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安装用钢丝绳放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27275发布日期:2023-01-04 09:08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安装用钢丝绳放绳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安装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梯安装用钢丝绳放绳装置。


背景技术:

2.电梯安装的基本步骤为:清扫井道、确认现场是否有安装条件、提供临时仓库、拆箱检查检查物品、搭架、制作模板、安装基准线、安装导轨、机械室设备顶层安装轿厢、井道机械设备、系钢丝绳、安装电气装置配置井道电缆和随动电缆,调整整机检查。
3.经检索,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电梯安装用钢丝绳放绳装置,其申请公布号为cn216141169u3,该专利具备通过驱动电机转动带动转轴转动,转轴带动收卷辊进行转动,同时钢丝绳绕卷在收卷辊上,利用收卷辊的转动可同步带动钢丝绳进行收放绳工作,且在驱动电机转动的调控下,实现了对收放绳的速率进行稳定的调节,整体使用便捷,可稳定的对钢丝绳进行收放绳处理,将钢丝绳放入夹持辊内,驱动器转动带动连接杆伸缩,进而使驱动轴在固定架内上下移动,使夹持辊对钢丝绳进行限位,确保了钢丝绳在收放时的安全性,避免钢丝绳发生脱落的现象,导向辊可对钢丝绳进行导向,防止钢丝绳在收卷时发生偏移,进一步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从而解决传统的电梯安装用钢丝绳放绳装置结构较为单一,功能较为单一,存在对钢丝绳收卷时控制不稳的问题,还存在钢丝绳在收卷时发生方向偏移的问题。
4.电梯安装时需要使用到钢丝绳放绳装置,上述方案在对电梯安装时,还存在放绳轮容易因为人员拉动钢丝绳导致钢丝轮跑位,从而影响钢丝绳放绳装置正常放绳,且放绳轮容易卡死,不能继续转动放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梯安装用钢丝绳放绳装置,具备提高放绳轮转动时稳定性,避免放绳轮卡死,不能继续转动放绳等优点,解决了放绳轮容易因为人员拉动钢丝绳导致钢丝轮跑位,从而影响钢丝绳放绳装置正常放绳,且放绳轮容易卡死,不能继续转动放绳的问题。
7.(二)技术方案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梯安装用钢丝绳放绳装置,包括底板和放绳轮,所述放绳轮位于底板的顶部,所述底板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放绳架,所述放绳架的顶部设置有与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的两侧均设置有定位机构;
9.所述滑动机构包括支撑壳体,所述支撑壳体的底部与放绳架的顶部焊接,所述支撑壳体的顶部设置有限位壳体,所述限位壳体的一侧通过合页与支撑壳体的一侧转动连接,所述支撑壳体的内部设置有两个滑轮;
10.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固定块,所述固定块靠近支撑壳体的一侧与支撑壳体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的内部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定位块,所述弹簧的另
一端与固定块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块远离弹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远离定位块的一端贯穿至固定块的外侧。
11.优选的,所述滑轮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设置有轴承,所述滑轮的两端均通过轴承与支撑壳体的内壁转动连接。
12.优选的,所述支撑壳体顶部的两侧均开设有与放绳轮配合使用的第一弧型槽,所述限位壳体顶部的两侧均开设有与放绳轮配合使用的第二弧型槽。
13.优选的,所述定位块的底部固定有燕尾块,所述固定块的内壁开设有与燕尾块配合使用的燕尾槽。
14.通过设置燕尾块和燕尾槽,能够限制定位块的位置,避免定位块移动时位置发生上下、左右偏移,使其运行更加稳定。
15.优选的,所述定位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控制杆,所述控制杆的顶部贯穿至固定块的顶部。
16.优选的,所述固定块的顶部开设有控制槽,所述控制杆与控制杆配合使用。
17.通过设置控制槽,能够为控制杆提供移动轨迹,使控制杆可以沿着控制槽的轨迹,将定位杆拉动缩回固定块的内部。
18.优选的,所述限位壳体的两侧均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与定位杆配合使用。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梯安装用钢丝绳放绳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20.1、该电梯安装用钢丝绳放绳装置,通过设置滑动机构,能够在将放绳轮安装于支撑壳体顶部的第一弧型槽内部后,放绳轮的表面分别与两个滑轮紧密接触,之后拉动钢丝绳时,放绳轮转动,从而时有两个滑轮进行支撑,同时滑轮也进行转动,有效避免放绳轮容易卡死,不能继续转动放绳的问题。
