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81666发布日期:2022-09-21 00:57阅读:59来源:国知局
车身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身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相关技术中,车身转接时采用人工吊的方式,生产效率较低,且人工吊易造成车身发生变形,造成车身进水等质量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身支撑装置,所述车身支撑装置能够避免车身发生变形,且满足不同规格的车身的支撑要求,能够实现车身的混线生产,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支撑装置,包括:底架;第一支撑组和第二支撑组,所述第一支撑组和所述第二支撑组在所述底架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开,所述第一支撑组和所述第二支撑组均包括沿所述底架的长度方向间隔开的多个支撑支架,多个所述支撑支架均沿所述底架的长度方向可移动地设在所述底架上。
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支撑装置,通过使得第一支撑组和第二支撑组均包括沿底架的长度方向间隔开的多个支撑支架,且多个支撑支架均沿底架的长度方向可移动,支撑支架能够从车身底部对车身进行支撑,车身支撑更可靠、稳固,避免了相关技术中采用人工吊而导致车身发生变形的问题,确保车身的质量好,多个支撑支架可以进行选择,且支撑支架的位置可以进行调整,能够满足多种规格的车身的支撑要求,实现车身的混线生产,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6.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车身支撑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7.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车身支撑装置,所述支撑支架上设有两个在所述底架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开的支撑件。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支架上的两个所述支撑件关于所述底架的沿所述底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对称。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件在所述支撑支架上沿所述底架的宽度方向可移动。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支架在上下方向上可伸缩。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车身支撑装置还包括:多个滑动件,多个所述滑动件可滑动地设在所述底架上,多个所述滑动件与多个所述支撑支架一一对应,所述支撑支架设在所述滑动件上,所述支撑支架与所述滑动件可转动地连接以在竖直支撑状态和卧倒脱离状态之间切换。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底架上设有第一轨道和多个第二轨道,所述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连接,所述第一轨道沿所述底架的长度方向延伸,在所述第二轨道与
所述第一轨道连接的一端至另一端的方向上,所述第二轨道与所述第一轨道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所述支撑支架在工作状态位于所述第一轨道上,脱离工作状态时,所述支撑支架沿所述第二轨道移动以脱离所述第一轨道。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撑组中的多个所述支撑支架的高度不同,所述第二支撑组中的多个所述支撑支架的高度不同。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撑组中的多个支撑支架中存在至少一个支撑支架的上端连接有侧支架;所述第二支撑组中的多个支撑支架中存在至少一个支撑支架的上端连接有侧支架。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车身支撑装置还包括:plc控制器,所述plc控制器与多个所述支撑支架连接的驱动装置连接。
16.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7.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8.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支撑装置的主视图;
19.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支撑装置的俯视图;
20.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支撑装置的左视图;
21.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的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
23.车身支撑装置100;
24.底架10;第一轨道11;第二轨道12;
25.第一支撑组20;
26.第二支撑组30;
27.支撑支架40;支撑件41;支撑脚42;连接杆43;第一支撑支架401;第二支撑支架402;第三支撑支架403;第四支撑支架404;第五支撑支架405;
28.滑动件50;
29.侧支架60。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
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32.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支撑装置100。
33.参照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支撑装置100可以包括:底架10、第一支撑组20和第二支撑组30。
34.具体而言,第一支撑组20和第二支撑组30在底架10的长度方向(例如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上间隔开,第一支撑组20和第二支撑组30均包括多个支撑支架40,多个支撑支架40设在底架10上,且多个支撑支架40可以沿底架10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底架10能够对多个支撑支架40进行固定,定位可靠,通过支撑支架40能够从车身底部对车身进行支撑,使得车身支撑装置100对车身支撑更可靠,确保了车身支撑稳固,不易发生晃动,避免了相关技术中采用人工吊而导致车身发生变形的问题,确保车身的质量好,便于车身的转接,且通过多个支撑支架40的不同组合能够对不同规格的车身进行支撑,能够实现车身的混线生产,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3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2所示,支撑支架40可以为五个,沿底架10的长度方向,五个支撑支架40可以依次为第一支撑支架401、第二支撑支架402、第三支撑支架403、第四支撑支架404与第五支撑支架405,第一支撑组20可以包括第一支撑支架401、第二支撑支架402与第三支撑支架403,第二支撑组30可以包括第四支撑支架404与第五支撑支架405,从第一支撑组20内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支撑支架40,从第二支撑组30内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支撑支架40,两个支撑支架40可以形成一个支撑组合,能够对至少一种规格的车身进行支撑。
