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垃圾分类投放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38010发布日期:2022-08-31 09:19阅读: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垃圾分类投放系统的制作方法
一种垃圾分类投放系统
1.本发明是申请日为2021年6月17日、申请号为2021106720792、发明名称为一种垃圾分类投放方法及垃圾分类投放站。
技术领域
2.本发明涉及垃圾分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垃圾分类投放系统。


背景技术:

3.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存量急剧上升。“垃圾围城”、“垃圾围村”正日益成为困扰中国各个城市、乡村的难解之题。垃圾分类是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的标志,垃圾分类不仅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还能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并能够促进垃圾的二次利用。
4.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尤其针对生活垃圾,在各个小区设置多个垃圾分类站点,并在每个站点增设值守人员,且固定垃圾投放时间,只有在垃圾投放时间内,站点才打开,通过值守人员的对住户投放的垃圾进行检查监督,必要时进行重新分类。此种垃圾分类的方式,不仅增加了人工成本,由于投放时间的限定,也造成了住户垃圾投放的不便,有些住户还会在未规定时间内将垃圾扔至站点旁,影响小区环境。
5.专利cn106904385b公开了一种垃圾分类规范系统,通过领取人领取有识别信息的垃圾袋,将垃圾袋的识别信息与来自领取人的身份信息进行绑定;在接收投递的垃圾袋时,读取投递的垃圾袋上的识别信息,并记录该次投递信息。此种垃圾分类的方式通过不定时在各个垃圾中转箱随机抽取几个垃圾袋进行检查,由于是从垃圾中转箱中抽检垃圾袋,每次抽检时,如果要抽取指定领取人所投放的垃圾,几乎要翻遍所有垃圾袋。这么做的可行性不高。如果只是随机抽取,就不能确定抽取的是哪个领取人的。进而会造成此种抽查的用户不全面,易使人产生侥幸心理,无法实现提高每户所投放的垃圾分类的准确率,进而无法从源头上解决垃圾分类的问题;并且该系统需要用户来领取特定的垃圾袋,造成用户使用不便,不利于推广。
6.专利cn111268315a公开了一种社区化垃圾分类系统,通过在垃圾箱内置传送带和自动贴标器,对用户投放的垃圾进行贴标并与用户信息相对应,再通过工作人员对垃圾进行收集回收,同时检查垃圾袋内的分类情况进行打分确定用户的奖励或惩罚。此种垃圾分类的方法虽然能够督促用户对垃圾进行分类后投放,但是依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员对每一户投放后的垃圾进行检查,人工成本大;并且由于垃圾不是标准件,各用户投递的垃圾的形状、大小各不相同,以及垃圾较为柔软,因此,该系统在实际贴标时,容易出现贴标褶皱变形,或者贴标不牢固而造成标签脱落,进而导致垃圾难以识别,实际应用起来效果不好;并且贴标的方式本身也造成了另外的垃圾。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抽查且节省人力的垃圾分类投放方
法。
8.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垃圾分类投放方法,基于总控系统及分别对应于垃圾投放点的获取系统和执行系统,其包括如下步骤:(1)录入有用户的信息的总控系统;(2)当所述用户投放垃圾时,获取系统获取用户的信息并将信息反馈至所述总控系统;(3)所述总控系统根据算法判断所述用户当前处于的状态,所述状态包括被抽查状态和直接投放状态;若所述总控系统判定所述用户处于被抽查状态,则执行步骤(4),若所述总控系统判定所述用户处于直接投放状态,则执行步骤(5);(4)所述总控系统将所述用户的状态信息传递给执行系统,所述执行系统控制所述用户投放的垃圾存放至指定的抽查位置,所述执行系统将所述指定的抽查位置信息传输给所述总控系统;(5)所述总控系统将所述用户的状态信息传递给所述执行系统,所述执行系统控制所述用户投放的垃圾转移至垃圾存放位置。
9.优选地,在所述用户投放垃圾前和投放垃圾后,所述执行系统与所述用户相隔离以使所述用户无法得知其投放的垃圾的去处。例如,用户丢弃垃圾时,在执行系统的控制下,垃圾投放装置仅打开垃圾投放口,用户只需要将垃圾扔进垃圾投放口即可,用户投放后,垃圾投放口关闭,而执行系统根据用户所处的状态进行垃圾的传输,用户无法知道其投放的垃圾的去处,防止用户知晓垃圾去处而能够判断自己所处的状态,进而避免处于被抽查状态的用户知晓其处于被抽查状态而不进行垃圾投放的情况发生。
