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加工自动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38288发布日期:2022-12-13 23:39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机械加工自动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机械加工自动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2.机械加工是指通过一种机械设备对工件的外形尺寸或性能进行改变的过程,按加工方式上的差别可分为切削加工和压力加工,机器的生产过程是指从原材料制成产品的全部过程,对机器生产而言包括原材料的运输和保存,生产的准备,毛坯的制造,零件的加工和热处理,产品的装配、及调试,油漆和包装等内容;
3.链条一般为金属的链环或环形物,多用作机械传动、牵引,链条在加工中需要上料,传统的上料多是人工将工件逐个放入工作台进行加工,该上料方式效率低,还有一些上料装置结构固定,不能对不同尺寸的工件进行固定,降低了装置的实用性,为此提出机械加工自动上料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机械加工自动上料装置,具备便于操作的优点,解决了传统的上料多是人工将工件逐个放入工作台进行加工,该上料方式效率低,还有一些上料装置结构固定,不能对不同尺寸的工件进行固定,降低了装置实用性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机械加工自动上料装置,包括夹持机构和固定机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固定台、放置槽、第一电机和螺纹杆,所述放置槽设置于固定台的顶部,所述第一电机设置于放置槽内腔的底部,所述螺纹杆设置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两个所述螺纹杆表面的螺纹为反向设置,所述螺纹杆的表面螺纹连接有活动板;
6.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夹持板、第一电动推杆、支撑板和夹持柱,所述夹持板设置于固定台顶部的两侧,所述第一电动推杆设置于夹持板的顶部,所述支撑板设置于第一电动推杆的输出端,所述夹持柱设置于支撑板底部的两侧。
7.优选的,所述夹持板内腔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腔活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远离滑槽内腔的一侧与支撑板固定连接。
8.优选的,所述固定台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传输机构,所述传输机构包括固定架、第二电机、主动辊、从动辊和传送带。
9.优选的,所述第二电机设置于固定架正面的左端,所述主动辊和从动辊分别设置于固定架内腔的两端。
10.优选的,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主动辊固定连接,所述主动辊设置于主动辊和从动辊的表面。
11.优选的,所述固定架的内腔且位于传送带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限位架、第二电动推杆、限位板、第三电动推杆和推板。
12.优选的,所述第二电动推杆设置于限位架内腔的顶部,所述第二电动推杆的输出端与限位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电动推杆设置于限位板的内腔,所述第三电动推杆的输出
端与推板固定连接。
13.优选的,所述限位架内腔的两侧均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内腔活动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远离限位槽内腔的一侧与限位板固定连接。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5.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固定台,用于放置需要加工的工件,通过设置放置槽,起到了带动螺纹杆转动的作用,通过设置螺纹杆和活动板,起到了带动夹持板移动并对工件进行夹持固定的作用,进而便于对不同尺寸的工件进行固定,以此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通过设置夹持板,用于对工件固定,通过设置第一电动推杆,用于推动支撑板移动,通过设置支撑板和夹持柱,用于对工件的顶部进行固定,进一步提高了工件加工时的稳定性,解决了传统的上料多是人工将工件逐个放入工作台进行加工,该上料方式效率低,还有一些上料装置结构固定,不能对不同尺寸的工件进行固定,降低了装置实用性的问题。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限位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限位板、第三电动推杆和推板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主动辊、从动辊和传送带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夹持机构;101、固定台;102、放置槽;103、第一电机;104、螺纹杆;2、活动板;3、固定机构;301、夹持板;302、第一电动推杆;303、支撑板;304、夹持柱;4、滑槽;5、滑块;6、传输机构;601、固定架;602、第二电机;603、主动辊;604、从动辊;605、传送带;7、限位机构;701、限位架;702、第二电动推杆;703、限位板;704、第三电动推杆;705、推板;8、限位槽;9、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请参阅图1-4,机械加工自动上料装置,包括夹持机构1和固定机构3,夹持机构1包括固定台101、放置槽102、第一电机103和螺纹杆104,放置槽102设置于固定台101的顶部,第一电机103设置于放置槽102内腔的底部,螺纹杆104设置于第一电机103的输出轴,两个螺纹杆104表面的螺纹为反向设置,螺纹杆104的表面螺纹连接有活动板2。
