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定量分装米粉生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19591发布日期:2022-10-04 22:53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定量分装米粉生产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米粉生产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定量分装米粉生产装置。


背景技术:

2.传统米粉的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劳动生产率低,劳动成本远高出其他行业,经济效益低。传统米粉生产工艺中,米粉需在优化后再经过温水浸泡才能进行分装。此工艺用水量大、产生污水量大且米粉浸泡在水中存在交叉污染的风险,难以保证米粉的质量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量分装米粉生产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其能够提高米粉生产的安全性以及盒装米粉的品质,方便后期进行熟化和包装,提高生产效益。
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5.一种定量分装米粉生产装置,包括有米粉机、风冷输送带、风冷机构以及切粉机构,所述米粉机设于所述风冷输送带的前端,所述米粉机的米粉输出端置于所述风冷输送带前端的上方,所述风冷机构设于所述风冷输送带上且位于风冷输送带的中部,所述切粉机构设于所述风冷输送带上且位于所述风冷输送带的后端。
6.作为优选,所述风冷机构包括有隧道式支架和多组冷风机,所述隧道式支架架设在所述风冷输送带的两侧,所述风冷输送带穿设在所述隧道式支架内,多组所述冷风机连接在隧道支架顶部。
7.作为优选,所述切粉机构包括有切粉支架、切刀以及用于驱动所述切刀活动的切粉驱动件,所述切刀的一端穿设在所述切粉支架的中部,所述切粉驱动件的输出端与所述切刀的端部连接,所述切刀的刀刃部靠近所述风冷输送带设置。
8.作为优选,所述切刀的刀刃的长度与所述风冷输送带的宽度相适配。
9.作为优选,所述米粉机的米粉输出端上设有米粉成型模具,所述米粉成型模具开设有多组米粉孔,多组所述米粉孔间隔排列在所述米粉成型模具上。
10.作为优选,所述生产装置还包括有进料机构,所述进料机构连接在风冷输送带的末端,用以接通老化室,所述米粉机产生的米粉经过所述风冷输送带落入所述进料机构。
11.作为优选,所述进料机构包括主输送带、用于输入空的分装盒的输入输送带、多组分装盒以及称重输送带、用于输出重量不达标的分装盒的输出输送带以及推动机构,多组所述分装盒等距排列设于所述主输送带上,所述输入输送带设于所述主输送带前端的一侧且与所述主输送带相垂直设置。
12.作为优选,所述称重输送带上方设有整形机构,所述整形机构包括有整形爪、用于驱动所述整形爪运动的升降驱动部件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整形爪转动的转动驱动部件,所述整形爪通过支架设于所述整形输送带的上方,所述升降驱动部件和所述转动驱动部件配置
在所述整形爪上。
1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1、利用米粉机配合米粉成型模具形成多股米粉,多股米粉等距落入风冷输送带,经过风冷机构的风冷后,在切粉机构的作用下切成一定长度的米粉,米粉能够落入进料机构的分装盒,实现米粉的定量分装生产的目的,利用风冷机构对成型的米粉实现初步的风干,利于便于切粉机构进行切断动作以及米粉成型质量,摒弃原有需要将米粉泡软后才可进行分装的生产方式,提高米粉生产的安全性以及盒装米粉的品质,方便后期进行熟化和包装,提高生产效益。
15.2、利用主输送带、分装盒、输入输送带以及移动机构,输入输送带配合移动机构将空的分装盒输入主输送带中,简化生产过程,实现米粉落盒分装的目的。
16.3、通过整形机构的设置,能够对分装盒内的米粉进行整理,使得米粉均匀分布在分装盒内,利于后期工艺米粉受热均匀,利于米粉的品质。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生产装置的侧视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生产装置的俯视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米粉成型模具的仰视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米粉机结合进料机构的侧视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米粉机结合进料机构的俯视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整形机构的侧视图;
23.图7为本实用新型整形机构的侧视图。