10.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用户投放垃圾前和投放垃圾后,投放口处于关闭状态。
11.优选地,当所述抽查位置均存放有垃圾时,所述总控系统将直接投放状态信息传递给所述执行系统,执行系统不再执行抽查动作。
12.优选地,当所述垃圾存放位置的空间已满时,所述执行系统控制投放口不再打开,且所述执行系统将所述垃圾存放位置的空间已满的信息传递给所述总控系统,所述总控系统向清运人员发出清理垃圾的指令。
13.根据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垃圾分类投放方法还包括检查人员检查所述抽查位置所投放的垃圾的步骤,所述步骤具体包括如下过程:(1)所述获取系统获取所述检查人员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所述总控系统;(2)所述总控系统将打开门的信息传递给所述执行系统,所述执行系统控制所述门打开;(3)所述检查人员检查所述抽查位置处的垃圾,并将各所述抽查位置信息以及相应抽查位置处的垃圾的检查结果传递给所述总控系统;(4)当所述检查人员检查完全部所述抽查位置处的垃圾时,所述检查人员将所述抽查位置已清空的信息传递给所述总控系统;(5)关闭所述门,所述执行系统自行将各所述抽查位置复位。
14.优选地,所述垃圾分类投放方法还包括与所述总控系统相连接且供检查人员使用的检查设备,以使所述获取系统能够获取所述检查人员的信息,并且供所述检查人员将所
述抽查位置信息以及相应抽查位置处的垃圾的检查结果传至所述总控系统。
15.优选地,所述垃圾分类投放方法还包括监控所述检查人员的检查过程的步骤,和/或,所述检查人员在检查所述垃圾时,对所述垃圾进行正确分类的步骤。检查人员对抽查位置处的垃圾进行检查的过程通过监控记录并实时反馈给总控系统,当检查到的垃圾分类不正确时,检查人员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正确分类后的垃圾可以投入垃圾存放位置。
16.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垃圾分类投放方法还包括所述总控系统将所述检查人员的检查结果发送给对应用户的步骤,从而有助于提高用户进行垃圾分类的知识水平,并有助于提高用户分类的自觉性。
17.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垃圾分类投放方法还包括与所述总控系统相连接且供所述用户使用的用户端,所述用户端能够用于录入所述用户身份信息并产生相应的id以供获取系统识别以及能够接收检查人员检查的结果。
18.根据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垃圾分类投放方法还包括清运人员清空所述垃圾存放位置的垃圾的步骤,所述步骤具体包括如下过程:(1)所述获取系统获取所述清运人员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所述总控系统;(2)所述总控系统将打开所述垃圾存放位置所在处的门的信息传递给所述执行系统,所述执行系统控制所述门打开;(3)所述清运人员清理完垃圾后,关闭所述门,所述执行系统自动复位以使所述投放口能够重新打开,且所述执行系统将所述垃圾存放位置处的垃圾已清理的信息传递给所述总控系统。
19.优选地,所述获取系统使用识别模块获取所述用户、所述检查人员、所述清运人员的信息,并通过通信模块将相关的信息上传至所述总控系统。
20.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识别模块包括扫码识别器、指纹信息识别器、脸部信息识别器、以及射频识别器中的一种或多种。
21.优选地,所述总控系统根据算法判断所述用户当前处于的状态包括:通过对算法进行预先设定,以使每个用户在一定时间周期内,不定时处于所述被抽查状态的次数为n,所述n≥1。通过算法设定在一定时间周期内,每户均会被抽查到,但具体的抽查次数、抽查时间不限定,从而使每户认真对待每次的垃圾投放,进而提高了每户的垃圾分类的意识。
22.优选地,所述用户在一个时间周期内处于所述被抽查状态的次数根据其投放的垃圾的检查结果进行调整,当检查结果优于设定值时,所述总控系统控制其处于被抽查状态的次数减小和/或时间周期延长;当检查结果差于设定值时,所述总控系统控制其处于被抽查状态的次数增加和/或时间周期缩短。
23.优选地,所述垃圾分类投放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用户投放的垃圾的检查结果,对所述用户进行奖惩的步骤。
24.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垃圾分类投放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用户投放的垃圾的检查结果,对所述用户进行垃圾分类知识培训的步骤。
