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纳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50319发布日期:2021-12-22 21:03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收纳盒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收纳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收纳盒。


背景技术:

2.收纳盒作为盛放水果、蔬菜、零食等的容器,具有取放方便、循环利用等优点。但是,目前的收纳盒大多是单层结构,当需要盛放的物品较多时,就需要借助多个单层结构的收纳盒一起使用才能实现更多物品的盛放,如此就导致了在有限的桌面空间内无法放下多个单层结构的收纳盒的问题。此外,若采用桌面空间较大的桌子来摆放多个单层结构的收纳盒,则会拉大使用者与收纳盒之间的距离,导致使用者无法方便的取用摆放较远的收纳盒中的物品。但是,若采用市面上多个盘子叠加在一起的多层结构的收纳盒进行收纳的话,虽解决多个单层结构的收纳盒在收纳时存在的问题,但因这种多层结构的收纳盒自身的体积大,在非使用状态时多层结构的收纳盒在进行自身收纳时会占据过多的存放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收纳盒,以解决上述问题。
4.一种收纳盒,包括盒体、盒盖、第一衔接部、第二衔接部和连接件,所述第一衔接部设置于所述盒体内,所述第一衔接部限定形成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二衔接部设置于所述盒盖,其中,
5.当所述盒盖相对所述盒体盖合或打开时,所述连接件活动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腔;
6.当所述盒盖相对所述盒体翻转时,所述第二衔接部朝向所述盒体,并与所述第一衔接部相对,所述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衔接部和所述第二衔接部之间。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衔接部包括第一周壁和凸出部,所述第一周壁围绕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一周壁包括第一边缘及背对所述第一边缘的第二边缘,所述第二边缘连接所述盒体,所述凸出部由所述第一边缘朝背对所述第二边缘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凸出部和所述第一边缘一起形成卡槽,所述连接件活动卡接于所述卡槽。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衔接部上开设有与所述连接件配合的配合槽,所述连接件可选择的设置于所述配合槽,以与所述第二衔接部连接。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件包括底壁、侧壁、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侧壁环设于所述底壁的周缘,以与所述底壁一起形成第二收容腔,所述侧壁包括第三边缘及第四边缘,所述第三边缘背对所述底壁,所述第四边缘为所述底壁和所述侧壁的交汇线,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三边缘,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四边缘,其中,
10.当所述盒盖相对所述盒体翻转时,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衔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衔接部。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延伸部和配合部,所述延伸部由所述第三边缘朝背对所述侧壁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配合部连接所述延伸部远离所述侧壁的边
缘,并与所述侧壁相对,所述延伸部将所述配合部分隔成第一配合分部和第二配合分部,所述第一配合分部和所述延伸部一起形成第一卡槽,所述第二配合分部、所述延伸部和所述侧壁一起形成第二卡槽,其中,
12.当所述连接件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腔时,所述连接件中的第二配合分部卡接于所述第一衔接部中的卡槽,同时所述第一衔接部中的凸出部卡接于所述第二卡槽;
13.当所述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衔接部和所述第二衔接部之间时,所述连接件中的第一配合分部卡接于所述第一衔接部中的卡槽,同时所述第一衔接部中的凸出部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槽,所述连接件中的第二连接部卡接于所述配合槽。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收纳盒还包括至少一收容槽,所述至少一收容槽收容于所述盒体内,所述至少一收容槽与所述盒体一体成型,或与所述盒体分体组合连接。
