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引机梁组件和配备有该曳引机梁组件的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03439发布日期:2022-08-03 05:55阅读:72来源:国知局
曳引机梁组件和配备有该曳引机梁组件的电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曳引机梁组件和配备有该曳引机梁组件的电梯。


背景技术:

2.随着电梯技术的不断深化发展,市场对电梯的建筑空间利用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减少电梯所需的建筑空间和提升电梯的性能,电梯曳引机的结构也有了比较大的改变。现有技术提出了如专利zl 201721901254.6所述的新型曳引机,该曳引机的性能和可维护性较传统曳引机有了极大的提高,更加符合未来技术的需求。同时该曳引机也对与之配合的曳引机梁组件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
3.曳引机在无机房电梯中的安装方式一般包括以下情况:
4.1)曳引机布置在承重部件上方,此种布置方式对井道的顶层空间有一定的要求,适装性较差。
5.2)曳引机布置在承重部件下方,此种布置方式对曳引机和承重部件的连接可靠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且安装电梯时曳引机需要靠吊挂的方式平衡自重,这造成了曳引机安装和调整的不便。
6.3)曳引机与导轨连接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但是这种布置方式的曳引机在运行中的震动和噪音容易通过导轨传递到轿厢内,影响乘坐体验。
7.除此之外,吊装曳引机的操作往往还需要在井道顶部留出操作空间,以操作手拉葫芦等吊装常用的工具,这就导致井道顶层的空间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8.因此,现有的曳引机的布置方式存在进一步改进的需要。
9.公开于本实用新型背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10.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曳引机梁组件和配备有该曳引机梁组件的电梯,曳引机梁组件在节省建筑空间和保证结构稳定可靠的同时,提高了乘坐体验。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曳引机梁组件,包括:两个减震模块,其安装至电梯井道的顶部的平台;承重模块,其两端分别安装至减震模块的上表面;曳引模块,其安装至所述承重模块的下方,曳引机安装在曳引模块中;以及稳定模块,所述稳定模块的一个侧面连接至所述电梯井道的侧壁,所述稳定模块的底部连接至所述曳引模块。
12.优选地,所述曳引模块包括:两根立柱,每根立柱的顶端连接至所述承重模块的下方;下梁,其两端分别连接至立柱的下部,所述稳定模块的底部连接至所述下梁的上表面;
其中,曳引机安装至所述下梁的上表面。
13.优选地,所述曳引模块进一步包括:绳头板支撑件,其底部安装至下梁的上表面,绳头板支撑件的顶部的一侧连接至两个立柱的其中一个;对重侧绳头板,其安装至所述绳头板支撑件。
14.优选地,所述承重模块包括:承重梁;两个水平的垫板,其分别安装至所述承重梁的底部的两端,两个水平的垫板分别连接至相对应的减震模块的上表面;竖直的连接板,其设置在所述承重梁的底部,并且连接板位于两个垫板之间,竖直的连接板连接至相对应的立柱的顶端。
15.优选地,所述稳定模块包括:连接支架,其一侧连接至所述电梯井道的侧壁;阻尼器,其顶部安装至所述连接支架的底部,所述阻尼器的底部连接至所述下梁的上表面。
16.优选地,所述连接支架的底部设置有条形孔,所述阻尼器的顶部安装至所述条形孔。
17.优选地,每个减震装模块包括:第一支架,其底部安装至电梯井道的顶部的平台的相对应的一端;弹性件;第二支架,其顶部固定至相对应的垫板,所述第二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上方;其中,所述第一支架的顶部和第二支架的底部共同夹持所述弹性件。
18.优选地,每个减震装模块进一步包括至少两个连接件,每个连接件包括:螺杆、第一螺母、第一垫片和第二垫片;其中,螺杆由下往上依次穿过第一垫片、第一支架的顶部、第二支架的底部、第二垫片和两个第一螺母。
19.优选地,每个减震装模块进一步包括:至少两个第二螺母,每个第二螺母固定至所述第二支架的顶部;顶杆,所述顶杆的数量与所述第二螺母的数量相对应,每个顶杆与相对应的第二螺母连接,并且每个顶杆的顶部穿过第二螺母后穿过所述第二支架的顶部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下方。
2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梯,配备有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曳引机梁组件。
21.本实用新型的曳引机梁组件,将曳引机设置在承重部件下方,在节省建筑空间和保证结构稳定可靠的同时,曳引机与导轨之间没有连接,避免了运行中的震动和噪音传递到轿厢内部,提高了乘坐体验。
