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50769发布日期:2023-03-22 10:38阅读:31来源:国知局
密封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密封固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密封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瓶盖与瓶体的瓶口之间通常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进行密封,容易导致以下问题:1、密封效果不好,导致瓶体内的物品出现受潮或挥发的问题;2、由于只需要拧动瓶盖即可打开瓶口,即瓶盖的打开工序较少,使瓶盖的打开较为容易,导致儿童能够轻易地打开瓶盖而误服瓶体内的有毒物品,使瓶体和瓶盖的使用安全性较低。
3.因此,亟需密封固定装置,能够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密封固定装置,其密封性较好,同时能够增加瓶盖的打开工序和困难程度,使瓶体和瓶盖的使用安全性较高。
5.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密封固定装置,包括:
7.瓶盖,所述瓶盖的内侧自上而下间隔凸设有第一环形凸起、内螺纹及第二环形凸起,且所述瓶盖的内壁面与所述第一环形凸起之间形成第一环形凹槽,所述内螺纹与所述第二环形凸起之间形成第二环形凹槽;
8.瓶体,包括瓶主体和瓶口,所述瓶口设置在所述瓶主体上,所述瓶口的外周面自上而下间隔凸设有第三环形凸起、外螺纹及第四环形凸起,所述外螺纹能够与所述内螺纹螺纹连接;
9.所述瓶盖密封所述瓶口时,所述第三环形凸起能够依次挤过所述第二环形凸起和所述第一环形凸起位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内,所述第四环形凸起能够挤过所述第二环形凸起位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内。
10.进一步地,所述内螺纹的内径与所述第三环形凸起的外径相等,所述第一环形凸起的内径、所述第二环形凸起的内径均小于所述第三环形凸起的外径,且所述第二环形凸起的内径小于所述第四环形凸起的外径。
11.进一步地,所述第四环形凸起的外径大于所述内螺纹的内径,且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一环形凹槽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三环形凸起的长度,所述第二环形凹槽的长度等于所述第四环形凸起的长度。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环形凸起、所述第二环形凸起、所述第三环形凸起以及所述第四环形凸起的截面形状均为圆形或半圆形,且所述第一环形凹槽的形状与所述第三环形凸起的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二环形凹槽的形状与所述第四环形凸起的形状相匹配。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环形凸起与所述内螺纹之间形成第三环形凹槽,所述第三环形凸起位于所述第一环形凸起的底端时,所述外螺纹不与所述内螺纹螺纹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三环形凹槽内。
第三环形凹槽;16-第二环形凹槽;2-瓶体;21-瓶主体;22-瓶口;222-第三环形凸起;223-外螺纹;224-第四环形凸起;
28.31-上环形凸起;32-下环形凸起;33-第一内螺纹;34-第二内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3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1.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2.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33.目前,瓶盖与瓶体的瓶口之间通常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进行密封,容易导致以下问题:1、密封效果不好,导致瓶体内的物品出现受潮或挥发的问题;2、由于只需要拧动瓶盖即可打开瓶口,即瓶盖的打开工序较少,使瓶盖的打开较为容易,导致儿童能够轻易地打开瓶盖而误服瓶体内的有毒物品,使瓶体和瓶盖的使用安全性较低。