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盒体包括底板和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环设于所述底板的周缘,以与所述底板一起形成第一收容空间,所述第一衔接部设置于所述底板,并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至少一收容槽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所述至少一收容槽以所述第一衔接部为中心环绕所述第一衔接部设置。
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一所述收容槽包括槽底壁和槽侧壁,所述槽侧壁环绕所述槽底壁的周缘设置,所述槽侧壁包括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及与所述第三侧壁相对设置的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之间,所述第二侧壁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之间的第一分部、第二分部及第三分部,所述第一分部连接所述槽底壁,所述第二分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分部和所述第三分部之间,并与所述第一分部一起形成挂槽,所述收容槽通过所述挂槽挂在所述第一侧板上,所述第三分部外露于所述盒体。
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槽底壁上开设有至少一贯穿孔。
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收纳盒还包括收纳盘,所述收纳盘的一表面设置有第三衔接部,所述收纳盘背对所述第三衔接部的表面设置有第四衔接部,其中,
19.当所述盒盖相对所述盒体盖合时,所述收纳盘位于所述盒盖和所述盒体之间,所述第三衔接部收容于所述盒盖内,所述第四衔接部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腔;
20.当所述盒盖相对所述盒体翻转时,所述收纳盘也相对所述盒体翻转,所述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衔接部和所述第三衔接部之间,所述第四衔接部连接所述第二衔接部。
21.综上,所述收纳盒借助所述连接件的设计,使得所述盒盖相对所述盒体翻转时,将所述盒体和翻转后的所述盒盖连接,以形成具有双层结构的收纳盒,如此,在保证所述收纳盒整体不占用额外空间的前提下,增加了所述收纳盒自身的收纳空间,以收纳更多的物品;同时一并解决了盒盖打开后的收纳问题。另外,所述盒体和翻转后的所述盒盖借助所述连接件的连接,还有效增加了所述盒体和所述盒盖之间的距离,避免了因所盛放的物品过大而无法摆放于所述盒体的问题。此外,当将所述盒盖盖合于所述盒体时,所述连接件可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腔内,解决了所述盒盖盖合于所述盒体后,所述连接件的收纳问题的同时,还使得所述收纳盒整体结构的小型化,避免了所述收纳盒在进行自身收纳时占据过多的存放空间。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收纳盒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图1所示收纳盒中盒盖打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图2所示部分收纳盒的分解示意图。
25.图4为图3所示盒体和第一衔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图1所示收纳盒在另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沿图5所示vi

vi线的剖面示意图。
28.图7为图3所示收容槽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9.图8为图3所示连接件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0.图9为沿图8所示ix

ix线的剖面示意图。
31.图10为沿图1所示x

x线的剖面示意图。
32.图11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收纳盒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2为图11所示收纳盒的分解示意图。
34.图13为图11所示收纳盒在另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5.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36.收纳盒