22.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具有其它的特性和优点,这些特性和优点从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实施方案中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将在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实施方案中进行详细陈述,这些附图和实施方案共同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曳引机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曳引机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承重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曳引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稳定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减震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9.图7为另一视角下的减震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30.应当理解,附图不一定是按照比例绘制,而是呈现各种特征的简化表示,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进行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具体设计特征(包括例如具体尺寸、方向、位置和形状)将部分地由具体所要应用和使用的环境来确定。
31.在这些图中,贯穿附图的多幅图,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相同或等同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详细参考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实施方案,这些实施方案的示例呈现在附图中并描述如下。尽管本实用新型将与示例性的实施方案相结合进行描述,应当理解本说明书并非旨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为这些示例性的实施方案。相反,本实用新型旨在不但覆盖这些示例性的实施方案,而且覆盖可以被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之内的各种选择形式、修改形式、等价形式及其它实施方案。
33.下面结合图1至图7对本实用新型的曳引机梁组件进行说明。
34.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曳引机梁组件包括:承重模块1、曳引模块2、两个减震模块3和稳定模块4;其中,两个减震模块3安装至电梯井道的顶部的平台;承重模块1的两端分别安装至减震模块3的上表面;曳引模块2安装至所述承重模块1的下方,曳引机5安装在曳引模块2中;稳定模块4的一个侧面连接至所述电梯井道的侧壁,所述稳定模块4的底部连接至所述曳引模块2。
35.本实用新型将曳引模块2设置在承重模块1的下方,不需要占据承重模块1上方的空间,从而能够节省建筑空间。两个减震模块3为承重模块1提供支撑力并能够实现减震功能。承重模块1支撑曳引模块2,曳引模块2通过稳定模块4连接至电梯井道的侧壁,在保证结构稳定可靠的同时,曳引机与导轨之间没有连接,避免了运行中的震动和噪音传递到轿厢内部,提高了乘坐体验。
36.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如图4所示,所述曳引模块2包括:两根立柱23和下梁22。
37.每根立柱23的顶端连接至所述承重模块1的下方。
38.下梁22的两端分连接至立柱23的下部,稳定模块4的底部连接至所述下梁22的上表面。
39.其中,曳引机5安装至所述下梁22的上表面。
40.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曳引机5可以采用现有的曳引机,例如,采用专利zl 201721901254.6中记载的曳引机。
41.下梁22的上表面的靠近其中一个立柱23的位置设置有开口221,开口221用于穿过钢丝绳。
42.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如图4所示,所述曳引模块2进一步包括:对重侧绳头板24和绳头板支撑件25;绳头板支撑件25的底部安装至下梁22的上表面,绳头板支撑件25的顶部的一侧连接至两个立柱23的其中一个;对重侧绳头板24安装至所述绳头板支撑件25,对重侧绳头板24用于固定钢丝绳的端部。
43.具体的,绳头板支撑件25包括水平的安装架251和竖直的安装架252,安装架251的一侧连接至一个立柱23的内侧面,安装架251的另一侧连接至安装架252的顶部,安装架252的底部固定至下梁22的上表面,对重侧绳头板24安装至安装架25的上表面,安装架251也设
置有开口(未图示)。
44.下梁22的上表面的开口221位于所述安装架251的下方,钢丝绳的端部穿过下梁22的上表面的开口221和安装架251的开口后固定至重侧绳头板24上。
45.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承重模块1包括:承重梁11、两个水平的垫板12和两个竖直的连接板13。两个水平的垫板12分别安装至所述承重梁11的底部的两端,两个水平的垫板12分别连接至相对应的减震模块3的上表面,从而使承重模块1安装至减震模块3。
46.两个竖直的连接板13设置在所述承重梁11的底部,并且两个连接板13位于两个垫板12之间,两个竖直的连接板13分别连接至相对应的立柱23的顶端。
47.竖直的连接板13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8.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每个承重模块1可以包含一根或数根承重梁。
49.具体地,在图1和图3的实施例中,每个承重模块1包含一根承重梁11。
50.具体地,在图2的实施例中,每个承重模块1包含两根承重梁11。
51.承重梁11的数量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可以设置为1-5个中的任一个数目。
52.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如图5所示,所述稳定模块4包括:连接支架41和阻尼器42。