34.实施例一
35.对此,本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密封固定装置,如图1-图3所示,该密封固定装置包括瓶盖1和瓶体2,瓶体2包括瓶主体21和瓶口22,瓶口22设置在瓶主体21上,瓶主体21内用于放置物品;将瓶盖1密封在瓶体2的瓶口22的开口处,从而能够形成完整的使用瓶,即对瓶口22密封具体指的是对瓶口22上的开口进行密封;并且该密封固定装置的密封性以及使用安全性均较高。本实施例中的密封固定装置可以适用于酒精等具有毒性且易挥发的危险物品物品、毒性较大的百草枯和敌敌畏等有毒药品、或者洗洁精以及处方药的放置,以避免儿童能够轻易地打开瓶盖1而误服瓶体2内的有毒物品中毒的问题,同时能够避免瓶口22的密封性较差而导致瓶体2内的物品挥发的问题;也可以适用于双氧水等具有刺激性的物品的放置,还可以在变压器内注入油等具有较高密封性要求的场所的适用,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只要有密封性较高或者较难打开的放置需求的物品或者场所均适用于本实施例中的密封固定装置。
36.具体地,如图1-图3所示,在瓶盖1的内侧自上而下间隔凸设有第一环形凸起11、内
螺纹12及第二环形凸起13,且瓶盖1的内壁面与第一环形凸起11相互之间形成第一环形凹槽14,内螺纹12与第二环形凸起13相互之间形成第二环形凹槽16;在瓶口22的外周面自上而下间隔凸设有第三环形凸起222、外螺纹223及第四环形凸起224,外螺纹223能够与内螺纹12螺纹连接;当瓶盖1密封瓶口22时,第三环形凸起222能够依次用力挤过第二环形凸起13和第一环形凸起11之后位于第一环形凹槽14内,第四环形凸起224能够用力挤过第二环形凸起13之后位于第二环形凹槽16内。
37.具体而言,内螺纹12的内径d2与第三环形凸起222的外径d1相等,第一环形凸起11的内径d1、第二环形凸起13的内径d3均小于第三环形凸起222的外径d1,且第二环形凸起13的内径d3小于第四环形凸起224的外径d3。
38.本实施例中的密封固定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增设了第一环形凸起11、第二环形凸起13、第三环形凸起222和第四环形凸起224,并且设定了各个环形凸起相互之间的大小关系;当需要使用瓶盖1密封瓶口22时,由于第二环形凸起13的内径d3小于第三环形凸起222的外径d1,因此需要用力向下按压瓶盖1,以使第三环形凸起222能够用力挤过第二环形凸起13进入瓶盖1内侧;同时,由于内螺纹12的内径d2与第三环形凸起222的外径d1相等,因此能够继续顺利向下按压瓶盖1,以带动内螺纹12向下移动至外螺纹223处,此时需要旋拧瓶盖1,由于内螺纹12的内径d2与外螺纹223的外径d2相匹配,则能够使内螺纹12与外螺纹223螺纹旋紧,从而才能够使瓶盖1继续向下移动;当旋拧瓶盖1至第三环形凸起222位于第一环形凸起11的底端时,由于第一环形凸起11的内径d1小于第三环形凸起222的外径d1,且第二环形凸起13的内径d3小于第四环形凸起224的外径d3,因此需要用力向下按压瓶盖1,以使第三环形凸起222能够用力挤过第一环形凸起11抵接至瓶盖1内侧的顶端面,同时能够使第四环形凸起224用力挤过第二环形凸起13进入瓶盖1内,从而完成对瓶口22的完全密封;以此方式,能够形成第三环形凸起222与第一环形凸起11之间的密封、以及第四环形凸起224与第二环形凸起13之间的密封,即形成了两层密封,避免了瓶体2内的物品出现受潮或者挥发的问题,以能够保证对瓶口22的密封效果;同时,由于在对瓶口22的密封过程中需要经过两次用力向下挤压和一次螺纹旋紧操作,也即是说,在打开瓶盖1时,相对应地,需要进行两次用力向上拔动和一次螺纹旋松操作,增加了打开瓶盖1的操作工序和困难程度,不会出现儿童轻易打开瓶盖1而误服瓶体2内的有毒物品的问题,增加了瓶体2和瓶盖1使用的安全性。
39.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密封固定装置还可以应用到高铁铁轨上的两个物件相互之间的固定;具体而言,先使瓶口22依次穿过需要进行固定的两个物件,再将瓶盖1密封固定在瓶口22上,从而实现两个物件之间的固定;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密封固定装置的打开难度较大,因此在高铁铁轨发生强烈振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保证两个物件之间固定的稳定性,以使两个物件之间的固定具有防震防脱落的效果。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密封固定装置还可以应用到海上油田、钻井或者船舶等抗震性要求较高的装置上的两个物件相互之间的固定,从而能够保证在发生强烈振动下通过本实施例中的密封固定装置固定的两个物件之间不会出现相互脱离的问题。