25.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垃圾分类投放站,所述垃圾分类投放站具有能够打开和关闭的门以及多个设有不同编码的垃圾分类单元;每个所述垃圾分类单元包括能够打开和关闭的垃圾投放口,垃圾存放位置,多个设有不同编码的抽查位置,用于将垃圾运送至所述垃圾存放位置或所述抽查位置、和/或将所述垃圾存放位置或所述抽查位置运送至所述垃
圾投放口处的运输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运输组件运动的动力源。
26.本发明中的垃圾分类投放站中的门以及垃圾投放口能够根据指令打开或者关闭。
27.优选地,多个所述抽查位置通过具有固定形状的容器、和/或在空间上相互分离的多个位置、和/或能够进行封闭的软质材料形成。
28.进一步优选地,每个所述抽查位置设有与其相对应的唯一编码。
29.优选地,所述运输组件的运动方式为滑动、转动、滚动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30.根据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运输组件包括转台组件、电机组件;所述转台组件包括沿水平方向设置且转动轴心线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承载台,底部具有开口的中转位置以及多个所述抽查位置设置在所述承载台上;所述电机组件包括能够驱动所述承载台转动以使所述抽查位置、所述中转位置能够运动至所述垃圾投放口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承载台相连接。
31.进一步地,所述转台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抽查位置以及所述中转位置的下方的板,所述板上开设有能够使所述中转位置中的垃圾转移至所述垃圾存放位置的通槽,当所述中转位置位于所述垃圾投放口处时,所述板盖住所述中转位置的底部开口;当所述中转位置位于所述垃圾存放位置时,所述中转位置底部的开口与所述通槽相连通。
32.根据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运输组件包括传送导轨、用于运输垃圾至所述抽查位置和所述垃圾存放位置的传送装置、驱动所述传送导轨和/或所述传送装置移动的第三电机,其中,所述传送装置与所述传送导轨相连接。
33.优选地,所述传送装置在所述传送导轨上至少具有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所述第三位置与所述垃圾投放口相靠近且位于所述垃圾投放口的下方,所述垃圾存放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下方,所述抽查位置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下方;所述传送装置为底板能够关闭和打开的传送容器,当所述传送容器处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垃圾投放口的垃圾能够进入所述传送容器;当所述传送容器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传送容器的底板由所述执行系统控制打开以使所述垃圾掉入所述垃圾存放位置;当所述传送容器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传送容器的底板由所述执行系统控制打开以使所述垃圾掉入所述抽查位置。
34.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运输组件还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且转动轴心线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转台,能够驱动所述转台转动的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转台相连接,多个所述抽查位置设置在所述转台上。
35.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发明中的垃圾分类投放方法,通过总控系统、获取系统、执行系统等的配合,并在总控系统中的预设算法,可以实现对每个用户所投放的分类垃圾随机抽查,从而能够督促每个用户对垃圾进行准确分类,并且能够将抽查结果反馈给该用户,提升每个用户的分类准确性;进一步地,能够根据被每个用户垃圾分类的准确性调整抽查频次,合理调配抽查能力。而且能够实现投放和抽查错时,无需人员看管,24h对外开放,全自动运行,极大地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时解决了投放垃圾时间和点位受限的问题;本发明中的垃圾分类投放站,通过对抽查垃圾单独存放,可实现对用户所投放的分类垃圾定向抽查,并且能够实现投放和抽查错时,无需有人值守;本发明中的垃圾分类投放方法以及垃圾分类投放站,以提高准确率为目的,自动化程度高、人工成本低、实用性强,具有很好的商业化前景。