36.例如,第一支撑支架401与第四支撑支架404可以形成第一支撑组合,第一支撑支架401与第五支撑支架405可以形成第二支撑组合,第二支撑支架402与第四支撑支架404可以形成第三支撑组合,第二支撑支架402与第五支撑支架405可以形成第四支撑组合,第三支撑支架403与第四支撑支架404可以形成第五支撑组合,第三支撑支架403与第五支撑支架405可以形成第六支撑组合,能够组成六种支撑组合,满足对多种规格的车身的支撑要求。
37.此外,多个支撑支架40均沿底架10的长度方向可移动,使得多个支撑支架40的位置可以进行调整,能够进一步满足不同规格的车身的支撑要求,减少了相应支撑支架40的加工制造,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38.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支撑支架40可以具有五个调整位置,第一支撑组20可以有三个调整位置,第二支撑组30可以有两个调整位置,通过第一支撑组20的多个支撑支架40可以在三个调整位置上放置,第二支撑组30的多个支撑支架40可以在两个调整位置上放置,能够实现不同规格的车身的支撑需求,确保支撑可靠。
39.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身支撑装置100可以应用于汽车涂装工艺车间与总装工艺车间之间的缓冲区(painted body store,pbs),车身可以支撑在车身支撑装置100上,由汽车涂装工艺车间移动至内饰装配生产线上,实现了车身的自动转接。
4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支撑装置100,通过使得第一支撑组20和第二支撑
组30均包括沿底架10的长度方向间隔开的多个支撑支架40,且多个支撑支架40均沿底架10的长度方向可移动,支撑支架40能够从车身底部对车身进行支撑,车身支撑更可靠、稳固,避免了相关技术中采用人工吊而导致车身发生变形的问题,确保车身的质量好,多个支撑支架40可以进行选择,且支撑支架40的位置可以进行调整,能够满足多种规格的车身的支撑要求,实现车身的混线生产,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4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与图3所示,支撑支架40上可以设有两个支撑件41,两个支撑件41可以在底架10的宽度方向(如图2所示的前后方向)上间隔开,从而两个支撑件41可以在车身的宽度方向对车身进行支撑,能够避免车身发生歪斜,确保支撑稳固、可靠。
43.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支撑件41的支撑结构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例如,支撑件41可以包括支撑钉、支撑板等,能够实现对车身底部的不同形状进行支撑,可以根据车身底部的实际结构进行选择,满足不同规格的车身的使用需求。
4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与图3所示,支撑支架40上的两个支撑件41可以关于底架10的沿底架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对称,由于车身的底部为对称结构,从而支撑支架40上的两个对称的支撑件41可以为相同结构,便于对支撑件41进行加工制造,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45.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在车身支撑装置100使用时,选择第一支撑组20中的一个支撑支架40,选择第二支撑组30中的一个支撑支架40,两个支撑支架40上均设有两个支撑件41,两个支撑件41关于底架10的沿底架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对称,从而,车身可以通过四个支撑件41实现四点支撑,能够确保车身支撑稳固,且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4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支撑件41在支撑支架40上沿底架10的宽度方向可移动,使得两个支撑件41之间的间距可以进行调节,能够实现对不同规格的车身进行支撑,例如,实现对不同宽度的车身的支撑,实现了车身的混线生产,且避免加工制造多个支撑件41之间间距不同的支撑支架40,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4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支撑支架40可以包括两个支撑脚42和连接杆43,支撑脚42的一端和底架10连接,支撑脚42的另一端和连接杆43连接,两个支撑脚42可以关于底架10的沿底架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对称,支撑脚42能够对连接杆43进行支撑,确保对车身的支撑稳固,且支撑支架40结构简单,便于进行移动。此外,两个支撑件41可以位于连接杆43上,两个支撑件41关于底架10的沿底架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对称,且两个支撑件41可以在连接杆43上沿连接杆43的长度方向(如图2所示的前后方向)移动,使得两个支撑件41之间的间距可以进行调节,能够实现对不同规格的车身进行支撑,满足车身的支撑需求。
4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支撑支架40在上下方向上可伸缩,能够实现支撑支架40不同高度的要求,便于将车身转接在其他支撑后,将支撑支架40进行收缩,避免了支撑支架40与车身发生干涉,便于将支撑支架40取出,车身支撑装置100取放更方便,操作简单,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49.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身支撑装置100可以包括抬升机构,抬升机构能够与底架10连接,通过抬升机构能够使支撑支架40在上下方向进行移动,从而使得支撑支架40上的车身
可以在上下方向移动,能够实现车身在不同高度上的生产线上进行移动,通过抬升机构即可实现车身在两个生产线上的转接,操作更方便,提高了生产效率。例如,抬升结构可以为升降机。
50.本技术的发明人发现,一种规格的车身需要一组支撑组合,在增加车身规格后,需增加相应的支撑组合,车身的规格越多支撑组合越多,由此,在多品种车身混线生产时,由于车身的规格较多,使得车身的支撑组合较多,多个支撑支架40之间、无用的支撑支架40与车身之间易产生干涉。
51.由此,为了解决干涉的问题,在本实用新型中,支撑支架40可以进行转动或者移动,使得底架10上的多余的支撑支架40可以进行避让,避免多余的支撑支架40与使用的支撑支架40之间、多余的支撑支架40与车身之间发生干涉,确保车身支撑效果好。