40.进一步地,第一环形凸起11与内螺纹12相互之间形成第三环形凹槽15,第三环形凸起222位于第一环形凸起11的底端时,外螺纹223不与内螺纹12螺纹连接,且此时外螺纹223位于第三环形凹槽15内,同时第四环形凸起224位于第二环形凸起13的底端,因此,此时
只需要用力向下按压瓶盖1,即可使第三环形凸起222能够用力挤过第一环形凸起11进入第一环形凹槽14内,以及使第四环形凸起224能够用力挤过第二环形凸起13进入第二环形凹槽16内,从而完成对瓶口22的完全密封。
41.本实施例中,当在打开瓶盖1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先用力向上拔动瓶盖1,以使第三环形凸起222能够用力挤过第一环形凸起11以从第一环形凹槽14内挤出,同时使第四环形凸起224能够用力挤过第二环形凸起13从第二环形凹槽16内挤出;之后,再向上继续拔动瓶盖1,直至内螺纹12移动至外螺纹223处;而后,再拧动瓶盖1,以使内螺纹12与外螺纹223之间螺纹拧松,直至内螺纹12与外螺纹223之间完全不螺纹相交为止,此时第三环形凸起222位于第二环形凸起13的顶端;最后,再用力向上拔动瓶盖1,以使第三环形凸起222能够用力挤过第二环形凸起13从瓶盖1内侧挤出,以实现将瓶盖1与瓶口22完全脱离,从而能够打开瓶口22。
42.通过上述打开瓶盖1的具体过程中可知,本实施例在打开瓶盖1时,需要进行两次用力向上拔动和一次螺纹拧松的操作工序,并且各个操作工序的顺序相互之间不能够调换,极大地增加了瓶盖1打开的困难程度,保证了在瓶体2内放置有毒物品的使用安全性。
43.由上可知,如图3所示,由于外螺纹223位于内螺纹12的上方且向瓶盖1的内壁面抵靠,即在外螺纹223与内螺纹12之间也能够形成一层密封,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瓶盖1与瓶口22相互之间能够形成自上而下的三层密封,第一层密封为第三环形凸起222与第一环形凸起11之间的密封,第二层密封为外螺纹223与内螺纹12之间的密封,第三层密封为第四环形凸起224与第二环形凸起13之间的密封。
44.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第四环形凸起224的外径大于内螺纹12的内径,在竖直方向上,第一环形凹槽14的长度等于第三环形凸起222的长度,第二环形凹槽16的长度等于第四环形凸起224的长度,以能够在瓶盖1完全密封在瓶口22上之后,第一环形凹槽14能够对第三环形凸起222在竖直方向上进行限位,第二环形凹槽16能够对第四环形凸起224在竖直方向上进行限位,避免整个瓶盖1相对于瓶口22在竖直方向上发生上下晃动的问题。
45.进一步地,第一环形凸起11、第二环形凸起13、第三环形凸起222以及第四环形凸起224的截面形状均为圆形或半圆形;一方面能够为第三环形凸起222挤过第二环形凸起13和第一环形凸起11、以及第四环形凸起224挤过第二环形凸起13提供导向作用,从而有利于第三环形凸起222能够顺利挤过第二环形凸起13和第一环形凸起11、以及第四环形凸起224能够顺利挤过第二环形凸起13;另一方面相对于使第一环形凸起11、第二环形凸起13、第三环形凸起222以及第四环形凸起224的截面形状为椭圆形而言,能够避免在瓶盖1完全密封瓶口22之后,第三环形凸起222与第一环形凸起11之间、以及第四环形凸起224与第二环形凸起13之间产生间隙的问题,从而能够保证第三环形凸起222与第一环形凸起11之间、以及第四环形凸起224与第二环形凸起13之间的密封性。
46.并且,如图3所示,第一环形凹槽14的形状与第三环形凸起222的形状相匹配,第二环形凹槽16的形状与第四环形凸起224的形状相匹配,也即是说,第一环形凹槽14和第二环形凹槽16的截面形状也为圆形或半圆形,以使第三环形凸起222位于第一环形凹槽14内时,第三环形凸起222的外周面能够与第一环形凹槽14的内壁面之间相互贴合,一方面能够使第一环形凹槽14对第三环形凸起222在竖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同时进行限位,另一方面能够避免第一环形凹槽14与第三环形凸起222之间出现间隙而影响对瓶口22的密封效果;