53.连接支架41的一侧连接至所述电梯井道的侧壁。
54.阻尼器42的顶部安装至所述连接支架41的底部,阻尼器42的底部连接至所述下梁22的上表面,从而将曳引模块2可缓冲地连接到电梯井道的侧壁。
55.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所述连接支架41的底部设置有条形孔43,所述阻尼器42的顶部安装至所述条形孔43。
56.具体地,连接支架41包括形成为一体的水平的安装板411、竖直的加强板412和竖直的安装板413,安装板413通过螺栓414安装至电梯井道的侧壁,安装板413从加强板412的一个侧边沿向靠近两个立柱23的其中一个的方向弯折,安装板411从加强板412的下边沿向靠近两个立柱23的其中一个的方向弯折。
57.条形孔43设置在水平的安装板411上,阻尼器42的顶部通过安装至所述条形孔43,条形孔43具有一定长度,能够适应不同电梯井道的位置。
58.安装上述曳引机梁组件时,可以先将阻尼器42安装至下梁22,然后利用螺栓和螺母将阻尼器42安装至安装板411的条形孔43,此时,螺栓和螺母不拧紧,连接支架41可以沿着条形孔43的长度方向移动,利用螺栓414将连接支架41安装到电梯井道上,最后再将螺栓和螺母拧紧。
59.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如图6和图7所示,每个减震装模块3包括:第一支架31、弹性件32和第二支架33。第一支架31的底部安装至电梯井道的顶部的平台的相对应的一端;第二支架33的顶部固定至相对应的垫板12,所述第二支架33位于所述第一支架31的上方,第一支架31的顶部和第二支架33的底部共同夹持弹性件32。
60.弹性件32能够起到优化减震效果的作用。
61.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弹性件32选用减震橡胶,这里弹性件的种类不以此为限,其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任一种形式,只要能够实现上述功能即可。
62.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每个减震装模块3进一步包括至少两个连接件34,每个连接件34包括:螺杆341、两个第一螺母342、第一垫片343和第二垫片344(配合参见图6)。
63.其中,螺杆341由下往上依次穿过第一垫片343、第一支架31的顶部、第二支架33的底部、第二垫片344和两个第一螺母342,两个第一螺母342相互压紧,以组成双螺母结构,保证两个第一螺母342不会从螺杆341上脱落,两个螺杆341能够防止地震时第一支架31和第二支架33在水平方向上发生滑动,以在地震时起到防倾覆的作用。
64.螺杆341只是穿过第一支架31的顶部和第二支架33的底部,并不向第一支架31的顶部和第二支架33的底部施加竖直方向上的锁紧力,第一支架31和第二支架33可以沿着螺杆341的轴向(即竖直方向)相对移动。
65.具体地,第一支架31的顶部设置有延伸部311,第二支架33底部设置有延伸部331,螺杆341依次穿过第一垫片343、延伸部311、延伸部331、第二垫片344和两个第一螺母342。
66.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连接件34进一步包括橡胶垫片345,橡胶垫片345设置在第一垫片343和延伸部311之间,以防止第一垫片343晃动。
67.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每个减震装模块3进一步包括:至少两个第二螺母36和顶杆35。每个第二螺母固定至所述第一支架31的顶部;顶杆35的数量与所述第二螺母36的数量相对应,每个顶杆35与相对应的第二螺母36连接,并且每个顶杆35的顶部穿过第二螺母36后穿过所述第一支架31的顶部并位于所述第二支架33的下方。
68.旋转顶杆35,将第二支架33顶起,以适当扩大第一支架31和第二支架33之间的距离,从而方便更换弹性件32。
6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曳引机梁组件的安装过程进行说明。
70.将两个减震模块3安装至电梯井道的顶部的平台。
71.将承重模块1的两端分别装入电梯井道的顶部的平台。
72.将承重模块1吊起,然后将两个减震模块3安装至电梯井道的顶部的平台,以使得两个减震模块3支撑承重模块1。
73.将曳引模块2安装至承重模块1的下方。
74.将稳定模块4的阻尼器42安装至曳引模块2的下梁22的上表面,然后将稳定模块4的连接支架41通过螺栓和螺母连接至阻尼器42的顶端,此时螺栓穿过连接支架41的条形孔43,螺栓和螺母不锁紧,连接支架41可以沿着条形孔43的长度方向移动,并通过螺栓将连接支架41固定至电梯井道的侧壁后,再将连接阻尼器42与连接支架41的螺栓和螺母锁紧。
75.为了方便解释和精确限定所附权利要求,术语“上”、“下”、“内”、“外”、“上面”、“下面”、“上面的”、“下面的”、“向上”、“向下”、“前”、“后”、“背后”、“内侧”、“外侧”、“向内”、“向外”、“内部”、“外部”、“内部的”、“外部的”、“向前”、“向后”被用于参考附图中所显示的这些特征的位置来描述示例性具体实施方案的特征。
76.前面对本实用新型具体示例性的实施方案所呈现的描述是出于说明和描述的目的。前面的描述并不旨在成为穷举的,也并不旨在把本实用新型限制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很多改变和变化都是可能的。选择示例性实施方案并进行描述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它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方案及其不同选择形式和修改形式。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形式所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