ꢀꢀꢀꢀꢀꢀꢀꢀꢀꢀꢀꢀꢀꢀꢀꢀꢀꢀꢀꢀꢀꢀꢀꢀꢀꢀ137.盒体
ꢀꢀꢀꢀꢀꢀꢀꢀꢀꢀꢀꢀꢀꢀꢀꢀꢀꢀꢀꢀꢀꢀꢀꢀꢀꢀꢀꢀ
10
38.底板
ꢀꢀꢀꢀꢀꢀꢀꢀꢀꢀꢀꢀꢀꢀꢀꢀꢀꢀꢀꢀꢀꢀꢀꢀꢀꢀꢀꢀ
11
39.第一侧板
ꢀꢀꢀꢀꢀꢀꢀꢀꢀꢀꢀꢀꢀꢀꢀꢀꢀꢀꢀꢀꢀꢀꢀꢀ
12
40.第一收容空间
ꢀꢀꢀꢀꢀꢀꢀꢀꢀꢀꢀꢀꢀꢀꢀꢀꢀꢀꢀꢀ
13
41.盒盖
ꢀꢀꢀꢀꢀꢀꢀꢀꢀꢀꢀꢀꢀꢀꢀꢀꢀꢀꢀꢀꢀꢀꢀꢀꢀꢀꢀꢀ
20
42.顶板
ꢀꢀꢀꢀꢀꢀꢀꢀꢀꢀꢀꢀꢀꢀꢀꢀꢀꢀꢀꢀꢀꢀꢀꢀꢀꢀꢀꢀ
21
43.第二侧板
ꢀꢀꢀꢀꢀꢀꢀꢀꢀꢀꢀꢀꢀꢀꢀꢀꢀꢀꢀꢀꢀꢀꢀꢀ
22
44.第二收容空间
ꢀꢀꢀꢀꢀꢀꢀꢀꢀꢀꢀꢀꢀꢀꢀꢀꢀꢀꢀꢀ
23
45.隔板
ꢀꢀꢀꢀꢀꢀꢀꢀꢀꢀꢀꢀꢀꢀꢀꢀꢀꢀꢀꢀꢀꢀꢀꢀꢀꢀꢀꢀ
24
46.第一衔接部
ꢀꢀꢀꢀꢀꢀꢀꢀꢀꢀꢀꢀꢀꢀꢀꢀꢀꢀꢀꢀꢀꢀ
30
47.第一收容腔
ꢀꢀꢀꢀꢀꢀꢀꢀꢀꢀꢀꢀꢀꢀꢀꢀꢀꢀꢀꢀꢀꢀ
301
48.第一周壁
ꢀꢀꢀꢀꢀꢀꢀꢀꢀꢀꢀꢀꢀꢀꢀꢀꢀꢀꢀꢀꢀꢀꢀꢀ
31
49.第一边缘
ꢀꢀꢀꢀꢀꢀꢀꢀꢀꢀꢀꢀꢀꢀꢀꢀꢀꢀꢀꢀꢀꢀꢀꢀ
311
50.第二边缘
ꢀꢀꢀꢀꢀꢀꢀꢀꢀꢀꢀꢀꢀꢀꢀꢀꢀꢀꢀꢀꢀꢀꢀꢀ
312
51.凸出部
ꢀꢀꢀꢀꢀꢀꢀꢀꢀꢀꢀꢀꢀꢀꢀꢀꢀꢀꢀꢀꢀꢀꢀꢀꢀꢀ
32
52.卡槽
ꢀꢀꢀꢀꢀꢀꢀꢀꢀꢀꢀꢀꢀꢀꢀꢀꢀꢀꢀꢀꢀꢀꢀꢀꢀꢀꢀꢀ
33
53.第二衔接部
ꢀꢀꢀꢀꢀꢀꢀꢀꢀꢀꢀꢀꢀꢀꢀꢀꢀꢀꢀꢀꢀꢀ
40
54.配合槽
ꢀꢀꢀꢀꢀꢀꢀꢀꢀꢀꢀꢀꢀꢀꢀꢀꢀꢀꢀꢀꢀꢀꢀꢀꢀꢀ
401
55.连接件
ꢀꢀꢀꢀꢀꢀꢀꢀꢀꢀꢀꢀꢀꢀꢀꢀꢀꢀꢀꢀꢀꢀꢀꢀꢀꢀ
50
56.底壁
ꢀꢀꢀꢀꢀꢀꢀꢀꢀꢀꢀꢀꢀꢀꢀꢀꢀꢀꢀꢀꢀꢀꢀꢀꢀꢀꢀꢀ
51
57.侧壁
ꢀꢀꢀꢀꢀꢀꢀꢀꢀꢀꢀꢀꢀꢀꢀꢀꢀꢀꢀꢀꢀꢀꢀꢀꢀꢀꢀꢀ
52
58.第三边缘
ꢀꢀꢀꢀꢀꢀꢀꢀꢀꢀꢀꢀꢀꢀꢀꢀꢀꢀꢀꢀꢀꢀꢀꢀ
521
59.第四边缘
ꢀꢀꢀꢀꢀꢀꢀꢀꢀꢀꢀꢀꢀꢀꢀꢀꢀꢀꢀꢀꢀꢀꢀꢀ
522
60.第二收容腔
ꢀꢀꢀꢀꢀꢀꢀꢀꢀꢀꢀꢀꢀꢀꢀꢀꢀꢀꢀꢀꢀꢀ
53
61.第一连接部
ꢀꢀꢀꢀꢀꢀꢀꢀꢀꢀꢀꢀꢀꢀꢀꢀꢀꢀꢀꢀꢀꢀ
54
62.延伸部
ꢀꢀꢀꢀꢀꢀꢀꢀꢀꢀꢀꢀꢀꢀꢀꢀꢀꢀꢀꢀꢀꢀꢀꢀꢀꢀ
541
63.配合部
ꢀꢀꢀꢀꢀꢀꢀꢀꢀꢀꢀꢀꢀꢀꢀꢀꢀꢀꢀꢀꢀꢀꢀꢀꢀꢀ
542
64.第一配合分部
ꢀꢀꢀꢀꢀꢀꢀꢀꢀꢀꢀꢀꢀꢀꢀꢀꢀꢀꢀꢀ
5421
65.第二配合分部
ꢀꢀꢀꢀꢀꢀꢀꢀꢀꢀꢀꢀꢀꢀꢀꢀꢀꢀꢀꢀ
5422
66.第一卡槽
ꢀꢀꢀꢀꢀꢀꢀꢀꢀꢀꢀꢀꢀꢀꢀꢀꢀꢀꢀꢀꢀꢀꢀꢀ
543
67.第二卡槽
ꢀꢀꢀꢀꢀꢀꢀꢀꢀꢀꢀꢀꢀꢀꢀꢀꢀꢀꢀꢀꢀꢀꢀꢀ
544
68.第二连接部
ꢀꢀꢀꢀꢀꢀꢀꢀꢀꢀꢀꢀꢀꢀꢀꢀꢀꢀꢀꢀꢀꢀ
55
69.收容槽
ꢀꢀꢀꢀꢀꢀꢀꢀꢀꢀꢀꢀꢀꢀꢀꢀꢀꢀꢀꢀꢀꢀꢀꢀꢀꢀ
60
70.槽底壁
ꢀꢀꢀꢀꢀꢀꢀꢀꢀꢀꢀꢀꢀꢀꢀꢀꢀꢀꢀꢀꢀꢀꢀꢀꢀꢀ
61
71.槽侧壁
ꢀꢀꢀꢀꢀꢀꢀꢀꢀꢀꢀꢀꢀꢀꢀꢀꢀꢀꢀꢀꢀꢀꢀꢀꢀꢀ
62
72.第一侧壁
ꢀꢀꢀꢀꢀꢀꢀꢀꢀꢀꢀꢀꢀꢀꢀꢀꢀꢀꢀꢀꢀꢀꢀꢀ
621
73.第二侧壁
ꢀꢀꢀꢀꢀꢀꢀꢀꢀꢀꢀꢀꢀꢀꢀꢀꢀꢀꢀꢀꢀꢀꢀꢀ
622
74.第一分部
ꢀꢀꢀꢀꢀꢀꢀꢀꢀꢀꢀꢀꢀꢀꢀꢀꢀꢀꢀꢀꢀꢀꢀꢀ
6221
75.第二分部
ꢀꢀꢀꢀꢀꢀꢀꢀꢀꢀꢀꢀꢀꢀꢀꢀꢀꢀꢀꢀꢀꢀꢀꢀ
6222
76.第三分部
ꢀꢀꢀꢀꢀꢀꢀꢀꢀꢀꢀꢀꢀꢀꢀꢀꢀꢀꢀꢀꢀꢀꢀꢀ
6223
77.支撑部
ꢀꢀꢀꢀꢀꢀꢀꢀꢀꢀꢀꢀꢀꢀꢀꢀꢀꢀꢀꢀꢀꢀꢀꢀꢀꢀ
63
78.挂槽
ꢀꢀꢀꢀꢀꢀꢀꢀꢀꢀꢀꢀꢀꢀꢀꢀꢀꢀꢀꢀꢀꢀꢀꢀꢀꢀꢀꢀ
64
79.第三侧壁
ꢀꢀꢀꢀꢀꢀꢀꢀꢀꢀꢀꢀꢀꢀꢀꢀꢀꢀꢀꢀꢀꢀꢀꢀ
623
80.第四侧壁
ꢀꢀꢀꢀꢀꢀꢀꢀꢀꢀꢀꢀꢀꢀꢀꢀꢀꢀꢀꢀꢀꢀꢀꢀ
624
81.支撑部
ꢀꢀꢀꢀꢀꢀꢀꢀꢀꢀꢀꢀꢀꢀꢀꢀꢀꢀꢀꢀꢀꢀꢀꢀꢀꢀ
63
82.装饰件
ꢀꢀꢀꢀꢀꢀꢀꢀꢀꢀꢀꢀꢀꢀꢀꢀꢀꢀꢀꢀꢀꢀꢀꢀꢀꢀ
70
83.收纳盘
ꢀꢀꢀꢀꢀꢀꢀꢀꢀꢀꢀꢀꢀꢀꢀꢀꢀꢀꢀꢀꢀꢀꢀꢀꢀꢀ
80
84.第三衔接部
ꢀꢀꢀꢀꢀꢀꢀꢀꢀꢀꢀꢀꢀꢀꢀꢀꢀꢀꢀꢀꢀꢀ
81
85.第四衔接部
ꢀꢀꢀꢀꢀꢀꢀꢀꢀꢀꢀꢀꢀꢀꢀꢀꢀꢀꢀꢀꢀꢀ
82
86.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8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88.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8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90.参阅图1,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收纳盒1。请一并参图2、图3、图4、图5和
图6,所述收纳盒1包括盒体10、盒盖20、第一衔接部30、第二衔接部40以及连接件50。所述第一衔接部30设置于所述盒体10内。所述第一衔接部30限定形成第一收容腔301。所述第二衔接部40设置于所述盒盖20。其中,当所述盒盖20相对所述盒体10盖合或打开时,所述连接件50活动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腔301。当所述盒盖20相对所述盒体10翻转时,所述第二衔接部40朝向所述盒体10,并与所述第一衔接部30相对,所述连接件50连接于所述第一衔接部30和所述第二衔接部40之间。