同时,使第四环形凸起224位于第二环形凹槽16内时,第四环形凸起224的外周面能够与第二环形凹槽16的内壁面之间相互贴合,一方面能够使第二环形凹槽16对第四环形凸起224在竖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同时进行限位,另一方面能够避免第二环形凹槽16与第四环形凸起224之间出现间隙而影响对瓶口22的密封效果;从而能够避免整个瓶盖1相对于瓶口22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左右晃动的问题,同时能够更好地避免瓶盖1相对于瓶口22在竖直方向上发生上下晃动的问题,且能够保证对瓶口22的密封性。
47.值得说明的是,由于第三环形凸起222的外径d1等于内螺纹12的内径d2,而外螺纹223需要与内螺纹12之间螺纹连接,因此,外螺纹223的外径d2需要略大于第三环形凸起222的外径d1,从而能够保证外螺纹223与内螺纹12之间螺纹相交;对于外螺纹223的外径d2具体不作限定,只要能够保证外螺纹223与内螺纹12之间螺纹连接,同时使外螺纹223能够挤过第二环形凸起13即可。
48.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外螺纹223的外径d2略大于第三环形凸起222的外径d1,因此在使外螺纹223挤过第二环形凸起13的过程中,同样也需要用力向下按压或者用力向上拔动瓶盖1,以保证外螺纹223能够顺利挤过第二环形凸起13。
49.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环形凸起13的底端面与瓶盖1的底端面齐平,并且第三环形凸起222的顶端面与瓶口22的顶端面齐平,以能够在第一次用力向下按压瓶盖1时,使第三环形凸起222能够立刻挤过第二环形凸起13,以使第二环形凸起13与第三环形凸起222之间能够形成一层密封;也即是说,在对瓶口22密封的初始阶段,就能够使瓶盖1与瓶口22之间形成密封关系,避免了在后续瓶口22密封的过程中,瓶体2内的物品出现挥发的问题以及由于意外情况使瓶体2倾倒而导致瓶体2内的有毒物品洒落的风险,保证了在对瓶口22密封以及打开过程中的可靠性。
50.具体地,瓶盖1由塑料或金属材质制成,瓶体2由塑料、金属或者玻璃材质制成;其中,在密封性和使用安全性要求较高但不需要经常打开瓶盖1的使用场所中,可以使瓶盖1由金属材质制成,瓶体2由金属或者玻璃材质制成,以能够避免在多次打开和盖上瓶盖1的过程中,导致的瓶盖1内侧的环形凸起与瓶口22外周面上的环形凸起之间在相互挤出的过程中产生磨损的问题;在密封性和使用安全性较高但需要经常打开瓶盖1的使用场所中,可以使瓶盖1和瓶体2均由塑料材质制成,以有利于瓶盖1内侧的环形凸起与瓶口22外周面上的环形凸起之间能够相互挤出。
51.值得说明的是,由于第三环形凸起222的外径d1分别与第一环形凸起11的内径d1和第二环形凸起13的内径d3之间的差值较小,具体为1cm-2cm;且第二环形凸起13的内径d3与第四环形凸起224的外径d3之间的差值也较小,具体为1cm-2cm;当瓶盖1由金属材质制成,瓶体2由金属或者玻璃材质制成时,也能够保证第三环形凸起222能够挤过第一环形凸起11和第二环形凸起13、以及第四环形凸起224能够挤过第二环形凸起13,以能够保证对瓶口22的正常打开和密封的功能。
52.实施例二
53.本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密封固定装置,如图4所示,该密封固定装置与实施例一中的密封固定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竖直方向上,第一环形凸起11与第二环形凹槽16之间的间距等于内螺纹12的长度,也即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在瓶盖1内侧的第一环形凸起11与第二环形凹槽16之间均设置有内螺纹12,没有形成实施例一中的第三环形凹槽15。
54.具体地,当在瓶盖1密封瓶口22的过程中,第三环形凸起222位于第一环形凸起11的底端时,此时外螺纹223与内螺纹12处于螺纹连接的状态,同时第四环形凸起224位于第二环形凸起13的底端,因此,此时不仅需要用力向下按压瓶盖1,同时还需要旋拧瓶盖1,才能够使第三环形凸起222用力挤过第一环形凸起11进入第一环形凹槽14内,以及使第四环形凸起224能够用力挤过第二环形凸起13进入第二环形凹槽16内。
