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层复合电梯导轨减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18287发布日期:2022-11-16 08:12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层复合电梯导轨减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升降电梯减振降噪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对电梯导轨进行减振的减振箱结构。


背景技术:

2.为了降低电梯运行的振动和噪声,电梯导轨支架与井壁之间需要设置减振降噪装置。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3568630u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电梯导轨的减振降噪装置,如图1所示,其包括内部填充有弹性减振件的减振箱101,电梯导轨102位于减振箱上、下两端固定安装l型板103,两l型板通过减振板104连接,且减振板贯穿减振箱并使减振箱形成两个腔室。该种电梯导轨的减振降噪装置在电梯升降时,减振板与减振箱内的弹性减振件相互作用而产生减振效果;但直板状的减振板与弹性减振件的作用面积较小,当电梯振动幅度大时很容易超出其减振范围。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振效果更好的多层复合电梯导轨减振装置,以提高减振效果和适应范围。
4.本发明所述的多层复合电梯导轨减振装置,包括箱体和穿过箱体设置的减振板,箱体内位于减振板两侧面处分别设置有弹性减振组件,箱体和弹性减振组件相接触的壁面至少一个为波浪形设置。
5.所述的多层复合电梯导轨减振装置,弹性减振组件包括具备弹性的外垫和内垫,外垫与箱体内壁相邻设置且其横截面形状为与箱体内壁相对应的波浪形,内垫与减振板相邻设置且朝向减振板一侧的形状与减振板一致,内垫另一侧面的形状为与外垫相对应的波浪形。
6.所述的多层复合电梯导轨减振装置,箱体内壁和内垫朝向箱体一侧面的形状均为正弦波形,外垫的横截面形状为三角波形。
7.所述的多层复合电梯导轨减振装置,内垫和外垫之间设置有刚性的约束板,约束板的横截面形状为与箱体内壁相对设置的正弦波形。
8.所述的多层复合电梯导轨减振装置,减振板位于箱体内的两侧边处分别安装有侧减板,侧减板横截面形状的中部为直线形并与减振板连接,侧减板横截面形状的两侧为从中部向外弯曲的弧形,使侧减板整体呈括号状;侧减板与箱体内壁之间还设有具备弹性的侧垫,侧垫的横截面形状为梯形。另外,外垫的两端延伸至侧减板弧形处的外侧。
9.本发明所述的多层复合电梯导轨减振装置,减振板从箱体的中部穿过而将箱体的内部空间分隔开,减振板的两侧面与箱体的两个内壁之间均分别设置有弹性减振组件,两侧的弹性减振组件与箱体内壁的形状相对设置,如箱体内只有一侧内壁设置为正弦波形,与之相对的弹性减振组件则包括外垫、内垫和约束板;如箱体内的两侧内壁对称设置为正弦波形,那么两个弹性减振组件则包括也对称的外垫、内垫和约束板;另外,箱体内壁可以
安装一侧为正弦波形的板材,也可以直接将箱壁弯曲成正弦波形,具体可以视需要而定。
10.当电梯工作时,减振板将随着电梯的运行而发生振动,该振动将通过弹性减振组件传递至箱体,使得箱体与外垫之间产生相对的压力,外垫受压而通过形变以吸收振动,且当振动幅度较小时,外垫主要通过三角波形的波峰位置与箱体接触,其能够提供的减振效果也较小;而随着振动幅度的增加,箱体与外垫之间的压力也会增大,外垫三角波形的波峰位置将会压缩变形至与箱体内壁形状,即与正弦波形相接近,且外垫波形的波长的中段也会发生形变而提供减振能力,从而提供更大的减振效果;同理,内垫与外垫之间因压力而产生的形变也如此。由此,该多层复合电梯导轨减振装置通过箱体内壁、外垫和内垫的不同波形设置,可以适应电梯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不同振幅,从而提供稳定、准确和适应范围更广的减振效果,以使电梯具有具有更好的工作稳定性。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减振效果,可以在内垫和外垫之间设置约束板,该约束板在电梯振动发生时可以使内垫和外垫进行整体上更加均衡的形变,从而避免它们局部形变微小而局部形变严重,这可以更好地利用整个弹性减振组件的减振效果,提高减振能力,并使电梯的运行更加平稳,也可以提高弹性减振组件的工作安全性和使用寿命。还有,减振板的两侧板处设有侧减板和侧垫,通过侧垫对箱体内的另外两个内壁进行减振和缓冲,同时将侧垫设置为梯形,并将侧减板的形状相对侧垫适配地设置为括号状,使得梯形侧垫的形变程度也可以随着振动幅度的增加而加大,以配合减振板和内垫的形变特征,使电梯的运行可以更加地平稳。
附图说明
11.图1是现有的电梯减振降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2.图2是本发明所述多层复合电梯导轨减振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13.图3是图2所示多层复合电梯导轨减振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4.图4是图2所示多层复合电梯导轨减振装置的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15.图5是图2所示多层复合电梯导轨减振装置的减振板与弹性减振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16.图6是外垫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17.图7是多层复合电梯导轨减振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18.图8、9是多层复合电梯导轨减振装置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19.图10是多层复合电梯导轨减振装置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20.图11、12是多层复合电梯导轨减振装置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实施例一,如图2-6所示。
