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轿厢与轿架一体式的电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01464发布日期:2023-03-08 17:25阅读:58来源:国知局
一种轿厢与轿架一体式的电梯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电梯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轿厢与轿架一体式的电梯结构。


背景技术:

2.市场上常见的电梯一般由轿厢与轿架两部分组成。轿厢是指乘客乘坐的内部箱体结构,轿厢的主体结构由轿壁、上轿底和轿顶三部分组成;轿架是指电梯外部整体的受力框架,轿架的主体结构由上横梁、下轿底和立柱三部分组成,由于轿厢与轿架之间的减震结构为弹性结构,所以轿厢与轿架之间还需要预留足够的距离,避免轿厢晃动时撞击到轿架产生振动与噪音。这就使得轿厢与轿架形成内外两层的结构,导致占用的导轨距方向的井道面积较大,双层轿底结构也会使底坑深度要求更大,由于市场上对电梯占用井道面积要求越来越高,而原轿厢与轿架的内外两层结构限制了电梯占用的井道尺寸,使电梯占用井道利用率没有实现最大化。另外,轿厢与轿架两部分结构拥有的部件较多,制造与安装时间较长。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轿厢与轿架一体式的电梯结构,能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之一。
4.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5.一种轿厢与轿架一体式的电梯结构,包括:
6.主体支撑轿厢结构和两个辅助支撑轿厢结构;
7.所述主体支撑轿厢结构包括主体受力框架,所述主体受力框架的顶部设有吊挂组件,所述吊挂组件与所述主体受力框架之间设有第一减振组件;所述主体受力框架的底部设有安全钳组件,所述安全钳组件与所述主体受力框架之间设有第二减振组件;
8.两个辅助支撑轿厢结构分别设置在所述主体受力框架的两侧。
9.作为所述轿厢与轿架一体式的电梯结构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吊挂组件包括上横梁,所述上横梁上设有反绳轮,所述上横梁通过若干吊挂杆连接所述主体受力框架。
10.作为所述轿厢与轿架一体式的电梯结构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第一减振组件为设置在所述吊挂杆与所述上横梁之间的缓冲橡胶。
11.作为所述轿厢与轿架一体式的电梯结构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主体支撑轿厢结构还包括上导靴和下导靴,所述上导靴设置在所述吊挂组件上,所述下导靴设置在所述安全钳组件底部。
12.作为所述轿厢与轿架一体式的电梯结构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主体受力框架的底部中央设有缓冲板,所述缓冲板与所述主体受力框架之间设有第三减振组件。
13.作为所述轿厢与轿架一体式的电梯结构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第二减振组件为缓冲橡胶。
14.作为所述轿厢与轿架一体式的电梯结构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第三减振组件为
缓冲橡胶。
15.作为所述轿厢与轿架一体式的电梯结构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主体受力框架包括受力轿厢顶板、两受力轿厢侧板以及受力轿厢底板,所述受力轿厢顶板、两受力轿厢侧板以及受力轿厢底板组成方形的架体,所述吊挂组件连接于所述受力轿厢顶板,所述安全钳组件连接于所述受力轿厢底板。
16.作为所述轿厢与轿架一体式的电梯结构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辅助支撑轿厢结构包括辅助轿厢顶板、两辅助轿厢侧板、辅助轿厢底板以及辅助轿厢端板,所述辅助轿厢顶板、两辅助轿厢侧板以及辅助轿厢底板组成方形的架体,所述辅助轿厢端板封设在该方形的架体的一端开口上;其中一辅助支撑轿厢结构的辅助轿厢端板上设置有轿厢门洞。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有:
18.1、本发明的电梯结构由主体支撑轿厢结构和两个辅助支撑轿厢结构构成轿厢,取消部分轿架结构,通过更改轿厢与轿架结构的连接方式,并对轿厢结构进行加强,由所述主体支撑轿厢结构承担原轿架的功能,结构简单,取消了原电梯结构中立柱、下轿底、斜拉杆、安装架、前支柱、过线槽等原轿架部件,制造与安装的成本和时间得到有效减少;
19.2、本发明的电梯结构无外层立柱结构,同样的轿厢宽度可以实现更小的导轨距,增加井道利用率;
20.3、本发明的电梯结构为单层轿底,其下方无原减震层和原下轿底,能实现较浅的底坑深度;
21.4、本发明的电梯结构中的主体支撑轿厢结构和两个辅助支撑轿厢结构可以先在厂内分别安装好装箱整体发货,现场只要把三大部分连接好即可,能缩短现场的装梯时间,并且厂内装配能及时发现问题,减少厂外不良反馈出现的频次。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发明一种轿厢与轿架一体式的电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发明一种轿厢与轿架一体式的电梯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25.图3为本发明一种轿厢与轿架一体式的电梯结构的侧示图;
26.图4为本发明一种轿厢与轿架一体式的电梯结构的底部示意图;
27.图5为图1中a的放大图。
