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井道侧壁轿厢防碰撞保护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95961发布日期:2023-01-13 00:23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井道侧壁轿厢防碰撞保护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电梯井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梯井道侧壁轿厢防碰撞保护机。


背景技术:

2.电梯井道,简称井道,建筑物中专供电梯上下行驶的垂直通道,横截面成矩形或正方形,一般一个井道供一部电梯使用,特殊情况可将两部或两部以上电梯并列合用一个井道,在每一层楼的楼面开设门洞,可安装井道门,井道内装有电梯轿厢和平衡重块滑行的导轨,井道底坑装有电梯轿厢的缓冲器,电动机和传动机械大多装置在井道顶部。
3.现有的电梯井道侧壁一般结构比较简单,井道侧壁不具备防撞保护结构,在电梯轿厢升降的过程中会出现轿厢与井道侧壁发生碰撞的情况,会导致轿厢发生震动,不仅影响轿厢内部乘坐人员的乘坐舒适度,还增加了乘坐人员的安全隐患。
4.为此,我们提出来一种电梯井道侧壁轿厢防碰撞保护机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井道侧壁不具备防撞保护结构,导致井道侧壁与轿厢容易发生碰撞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电梯井道侧壁轿厢防碰撞保护机。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电梯井道侧壁轿厢防碰撞保护机,包括井道体,所述井道体的内部滑动连接有轿厢,所述轿厢的上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控制器和震动传感器,所述井道体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壳,每个所述连接壳的内侧壁均固定连接有两个液压杆,每组所述液压杆的伸缩端均共同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井道体的正面和背面均开设有滑口,每个所述滑口的内壁均开设有两组滑动槽,每组所述滑动槽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滑动块,每组所述滑动块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共同固定连接有推力板,每个所述推力板和连接板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共同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相同的缓冲弹簧,两个所述推力板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分别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相同的锥形柱,每个所述锥形柱的外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圆珠,两个所述连接板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相同的伸缩筒,每个所述伸缩筒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连接柱,每个所述连接柱远离伸缩筒的一端均与两个推力板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导线分别与震动传感器和液压杆电连接。
8.优选的,所述轿厢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防护板,所述控制器和震动传感器均位于防护板的内部。
9.优选的,所述防护板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防滑板。
10.优选的,每个所述连接壳的外侧均设置有检测门,每个所述检测门的背面均与连接壳的正面固定连接。
11.优选的,每个所述检测门的正面均固定连接有拉动把,每个所述检测门的内壁均固定连接有透明板。
12.优选的,每个所述连接壳的上表面和底面均固定连接有两个稳定板,每组所述稳定板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分别与井道体的两侧面固定连接。
13.优选的,每个所述液压杆的伸缩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环,每个所述固定环的外表面均与连接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14.优选的,每个所述伸缩筒的内壁均开设有两个滑槽,每个所述滑槽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滑块,每组所述滑块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与连接柱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15.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6.1、通过设置有震动传感器,能够对轿厢表面震动进行监测,避免轿厢由于碰撞发生震动,导致无法做出想对应防护措施的问题,在通过设置有液压杆、连接板、推力板、缓冲弹簧、锥形柱和圆柱,能够对轿厢产生的碰撞进行较好的缓冲,实现减少轿厢碰撞产生震动的目的,起到方便快速对轿厢碰撞过后产生的晃动进行消除的作用,避免电梯轿厢与井道侧壁发生碰撞,导致轿厢发生震动,影响乘坐人员的乘坐舒适度,增加了乘坐人员的安全隐患的问题;