24.附图标记:1、米粉机;11、米粉输出端;2、风冷输送带;3、风冷机构;31、隧道式支架;32、冷风机;4、切粉机构;41、切粉支架;42、切刀;43、切粉驱动件;5、米粉成型模具;51、米粉孔;6、进料机构;61、主输送带;62、分装盒;63、输入输送带;64、输出输送带;7、推动机构;71、推板;72、推动驱动部件;8、整形机构;81、整形爪;82、整形支架;83、升降驱动部件;84、转动驱动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6.参见图1-图6,本技术的一种典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定量分装米粉生产装置,包括有米粉机1、风冷输送带2、风冷机构3以及切粉机构4,米粉机1设于风冷输送带2的前端,米粉机1的米粉输出端11置于风冷输送带2前端的上方,风冷机构3设于风冷输送带2上且位于风冷输送带2的中部,切粉机构4设于风冷输送带2上且位于风冷输送带2的后端。具体而言,米粉机1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米粉机1,米粉机1的米粉输出端11上设有米粉成型模具5,米粉成型模具5为长方形结构,其底面开设有多组米粉孔51,多组米粉孔51间隔排列在米粉成型模具5。每一组米粉孔51均由若干个圆形的米粉孔51组成,米粉机1的浆料经过挤压作用以及米粉成型模具5的成型,呈长条状的米粉落入风冷输送带2上,经过风冷输送带2传送至风冷机构3进行初步风干。
27.风冷机构3包括隧道式支架31和多组冷风机32,隧道式支架31架设在风冷输送带2
的两侧,风冷输送带2穿设在隧道式支架31内,多组冷风机32连接在隧道支架顶部。冷风机32的风扇面朝向风冷输送带2。多股米粉能够随着风冷输送带2进入隧道式支架31中,由冷风机32对米粉进行初步风干,继而再进入切粉机构4。
28.切粉机构4包括有切粉支架41、切刀42以及用于驱动切刀42活动的切粉驱动件43,切粉刀架分别固定在风冷输送带2的两侧,以使风冷输送带2贯穿在切粉刀架之中,切刀42的一端垂直的穿设在切粉支架41的中部,切粉驱动件43采用推杆电机,切粉驱动件43固定在切粉刀架顶部,且其输出端与切刀42的端部连接,切刀42的刀刃部靠近风冷输送带2设置。利用切粉驱动件43使切刀42下落,用以切断米粉,切断的米粉再通过分装袋或者分装盒62进行包装,能够实现米粉定量分装生产的目的。为了提高切粉质量,切刀42的刀刃的长度与风冷输送带2 的宽度相适配。
29.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生产装置还包括有进料机构6,通过进料机构6将分装后的米粉送入老化室。进料机构6连接在风冷输送带2的末端,且风冷输送带2的高度高于进料机构6,以使得米粉机1产生的米粉经过风冷输送带2快速落入进料机构6。
30.具体而言,进料机构6包括主输送带61、多组分装盒62、用于输入空的分装盒62的输入输送带63、以及用于将输入输送带63上的分装盒62移动至主输送带61上的移动机构,主输送带 61和输入输送带63均为配置有驱动电机的平面移动式皮带输送带,多组分装盒62并排且等距的排列主输送带61上,输入输送带63设于主输送带61前端的一侧,移动机构设于输入输送带 63上。输入输送带63的宽度能够容纳一个分装盒62,主输送带61的宽度能够容纳四个分装盒 62,通过移动机构将输入输送带63上的分装盒62移动至主输送带61上。
31.具体的,移动机构包括移动支架、滑动连接在移动支架上的移动夹具以及移动驱动件,移动支架架设在输入输送带63上,且位于主输送带61和输入输送带63上方,移动夹具具有四个端部,每一端部上均设有真空吸盘,四组真空吸盘连接有真空发生器,通过真空吸盘配合真空发生器产生吸力吸住空的分装盒62,继而在移动驱动件的作用下移动至主输送带61上。
32.其中,移动驱动件包括升降用推杆电机以及沿输入输送带63的水平方向移动的滑台电机,升降用的推杆电机的推杆与移动夹具连接,滑台电机通过连接支架与移动夹具连接,升降用的推杆电机连接在移动夹具的顶部,且位于连接支架之内。
33.在另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主输送带61的末端一侧设有输出输送带64,输出输送带64与主输送带61垂直连接,主输送带61位于输出输送带64的对侧设有推动机构7,推动机构7包括推板71以及推动驱动部件72,推动驱动部件72采用推杆电机,当分装盒62移动到主输送带61 的末端,推动机构7将一组分装盒62推入输出输送带64。
34.输出输送带64上方设有整形机构8,整形机构8包括有整形爪81、整形支架82、用于驱动整形爪81运动的升降驱动部件83以及用于驱动整形爪81转动的转动驱动部件84,整形爪81通过整形支架82设于输出输送带64的上方,升降驱动部件83和转动驱动部件84均配置在整形爪 81上。具体的,转动驱动部件84采用减速电机,减速电机设于整形爪81上端,其输出端与整形爪81相连,通过减速电机转动带动整形爪81转动。升降驱动件采用电动推杆电机,电动推杆电机的底部连接在整形支架82上,电动推杆电机的推杆与整形爪81连接。当分装盒62到达整形支架82下方时,升降驱动部件83带动整形爪81下降至分装盒62,再配合转动驱动部件84 使得整形爪81转动,使得米粉均匀分布在分装盒62内,利于后期工艺米粉受
热均匀,利于米粉的品质。
35.整体上,利用米粉机1配合米粉成型模具5形成多股米粉,多股米粉等距落入风冷输送带2,经过风冷机构3的风冷后,在切粉机构4的作用下切成一定长度的米粉,米粉能够落入进料机构6的分装盒62,实现米粉的定量分装生产的目的,利用风冷机构3对成型的米粉实现初步的风干,利于便于切粉机构4进行切断动作以及米粉成型质量,摒弃原有需要将米粉泡软后才可进行分装的生产方式,提高米粉生产的安全性以及盒装米粉的品质,方便后期进行熟化和包装,提高生产效益。
36.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