28.图中:1、主体支撑轿厢结构;11、主体受力框架;111、受力轿厢顶板;112、受力轿厢侧板;113、受力轿厢底板;12、吊挂组件;121、上横梁;122、反绳轮;123、吊挂杆;124、第一减振组件;13、安全钳组件;14、第二减振组件;15、上导靴;16、下导靴;17、缓冲板;18、第三减振组件;
29.2、辅助支撑轿厢结构;21、辅助轿厢顶板;22、辅助轿厢侧板;23、辅助轿厢底板;24、辅助轿厢端板;25、轿厢门洞。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1.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2.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3.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4.参考图1-5,示出了一种轿厢与轿架一体式的电梯结构,包括主体支撑轿厢结构1和两个辅助支撑轿厢结构2;其中,所述主体支撑轿厢结构1包括主体受力框架11,所述主体受力框架11的顶部设有吊挂组件12,所述吊挂组件12与所述主体受力框架11之间设有第一减振组件124;所述主体受力框架11的底部设有安全钳组件13,所述安全钳组件13与所述主体受力框架11之间设有第二减振组件14;两个辅助支撑轿厢结构2分别设置在所述主体受力框架11的两侧。
35.换而言之,由所述主体受力框架11和两个辅助支撑轿厢结构2组合形成电梯轿厢,而所述主体支撑轿厢结构1承担原轿架的功能;与原电梯结构相比,本实施例中的电梯结构取消部分轿架结构,通过更改轿厢与轿架结构的连接方式,并对轿厢结构进行加强,即对所述主体受力框架11的结构进行加强,由所述主体支撑轿厢结构1承担原轿架的功能,本实施例中的电梯结构结构简单,取消了原电梯结构中立柱、下轿底、斜拉杆、安装架、前支柱、过线槽等原轿架部件,制造与安装的成本和时间得到有效减少;并且由于无外层立柱结构,同样的轿厢宽度可以实现更小的导轨距,增加井道利用率;与原本为内外双层结构的电梯结构相比,本实施例的电梯结构为单层轿底,其下方无原减震层和原下轿底,能实现较浅的底坑深度;另外所述主体支撑轿厢结构1和两个辅助支撑轿厢结构2可以先在厂内分别安装好装箱整体发货,现场只要把三大部分连接好即可,能缩短现场的装梯时间,并且厂内装配能及时发现问题,减少厂外不良反馈出现的频次。
36.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2,所述主体受力框架11包括受力轿厢顶板111、两受力轿厢侧板112以及受力轿厢底板113,所述受力轿厢顶板111、两受力轿厢侧板112以及受力轿厢底板113组成方形的架体,所述吊挂组件12连接于所述受力轿厢顶板111,所述
安全钳组件13连接于所述受力轿厢底板113;本实施例中,所述受力轿厢顶板111、两受力轿厢侧板112以及受力轿厢底板113之间可通过螺栓连接或焊接的方式完成拼接;另外,所述辅助支撑轿厢结构2包括辅助轿厢顶板21、两辅助轿厢侧板22、辅助轿厢底板23以及辅助轿厢端板24,所述辅助轿厢顶板21、两辅助轿厢侧板22以及辅助轿厢底板23组成方形的架体,所述辅助轿厢端板24封设在该方形的架体的一端开口上;其中一辅助支撑轿厢结构2的辅助轿厢端板24上设置有轿厢门洞25。
37.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轿厢顶板21与所述支撑轿厢顶板拼接,形成电梯轿厢的顶板;所述辅助轿厢侧板22与所述支撑轿厢侧板拼接,形成电梯轿厢的侧板;所述辅助轿厢底板23与所述支撑轿厢底板拼接,形成电梯轿厢的底板;其中可通过螺栓连接或焊接的方式完成拼接;另外由于所述主体受力框架11需要承担原轿架的功能,而所述辅助支撑轿厢结构2只负责承载乘客重量的作用,因此所述主体受力框架11的板厚与承载强度较所述辅助支撑轿厢结构2的要求更高。
38.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图3和图5,所述吊挂组件12包括上横梁121,所述上横梁121上设有反绳轮122,所述上横梁121通过若干吊挂杆123连接所述主体受力框架11。本实施例中,所述吊挂杆123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连接所述受力轿厢顶板111和所述上横梁121;所述第一减振组件124为设置在所述吊挂杆123与所述上横梁121之间的缓冲橡胶,当然所述第一减振组件124也可以选择弹簧组件;所述第一减振组件124起到减少钢丝绳与反绳轮122运行时的震动传递到所述主体受力框架11上的作用。另外,参考图4,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减振组件14也采用缓冲橡胶,避免安全钳动作时使轿厢震动产生过大影响到乘客。
39.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所述主体支撑轿厢结构1还包括上导靴15和下导靴16,所述上导靴15设置在所述吊挂组件12上,所述下导靴16设置在所述安全钳组件13底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导靴15和下导靴16沿井道内的导轨滑动,令电梯轿厢在井道内稳定运行;而所述上导靴15通过所述第一减振组件124进行隔振,所述下导靴16通过所述第二减振组件14进行隔振,避免电梯轿厢运行时震动过大而影响乘客。
40.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4,所述主体受力框架11的底部中央设有缓冲板17,所述缓冲板17与所述主体受力框架11之间设有第三减振组件18。所述缓冲板17用于与井道底坑中的缓冲器配合;当电梯轿厢在意外情况下撞击到井道底坑,所述第三减振组件18避免当所述缓冲板17与缓冲器碰撞时,所述电梯轿厢受到过大的震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减振组件18采用缓冲橡胶。
41.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