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缆收放装置及移动式通信方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22303发布日期:2022-12-20 23:00阅读:45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缆收放装置及移动式通信方舱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缆收放装置及移动式通信方舱。


背景技术:

2.在移动通信、应急通信、临时大型组织活动、战场通信保障时,在现场提供通信覆盖、通信补强所设计的通信方舱。通信方舱包括升降桅杆及通信线缆束的收放机构。
3.在相关技术中,收放机构收放通信线缆需借助动力机构(例如电机),才可以控制线缆的收放。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线缆收放装置及移动式通信方舱。
5.本技术提供一种线缆收放装置,其包括:
6.升降桅杆组件,所述升降桅杆组件包括自上至下设置的多节空心杆,上一节的所述空心杆套在下一节的所述空心杆的内部,相邻两节所述空心杆止锁连接;
7.收放机构,所述收放机构包括收放辊、弹性件、支撑组件及线缆,所述弹性件的一端部连接至所述收放辊的端部,且二者偏心连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部连接至所述支撑组件,所述线缆一端连接至所述所述升降桅杆组件的中顶部的所述空心杆,另一端缠绕至所述收放辊,所述弹性件膨胀和收缩驱动所述收放辊转动。
8.作为可选的方案,所述弹性件为发条,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壳体、架体及相隔设置的第一、二挡盘,所述壳体和所述第一、二挡盘同轴设置,所述发条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发条另一端部连接至所述壳体内壁,所述第一挡盘的外表面密闭所述壳体的开口,所述第一挡盘与所述收放辊一端转动连接,且所述收放辊一端延伸至所述壳体内以使其与所述发条一端部部偏心连接;所述第二挡盘与所述收放辊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线缆另一端缠绕于所述第一挡盘和所述第二挡盘之间。
9.作为可选的方案,还包括第一止旋组件,所述第一止旋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挡盘的外表面一侧,所述第一止旋组件包括第一止旋件,当所述收放机构收、放所述线缆时,所述第一挡盘中部区域未被所述壳体覆盖的区域和所述壳体中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一止旋件止旋配合。
10.作为可选的方案,还包括第二止旋组件,所述第二止旋组件位于所述第二挡盘的外表面一侧,所述第二止旋件包括第二止旋件,当所述收放机构停止收、放所述线缆时,所述第二挡盘中部区域与所述第二止旋件止旋配合。
11.作为可选的方案,当设有所述第一止旋件时,所述第一止旋件套设止旋套,所述止旋套与所述第一挡盘的外表面相抵靠;当设有所述第二止旋件时,所述第二止旋件套设所述止旋套,所述止旋套与所述第二挡盘的外表面相抵靠。
12.作为可选的方案,还包括连接至所述升降桅杆组件底部的电缆导向机构,所述电
缆导向机构包括多个自上至下设置的第一导向圈,各所述第一导向圈同轴设置。作为可选的方案,
13.作为可选的方案,还包括用于导向所述线缆的导向轮,所述导向轮设置于所述收放机构和所述电缆导向机构的下方,所述导向轮位于所述收放机构和所述电缆导向机构之间,且靠近所述电缆导向机构,所述导向轮的轴线与所述收放辊的轴线平行,所述第一导向圈的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
14.作为可选的方案,所述升降桅杆组件还包括若干个能够穿过所述线缆的第二导向圈,所述第二导向圈与所述空心杆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导向圈连接在所述空心杆的顶端。
15.作为可选的方案,所述线缆与所述升降桅杆组件中顶部的所述空心杆插接连接,所述线缆和所述空心杆中一者设有插接部,另一者设有与所述插接部配合的连接部。
16.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移动式通信方舱,其包括移动车及所述的线缆收放装置,所述线缆收放装置的收放机构与所述移动车可拆卸连接。
17.本技术采用无动力的方式,通过弹性件的收缩,驱动收放辊沿第一方向转动,线缆放出;弹性件的膨胀,驱动收放辊沿第二方向转动,线缆收回。基于弹性件的弹性能与收放辊的动能之间转换,从而实现收放辊自动收放通信线缆。
附图说明