91.参图1至图6,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的所述收纳盒1,借助所述连接件50的设计,使得所述盒盖20相对所述盒体10翻转时,将所述盒体10和翻转后的所述盒盖20连接,以形成具有双层结构的收纳盒1,如此,在保证所述收纳盒1整体不占用额外空间的前提下,增加了所述收纳盒1自身的收纳空间,以收纳更多的物品;同时一并解决了盒盖20打开后的收纳问题。另外,所述盒体10和翻转后的所述盒盖20借助所述连接件50的连接,还有效增加了所述盒体10和所述盒盖20之间的距离,避免了因所盛放的物品过大而无法摆放于所述盒体10的问题。此外,当将所述盒盖20盖合于所述盒体10时,所述连接件50可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腔301内,解决了所述盒盖20盖合于所述盒体10后,所述连接件50的收纳问题的同时,还使得所述收纳盒1整体结构的小型化,避免了所述收纳盒1在进行自身收纳时占据过多的存放空间。
9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图4,所述盒体10包括底板11和第一侧板12。所述第一侧板12环设于所述底板11的周缘,以与所述底板11一起形成第一收容空间13。其中,所述第一衔接部30设置于所述底板11,并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3内。
9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板11和所述第一侧板12一体成型。
94.在本实施方式中,参图4,所述底板11呈圆形板状结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板11的形状不限于为矩形等规则形状或其他不规则形状。
9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收纳盒1还包括转盘(图未示)。所述转盘设置于所述底板11背对所述第一侧板12的表面,以辅助所述收纳盒1转动,方便使用者取用收纳盒1内的物品。
96.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转盘可省略。
9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图4,所述第一衔接部30包括第一周壁31。所述第一周壁31围绕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301。所述第一周壁31包括第一边缘311及背对所述第一边缘311的第二边缘312。其中,所述第二边缘312连接所述底板11。
9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图2、图4、图5和图6,所述第一衔接部30还包括凸出部32。所述凸出部32由所述第一边缘311朝背对所述第二边缘312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凸出部32和所述第一边缘311一起形成卡槽33。其中,所述连接件50活动卡接于所述卡槽33,如此以实现与所述第一衔接部30之间的连接。
9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衔接部30的横截面呈圆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衔接部30的横截面不限于呈矩形等规则形状或其他不规则形状。
10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衔接部30和所述盒体10一体成型。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衔接部30不限于通过粘接、焊接等方式实现与所述底板11的连接。
10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图2和图3,所述收纳盒1还包括至少一收容槽60。所述至少一收容槽60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3内。其中,所述至少一收容槽60与所述盒体10分体
组装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收容槽60可与所述盒体10一体成型。
102.可以理解,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所述至少一收容槽60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3内,用以方便对需收容于所述盒体10内的物品进行分类摆放或收纳。当然,在其他应用场景下(例如:需要摆放的物品较多时),所述至少一收容槽60还可以从所述盒体10中取出单独进行使用,以增加所述收纳盒1的收纳空间。
103.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容槽60可省略。如此,需要摆放的物品可直接放置于所述盒体10的第一收容空间13内。