附图说明
36.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垃圾分类投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垃圾分类投放系统的俯视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垃圾分类投放系统的左视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垃圾分类投放系统(含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垃圾分类投放系统(含门)的左视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抽查容器的剖视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中转容器的剖视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垃圾分类投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垃圾分类投放系统的后侧透视图;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垃圾分类投放系统的俯视透视图;图1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垃圾分类投放方法的流程图;图13为本发明中的一种检查人员进行垃圾检查的流程图;以上附图中:10、抽查位置;20、垃圾存放位置;30、转台组件;31、承载台;32、第一电机;33、板;34、中转位置;35、通槽;36、转台;37、第二电机;41、传送导轨;42、传送容器;43、第一位置;44、第二位置;45、第三位置;46、第三电机; 61、第一门板;62、第二门板;63、垃圾投放口。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实施例。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使用的不同要求做进一步调整,未注明的实施条件为本行业中的常规条件。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38.本发明提供一种垃圾分类投放方法,基于总控系统及分别对应于垃圾投放点的获取系统和执行系统,如图12所示,其包括如下步骤:(1)采集用户的信息并录入总控系统以使总控系统中录入有用户的信息;(2)当用户投放垃圾时,获取系统获取用户的信息并将信息反馈至总控系统;(3)总控系统根据预设的算法判断用户当前处于的状态,状态包括被抽查状态和直接投放状态;若总控系统判定用户处于被抽查状态,则执行步骤(4),若总控系统判定用户处于直接投放状态,则执行步骤(6);(4)总控系统判断抽查位置是否全部被占用,若抽查位置全部被占用,执行步骤(6);若抽查位置未被全部占用,执行步骤(5);(5)总控系统将用户的被抽查状态信息传递给执行系统,执行系统控制用户投放的垃圾存入指定的抽查位置,执行系统将指定的抽查位置信息、用户信息传输给总控系统;(6)总控系统将用户的直接投放状态信息传递给执行系统,执行系统控制用户投放的垃圾转移至垃圾存放位置。
39.本发明中的垃圾分类投放方法还包括执行系统判断垃圾存放位置是否全部被占用的步骤,具体为:执行系统检查垃圾存放位置是否全部被占用,若垃圾存放位置未全部被
占用,执行上述步骤。若垃圾存放位置全部被占用,执行系统控制垃圾投放口不再打开,且将垃圾存放位置已满的信息分别传递给用户、总控系统,总控系统可以向清运人员发出清理垃圾的指令。执行系统将垃圾存放位置已满的信息传递给用户的方式包括以指示灯的方式、以语音提醒的方式或者其他能够起到指示作用的方式。
40.上述步骤(1)中用户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用户身份证号、用户门牌号、用户指纹、用户图像中的一种或多种。以a社区为例,通过采集a社区内所有的用户的信息,录入总控系统并创建用户账户,每个用户对应一个用户账户,每个用户可以以户为单位。
