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机废液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09836发布日期:2022-05-11 16:29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一种有机废液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有机废液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有机废液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经常需要取样化验,做有机实验前,对样品的处理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机废液,配制标线过程中,清洗进样针也会排出有机废液,有机废液中含有的挥发性有机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很强的危害作用,挥发性有机物是指常温下饱和蒸汽压大于70pa、常压下沸点在260℃以下的有机化合物,或在20℃条件下,蒸汽压大于或者等于10pa且具有挥发性的全部有机化合物。目前,通常用带盖的容器收集储存有机废液,避免有机废液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挥发影响环境和人体健康。
3.在实现本实用新型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常规废液桶的盖子大多是直接盖在废液桶上或者是直接设置在废液桶上可以翻盖的,打开盖子的瞬间会使废液桶内的空气剧烈波动,从而外逸,使用者就会突然闻到含有高浓度挥发性有机物的空气,损害人体健康,并且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研制一种有机废液收集装置,该实用新型既能在开盖时防止内部空气外逸,又可降低内部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有效提高了收集装置的使用效果,减少了对使用人员和环境的危害。
5.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有机废液收集装置,包括桶体和桶盖,所述桶盖包括盖体、盖板和内板,所述盖体通过连接扣设置在桶体顶部,所述桶体顶部设置有卡槽,所述盖体底部设置有与卡槽相配合的卡块,顶部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底部一侧设置有开口,两端侧壁上设置有滑槽,所述盖板两端侧壁上设置有与滑槽相配合的滑板,底部一侧通过连接板穿过开口连接内板,所述内板设置在盖板的正下方,底部设置有网袋,所述网袋内设置有净化包。
6.作为优化,所述卡槽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圈垫,所述开口顶部和底部边缘均设置有第二密封圈垫。
7.作为优化,所述盖板和内板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二密封圈垫的宽度,盖板和内板的长度大于等于第二密封圈垫的长度。
8.作为优化,所述连接扣至少设置有两组,包括固定块和活动扣,所述固定块和活动扣分别设置在桶体和桶盖上。
9.作为优化,所述桶体顶部内侧水平设置有防溅板,所述防溅板顶部与内板底部之间设置有间隙。
10.作为优化,所述盖板顶部设置有挡板。
11.作为优化,所述桶体底部设置有出液管,所述出液管上设置有阀门。
12.

技术实现要素:
中提供的效果仅仅是实施例的效果,而不是实用新型所有的全部效
果,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13.通过设置连接扣,可以方便拆开桶体和桶盖,方便清理桶体,更换净化包;通过设置卡槽和卡块,能够增强桶体和桶盖的密闭性,防止内部气体外逸;通过设置滑槽和滑板2-7,使盖板能够在凹槽内滑动,打开或封闭开口时不会产生内部空气剧烈波动从而外逸的情况;通过设置连接板和内板,可以使盖板和内板连成一体,配合盖板双重封闭开口,防止内部气体外逸;通过设置网袋,可以盛放净化包,使净化包可以吸收有机废液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本实用新型既能在开盖时防止内部空气外逸,又可降低内部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有效提高了收集装置的使用效果,减少了对使用人员的危害。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桶体俯视图。
17.图4为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盖板、内板和挡板的连接示意图。
