第二滑动块32两者镜像对称,如图2所示,在第一滑动块31、第二滑动块32中相互面向的两面分别为第一倾斜面311、第二倾斜面321,各个倾斜面自上而下向靠近对应的滑动块位置方向倾斜。第一滑动块31中与第一倾斜面311相对的另一面为第一支撑面、第二滑动块32中与第二倾斜面321相对的另一面分别为第二支撑面,在机架1与第一支撑面、机架1与第二支撑面之间均压缩有弹性件33。
38.变径杆42包括下端的变径段421、上端的螺纹段422。螺纹段422与机架1 螺纹配合。变径段421呈下端渐窄的圆台状,变径段421的表面能与第一倾斜面311、第二倾斜面321同时接触。变径段421的中轴线与第一倾斜面311、第二倾斜面321之间间隙的竖直中心线共线。下压变径段421能致使第一滑动块 31、第二滑动块32相互背向滑动。
39.升降装置安装在机架1上,升降装置包括丝杆431、导向杆432、滑动件433,丝杆431、导向杆432均竖直设置在机架1上,其中,丝杆431与机架1通过第三轴承转动连接,导向杆432可以与机架1焊接或者螺纹连接。滑动件433与丝杆431螺纹配合且套设在导向杆432上与导向杆432滑动配合。张紧转动轮 41通过连接轴与滑动件433转动连接。
40.在螺纹段422的顶部、丝杆431的顶部均安装有手柄。本实施例的弹性件 33为压簧,也可以是其他现有技术的弹性件如现有技术的其他弹簧。压簧的两端可以分别连接在机架1与第一支撑面上以及压簧的两端可以分别连接在机架1 与第二支撑面上。
41.本实施例的所有转动轮均为齿轮,同一端的所有齿轮相互之间通过链条联动,即同一端的所有齿轮套设在链条上。当然本实用新型的所有转动轮可以是带轮,同一端的所有带轮相互之间通过皮带联动,即同一端的所有带轮套设在皮带上。
42.当然,本实用新型的变径杆42也可以包括气缸、变径段421,气缸的缸体端固定在机架1上,气缸的活塞杆端向下延伸与变径段421的顶部连接。
43.当需要增大第一下料辊21、第二下料辊22之间的间隙时,通过正向转动两端的丝杆431,带动滑动件433下降运动,带动张紧转动轮41下降运动,链条松弛;正向转动两端的变径杆42,变径杆42向下转动,变径段421逐渐挤压第一倾斜面311、第二倾斜面321,第一滑动块31、第二滑动块32相互背向滑动,压簧进一步压缩,从而实现第一下料辊21、第二下料辊22之间间隙的增大;当第一下料辊21、第二下料辊22之间间隙满足需要的时候,通过反向转动两端的丝杆431,带动滑动件433上升运动,带动张紧转动轮41上升运动至链条重新张紧为止;
44.当需要减小第一下料辊21、第二下料辊22之间的间隙时,反向转动两端的变径杆42,变径杆42向上转动,变径段421逐渐离开第一倾斜面311、第二倾斜面321,压簧复位带动第一滑动块31、第二滑动块32相互相向滑动,从而实现第一下料辊21、第二下料辊22之间间隙的减少;
45.当第一下料辊21、第二下料辊22之间间隙满足需要的时候,通过反向转动两端的丝杆431,带动滑动件433上升运动,带动张紧转动轮41上升运动至链条重新张紧为止。
46.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卷纸生产用下料卷绕装置,通过变径杆42与压簧配合实现了各个滑动块的夹持限位,当需要对第一下料辊21、第二下料辊22之间的间隙进行调节时候,利用变径杆42与第一倾斜面311、第二倾斜面321的斜面配合以及压簧的弹性作用,即可实现第一下料辊21、第二下料辊22相向移动或者背向移动,具有很强的操作便捷性;通过本实用
新型的升降装置配合张紧转动轮41的升降,实现了第一转动轮23、第二转动轮24之间在不同距离下的张紧,无需更换其他部件,进一步提高操作便捷性。
47.进一步,本实用新型可以在机架上设置刻度,通过刻度,精确保证两端变径杆42的移动高度一致。
48.实施例2
49.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机架1上开设有螺纹孔,锁紧螺丝5能螺纹配合通过螺纹孔并抵压在丝杆431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锁紧螺丝5通过螺纹孔压在丝杆431上,实现当前状态丝杆431的紧固性。
50.在有些实施例中,在丝杆431与机架1之间还设置有摩擦套,如橡胶圈;通过在机架1中供丝杆431伸入的孔中套接固定如胶合或者嵌入有摩擦套,当丝杆431相对摩擦套转动时,能加大丝杆431转动所需要的外力,进一步提高丝杆431在自然状态下的稳定性。
51.实施例3
52.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机架1上开设有第一导向槽、第二导向槽。第一滑动块31的底部、第二滑动块32的底部分别伸入至第一导向槽、第二导向槽中且分别与第一导向槽、第二导向槽滑动配合。
53.通过在机架1上开设有第一导向槽、第二导向槽,提高第一滑动块31、第二滑动块32线性运动的平稳性。在有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导向槽、第二导向槽中还设置有橡胶条,进一步加大第一滑动块31、第二滑动块32相对第一导向槽、第二导向槽滑动所产生的摩擦阻力,提高第一滑动块31、第二滑动块32的稳定性。
5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如若存在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55.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