17.2、通过设置有滑口,能够方便卡接推力板,进而方便对轿厢表面进行防撞保护,通过设置有滑动槽和滑口,能够保证推力板滑动的稳定性,避免推力板容易出现晃动不稳定的问题,通过设置有控制器,能够方便连接震动传感器,进而通过震动传感器的实时信息,自动控制液压杆进行运行,起到自动控制的作用。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井道体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控制器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滑口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推力板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伸缩筒立体剖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井道体;2、防护板;3、检测门;4、拉动把;5、透明板;6、防滑板;7、密封盖;8、轿厢;9、稳定板;10、控制器;11、震动传感器;12、连接壳;13、液压杆;14、固定环;15、连接板;16、缓冲弹簧;17、伸缩筒;18、推力板;19、滑口;20、滑动槽;21、圆珠;22、滑动块;23、锥形柱;24、滑槽;25、连接柱;26、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5.参照图1-5,一种电梯井道侧壁轿厢防碰撞保护机,包括井道体1,井道体1的内部滑动连接有轿厢8,轿厢8的上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控制器10和震动传感器11,轿厢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防护板2,控制器10和震动传感器11均位于防护板2的内部,通过防护板2,能够对控制器10和震动传感器11进行防护,起到较好的防护作用,
26.井道体1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壳12,每个连接壳12的内侧壁均固定连接有两个液压杆13,防护板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密封盖7,密封盖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防滑
板6,通过密封盖7,能够对防护板2进行密封,通过防滑板6,能够增加密封盖7表面摩擦,起到方便打开密封盖7的作用。
27.每组液压杆13的伸缩端均共同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5,井道体1的正面和背面均开设有滑口19,每个滑口19的内壁均开设有两组滑动槽20,每个连接壳12的外侧均设置有检测门3,每个检测门3的背面均与连接壳12的正面固定连接,通过检测门3,能够方便对连接壳12内部零件进行检修,起到方便维护的作用。
28.每组滑动槽20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滑动块22,每组滑动块22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共同固定连接有推力板18,每个推力板18和连接板15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共同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相同的缓冲弹簧16,每个检测门3的正面均固定连接有拉动把4,每个检测门3的内壁均固定连接有透明板5,通过拉动把4,能够方便对检测门3进行拉动,起到方便打开检测门3的作用,通过透明板5,能够方便查看连接壳12内部结构,达到较好的辅助效果。
29.两个推力板18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分别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相同的锥形柱23,每个锥形柱23的外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圆珠21,每个连接壳12的上表面和底面均固定连接有两个稳定板9,每组稳定板9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分别与井道体1的两侧面固定连接,通过稳定板9,能够方便对连接壳12进行稳定连接,避免连接壳12容易出现脱落的问题。
30.两个连接板15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相同的伸缩筒17,每个伸缩筒17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连接柱25,每个液压杆13的伸缩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环14,每个固定环14的外表面均与连接板15的外表面固定连接,通过固定环14,能够增加液压杆13与连接板15的连接,起到增加液压杆13连接的作用,防止容易出现脱落的情况。
31.每个连接柱25远离伸缩筒17的一端均与两个推力板18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固定连接,控制器10通过导线分别与震动传感器11和液压杆13电连接,每个伸缩筒17的内壁均开设有两个滑槽24,每个滑槽24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滑块26,每组滑块26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与连接柱25的外表面固定连接,通过滑槽24和滑块26,能够增加连接柱25滑动的稳定性,起到较好地稳定作用。
32.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使用时,首先将液压杆13连通电源,当轿厢8在井道体1内部升降时,震动传感器11能够对轿厢8产生的震动进行实时监测,震动传感器11将监测到的信息通过电信号传递给控制器10,而控制器10能够通过事先设置好的震动标准值,对震动传感器11将监测到的震动信息进行对比,当震动信息值在标准范围内,则不做表示,如果震动数值超出标准值,控制器10则控制液压杆13运行,液压杆13通过连接板15和缓冲弹簧16推动推力板18在滑口19内部移动,当移动至一定距离后停止,此时升降过程中的轿厢8与圆珠21接触,由于轿厢8震动数值超过标准值,则表示轿厢8在震动不稳定,轿厢8与圆珠21接触后,通过圆珠21和推力板18将轿厢8上的震动力传递给缓冲弹簧16,缓冲弹簧16能够对轿厢8产生的晃动力进行缓冲,能够对轿厢8进行缓冲防护,当震动数值达到标准值内时,控制器10控制液压杆13带动推力板18,复位,避免电梯轿厢8与井道侧壁发生碰撞,导致轿厢8发生震动,影响乘坐人员的乘坐舒适度,增加了乘坐人员的安全隐患的问题。
3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
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