41.步骤(2)中的用户投放垃圾时,还包括获取系统对用户进行识别的步骤,获取系统可以使用识别模块识别用户、检查人员、清运人员,并通过通信模块将相关的信息上传至总控系统,再由总控系统控制执行系统执行相关命令。识别模块的识别包括但不限于指纹识别、面部识别、以射频载体的方式识别、一维条码识别、二维码图像识别,通过安装在用户的移动设备上的app或者小程序扫描识别。以app扫码识别为例,用户可以在手机上下载一个app,并在app上注册,完成用户身份绑定。app能够通过网络与总控系统相连接,当进行垃圾投放时,用户打开app并连通网络,总控系统向app发送识别码,用户将app上的识别码放至垃圾投放装置的扫描器扫描,扫描成功后,投放口打开,用户进行垃圾投放,总控系统记录此次用户投放的垃圾的信息。
42.步骤(3)总控系统根据算法判断用户当前处于的状态是通过对算法进行预先设定,以使每个用户在一定时间周期内,不定时处于被抽查状态的次数为n,n≥1。用户在一个时间周期内处于被抽查状态的次数可以根据其投放的垃圾的检查结果进行调整,当检查结果优于设定值时,总控系统控制用户处于被抽查状态的次数减小和/或时间周期延长;当检查结果差于设定值时,总控系统控制用户处于被抽查状态的次数增加和/或时间周期缩短。例如,在一个月内,总控系统设定对用户进行抽查的次数为2次,其中,每次抽查的时间是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中的任意一天的任意时间段。相邻的两次之间时间间隔不定,可以是同一天的不同时间段,也可以为不同天的同一时间段,还可以是不同天的不同时间段。
4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垃圾投放装置开设有用于投放垃圾的投放口,投放口在用户识别成功后打开,用户只需要将垃圾投入投放口即可,垃圾由执行系统传输到指定位置,投放前及投放后,投放口都处于关闭状态,用户无法通过观测执行系统运行得知其所处的状态。
44.步骤(4)中总控系统根据抽查位置被占用的情况,可以向检查人员发出检查垃圾的指令。当然,在总控系统未发出检查垃圾的指令前,检查人员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垃圾投放装置的抽查位置处的垃圾进行检查。例如,检查人员采用巡线的方式对各个垃圾投放装置内的抽查位置处的垃圾进行检查,通过巡线的方式,检查人员无需在线等待检查指定,进一步降低人员的投入成本。
4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检查人员检查抽查位置处的垃圾具体包括如下过程:(1)获取系统获取检查人员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总控系统;(2)总控系统将打开门的信息传递给执行系统,执行系统控制门打开;(3)检查人员检查抽查位置处的垃圾,并将各抽查位置信息以及相应抽查位置处
的垃圾的检查结果传递给总控系统;(4)当检查人员检查完全部抽查位置处的垃圾时,检查人员将抽查位置已清空的信息传递给所述总控系统;(6)关闭所述门,所述执行系统自行将各所述抽查位置复位。
46.上述步骤中的门包括检查门和/或清运门。
47.垃圾分类投放方法还包括与总控系统相连接且供检查人员使用的检查设备,以使获取系统能够获取检查人员的信息,并且供检查人员将抽查位置信息以及相应抽查位置处的垃圾的检查结果传至总控系统。
48.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检查人员进行垃圾检查时,总控系统控制垃圾投放装置处的监控设备监控检查人员的检查过程,并将整个检查过程以视频或图片的方式上传总控系统。另外,检查人员在检查垃圾时,对于未正确分类的垃圾还会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并将正确分类的垃圾投放至垃圾存放位置。总控系统将检查人员的检查结果发送给对应用户,必要时将用户未正确分类的垃圾进行拍照、纠正并传送给用户以提高用户进行垃圾分类的知识水平,进而提高用户垃圾分类的准确率。用户可以通过能够与总控系统通过网络连接的用户端接收相应的检查结果。
49.本发明中的垃圾分类投放方法还包括根据用户投放的垃圾的检查结果,对用户进行奖惩以及垃圾分类知识培训的步骤。例如,对垃圾分类正确率低的用户实习罚款、教育、垃圾分类知识培训以督促其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对垃圾分类正确率高的用户进行奖励,进而激励其持续保持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
50.当垃圾存放位置的空间已满时,执行系统控制投放口不再打开,且执行系统将垃圾存放位置的空间已满的信息传递给总控系统,总控系统向清运人员发出清理垃圾的指令。清运人员清空垃圾存放位置的垃圾具体包括如下过程:(1)获取系统获取清运人员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总控系统;(2)总控系统将打开垃圾存放位置所在处的门的信息传递给执行系统,执行系统控制门打开;(3)清运人员清理完垃圾后,关闭门,执行系统自动复位以使投放口能够重新打开,且执行系统将垃圾存放位置处的垃圾已清理的信息传递给总控系统。