21.2、该电梯安装用钢丝绳放绳装置,通过设置定位机构,能够通过将放绳轮安装于支撑壳体顶部的第一弧型槽内部后,向远离支撑壳体的一侧推动控制杆,控制杆带动定位块和定位杆向远离支撑壳体的一侧移动,使定位杆离开缩回固定块内部,之后围绕合页转动限位壳体,限位壳体上开设的第二弧型槽卡在放绳轮的表面,之后通过定位组件对限位壳体进行固定,从而解决放绳轮容易因为人员拉动钢丝绳导致钢丝轮跑位,从而影响钢丝绳放绳装置正常放绳的问题。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放绳架的展开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放绳架前视的剖视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27.图6为本实用新型滑动轮的立体图。
28.其中:1、底板;2、放绳轮;3、放绳架;4、滑动机构;401、支撑壳体;402、限位壳体;403、滑轮;5、定位机构;501、固定块;502、弹簧;503、定位块;504、定位杆;6、轴承;7、第一弧型槽;8、第二弧型槽;9、燕尾块;10、燕尾槽;11、控制杆;12、控制槽;13、定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请参阅图1-6,一种电梯安装用钢丝绳放绳装置,包括底板1和放绳轮2,放绳轮2位于底板1的顶部,底板1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放绳架3,放绳架3的顶部设置有与滑动机构4,滑动机构4的两侧均设置有定位机构5;
31.滑动机构4包括支撑壳体401,支撑壳体401的底部与放绳架3的顶部焊接,支撑壳体401的顶部设置有限位壳体402,限位壳体402的一侧通过合页与支撑壳体401的一侧转动连接,支撑壳体401的内部设置有两个滑轮403;
32.定位机构5包括固定块501,固定块501靠近支撑壳体401的一侧与支撑壳体401的表面固定连接,固定块501的内部设置有弹簧502,弹簧50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定位块503,弹簧502的另一端与固定块501的内壁固定连接,定位块503远离弹簧50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定位杆504,定位杆504远离定位块503的一端贯穿至固定块501的外侧。
3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滑动机构4,能够在将放绳轮2安装于支撑壳体401顶部的第一弧型槽7内部后,放绳轮2的表面分别与两个滑轮403紧密接触,之后拉动钢丝绳时,放绳轮2转动,从而时有两个滑轮403进行支撑,同时滑轮403也进行转动,有效避免放绳轮2容易卡死,不能继续转动放绳的问题。
34.具体的,滑轮403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设置有轴承6,滑轮403的两端均通过轴承6与支撑壳体401的内壁转动连接。
3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轴承6,能够限制滑轮403的位置,避免滑轮403表面与支撑壳体401之间的摩擦,延长其使用寿命。
36.具体的,支撑壳体401顶部的两侧均开设有与放绳轮2配合使用的第一弧型槽7,限位壳体402顶部的两侧均开设有与放绳轮2配合使用的第二弧型槽8。
3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弧型槽7和第二弧型槽8,能够对放绳轮2起到一个夹持的作用,避免其转动时位置发生跑位的现象。
38.具体的,定位块503的底部固定有燕尾块9,固定块501的内壁开设有与燕尾块9配合使用的燕尾槽10。
3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燕尾块9和燕尾槽10,能够限制定位块503的位置,避免定位块503移动时位置发生上下、左右偏移,使其运行更加稳定。
40.具体的,定位块50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控制杆11,控制杆11的顶部贯穿至固定块501的顶部。
4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控制杆11,能够通过移动控制杆11,从而对定位块503与定位杆504起到传动作用。
42.具体的,固定块501的顶部开设有控制槽12,控制杆11与控制杆11配合使用。
4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控制槽12,能够为控制杆11提供移动轨迹,使控制杆11可以沿着控制槽12的轨迹,将定位杆504拉动缩回固定块501的内部。
44.具体的,限位壳体402的两侧均开设有定位槽13,定位槽13与定位杆504配合使用。
4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定位槽13,能够通过定位杆504进入定位槽13内部,从而限制限位壳体402的位置,避免其移动时位置发生偏移。
46.在使用时,使用者向远离支撑壳体401的一侧推动控制杆11,控制杆11带动定位块503和定位杆504向远离支撑壳体401的一侧移动,使定位杆504离开缩回固定块501内部,之后围绕合页转动限位壳体402,使限位壳体402处于张开状态,之后将放绳轮2安装于支撑壳体401顶部的第一弧型槽7内部后,围绕合页转动限位壳体402使限位壳体402上开设的第二弧型槽8卡在放绳轮2的表面,之后松开控制杆11,弹簧502产生的弹力推动定位块503和定位杆504向远离弹簧502的一侧移动,使定位杆504进入定位槽13内部,从而对限位壳体402进行固定,解决放绳轮2容易因为人员拉动钢丝绳导致钢丝轮跑位,从而影响钢丝绳放绳装置正常放绳的问题,之后拉动钢丝绳时,放绳轮2转动,从而时有两个滑轮403进行支撑,同时滑轮403也进行转动,有效避免放绳轮2容易卡死,不能继续转动放绳的问题。
4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