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垃圾收运系统用转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24173发布日期:2022-11-18 16:50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一种垃圾收运系统用转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转运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垃圾收运系统用转运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对垃圾进行转运时,一般通过转运装置对垃圾桶进行转运,现有的转运装置基本上已经能够满足日常的使用需求,但仍有一些需要改进。
3.在对小区内的垃圾进行集中收运时,工人一般使用手推车将小区内的垃圾桶汇集到一起,从而对垃圾进行收运,在使用手推车对垃圾桶进行转运时,一般将垃圾桶抬到手推车上,由于一般的手推车与垃圾桶底端存在一定的间隙,在将垃圾桶移动到手推车上时,可能需要工人将垃圾桶抬动手推车上,当由于垃圾桶较重,再抬动垃圾桶时可能较为费力,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垃圾收运系统用转运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垃圾收运系统用转运装置,通过支撑架不再对载物板进行支撑后,载物板通过第一转杆进行转动,载物板发生倾斜,方便操作者推动垃圾桶在转运车表面移动,提高装置的便捷性。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垃圾收运系统用转运装置,包括转运车,所述转运车两侧皆开设有避让槽,且避让槽上端皆通过第一转杆转动连接有载物板,所述载物板端部皆贯穿有拉杆,且拉杆端部皆固定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支撑在避让槽内壁和拉杆之间。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转运车上端皆固定有支架,且支架上端固定有挡板,所述挡板一侧开设有压板,且压板通过转轴连接有挡杆,且挡杆端部卡扣连接在开设在挡板两侧的卡口内。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载物板底端中部皆固定有若干组第一弹簧,且第一弹簧端部皆固定在避让槽上,所述载物板底端靠近支撑架一侧皆固定有转槽,所述转槽中部通过第二转杆转动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底端皆贯穿避让槽下端,所述滑杆上端皆固定有压板,所述滑杆表面皆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两端分别抵接在压板表面和避让槽内壁之间。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载物板表面皆固定有若干组防滑块。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载物板末端皆开设有腰形孔,所述拉杆皆设置为圆柱形,所述拉杆设置的圆柱形表面直径与载物板末端开设的腰形孔内壁直径相等。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架皆设置为“l”形。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挡杆端部皆开设有弹簧槽,且弹簧槽内部分别设置有按钮和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两端分别抵接在按钮表面和弹簧槽内壁上,所述按钮端部皆穿过卡口上端。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3.1、该垃圾收运系统用转运装置设置有支撑架、拉杆、第一转杆和载物板,通过拉动拉杆,拉杆使支撑架不再对载物板进行支撑后,再按压载物板,载物板通过第一转杆进行转动,使载物板在避让槽内发生倾斜,方便工人推动垃圾桶在转运车上移动,提高装置的便捷性。
14.2、该垃圾收运系统用转运装置设置有卡口、挡杆、按钮、挡板和压板,通过拉动挡杆,挡杆在压板内进行转动,并且挡杆通过弹簧槽带动按钮移动,使挡杆端部移动到卡口内,并且按钮插入卡口上端开设的缺口,从而将挡杆固定在卡口内,使挡杆固定在挡板前端,使挡杆对垃圾桶进行限制,提高装置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0.其中:1、转运车;2、挡板;3、支架;4、第一弹簧;5、避让槽;6、第一转杆;7、载物板;8、防滑块;9、支撑架;10、拉杆; 11、卡口;12、按钮;13、挡杆;14、第二弹簧;15、压板;16、转槽;17、第三弹簧;18、弹簧槽;19、滑杆;20、第二转杆。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22.实施例:
