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冰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99409发布日期:2022-08-12 19:18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冰板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冷链及包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冰板。


背景技术: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生鲜及冷冻商品等物品的运输包装过程中,为了使物品处于较低的温度环境内以达到保鲜的目的,通常会使用冰板、冰袋这类的制冷工具,现有的冰板中,冰板冷冻速度较慢,且在运输过程中占用的空间较大,导致运输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冰板,用于解决冰板冷冻速度较慢且所占用的运输空间较大的问题。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冰板,用于设置在保温设备中为物品降温,所述冰板包括:
5.主体部,沿厚度方向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
6.凸起部,在所述主体部的局部凸出而成;所述凸起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
7.凹陷部,在所述主体部的局部凹陷而成;所述凹陷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
8.所述凸起部能够与相邻的所述冰板的所述凹陷部配合,所述凸起部还能够与相邻的所述冰板的所述凸起部抵接。
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冰板的厚度方向,所述凸起部的投影范围与所述凹陷部的投影范围一一对应重合。
1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部和所述凹陷部均为多个;
11.在所述第一端面上,所述凸起部和所述凹陷部之间设有预设的距离;以及,
12.在所述第二端面上,所述凸起部和所述凹陷部之间设有预设的距离。
1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冰板的长度方向,在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上,所述凸起部和所述凹陷部间隔分布。
1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冰板的厚度方向,所述凸起部的凸出高度和所述凹陷部的凹陷深度相同。
1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上,相邻的所述凸起部之间形成第一通道;
16.相邻冰板的第一通道组合形成散热通道。
1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冰板沿厚度方向开设有用于散热的第二通道。
1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通道为多个,各所述第二通道分别与所述凸起部和所述凹陷部之间具有预设的距离。
1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冰板还设置有注水口,用于注入冷却液。
2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部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冰板的长度方向延伸;
21.所述注水口设置在所述凹槽的底壁上。
22.本技术涉及一种冰板,用于设置在保温设备中为物品降温,冰板包括主体部、凸起部和凹陷部。其中,主体部沿厚度方向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凸起部在主体部的局部凸出而成,凸起部设置在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凹陷部在主体部的局部凹陷而成,凹陷部设置在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凸起部能够与相邻的冰板的凹陷部配合,凸起部还能够与相邻的冰板的凸起部抵接,这样设置不仅利于节省多个冰板堆叠时冰板的占地空间从而减少运输成本,而且当凸起部和相邻冰板的凸起部抵接时,利于增大相邻冰板之间的空隙的面积与距离,从而增大了冰板的热交换面积,利于冰板在冷库内冷冻时的热量交换,进而提升了冰板的冷冻速度和效率。
23.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冰板的示意图;
25.图2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冰板叠放的示意图;
26.图3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冰板的第一通道的示意图;
27.图4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冰板的俯视图;