22.一种多层复合电梯导轨减振装置,包括箱体1和穿过箱体设置的减振板2,箱体内位于减振板两侧面处分别设置有弹性减振组件3;箱体1与减振板2侧面相对的两侧内壁分别固定安装有内壁板10,内壁板朝向减振板的侧面为正弦波形;所述的弹性减振组件包括具备弹性的外垫4、内垫5和设置于内垫5和外垫4之间的刚性的约束板6,外垫与内壁板相邻设置且其横截面形状为与内壁板相对设置的三角波形,内垫与减振板相邻设置且朝向减振板一侧的形状与减振板一致,内垫另一侧面的形状和约束板的横截面形状均为与内壁板相
对设置的正弦波形;同时,减振板2位于箱体1内的两侧边处分别安装有侧减板7,侧减板横截面形状的中部为直线形并与减振板连接,侧减板横截面形状的两侧为从中部向外弯曲的弧形,使侧减板整体呈括号状;侧减板与箱体内壁之间还设有具备弹性的侧垫8,侧垫的横截面形状为梯形。另外,外垫4的两端延伸至侧减板7弧形处的外侧。
23.所述的多层复合电梯导轨减振装置,当电梯工作时,减振板将随着电梯的运行而发生振动,该振动将通过弹性减振组件传递至箱体,使得箱体与外垫之间产生相对的压力,外垫受压而通过形变以吸收振动,且当振动幅度较小时,外垫主要通过三角波形的波峰位置(如图6中a点所示)与箱体接触,其能够提供的减振效果也较小;而随着振动幅度的增加,箱体与外垫之间的压力也会增大,外垫三角波形的波峰位置将会压缩变形至与箱体内壁形状,即与正弦波形相接近,且外垫波形的波长的中段(如图6中b点所示)也会发生形变而提供减振能力,从而提供更大的减振效果;同理,内垫与外垫之间因压力而产生的形变也如此。由此,该多层复合电梯导轨减振装置通过箱体内壁、外垫和内垫的不同波形设置,可以适应电梯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不同振幅,从而提供稳定、准确和适应范围更广的减振效果,以使电梯具有具有更好的工作稳定性。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减振效果,可以在内垫和外垫之间设置约束板,该约束板在电梯振动发生时可以使内垫和外垫进行整体上更加均衡的形变,从而避免它们局部形变微小而局部形变严重,这可以更好地利用整个弹性减振组件的减振效果,提高减振能力,并使电梯的运行更加平稳,也可以提高弹性减振组件的工作安全性和使用寿命。还有,减振板的两侧板处设有侧减板和侧垫,通过侧垫对箱体内的另外两个内壁进行减振和缓冲,同时将侧垫设置为梯形,并将侧减板的形状相对侧垫适配地设置为括号状,使得梯形侧垫的形变程度也可以随着振动幅度的增加而加大,以配合减振板和内垫的形变特征,使电梯的运行可以更加地平稳。
24.所述的多层复合电梯导轨减振装置,内垫5和外垫4的弹性模量不相同,以使它们可以适应不同位置的振幅和减振需要。所述的箱体1包括内板11和外板12,内板和外板均为“凵”字型且相对侧开口设置,内板嵌于外板的“凵”字型内侧,从而围成箱体的内部空间以放置减振板和弹性减振组件,这有利于箱体及其内部零部件的检修和维护;另外,箱体1供减振板2穿过的两端也为开口设置,减振板穿过箱体的两端分别安装有可覆盖箱体开口的盖板9,这区别于现有电梯减振降噪装置在箱体两端开槽的方案,一方面使多层复合电梯导轨减振装置有着更大的形变空间,以满足大幅度的减振所需,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盖板连接外部零部件,如连接现有电梯减振降噪装置中的l型板,从而提高整体结构强度,使电梯的运行更加安全和稳定。
25.实施例二,如图7所示。
26.一种多层复合电梯导轨减振装置,内垫5包括单波垫51和壁垫52,壁垫与减振板2相邻设置且为直板状,单波垫背向减振板的侧面为正弦波形;其余与实施例一相同。
27.所述的多层复合电梯导轨减振装置,将内垫分为单面为波形的单波垫和抵于减振板的壁垫,由单波垫配合箱体和约束板产生形变而提供减振效果,并由形变更加均匀的直板状壁垫与减振板相互传递作用力,这可以使减振效果更加均匀,并使电梯的运行更加平稳。
28.实施例三,如图8、9所示。
29.一种多层复合电梯导轨减振装置,箱体1内的其中一侧固定安装有内壁板10,内壁
板与减振板2之间的弹性减振组件包括外垫4、内垫5和约束板6;其余与实施例一相同。
30.所述的多层复合电梯导轨减振装置,在减振板的两侧设置不同的弹性减振组件,以满足不同的减振需要。
31.实施例四,如图10所示。
32.一种多层复合电梯导轨减振装置,减振板两侧的箱体内壁结构和弹性减振组件结构与实施例三对称设置,其余与实施例三相同。
33.实施例五,如图11、12所示。
34.一种多层复合电梯导轨减振装置,箱体1与减振板2相对的其中一侧或两侧箱壁的横截面形状为正弦波形;其余与实施例一相同。
35.所述的多层复合电梯导轨减振装置,将箱体的箱壁直接弯曲成正弦波形,以去除内壁板的设置需要,这可以使箱体与弹性减振组件直接接触,从而提高相对运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进而提高减振效果。
3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