55.具体而言,当需要使用瓶盖1密封瓶口22时,首先需用力向下按压瓶盖1,以使第三环形凸起222能够用力挤过第二环形凸起13进入第二环形凹槽16处;由于内螺纹12的内径与第三环形凸起222的外径相等,因此能够继续顺利向下按压瓶盖1,以带动内螺纹12向下移动至外螺纹223处,此时需要旋拧瓶盖1,以使内螺纹12与外螺纹223螺纹旋紧才能够使瓶盖1继续向下移动;当旋拧瓶盖1至第三环形凸起222位于第一环形凸起11的底端时,由于此时外螺纹223与内螺纹12仍处于螺纹连接状态;因此此时不仅需要用力向下按压瓶盖1,还需要继续旋拧瓶盖1,才能够使第三环形凸起222挤过第一环形凸起11位于第一环形凹槽14内,同时才能够使第四环形凸起224挤过第二环形凸起13位于第二环形凹槽16内,从而完成对瓶口22的完全密封。
56.以此方式,本实施例也能够形成自上而下的三层密封,第一层密封为第三环形凸起222与第一环形凸起11之间的密封,第二层密封为外螺纹223与内螺纹12之间的螺纹密封,第三层密封为第四环形凸起224与第二环形凸起13之间的密封,从而能够保证对瓶口22的密封效果较好。
57.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在瓶盖1对瓶口22完全密封之后,内螺纹12与外螺纹223之间仍处于螺纹连接状态,即内螺纹12与外螺纹223之间的螺纹连接还能够为内螺纹12提供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限位,从而能够进一步避免整个瓶盖1相对于瓶口22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发生晃动的问题。
58.当在打开瓶盖1的过程中,首先,不仅需要用力向上拔动瓶盖1,还需要同时旋拧瓶盖1,以使外螺纹223与内螺纹12螺纹旋松,从而使第三环形凸起222能够挤过第一环形凸起11从第一环形凹槽14内挤出,以及使第四环形凸起224能够挤过第二环形凸起13从第二环形凹槽16内挤出;之后,继续拧动瓶盖1,直至内螺纹12与外螺纹223之间完全不螺纹相交为止,此时第三环形凸起222位于第二环形凸起13的顶端;最后,再用力向上拔动瓶盖1,以使第三环形凸起222能够挤过第二环形凸起13从瓶盖1内侧挤出,以实现将瓶盖1与瓶口22完全脱离,从而能够打开瓶口22。
59.通过上述打开瓶盖1的具体过程中可知,本实施例中在打开瓶盖1时,不仅需要用力向上拔动瓶盖1,同时还需要拧动瓶盖1,即需要同时结合拔动和旋拧两个动作,进一步增加了瓶盖1打开的困难程度,更好地保证了在瓶体2内放置有毒物品的使用安全性,避免了儿童轻易打开瓶盖1而误服瓶体2内的有毒物品而中毒的问题。
60.实施例三
61.本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密封固定装置,如图5所示,该密封固定装置与实施例一中的密封固定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环形凸起11间隔设置有两个,同时内螺纹12设置有两段;其中,两个第一环形凸起11分别为位于上方的上环形凸起31和位于下方的下环形凸起32,两段内螺纹12分别为位于上环形凸起31与下环形凸起32之间的第一内螺纹33、以及位于下环形凸起32与第二环形凸起13之间的第二内螺纹34,且瓶盖1的内壁面
与上环形凸起31相互之间形成上述的第一环形凹槽14,第二内螺纹34与第二环形凸起13相互之间形成上述的第二环形凹槽16。
62.进一步地,在瓶盖1密封瓶口22且使第三环形凸起222位于下环形凸起32的底端时,外螺纹223与第二内螺纹34之间不螺纹连接;并且在竖直方向上,上环形凸起31与下环形凸起32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内螺纹33的长度,即在上环形凸起31与下环形凸起32之间均设置有第一内螺纹33;也即是说,在第三环形凸起222位于上环形凸起31的底端时,此时外螺纹223与第一内螺纹33之间处于螺纹连接状态,并且此时第四环形凸起224位于第二环形凸起13的底端。
63.其中,相对应地,本实施例中相对于实施例一中的不同之处还在于,瓶口22上的第三环形凸起222与第四环形凸起224之间的间距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以保证在第三环形凸起222位于上环形凸起31的底端时,此时第四环形凸起224能够位于第二环形凸起13的底端。