52.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支撑支架40避让的具体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53.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2所示,车身支撑装置100还可以包括多个滑动件50,多个滑动件50可滑动地设在底架10上,多个滑动件50可以与多个支撑支架40一一对应,支撑支架40设在滑动件50上,使得支撑支架40可以通过滑动件50在底座上10进行移动,且支撑支架40与滑动件50可转动地连接,使得支撑支架40可以在竖直支撑状态和卧倒脱离状态之间切换。支撑支架40在竖直支撑状态时,支撑支架40可以对车身进行支撑,支撑支架40在卧倒脱离状态时,多余的支撑支架40能够避免与竖直支撑状态的支撑支架40、车身发生干涉,支撑支架40避让更方便,且结构简单。
54.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底架10上可以设有第一轨道11和多个第二轨道12,第一轨道11和第二轨道12连接,第一轨道11沿底架10的长度方向延伸,在第二轨道12与第一轨道11连接的一端至另一端的方向上(如图4所示的从右向左的方向上),第二轨道12与第一轨道11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支撑支架40在工作状态时,支撑支架40可以位于第一轨道11上,能够对支撑支架40的位置进行调节,便于使支撑支架40可以对不同规格的车身进行支撑;支撑支架40在脱离工作状态时,支撑支架40可以沿第二轨道12移动,使得支撑支架40可以脱离第一轨道11,从而多余的支撑支架40能够避免与在工作状态的支撑支架40、车身发生干涉,支撑支架40避让更方便,且结构简单。
55.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身支撑装置100可以包括第三轨道,第三轨道沿底架10的宽度方向延伸,支撑支架40可以位于第三轨道上,使得支撑支架40可以在第三轨道上进行移动,从而使支撑支架40支撑车身进行移动,便于将车身进行转接。
5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与图3所示,第一支撑组20中的多个支撑支架40的高度不同,第二支撑组30中的多个支撑支架40的高度不同,能够满足不同规格车身的支撑需求,通过选择不同高度的支撑支架40实现不同规格的车身的支撑需求,便于实现混线生产,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5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2所示,第一支撑组20中的多个支撑支架40中存在至少一个支撑支架40的上端连接有侧支架60,侧支架60能够对车身进行支撑,侧支架60与支撑支架40连接,减少了在第一支撑组20中增加支撑支架40,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5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2所示,第二支撑组30中的多个支撑支架40中存在至少一个支撑支架40的上端连接有侧支架60,侧支架60能够对车身进行支撑,侧支架60与支撑支架40连接,减少了在第二支撑组30中增加支撑支架40,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59.本技术的发明人发现,若在车身两侧各一人负责对车身支撑装置100的支撑组合进行选择,增加了人工成本,且两人操作支撑组合,反应速度较慢,在人工长时间进行操作时,选择支撑组合的错误率会大幅增加。
60.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车身支撑装置100还可以包括plc控制器,plc控制器可以与多个支撑支架40连接的驱动装置连接,plc控制器可以通过驱动装置驱动支撑支架40进行移动,选择合适的支撑支架40对车身进行支撑,减少了支撑支架40选择错误的问题,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且plc控制器能够实现多种控制,执行效果更可靠。例如,驱动装置可以为气动执行元件。
61.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身支撑装置100可以包括协同制造管理平台(collaborative manufacturing management platform,cmmp),车身的上线顺序可以存储在cmmp中。在车身支撑装置100开始工作时,cmmp可以将信息转发给plc控制器,plc控制器可以根据锁定的生产计划顺序确定车身的规格,选择提前设定的支撑组合的操作命令,将信息传递到驱动装置中,使驱动装置可以控制支撑支架40调整为相匹配的种类,能够实现车身支撑装置100的自动支撑到位,使用更方便,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62.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身支撑装置100可以包括车身识别系统,车身识别系统可以与plc控制器连接,通过车身识别系统可以对车身的规格进行判断,从而使得plc控制器能够根据车身识别系统识别出的车身的规格,从而通过驱动装置选择相对应的支撑支架40,确保满足不同规格的车身的支撑要求。
63.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车身识别系统可以包括识别卡,识别卡可以位于车身上,车身规格可以存储于识别卡内,通过对识别卡进行识别能够得知此车身的车身规格,车身识别更方便,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64.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2所示,车身的规格可以包括33种,其中具有14种宽度与5种长度,通过对33种不同规格车身的底部支撑位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整合为21组支撑组合。
65.具体地,支撑支架40可以为五个,沿底架10的长度方向,五个支撑支架40可以依次为第一支撑支架401、第二支撑支架402、第三支撑支架403、第四支撑支架404与第五支撑支架405,第一支撑组20可以包括第一支撑支架401、第二支撑支架402与第三支撑支架403,第二支撑组30可以包括第四支撑支架404与第五支撑支架405。支撑支架40可以具有五个调整位置,第一支撑组20可以有三个调整位置,第二支撑组30可以有两个调整位置,通过第一支撑组20中的其中一个支撑支架40可以位于三个调整位置的其中一个上,且第二支撑组30中的其中一个支撑支架40可以位于两个调整位置的其中一个上,能够形成一个支撑组合,从而可以形成21组支撑组合。车身的长度可以沿底架10的长度方向放置,车头可以位于底架10的右端,车尾可以位于底架10的左端,通过21组支撑组合中的一个能够对至少一种规格的车身进行支撑,从而能够实现对33种不同规格的车身进行支撑。
6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支撑装置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6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68.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69.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