23.固定机构3包括夹持板301、第一电动推杆302、支撑板303和夹持柱304,夹持板301设置于固定台101顶部的两侧,第一电动推杆302设置于夹持板301的顶部,支撑板303设置于第一电动推杆302的输出端,夹持柱304设置于支撑板303底部的两侧,通过设置固定台101,用于放置需要加工的工件,通过设置放置槽102,起到了带动螺纹杆104转动的作用,通过设置螺纹杆104和活动板2,起到了带动夹持板301移动并对工件进行夹持固定的作用,进而便于对不同尺寸的工件进行固定,以此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通过设置夹持板301,用于对工件固定,通过设置第一电动推杆302,用于推动支撑板303移动,通过设置支撑板303和
夹持柱304,用于对工件的顶部进行固定,进一步提高了工件加工时的稳定性,解决了传统的上料多是人工将工件逐个放入工作台进行加工,该上料方式效率低,还有一些上料装置结构固定,不能对不同尺寸的工件进行固定,降低了装置实用性的问题。
24.具体的,夹持板301内腔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4,滑槽4的内腔活动连接有滑块5,滑块5远离滑槽4内腔的一侧与支撑板303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滑槽4和滑块5,用于对支撑板303限位。
25.具体的,固定台101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传输机构6,传输机构6包括固定架601、第二电机602、主动辊603、从动辊604和传送带605,通过设置固定架601,起到了支撑主动辊603,从动辊604和限位架701的作用,通过第二电机602、主动辊603、从动辊604和传送带605的配合,起到了传输工件的作用,进而提高了工件的加工效率,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26.具体的,第二电机602设置于固定架601正面的左端,主动辊603和从动辊604分别设置于固定架601内腔的两端。
27.具体的,第二电机602的输出轴与主动辊603固定连接,主动辊603设置于主动辊603和从动辊604的表面。
28.具体的,固定架601的内腔且位于传送带605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机构7,限位机构7包括限位架701、第二电动推杆702、限位板703、第三电动推杆704和推板705,通过设置限位架701,用于对工件进行限位,避免了工件在传输的过程中出现掉落的情况,通过设置第二电动推杆702,起到了推动限位板703移动的作用,通过设置限位板703,用于对工件进行阻挡,避免出现多个工件移动到固定台101的顶部影响加工的情况。
29.具体的,第二电动推杆702设置于限位架701内腔的顶部,第二电动推杆702的输出端与限位板703固定连接,第三电动推杆704设置于限位板703的内腔,第三电动推杆704的输出端与推板705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三电动推杆704和推板705,用于推动工件进行移动下料。
30.具体的,限位架701内腔的两侧均开设有限位槽8,限位槽8的内腔活动连接有限位块9,限位块9远离限位槽8内腔的一侧与限位板703固定连接,通过设置限位槽8和限位块9,用于对限位板703限位,避免了限位板703从限位架701的内部脱落。
31.使用时,首先通过外设控制器启动第二电机602,第二电机602的输出轴带动主动辊603转动,主动辊603配合从动辊604带动传送带605转动,接着将工件放在传送带605的顶部,传送带605带动工件移动,工件移动到固定台101上时,启动第二电动推杆702,第二电动推杆702的输出端推动限位板703向下移动,以此对后续的工件进行阻挡,同时启动第三电动推杆704,第三电动推杆704的输出端推动推板705移动,推板705推动工件移动到两个夹持板301之间,然后启动第一电机103,第一电机103的输出轴带动螺纹杆104转动,螺纹杆104带动活动板2移动,活动板2带动夹持板301移动并对工件夹持,接着启动第一电动推杆302,第一电动推杆302的输出端推动支撑板303移动,支撑板303带动滑槽4在滑块5的内部移动并对支撑板303限位,同时支撑板303带动夹持柱304向下移动并对工件的顶部进行固定,以此完成对工件的固定,工件加工完成后,启动第三电动推杆704,第三电动推杆704的输出端推动推板705和工件移动下料,以此完成对工件的加工,解决了传统的上料多是人工将工件逐个放入工作台进行加工,该上料方式效率低,还有一些上料装置结构固定,不能对不同尺寸的工件进行固定,降低了装置实用性的问题。
32.本技术文件中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而且根据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控制方式是通过控制器来自动控制,控制器的控制电路通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简单编程即可实现,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并且本技术文主要用来保护机械装置,所以本技术文不再详细解释控制方式和电路连接。
3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