18.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升降桅杆组件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收放机构示意图一;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收放机构示意图二;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式通信方舱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2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5.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26.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线缆收放装置。
27.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缆收放装置,其包括升降桅杆组件10和收放机构20。升降桅杆组件10包括自上至下设置的多节空心杆11,上一节的空心杆11套在下一节的空心杆11的内部,相邻两节空心杆11通过止锁机构连接。收放机构20包括收放辊21、弹性件22、支撑组件及线缆,弹性件22的一端部连接至收放辊21的端部,且二者偏心
连接;弹性件22的另一端部连接至支撑组件,线缆一端连接至升降桅杆组件10中顶部的空心杆11,线缆另一端缠绕至收放辊21,弹性件22膨胀和收缩驱动收放辊21转动。
28.需要说明的是,在升降桅杆组件10中,上一节的空心杆11伸出于下一节的空心杆11的内部以使升降桅杆组件10长度伸长;上一节的空心杆11收纳于下一节的空心杆11的内部以使升降桅杆组件10长度缩短。相邻两节空心杆11通过止锁机构连接,具体地说:止锁机构包括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中一者设置于上一节的空心杆11,另一者设置于下一节的空心杆11。当止锁机构处于锁止态时,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可以卡接连接,进而相邻两节空心杆11固定连接,以便升降桅杆组件10保持其长度不变;当止锁机构处于解锁态时,第一配合部脱离于第二配合部,进而相邻两节空心杆11之间可以相对运动,以便升降桅杆组件10的长度可以在伸长和缩短之间切换。
29.弹性件22可以为发条,如图2所示,发条卷绕设置。发条位于内部的端部连接在收放辊21端部的侧壁上,以使发条与收放辊21偏心连接。发条位于外部的端部连接在支撑组件上。在收放机构20工作时,发条的初始态为膨胀态。收放辊21沿第一方向转动,线缆逐渐放出,发条逐渐上紧直至处于收缩态。对应地,收放辊21沿第二方向转动,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的转动方向相反,线缆逐渐收回,发条逐渐膨胀直至返回初始态。
30.在相关技术中,收放机构20收放通信线缆需借助动力机构(例如电机),才可以控制线缆的收放。而增加动力机构,无疑增加通信方舱整体设备的制造成本。
31.基于此,本实施例采用无动力的方式,通过弹性件22的收缩,驱动收放辊21沿第一方向转动,线缆放出;弹性件22的膨胀,驱动收放辊21沿第二方向转动,线缆收回。基于弹性件22的弹性能与收放辊21的动能之间转换,从而实现收放辊21自动收放通信线缆。
32.作为可实现的方式,弹性件22为发条,支撑组件包括壳体24及相隔设置的第一、二挡盘,壳体24和第一、二挡盘同轴设置,第一挡盘23a靠近壳体24设置,发条安装于壳体24内,第一挡盘23a的外表面密闭壳体24的开口,收放辊21一端与第一挡盘23a转动连接,且延伸至壳体24内部以使其与发条一端部偏心连接;收放辊21另一端与第二挡盘23b固定连接;发条另一端部连接至壳体24内壁;线缆另一端缠绕于第一挡盘23a和第二挡盘23b之间。
33.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壳体24、第一挡盘23a及第二挡盘23b的几何中心均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一挡盘23a上开设第一通孔,第二挡盘23b上开设第二通孔,收放辊21一端部穿过第一通孔伸入壳体24内,收放辊21与第一通孔之间设置有轴承;收放辊21另一端安装于第二通孔,二者固定连接。支撑组件还包括架体25,架体25由若干个杆件搭建而成,呈矩形框结构。收放辊21的两端通过连接轴支撑于架体25上,收放辊21相对于架体25转动。壳体24对发条具有保护作用,避免发条受到外界干扰;第一挡盘23a和第二挡盘23b对线缆具有约束作用,避免线缆脱离收放辊21。
34.进一步地,线缆收放装置还包括第一止旋组件30,第一止旋组件30连接在架体25上。第一止旋组件30位于第一挡盘23a的外表面一侧,第一止旋组件30包括第一止旋件31,当收放机构20收、放线缆时,第一挡盘23a中部区域未被壳体24覆盖的区域和壳体24中至少一者与第一止旋件31止旋配合。