23.请参阅图1-5,一种垃圾收运系统用转运装置,包括转运车1,转运车1两侧皆开设有避让槽5,且避让槽5上端内壁皆设置有载物板7,且载物板7端部皆贯穿有第一转杆6,第一转杆6两侧端部皆焊接在避让槽5内壁上,载物板7端部皆贯穿有拉杆10,且拉杆10 端部皆焊接有支撑架9,支撑架9支撑在避让槽5内壁和拉杆10之间;
24.在对垃圾箱进行装修时,先将脚部放置在载物板7上,再将脚部推动拉杆10,拉杆10在载物板7端部开设的腰形孔内移动,并且拉杆10带动支撑架9移动,使支撑架9端部从避让槽5内壁移出,使支撑架9不再对避让槽5内壁和载物板7之间进行支撑,载物板7通过第一转杆6在避让槽5内进行转动,使载物板7倾斜,再推动垃圾桶在倾斜的载物板7表面移动,再装卸垃圾桶时,不再需要搬运垃圾桶,提高装置的便捷性。
25.在其他实施例中,转运车1上端皆焊接有支架3,且支架3上端焊接有挡板2,挡板2一侧开设有压板15,且压板15通过转轴连接有挡杆13,且挡杆13端部卡扣连接在开设在挡
板2两侧的卡口11 内;
26.通过该设计,通过在转运车1上端设置有挡板2,挡板2通过挡杆13进行支撑,使挡板2对垃圾桶进行限制,避免转运车1在运输的过程中,垃圾桶从转运车1表面脱落,在装卸垃圾桶时,先拉动挡杆13,挡杆13不再卡扣装置与卡口11进行固定后,挡杆13端部通过转轴在压板15内进行转动,使挡杆13将挡板2打开,方便操作者将垃圾桶移动到转运车1内,通过挡杆13使用简单,提高装置的便捷性。
27.在其他实施例中,载物板7底端中部皆焊接有若干组第一弹簧4,且第一弹簧4端部皆焊接在避让槽5上,载物板7底端靠近支撑架9 一侧皆焊接有转槽16,转槽16中部皆插入有滑杆19,且滑杆19插入转槽16中部一侧皆贯穿有第二转杆20,第二转杆20皆固定在转槽16内壁上,滑杆19底端皆贯穿避让槽5下端,滑杆19上端皆焊接有压板15,滑杆19表面皆套设有第二弹簧14,第二弹簧14一侧皆焊接在压板15上,第二弹簧14的另一端皆固定在避让槽5上;
28.通过该设计,当载物板7倾斜后,载物板7挤压第一弹簧4,第一弹簧4发生弹性形变,并且载物板7倾斜后,载物板7带动转槽 16移动,转槽16通过第二转杆20带动滑杆19移动,并且转槽16 通过第二转杆20在滑杆19表面进行转动,使转槽16对滑杆19进行避让,同时滑杆19通过压板15挤压第二弹簧14,滑杆19端部在避让槽5下端开设的圆孔内移动,当垃圾桶从载物板7表面移出后,第一弹簧4和第二弹簧14弹性形变恢复,第一弹簧4和第二弹簧14分别推动载物板7和压板15移动,第二弹簧14通过压板15推动滑杆 19移动,滑杆19通过第二转杆20带动转槽16移动,转槽16推动载物板7移动,使载物板7复位,并且转运车1在移动时,产生晃动后,转运车1带动垃圾桶进行晃动,垃圾桶挤压载物板7,载物板7 挤压第一弹簧4和第二弹簧14,使第一弹簧4和第二弹簧14对载物板7受到冲击力进行缓冲,从而减轻支撑架9承受的力,提高装置的使用性。
29.在其他实施例中,载物板7表面皆焊接有若干组防滑块8;
30.通过该设计,通过载物板7表面固定若干组防滑块8,并且防滑块8设置为三角形,当载物板7倾斜后,通过防滑块8增加载物板7 与垃圾桶下端辊轮的摩擦力,避免立体倾斜后,快速从载物板7表面滑落,提高装置的稳定性。
31.在其他实施例中,载物板7末端皆开设有腰形孔,拉杆10皆设置为圆柱形,拉杆10设置的圆柱形表面直径与载物板7末端开设的腰形孔内壁直径相等;
32.通过该设计,当需要拉动拉杆10移动时,拉杆10设置的圆柱形在载物板7末端开设的腰形孔内移动,并且拉杆10设置的圆柱形表面直径与载物板7末端开设的腰形孔内壁直径相等,拉杆10设置的圆柱形表面与载物板7末端开设的腰形孔内壁贴合,使拉杆10在移动时,拉杆10不会发生晃动。
33.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架9皆设置为“l”形;
34.通过该设计,通过支撑架9设置为“l”形,支撑架9底端设置的平面可以与避让槽5内壁贴合,使支撑架9对避让槽5和载物板7 进行支撑,提高装置的稳定性。
35.在其他实施例中,挡杆13端部皆开设有弹簧槽18,且弹簧槽18 内部分别设置有按钮12和第三弹簧17,第三弹簧17一侧皆焊接在按钮12上,第三弹簧17的另一侧皆焊接在弹簧槽18内壁上,按钮 12端部皆穿过卡口11上端;
36.通过该设计,在锁定挡杆13时,先将挡杆13推动卡口11内的过程中,挡杆13通过弹
簧槽18带动按钮12移动,按钮12与卡口 11接触,卡口11挤压按钮12,按钮12挤压第三弹簧17,第三弹簧 17发生弹性形变,按钮12进入弹簧槽18内,按钮12对卡口11进行避让,当按钮12移动到卡口11表面开设的圆孔内时,第三弹簧 17弹性形变恢复,第三弹簧17推动按钮12从而弹簧槽18内移出,并且按钮12插入卡口11上端开设的缺口内,从而将挡杆13固定卡口11内,并且通过按压按钮12,按钮12挤压第三弹簧17,第三弹簧17发生弹性形变,第三弹簧17进入弹簧槽18内,按钮12对卡口 11进行避让,使挡杆13可以从卡口11内移出,方便操作者进行操作,提高装置的便捷性。
3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8.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