104.在本实施方式中,参图2和图3,所述收纳盒1包括五个所述收容槽60。其中,五个所述收容槽60以所述第一衔接部30为中心环绕所述第一衔接部30排列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3内。
105.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容槽60的数量可依据实际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可以是少于五个,例如: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也可以是多于五个,例如:六个、七个等。其中,各个收容槽60之间可以是彼此单独设置,也可以是通过粘接、焊接或卡接等方式连接为一体,或者是一体成型。各个收容槽60的形状及各个收容槽60在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3内的排列方式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调整,此处不作限定。
10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图2和图3,每一所述收容槽60包括槽底壁61和槽侧壁62。所述槽侧壁62环设于所述槽底壁61的周缘。
107.在进一步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槽底壁61上开设有至少一贯穿孔(图未示)。如此,当收容于所述收容槽60内的物品为清洗后的水果、蔬菜等物品时,水果、蔬菜等物品上所带的水分可通过所述至少一贯穿孔沥出。
10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槽底壁61上开设的所述贯穿孔的数量不限于是一个、两个、三个等,此处不作限定。所述贯穿孔的形状不限,可以是圆形、矩形等规则形状或其他不规则形状,此处不作限定。
109.在进一步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参图2、图3和图7,每一所述收纳槽60还包括支撑部63。所述支撑部63凸设于所述槽底壁61背对所述槽侧壁62的表面。其中,当每一所述收容槽60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3时,所述支撑部63设置于所述底板11,并位于所述槽底壁61和所述底板11之间,以将所述槽底壁61和所述底板11隔开,方便收容于所述收容槽60内的物品进行沥水。
11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部63和所述贯穿孔中的至少之一可以省略。
111.在本实施方式中,参图2、图3和图7,每一所述收容槽60的横截面大致呈扇形。每一所述槽侧壁62包括第一侧壁621、与所述第一侧壁621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622、第三侧壁623及与所述第三侧壁623相对设置的第四侧壁624。所述第一侧壁621和所述第二侧壁622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三侧壁623和所述第四侧壁624之间。其中,在每一所述收容槽60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3时,每一所述收容槽60中的所述第一侧壁621与所述第一衔接部30的第一周壁31抵持,所述第二侧壁622与所述盒体10的第一侧板12抵持,所述第三侧壁623与相邻的收容槽60中的第四侧壁624抵持,所述第四侧壁624与相邻的收容槽60中的第三侧壁623抵持。
1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图1、图2、图3和图7,所述第二侧壁622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三侧壁623和所述第四侧壁624之间的第一分部6221、第二分部6222及第三分部6223。所
述第一分部6221连接所述槽底壁61。所述第二分部6222连接于所述第一分部6221和所述第三分部6223之间,并与所述第一分部6221一起形成挂槽64。其中,所述收容槽60通过所述挂槽64挂在所述第一侧板12上。所述第三分部6223外露于所述盒体10。
113.在本实施方式中,参图1、图2、图3和图7,所述第一分部6221连接所述槽底壁61背对所述第一侧壁621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侧壁621相对。所述第二分部6222由所述第一分部6221背对所述槽底壁61的边缘朝背对所述第一侧壁621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三分部6223连接所述第二分部6222远离所述第一分部6221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侧壁621相对。其中,所述第一分部6221和所述第二分部6222一起形成挂槽64。如此,当将所述收容槽60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3时,所述收容槽60通过所述挂槽64挂在所述第一侧板12上,此时,所述第三分部6223外露于所述盒体10。那么,当所述盒盖20盖合于所述盒体10时,所述盒盖20盖设于所述第三分部6223背对所述槽底壁61的边缘,所述第三分部6223位于所述盒盖20和所述盒体10之间。