64.当需要使用瓶盖1密封瓶口22时,先需要用力向下按压瓶盖1,以使第三环形凸起222能够用力挤过第二环形凸起13进入瓶盖1内侧;同时,由于第二内螺纹34的内径与第三环形凸起222的外径相等,因此能够继续顺利向下按压瓶盖1,以带动第二内螺纹34向下移动至外螺纹223处,此时需要旋拧瓶盖1,以使第二内螺纹34与外螺纹223螺纹旋紧才能够使瓶盖1继续向下移动;当旋拧瓶盖1至第三环形凸起222位于下环形凸起32的底端时,第二内螺纹34与外螺纹223之间不再螺纹连接,此时需要再用力向下按压瓶盖1,以使第三环形凸起222能够用力挤过下环形凸起32进入第一内螺纹33处,再继续向下按压瓶盖1,以使第一内螺纹33能够移动至外螺纹223处,此时需要再次旋拧瓶盖1,以使第一内螺纹33与外螺纹223螺纹旋紧才能够使瓶盖1继续向下移动;当旋拧瓶盖1至第三环形凸起222位于上环形凸起31的底端时,由于此时外螺纹223与第一内螺纹33仍处于螺纹连接状态;因此此时不仅需要用力向下按压瓶盖1,同时还需要继续旋拧瓶盖1,才能够使第三环形凸起222挤过上环形凸起31位于第一环形凹槽14内,以及能够使第四环形凸起224挤过第二环形凸起13进入第二环形凹槽16内,从而完成对瓶口22的密封。
65.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外螺纹223的外径不仅需要满足外螺纹223分别与第一内螺纹33和第二内螺纹34之间的螺纹连接,同时还需使外螺纹223能够顺利挤过第二环形凸起13和下环形凸起32。
66.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外螺纹223的外径略大于第三环形凸起222的外径,因此在使外螺纹223挤过第二环形凸起13和下环形凸起32的过程中,同样也需要用力向下按压或者用力向上拔动瓶盖1,以保证外螺纹223能够顺利挤过第二环形凸起13和下环形凸起32。
67.以此方式,能够形成自上而下的三层密封,分别为,第一层密封为第三环形凸起222与上环形凸起31之间的密封,第二层密封为外螺纹223与第一内螺纹33之间的螺纹密封,第三层密封为第四环形凸起224与第二环形凸起13之间的密封,从而能够保证对瓶口22的密封效果较好。
68.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在瓶盖1对瓶口22完全密封之后,第一内螺纹33与外螺纹223之间仍处于螺纹连接状态,即第一内螺纹33与外螺纹223之间的螺纹连接能够为第一内螺纹33提供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限位,从而能够更好地避免整个瓶盖1相对于瓶口22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发生晃动的问题。
69.当在打开瓶盖1的过程中,首先,不仅需要用力向上拔动瓶盖1,还需要同时旋拧瓶盖1,以使外螺纹223与第一内螺纹33螺纹旋松,从而使第三环形凸起222能够挤过上环形凸起31从第一环形凹槽14内挤出,以及使第四环形凸起224能够挤过第二环形凸起13从第二环形凹槽16内挤出;之后,继续拧动瓶盖1,直至第一内螺纹34与外螺纹223之间完全不螺纹相交为止,并且此时第三环形凸起222位于下环形凸起32的顶端;而后,再需要用力向上拔动瓶盖1,以使第三环形凸起222能够用力挤过下环形凸起32从第一内螺纹33处挤出;之后,再向上继续拔动瓶盖1,直至第二内螺纹34移动至外螺纹223处;而后,再次拧动瓶盖1,以使第二内螺纹34与外螺纹223之间螺纹拧松,直至第二内螺纹34与外螺纹223之间完全不螺纹相交为止,此时第三环形凸起222位于第二环形凸起13的顶端;最后,再用力向上拔动瓶盖1,以使第三环形凸起222能够用力挤过第二环形凸起13从瓶盖1内侧挤出,以实现将瓶盖1与瓶口22完全脱离,从而能够打开瓶口22。
70.通过上述打开瓶盖1的具体过程中可知,本实施例中在打开瓶盖1时,不仅需要用力向上拔动瓶盖1,同时还需要拧动瓶盖1,即需要同时结合拔动和旋拧两个动作;并且还需要单独旋拧瓶盖1以及多次用力拔动瓶盖1,使瓶盖1打开的困难程度更高,进一步保证了在瓶体2内放置有毒物品的使用安全性,更好地避免了儿童轻易打开瓶盖1而误服瓶体2内的有毒物品而中毒的问题。
71.值得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对于第一环形凸起11、第二环形凸起13、第三环形凸起222以及第四环形凸起224的数量的改变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及对内螺纹12、外螺纹223的设置数量和具体设置位置的改变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72.以上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