18.图5为图2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19.图中1.桶体,1-1.卡槽,1-2.第一密封圈垫,2.桶盖,2-1.盖体,2-2.盖板,2-3.卡块,2-4.凹槽,2-5.开口,2-6.滑槽,2-7.滑板,2-8.连接板,2-9.内板,2-10.第二密封圈垫,3.连接扣,3-1.固定块,3-2.活动扣,4.网袋,5.净化包,6.防溅板,7.挡板,8.出液管,9.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下文的公开提供了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应当注意,在附图中所图示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本实用新型省略了对公知组件和处理技术及工艺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限制本实用新型。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1.图1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如图所示,一种有机废液收集装置,包括桶体1和桶盖2,所述桶盖2包括盖体2-1、盖板2-2和内板2-9,所述盖体2-1通过连接扣3设置在桶体1顶部,所述桶体1顶部设置有卡槽1-1,所述盖体2-1底部设置有与卡槽1-1相配合的卡
块2-3,顶部设置有凹槽2-4,所述凹槽2-4底部一侧设置有开口2-5,两端侧壁上设置有滑槽2-6,所述盖板2-2两端侧壁上设置有与滑槽2-6相配合的滑板2-7,底部一侧通过连接板2-8穿过开口2-5连接内板2-9,所述内板2-9设置在盖板2-2的正下方,底部设置有网袋4,所述网袋4内设置有净化包5。
22.通过设置连接扣3,可以方便拆开桶体1和桶盖2,方便清理桶体1,更换净化包5;通过设置卡槽1-1和卡块2-3,能够增强桶体1和桶盖2的密闭性,防止内部气体外逸;通过设置滑槽2-6和滑板2-7,使盖板2-2能够在凹槽2-4内滑动,打开或封闭开口2-5时不会产生内部空气剧烈波动从而外逸的情况;通过设置连接板2-8和内板2-9,可以使盖板2-2和内板2-9连成一体,配合盖板2-2双重封闭开口2-5,防止内部气体外逸;通过设置网袋4,可以盛放净化包5,使净化包5可以吸收有机废液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
23.所述卡槽1-1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圈垫1-2,所述开口2-5顶部和底部边缘均设置有第二密封圈垫2-10。通过设置第一密封圈垫1-2,可以增强桶体1和桶盖2之间连接的密封效果;通过设置第二密封圈垫2-10,可以增强盖板2-2、开口2-5和内板2-9之间的密封效果,防止内部气体外逸。
24.所述盖板2-2和内板2-9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二密封圈垫2-10的宽度,盖板2-2和内板2-9的长度大于等于第二密封圈垫2-10的长度。使盖板2-2和内板2-9能够完全覆盖在第二密封圈垫2-10上,从而完全封闭开口2-5。
25.所述连接扣3至少设置有两组,包括固定块3-1和活动扣3-2,所述固定块3-1和活动扣3-2分别设置在桶体1和桶盖2上。
26.所述桶体1顶部内侧水平设置有防溅板6,所述防溅板6顶部与内板2-9底部之间设置有间隙。通过设置防溅板6,可以在打开开口2-5时,遮挡内板2-9和净化包5,防止倒入有机废液时,有机废液溅到净化包5上。
27.所述盖板2-2顶部设置有挡板7。通过设置挡板7,方便打开盖板2-2。
28.所述桶体1底部设置有出液管8,所述出液管8上设置有阀门9。通过设置出液管8和阀门9,能够放出桶体1内的有机废液。
29.使用时,首先将网袋4打开,放入净化包5,净化包5内含有能够吸收挥发性有机物的填料,至少包含活性炭,其次将桶盖2盖到桶体1上,卡块2-3卡进卡槽1-1内,压紧第一密封圈垫1-2,然后将活动扣3-2卡到固定块3-1上,完成桶体1和桶盖2的组装,需要更换净化包5时只需拆下桶盖2便可以更换;倒入有机废液时,首先拨动挡板7,使盖板2-2的滑板2-7在滑槽2-6内滑动,内板2-9在连接板2-8作用下随着盖板2-2一起滑动,从而打开开口2-5,此时内板2-9、网袋4和净化包5到达防溅板6的正上方,然后将有机废液倒入,防溅板6能够防止有机废液飞溅到内板2-9、网袋4和净化包5上,倒完后,拨动挡板7关闭开口2-5,盖板2-2和内板2-9分别盖在开口2-5的上方和下方,分别压紧开口2-5的上方和下方第二密封圈垫2-10,防止内部气体外泄,净化包5吸收净化有机废液中挥发出的挥发性有机物;当需要再次倒入有机废液时,只需重新滑开盖板2-2和内板2-9,由于是滑动打开开口2-5,使桶体1内部空气不会产生剧烈的波动从而外逸,倒入时,有机废液均匀流入,不会引起桶体1内部空气剧烈的波动从而过多外逸,且在净化包5的作用下,外逸的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含量较低,大大降低了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桶体1由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制成,如聚乙烯和玻璃,当看到桶体1内的有机废液装满需要转移有机废液时,打开阀门9,桶体1内的有机废液便可
以通过出液管8转移进入另外的容器中;本实用新型既能在开盖时防止内部空气外逸,又可降低内部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有效提高了收集装置的使用效果,减少了对使用人员的危害。
30.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