1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图1、图2、图3和图7,所述第三分部6223由透明材料制成,如此,当所述盒盖20盖合于所述盒体10时,所述第三分部6223可作为所述收纳盒1的视窗部,方便使用者在不打开盒盖20的情况下确定收纳盒1内的物品,并增加所述收纳盒1的美观性。
115.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整个所述收纳槽60均由透明材料或不透明材料制成。
1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容槽60一体成型。
1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图3、图8和图9,所述连接件50包括底壁51及侧壁52。所述侧壁52环设于所述底壁51的周缘,以与所述底壁51一起形成第二收容腔53。如此,在所述连接件50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腔301时,可借助所述第二收容腔53的设置增加所述收纳盒1的收纳空间,弥补所述连接件50所占用的空间。
118.可以理解,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所述连接件50不作为所述盒盖20和所述盒体10的连接结构的情况下,所述连接件50可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腔301内,或者可从收纳盒1中取出作为单独的收纳结构使用。
1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图3、图8和图9,所述侧壁52包括第三边缘521及背对所述第三边缘521的第四边缘522。其中,所述第三边缘521背对所述底壁51。所述第四边缘522为所述底壁51和所述侧壁52的交汇线。
1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图3、图5、图6、图8和图9,所述连接件50还包括第一连接部54和第二连接部55。所述第一连接部54连接所述第三边缘521,所述第二连接部55连接所述第四边缘522。其中,当所述盒盖20相对所述盒体10翻转时,所述第一连接部54连接所述第一衔接部30,所述第二连接部55连接所述第二衔接部40,如此以实现所述盒体10和所述盒盖20之间的连接。
1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图3、图8和图9,所述第一连接部54包括延伸部541和配合部542。所述延伸部541由所述第三边缘521朝背对所述侧壁52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配合部542连接所述延伸部541远离所述侧壁52的边缘,并与所述侧壁52相对。其中,所述延伸部541将所述配合部542分隔成第一配合分部5421和第二配合分部5422。所述第一配合分部5421和所述延伸部541一起形成第一卡槽543。所述第二配合分部5422、所述延伸部541和所述侧壁52一起形成第二卡槽544。
1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图3、图8和图9,所述第二连接部55由所述第四边缘522朝背对所述底壁51的方向延伸形成。
123.可以理解,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参图1至图10,当所述连接件50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腔301时,所述连接件50中的第二配合分部5422卡接于所述第一衔接部30中的卡槽33,同时所述第一衔接部30中的凸出部32卡接于所述第二卡槽544,如此以使得所述连接件50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腔301,并方便所述连接件50的取放。当所述连接件50用于连接所述盒盖20和所述盒体10时,所述连接件50中的第一配合分部5421卡接于所述第一衔接部30中的卡槽33,同时所述第一衔接部30中的凸出部32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槽543;另外,所述第二连接部55连接所述第二衔接部40,如此以实现所述盒盖20和所述盒体10之间的连接。
12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件50可一体成型。
12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图2和图6,所述第二衔接部40上开设有与所述连接件50中第二连接部55配合的配合槽401。如此,当所述连接件50用于连接所述盒盖20和所述盒体10时,所述连接件50中的第二连接部55卡接于所述配合槽401,如此以实现所述连接件50和所述盒盖20之间的连接。