51.上述步骤中的门为清运门。
52.清运人员清空垃圾存放位置处的垃圾后,垃圾投放装置重新投入使用。
53.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54.本技术涉及一种垃圾分类系统,其包括总控系统、检查设备、用户端和多个垃圾投放站,每个垃圾投放站分别安装有驱动系统、获取系统以及执行系统。
55.其中,获取系统与总控系统相连接,用于采集相关人员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总控系统;执行系统分别与总控系统以及驱动系统相连接,能够根据总控系统的指令控制门、垃圾投放口63打开或关闭以及控制驱动系统运动。
56.由于每个垃圾投放站的结构基本相同,下面以一个垃圾投放站为例,进行详细描述。
57.垃圾投放站内具有多个设有不同编码的垃圾分类单元,例如,可回收垃圾单元、其他垃圾单元、厨余垃圾单元和有害垃圾单元,具体设置几个垃圾分类单元可以根据各个地
方的分类要求进行设置。垃圾投放站具有能够打开和关闭的垃圾投放口63和门,其中,垃圾投放口63和门可以是每个垃圾分类单元各自独立设置;也可以是多个垃圾分类单元公用门,但垃圾投放口63各自独立设置;还可以垃圾投放口63和门均公用。
58.每个垃圾分类单元包括垃圾存放位置20和多个设有不同编码的抽查位置10,垃圾投放站可以是封闭的也可以是敞开的,优选垃圾投放站是封闭的,以使用户无法得知自己是否被抽查。
59.垃圾投放站上的门包括能够打开或关闭的第一门板61(检查门)、第二门板62(清运门),第一门板61位于第二门板62的上方,垃圾投放口63位于第一门板61上。或者,第二门板62开设在第一门板61的下方,垃圾投放口63开设在第一门板61的上方。
60.第一门板61、第二门板62、垃圾投放口63分别与执行系统相连接且能够根据总控系统的指令打开或关闭。当用户投放垃圾时,执行系统控制垃圾投放口63打开;当检查人员检查时,执行系统控制第一门板61、第二门板62打开;当清运人员清理垃圾投放站的垃圾时,执行系统控制第二门板62打开。
61.垃圾存放位置20可以为设置在垃圾投放站内的且能够接收垃圾的容器,例如垃圾桶。
62.抽查位置10可以为具有固定形状的容器,也可以为在空间上相互分离的多个位置,还可以为能够进行封闭的软质材料形成。抽查位置10可以沿圆周方向分布、沿水平方向排列或沿竖直方向排列。
63.当抽查位置10为固定形状的容器时,容器具有容纳腔以及具有接收垃圾的开口,容器的形状可以是圆柱形、多棱柱形、圆台形或其他形状。
64.当抽查位置10为空间上相互分离的多个位置时,抽查位置10可以包括沿上下方向或者水平方向依次设置且能够将抽查位置10隔成多个相互分离的位置的多个挡板、以及控制挡板展开或收合的控制器,挡板具有展开状态和收合状态,当驱动系统控制垃圾进入抽查位置10,控制器控制垃圾在抽查位置10处所对应的挡板展开。垃圾进入抽查位置10处,多个垃圾通过挡板相隔开。每个抽查位置处所对应的挡板均有相应的编号,当用户处于抽查状态并进行投放垃圾时,总控系统记录用户投放信息以及相应的挡板的编号,进而使得抽查的垃圾与用户相对应。
65.当抽查位置10是能够进行封闭的软质材料时,抽查位置10可以包括袋子以及用于封闭袋子的封闭器,当垃圾进入袋子时,封闭器封闭垃圾对应处的袋子,以使垃圾之间相隔离。每个袋子进行第一次封闭即为1号,第二次封闭即为2号,总控系统记录用户投放信息、每个袋子相应的编号以及封闭的编号,进而使得抽查的垃圾与用户相对应。
66.驱动系统包括用于将垃圾运送至垃圾存放位置20或抽查位置10、和/或将垃圾存放位置20或抽查位置10运送至垃圾投放口63处的运输组件,用于驱动运输组件运动的动力源。运输组件的运动方式为滑动、转动、滚动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67.当运输组件的运动方式为滑动时,(1)运输组件也可以是传送导轨,通过传送导轨的运动将垃圾运输至抽查位置10或者垃圾存放位置20。
68.(2)运输组件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传送钩,通过传送钩钩住垃圾袋,在电机的带动下将垃圾运输至指定位置。传送钩在电机的驱动下,能够将垃圾带入垃圾存放位置或者抽
查位置。另外,传送钩可以具有打开状态和锁合状态,当用户进行垃圾投放时,执行系统控制传送钩处于打开状态,用户投放完成,执行系统控制传送钩处于锁合状态;当传送钩到达垃圾存放位置或者抽查位置时,在执行系统的控制下,传送钩打开,以使垃圾进入相应位置。当然,抽查位置也可以设置在传送钩上。例如,传送钩有多个,每个传送钩均有与之相对应的编号,当用户为抽查状态时,垃圾进入传送钩上,传送钩运动到指定位置,总控系统记录用户以及投放的垃圾所对应的传送钩编号。抽查人员抽查时,只需要取下传送钩的垃圾进行检查即可。
69.当然,还有其他能够实现滑动的方式,此处不一一列举。