28.图5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冰板的侧视图。
29.附图标记:
30.1-主体部;
31.11-第一端面;
32.12-第二端面;
33.2-凸起部;
34.3-凹陷部;
35.4-第一通道;
36.5-第二通道;
37.6-凹槽;
38.61-注水口。
39.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41.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43.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44.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45.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冰板,用于设置在保温设备中为物品降温,冰板包括主体部1、凸起部2和凹陷部3。其中,主体部1沿厚度方向z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11和第二端面12,凸起部2在主体部1的局部凸出而成,凸起部2设置在第一端面11和第二端面12。凹陷部3在主体部1的局部凹陷而成,凹陷部3设置在第一端面11和第二端面12,凸起部2能够与相邻的冰板的凹陷部3配合,凸起部2还能够与相邻的冰板的凸起部2抵接。
46.本技术所提供的冰板可以用于生鲜及冷藏物品的运输,冰板可以放置在保温箱内,对保温箱内部起到降温制冷的作用,从而使生鲜及需要冷藏的物品在运输过程中保持较低的温度,从而利于物品保鲜,降低物品因温度过高而发生变质的可能。在通常情况下,需要向冰板内部注入冷却液,后将冰板放入冰库中进行冰冻,使冷却液被冷冻后再将冰板放入保温箱内实现制冷作用。冰板包括主体部1、凸起部2和凹陷部3,主体部1沿厚度方向z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11和第二端面12,凹陷部3和凸起部2均可以设置在第一端面11和第二端面12上,其中,凸起部2是由主体部1的局部凸起而形成的,而凹陷部3是由主体部1的具备凹陷而形成的,即凸起部2和凹陷部3均在主体部1的局部位置设置。在多个冰板叠放的过程中,凸起部2能够与相邻的冰板的凹陷部3配合,即凸起部2可以与凹陷部3配合使多个冰板堆叠放置,当凸起部2和相邻冰板的凹陷部3配合时,凸起部2可以插入凹陷部3中,这种配合方式利于节省多个冰板堆叠时冰板的占地空间,提升了空间的利用率,从而利于减少冰板的运输成本。同时凸起部2还能够与相邻的冰板的凸起部2抵接,即可以用凸起部2与凸起部2抵接的方式使多个冰板堆叠放置。当凸起部2和相邻冰板的凸起部2抵接时,相邻两个冰板通过两个凸起部2相互接触,因凸起部2设置在主体部1的局部位置设置,所以相邻冰板之间的接触面积相对较小,从而利于增大相邻冰板之间的空隙的面积与距离,从而增大了冰板的热交换面积,利于冰板在冷库内冷冻时的热量交换,进而提升了冰板的冷冻速度和效率。
4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冰板的厚度方向z,凸起部2的投影范围与凹陷部3的投影范围一一对应重合。
48.沿冰板的厚度方向z,第一端面11设置的凸起部2和第二端面12设置的凹陷部3的投影范围一一对应重合,即第一端面11设置的凸起部2的位置与第二端面12设置的凹陷部3的位置相对应,且凸起部2和凹陷部3沿冰板的厚度方向z的投影范围大小相同,这样设置利于凸起部2和凹陷部3之间的配合,从而利于多个冰板堆叠放置,不仅节约了冰板堆叠时所
占用的空间,并提高了堆叠放置的稳定形。
4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凸起部2和凹陷部3均为多个,在第一端面11上,凸起部2和凹陷部3之间设有预设的距离,在第二端面12上,凸起部2和凹陷部3之间设有预设的距离。
50.冰板的第一端面11和第二端面12均设置有多个凸起部2和凹陷部3,在第一端面11,凸起部2和凹陷部3之间设有预设的距离,同样的,在第二端面12上,凸起部2和凹陷部3之间设有预设的距离,在主体部1上设置多个凸起部2和多个凹陷部3可以提高冰板堆叠时的稳定性,降低冰板产生晃动的可能性,通过将凸起部2和凹陷部3之间设置预定的距离,有利于多个凸起部2和多个凹陷部3的设置,并且利于增大冰板的热交换面积,从而利于冰板进行散热,提高冰冻冰板的速度。
5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冰板的长度方向y,在第一端面11和第二端面12上,凸起部2和凹陷部3间隔分布。
52.沿冰板的长度方向y,在第一端面11和第二端面12上,多个凸起部2和凹陷部3之间间隔排布,凸起部2可以位于两个相邻的凹陷部3之间,使凹陷部3和凸起部2在主体部1上的排布较为均匀,利于冰板叠放时候的稳定性,降低产生晃动的可能,从而利于冰板的运输和冷冻。
53.如图3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冰板的厚度方向z,凸起部2的凸出高度和凹陷部3的凹陷深度相同。