126.在本实施方式中,参图2和图6,所述第二衔接部40凸设于所述盒盖20的表面,用于方便盒盖20的抓取。其中,所述配合槽401设置于所述第二衔接部40背对所述盒盖20的表面。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衔接部40可以相对所述盒盖20凹陷。
12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衔接部40呈柱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衔接部40可以呈半球状等规则形状或其他不规则形状。
12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图2和图5,所述盒盖20包括顶板21及第二侧板22。所述第二侧板22环设于所述顶板21的周缘,以与所述顶板21一起形成第二收容空间23。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3用于在所述盒盖20相对所述盒体10翻转时物品的盛放。其中,所述第二衔接部40设置于所述顶板21背对所述第二侧板22的表面。
12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图2和图5,所述盒盖20还包括至少一隔板24。所述至少一隔板24连接所述顶板21,以分隔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3,从而方便对盛放于所述盒盖20的物品进行分类摆放。
130.在本实施方式中,参图2和图5,所述盒盖20包括五个隔板24。其中一隔板24呈圆环状,位于所述顶板21的中心。另外四个隔板24呈片状,并依序环绕中心的隔板24设置。
131.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隔板24的数量及排列方式可依据实际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此处不作限定。
13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盒盖20一体成型。
133.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盒盖20可仅包括所述顶板21。
13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图11和图10,所述收纳盒1还包括装饰件7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装饰件70呈环状。所述装饰件70设置于所述第二衔接部40。
135.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装饰件70的形状不限于环状结构,还可以是其他任意形状,例如:柱状结构等,此处不作限定。当然,所述装饰件70所设置的位置不限制于所述第二衔接部40,还可以设置于盒盖20的顶板21上,此处亦不作限定。
13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图11、图12和图13,所述收纳盒1还包括收纳盘80。所述收纳盘80的一表面设置有第三衔接部81,所述收纳盘80背对所述第三衔接部81的表面设置有第
四衔接部82。其中,当所述盒盖20相对所述盒体10盖合时,所述收纳盘80位于所述盒盖20和所述盒体10之间,所述第三衔接部81收容于所述盒盖20内,所述第四衔接部82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腔53。当所述盒盖20相对所述盒体10翻转时,所述收纳盘80也相对所述盒体10翻转,所述连接件50连接于所述第一衔接部30和所述第三衔接部81之间,所述第四衔接部82连接所述第二衔接部40,如此以形成具有三层结构的收纳盒1。
137.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收纳盘80的数量可依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应性增加,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中的一个,还可以是两个、三个等,如此以形成具有四层、五层结构的收纳盒1。
13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收纳盘80的结构与使用方式与所述盒盖20类似或相同,故此处不再赘述。
139.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技术已是较佳实施方式揭露如上,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方式,但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方式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