70.当运输组件的运动方式为转动时,运输组件可以是能够被电机驱动的转台,通过转台的转动将垃圾运输至抽查位置10或者垃圾存放位置20。
71.当运输组件的运动方式为滚动时,运输组件能够在驱动系统的驱动下向左或向右翻转,以使垃圾进入抽查位置10或者垃圾存放位置20。
72.下文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组合或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73.实施例1如图1至3所示,该实施例中,驱动系统包括转台组件30、与转台组件30相连接并用于驱动转台组件30转动的电机组件,多个抽查位置10设置在转台组件30上。其中,转台组件30包括沿水平方向设置且转动轴心线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承载台31,多个抽查位置10设置在承载台31上,如图8所示,承载台31上还设置有底部具有开口的中转位置34。如图7所示,抽查位置10由具有收容腔的抽查容器形成,中转位置34由具有收容腔的中转容器形成,多个抽查容器以及中转位置34沿着圆周方向等间距设置在承载台31上。抽查位置10优选3~7个,该实施例中设置了5个抽查位置10。
74.如图6所示,转台组件30还包括设置在抽查位置10以及中转位置34的下方的板33,板33上开设有能够使中转位置34中的垃圾转移至垃圾存放位置20的通槽35,垃圾存放位置20位于通槽35的下方,当中转位置34位于垃圾投放口63处时,板33盖住中转位置34的底部开口;当中转位置34位于垃圾存放位置20时,中转位置34底部的开口与通槽35相连通,中转位置34的垃圾掉入垃圾存放位置20。板33的设置,使用户在进行垃圾投放时,无法判断其投放的垃圾是进入中转位置34还是进入抽查容器,从而无法判断其所处的状态,进而避免用户知晓自己所处的状态而刻意不进行垃圾投放的情况发生,进一步提高了用户垃圾分类的自觉性。
75.通槽35设置的位置不限于板33的后侧、右侧、左侧。当通槽35设置在左侧或者右侧时,能够更加节约空间。
76.电机组件包括与承载台31相连接且能够驱动承载台31转动以使抽查位置或者中转位置34能够运动至垃圾投放口63的第一电机32。
77.实施例2如图9-11所示,该实施例中,驱动系统包括位于垃圾投放口63下方的传送导轨41、与传送导轨41相连接且用于运输垃圾至抽查位置10或垃圾存放位置20的传送装置、驱动传送导轨41和/或传送装置移动的第三电机46。
78.传送装置可以是具有收容腔且开设有与收容腔相连通的用于接收垃圾的开口的传送容器42,通过将垃圾投入传送容器42中,在第三电机46的带动下将垃圾运输至指定位置。
79.传送装置在传送导轨41上至少具有第一位置43、第二位置44,当传送装置运动至第一位置43时,传送装置上的垃圾能够进入垃圾存放位置20;当传送装置运动至第二位置44时,传送装置上的垃圾能够进入抽查位置10。
80.该实施例中,垃圾存放位置20位于第一位置43的下方,抽查位置10位于第二位置44的下方。传送装置在传送导轨41上还具有第三位置45,第三位置45与垃圾投放口63相靠近且位于垃圾投放口63的下方,当传送装置处于第三位置45时,垃圾投放口63的垃圾能够进入传送装置;当传送装置处于第一位置43时,传送装置能够翻转或者传送装置的底板33能够打开以使垃圾掉入垃圾存放位置20;当传送装置处于第二位置44时,传送装置能够翻转或者传送装置的底板33能够打开以使垃圾掉入抽查位置10。
81.传送装置的底板33(图中未示出)包括第一底板、第二底板,第一底板、第二底板的一端相铰接,第一底板、第二底板的另一端通过弹性件相连接。第一位置43上设有能够弹出并能够与第一底板相抵以打开第一底板的第一挡块(图中未示出),第二位置44上设有能够弹出并能够与第二底板相抵以打开第二底板的第二挡块(图中未示出)。当用户处于直接投递状态时,总控系统将指令传给执行系统,执行系统控制驱动系统将传送装置运送至第一位置43,并且执行系统控制第一挡块弹出以打开第一底板、第二底板,从而使垃圾掉入垃圾存放位置20;当用户处于抽查状态时,总控系统将指令传给执行系统,执行系统控制驱动系统将传送装置运送至第二位置44,并且执行系统控制第二挡块弹出以打开第一底板、第二底板,从而使垃圾掉入抽查位置10。
82.该实施例中,驱动系统还包括与传送导轨41、传送装置相配合的转台36,转台36沿竖直方向设置且转动轴心线沿水平方向延伸,多个抽查位置10设置在转台36上;与转台36相连接并能够驱动转台36转动的第二电机37,在第二电机37的驱动下,抽查位置10能够移动至第二位置44的下方,从而使传送装置上的垃圾能够掉入抽查位置10。
83.以上对本发明做了详尽的描述,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领域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的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