54.沿冰板的厚度方向z,凸起部2的凸起高度与凹陷部3的内凹深度相同,当凸起部2和凹陷部3互相配合时,能够使相邻的两个冰板之间存在的间隙距离很小,从而利于减少多个冰板堆叠后所占用的空间。在冰板出厂运输的过程中,因运输工具的内部空间有限,因此节省多个冰板的叠放空间可提高空间的利用率,从而使运输工具在一次运输过程中运输尽可能多的冰板,从而有助于降低冰板的运输成本,有助于冰板的生产制造。同时,在冰板的运输过程中,因运输环境可能与冷库环境温度不同,因相邻的冰板之间的间隙距离很小,从而减小了冰板的散热面积,降低了冰板内的冷却液在运输过程中融化的可能,使冰板易于实现长途运输,并且利于后续在保温箱内使用冰板时,冰板起到降温保鲜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冰板对生鲜等物品的保鲜效果。
55.如图4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端面11和第二端面12上,相邻的凸起部2之间形成第一通道4,相邻冰板的第一通道4组合形成散热通道。
56.在凸起部2与相邻的冰板的凸起部2抵接时,此时在冰板的第一端面11与相邻冰板的第二端面12之间,会形成第一通道4,第一通道4位于两个相邻的凸起部2之间。冰板堆叠后所有的第一通道4组合可以形成散热通道,通过设置第一通道4,利于增大冰板的进行热量交换的面积,在冰板放置于冷库中时,多个冰板可以采取用相邻凸起部2相互抵接的方式堆叠起来,此时相邻冰板件之间只通过凸起部2相互接触,从而使冰板之间形成了第一通道4,所有第一通道4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散热通道,此时对冰板进行冷冻,因冰板进行热量交换的面积较大,利于冰库对冰板进行降冷冻作用,使冰板内的冷却液被冷冻,从而使利于提升冰板的冷冻速度,进一步加快了冰板的冷冻流程,利于提高冰板的使用效率,且有助于降低冰板的使用及生产成本。
57.如图5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冰板沿厚度方向z开设有用于散热的第二
通道5。
58.沿冰板的厚度方向z,冰板开设有第二通道5,第二通道5的截面可以是圆孔型,第二通道5与第一通道4作用相同,均有助于增加冰板的热交换面积。第一通道4还可以与第二通道5相互连通从而共同起到散热作用,第二通道5的开设利于冰板之间的空气流动,利于冰板的散热与降温,进一步利于冰板的冷冻,有助于减少冰板被冷冻所需要的时间。
5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通道5为多个,各第二通道5分别与凸起部2和凹陷部3之间具有预设的距离。
60.冰板的主体部1可以开设有多个第二通道5,每个第二通道5分别与凸起部2和凹陷部3具有预设的距离,降低第二通道5和凸起部2及凹陷部3之间的设置发生冲突的可能,有利于第二通道5、凸起部2及凹陷部3在主体部1上的均匀排布,不仅利于第二通道5对冰板进行通风及散热作用,而且有利于冰板在生产制造,比如注塑、脱模等一系列过程,也降低了因开设第二通道5对冰板整体强度造成不良影响的可能,从而有助于冰板的生产及其制冷保鲜效果的实现。
6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冰板还设置有注水口61,用于注入冷却液。
62.冰板的制冷效果使通过冷却液来实现的,在冰板放入冷库后,冷却液在低温环境中会降温以及冰冻,当冷却液被冷冻一定程度后,冰板才可以从冰窟中取出。通过对冰板设置注水口61,从而利于冷却液的灌注与更换,当冰板中现有的冷却液效果减弱时,可及时为冰板注入新的冷却液,从而利于提高冰板的使用率,且利于延长冰板的使用寿命,使冰板可以被反复冷冻及使用。
6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主体部1设置有凹槽6,凹槽6沿冰板的长度方向y延伸,注水口61设置在凹槽6的底壁上。
64.主体部1设置有凹槽6,凹槽6沿冰板的长度方向y延伸,用于注入冷却液的注水口61设置在凹槽6的底壁上,通过情况下,注水口61可以与瓶盖结构或者瓶塞结构配合,从而降低冷却液从冰板内部溢出的可能性,通过在主体部1设置凹槽6,为瓶塞或者瓶盖提供了容纳空间,降低了瓶塞或瓶盖突出于主体部1而被磕碰导致冷却液留出的可能性,同时,凹槽6的设置也起到了导向作用,当需要对冰板内部注入冷却液时,因注水口61设置在凹槽6的底壁上,从而降低了注水口61凸出于主体部1的可能,有利于节省空间,且便于冰板的放置。进而有利于冷却液的灌注,进一步利于提高冰板的制冷保鲜作用。
6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冰板,用于设置在保温设备中为物品降温,冰板包括主体部1、凸起部2和凹陷部3。其中,主体部1沿厚度方向z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11和第二端面12,凸起部2在主体部1的局部凸出而成,凸起部2设置在第一端面11和第二端面12。凹陷部3在主体部1的局部凹陷而成,凹陷部3设置在第一端面11和第二端面12,凸起部2能够与相邻的冰板的凹陷部3配合,凸起部2还能够与相邻的冰板的凸起部2抵接。在多个冰板叠放的过程中,凸起部2能够与相邻的冰板的凹陷部3配合并且凸起部2还能够与相邻的冰板的凸起部2抵接,即凸起部2既可以与凹陷部3配合使多个冰板堆叠放置,还可以用凸起部2与凸起部2抵接的方式使多个冰板堆叠放置。这种配合方式利于节省多个冰板堆叠时的空间,提升了空间的利用率,从而利于减少冰板的运输成本。而当凸起部2和相邻冰板的凸起部2抵接时,相邻两个冰板通过两个凸起部2相互接触,因凸起部2设置在主体部1的局部位置设置,所以相邻冰板之间的接触面积相对较小,从而利于增大相邻冰板之间的空隙的面
积与距离,从而增大了冰板的热交换面积,利于冰板在冷库内冷冻时的热量交换,进而提升了冰板的冷冻速度和效率。
6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