35.如图3所示,壳体24呈筒状,该筒件的一开口封闭。第一、二挡盘均为圆盘状,壳体24的直径小于第一、二挡盘的直径。第一挡盘23a盖设于壳体24另一开口,第一挡盘23a与壳体24固定连接,相当于一整体。第一止旋组件30包括第一止旋件31和第一驱动件,第一止旋
件31为杆件,杆件沿垂直于第一挡盘23a的外表面方向运动;第一驱动件驱动第一止旋件31靠近和远离第一挡盘23a的外表面。当止旋配合时,第一驱动件驱动第一止旋件31靠近第一挡盘23a的外表面,杆件端部抵靠于第一挡盘23a的外表面或壳体24的外表面上,杆件对第一挡盘23a起阻碍作用,限制第一挡盘23a的转动。这样设置,在收放机构20收、放线缆时,杆件阻碍第一挡盘23a转动,确保第一挡盘23a静止,收放辊21相对于第一挡盘23a转动,进而有利于收放辊21收、放线缆。当无需止旋配合时,第一驱动件驱动第一止旋件31远离第一挡盘23a的外表面,杆件端部脱离于第一挡盘23a的外表面或壳体24的外表面。
36.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杆件端部抵靠于壳体24,在一些实施例中,杆件端部抵靠于第一挡盘23a中部区域未被壳体24覆盖的区域,即杆件端部靠近第一挡盘23a靠近壳体24的区域。在一些实施例中,杆件端部同时具备上述两个实施例情况。这样设置,避免杆件压弯第一挡盘23a。
37.进一步地,线缆收放装置还包括第二止旋组件40,第二止旋组件40连接在架体25上。第二止旋组件40位于第二挡盘23b的外表面一侧,第二止旋组件40包括第二止旋件41,当收放机构20停止收、放线缆时,第二挡盘23b与第二止旋件41止旋配合。
38.如图3所示,第二止旋组件40包括第二止旋件41和第二驱动件,第二止旋件41为杆件,杆件沿垂直于第二挡盘23b的外表面方向运动,第二驱动件驱动第二止旋件41靠近和远离第二挡盘23b的外表面。当止旋配合时,第二驱动件驱动第二止旋件41靠近第二挡盘23b的外表面,杆件端部抵靠于第二挡盘23b的外表面,杆件对第二挡盘23b起阻碍作用,限制第二挡盘23b的转动。这样设置,在收放机构20未收、放线缆时,杆件阻碍第二挡盘23b转动,确保第二挡盘23b静止,收放辊21进而保持静止。此时升降桅杆组件10的长度保持不变,对应地,收放辊21不能够进行收、放线缆。当无需止旋配合时,第二驱动件驱动第二止旋件41远离第二挡盘23b的外表面,杆件端部脱离于第二挡盘23b的外表面。
39.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杆件端部抵靠于第二挡盘23b中部区域。这样设置,避免杆件压弯第二挡盘23b。
40.更进一步地,当设有第一止旋件31时,第一止旋件31套设第一止旋套32,第一止旋套32与第一挡盘23a的外表面相抵靠;当设有第二止旋件41时,第二止旋件41套设第二止旋套42,第二止旋套42与第二挡盘23b的外表面相抵靠。第一、二止旋套结构一样,且均采用橡胶材料制成,第一、二挡盘由钢材制成,这样设置,第一、二止旋套与第一、二挡盘的材料不相同,增大二者之间摩擦系数,提高阻碍效果。
41.作为可实现的方式,线缆收放装置还包括连接至升降桅杆组件10底部的电缆导向机构50,电缆导向机构50包括多个自上至下设置的第一导向圈51,各第一导向圈51同轴设置。这样设置,第一导向圈51对线缆具有导向作用,使得电缆导向机构50对应的线缆大致呈竖直方向,有助于线缆过渡至升降桅杆组件10上。
42.作为可实现的方式,线缆收放装置还包括用于导向线缆的导向轮60,导向轮60转动连接在移动车70上。导向轮60设置于收放机构20和电缆导向机构50的下方,导向轮60位于收放机构20和电缆导向机构50之间,且靠近电缆导向机构50,导向轮60的轴线与收放辊21的轴线平行,第一导向圈51的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这样设置,一方面使得脱离于收放辊21的线缆圆滑过渡至升降桅杆组件10上;另一方面,对线缆具有张紧作用。
43.作为可实现的方式,升降桅杆组件10还包括若干个能够穿过线缆的第二导向圈
12,第二导向圈12与空心杆11一一对应,第二导向圈12连接在空心杆11的顶端。这样设置,通过第二导向圈12约束升降桅杆组件10对应的线缆在空中的晃动。
44.作为可实现的方式,线缆与升降桅杆组件10中顶部的空心杆11插接连接,线缆和空心杆11中一者设有插接部,另一者设有与插接部配合的连接部。这样设置,线缆可拆卸地连接于升降桅杆组件10,线缆与升降桅杆组件10之间拆卸、安装简单,操作方便。
45.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实施例,一种移动式通信方舱包括移动车70及上述的线缆收放装置。升降桅杆组件10固定连接于移动车70的顶部,升降桅杆组件10沿竖直方向设置。收放机构20可拆连接于移动车70的顶部,具体地,架体25与移动车70顶部螺纹连接。
46.当工作结束后,线缆完全缠绕于收放机构20上,可将架体25自移动车70顶部拆卸下来,连同线缆一起存放。这样设置,避免方舱运输时超高的问题。
47.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