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梁的陆侧上压轮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90024发布日期:2022-07-01 19:21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梁的陆侧上压轮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姿态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的上压轮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大梁的陆侧上压轮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船舶的运载能力的提高,如何在保证整机高度有特定限制的情况下尽可能获得吊具下起升高度成为了此类码头用户非常关心的重点,发展新一代低姿态起重机,适应新要求,显得相当重要。
3.新一代低姿态岸桥采用新的布置方式以压缩大梁等上部结构的高度,从而满足整机限高要求。陆侧上压轮装置作为新一代低姿态起重机中的重要部件,主要作用是防止大梁在作业中弹跳,进而引发的倾覆。
4.结合图1所示,现有陆侧上压轮装置结构受力较弱,相应的陆侧上横梁内对筋比较复杂。螺栓不好调节,车轮装配拆装不方便。考虑到整个车轮使用寿命较短,严重影响了大梁的稳定性作业,市场对现有的设计非常不满意。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梁的陆侧上压轮装置,以满足低姿态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的大梁重量重、位置变化多、受力工况复杂的情况。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大梁的陆侧上压轮装置,包括设于陆侧上横梁上的上压轮支架,以及设于所述上压轮支架上的上压轮车轮机构;
8.所述上压轮支架为箱型梁结构,其后侧面与所述陆侧上横梁相连,底面与所述上压轮车轮机构相连;
9.所述上压轮车轮机构包括车轮本体,以及设于所述车轮本体上的连接支座;
10.所述连接支座通过连接组件与所述上压轮支架的底面相连。
11.较佳的,所述上压轮支架包括水平面板、第一连接板、支撑板和第二连接板;
12.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后侧面与所述陆侧上横梁焊接;
13.所述支撑板具有2块,垂直向对称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前侧面上;
14.所述第二连接板具有2块,垂直向对称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前侧面上并与所述支撑板对应相连;
15.所述水平面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支撑板的顶部。
16.较佳的,所述连接支座上开设有用以放置所述连接组件的凹槽。
17.较佳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自下往上依次设于所述凹槽内的弹性垫板、调节钢板、钢板,预置并贯通于所述弹性垫板、所述调节钢板、所述钢板内的加强圆管,以及用以连接紧固所述弹性垫板、所述调节钢板、所述钢板和所述连接支座的抗疲劳螺栓副;
18.所述钢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底部焊接。
19.较佳的,所述抗疲劳螺栓副上还配有钢垫圈。
20.较佳的,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还设有加强板。
21.较佳的,所述连接支座具有2个,分别设于所述车轮本体的两侧面。
22.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大梁的陆侧上压轮装置,支架结构采用箱型梁结构,强度性能非常好,车轮装配拆装方便。由于增加了弹性垫板和可调钢板,给操作人员在施工调节过程中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通过增加了抗疲劳螺栓和加强圆钢,极大提升了上压轮的使用寿命。在螺栓失效的情况下,加强圆管能够起到双重保护作用,该创新设计充分得到市场的肯定。
附图说明
23.图1是现有陆侧上压轮装置的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陆侧上压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陆侧上压轮中上压轮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图3的右视示意图;
27.图5是本实用新型陆侧上压轮中上压轮车轮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是图5中a-a向的剖视示意图;
29.图7是本实用新型陆侧上压轮中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8是图7的右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了能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32.结合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大梁的陆侧上压轮装置,包括设于陆侧上横梁1上的上压轮支架2,以及设于上压轮支架2上的上压轮车轮机构3。
33.结合图3和图4所示,上压轮支架2为箱型梁结构,受力明确,安全可靠,施工简单,完美的避开螺栓干涉问题,其后侧面与陆侧上横梁1相连,底面与上压轮车轮机构3相连。
34.上压轮支架2包括水平面板201、第一连接板202、支撑板203和第二连接板204。
35.第一连接板202的后侧面与陆侧上横梁1之间焊接。
36.支撑板203具有2块,垂直向对称焊接于第一连接板202的前侧面上。
37.第二连接板204也具有2块(与支撑板203对应),垂直向对称焊接于第一连接板202的前侧面上并与支撑板203对应相连。
38.水平面板201焊接于第一连接板202和支撑板203的顶部。
39.2块第二连接板204之间还焊接有加强板205。
40.结合图5和图6所示,上压轮车轮机构3包括车轮本体301,以及设于车轮本体301上的连接支座302,根据轮压载荷的大小特性,上压轮采用单个轮子设计,螺栓连接,拆装方便。
41.连接支座302具有2个,分别对称设于车轮本体301的两侧面。
42.连接支座302上均开设有用以放置连接组件4的凹槽303。
43.结合图7和图8所示,连接组件4包括自下往上依次设于凹槽303内的弹性垫板401、调节钢板402、钢板403,预置并贯通于弹性垫板401、调节钢板402、钢板403内的加强圆管404,以及用以连接紧固弹性垫板401、调节钢板402、钢板403和连接支座302的抗疲劳螺栓副405,抗疲劳螺栓副405上还配有钢垫圈406。
44.钢板403与第一连接板202、第二连接板204的底部焊接。
45.待上压轮车轮机构3装配完成后,利用可调钢板402以及弹性垫板401来调节大梁与轨道面的间隙,最终实现大梁稳定性的作业。
46.采用抗疲劳螺栓副405及加强圆管404连接,通过可调钢板402以及弹性垫板401来保证大梁在各个位置压轮与轨道面的间隙为0。增加的加强圆管404平时参与疲劳受力,同时可在抗疲劳螺栓副405失效的情况下承担全部载荷,起到双重保护作用。
47.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大梁的陆侧上压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陆侧上横梁上的上压轮支架,以及设于所述上压轮支架上的上压轮车轮机构;所述上压轮支架为箱型梁结构,其后侧面与所述陆侧上横梁相连,底面与所述上压轮车轮机构相连;所述上压轮车轮机构包括车轮本体,以及设于所述车轮本体上的连接支座;所述连接支座通过连接组件与所述上压轮支架的底面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梁的陆侧上压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压轮支架包括水平面板、第一连接板、支撑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后侧面与所述陆侧上横梁焊接;所述支撑板具有2块,垂直向对称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前侧面上;所述第二连接板具有2块,垂直向对称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前侧面上并与所述支撑板对应相连;所述水平面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支撑板的顶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梁的陆侧上压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座上开设有用以放置所述连接组件的凹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梁的陆侧上压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自下往上依次设于所述凹槽内的弹性垫板、调节钢板、钢板,预置并贯通于所述弹性垫板、所述调节钢板、所述钢板内的加强圆管,以及用以连接紧固所述弹性垫板、所述调节钢板、所述钢板和所述连接支座的抗疲劳螺栓副;所述钢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底部焊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梁的陆侧上压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抗疲劳螺栓副上还配有钢垫圈。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梁的陆侧上压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还设有加强板。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梁的陆侧上压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座具有2个,分别设于所述车轮本体的两侧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大梁的陆侧上压轮装置,包括设于陆侧上横梁上的上压轮支架,以及设于所述上压轮支架上的上压轮车轮机构;所述上压轮支架为箱型梁结构,其后侧面与所述陆侧上横梁相连,底面与所述上压轮车轮机构相连;所述上压轮车轮机构包括车轮本体,以及设于所述车轮本体上的连接支座;所述连接支座通过连接组件与所述上压轮支架的底面相连。本实用新型以满足低姿态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的大梁重量重、位置变化多、受力工况复杂的情况。受力工况复杂的情况。受力工况复杂的情况。


技术研发人员:何强国 郭新林 刘金殿 邓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2.25
技术公布日:2022/6/3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